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人仍然匍匐在人治和神权的统治之下。明末出现了程朱理学,但朱熹的理学权威始终没有超过皇帝的神学权威。特别是中国的理学家将天理与人性相割裂,动不动就存天理灭人欲,这就使程朱理学不可能成为推动欧洲社会在近代发生巨大变革的欧洲启蒙主义。
  综观中国的历史,几千年来,政权和社会更替的内容一直是一种力量的变换,即统治者权力的更换,而非“法”和“权利”的变换,或说公与私的变换。提升中国人的国民待遇依然任重道远。打破封建传统观念的任务只能靠输入外部文化来进行。
  4,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与待遇
  自秦汉以来,中国社会的封建等级结构日臻完善和成熟,可以说由此形成的封建待遇五花八门。由于史书大量记载的多是帝王将相,所以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的国民待遇很难考察。孔子的“过泰山侧”,便反映了春秋时期劳动人民的国民待遇。“苛政猛与虎”,孔子的一声哀叹,反映了几千年里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这几首诗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国民待遇。
  在统治阶级另一方面,生活待遇却是另一种情况。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张“明代官员俸禄表”,内容如下:
  明代官员俸禄表
  品级  月俸米(石)  年薪米(石)  折合今升数  国子监官类属  
  正一品  87  1,044  112,094.28    
  从一品  74  888  95,344.56    
  正二品  61  732  78,594.84    
  从二品  48  576  61,845.12    
  正三品  35  420  45,095.40    
  从三品  26  312  33,499.44    
  正四品  24  288  30,922.56    
  从四品  21  252  27,057.24  祭酒 
   
  正五品  16  192  20,615.04    
  从五品  14  168  18,038.16    
  正六品  10  120  12,884.40  司业  
  从六品  8  96  10,307.52    
  正七品  7.5  90  9,663.30    
  从七品  7  84  9,019.08    
  正八品  6.5  78  8,374.86  监丞  
  从八品  6  72  7,730.64  典簿、博士  
  正九品  5.5  66  7,086.42  学正  
  从九品  5  60  6,442.20  学录、典籍  
  备注: 一石为十斗,一斗为十升。明代的一升,据近人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推算,相当于今天的1。0737市升。'摘自“明清皇朝”网,'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计算明代官员的经济待遇。一个正一品官员每年收入1044石粮食,折合今天的22。5万斤。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每亩200斤产量计算,需1250亩土地才能供应一个正一品官员。若按15%的税收来计算,22。5万斤粮食需要通过7500亩地的税收来完成。以每个农民种3亩地的生产水平计算,需要将近2500个农民来完成这一任务。这还不算此官员其他的收入,估计受贿收入比他的俸禄要高得多。要是把他通过受贿得到的收入总括起来计算,一个正一品官员的经济收入至少在50万斤粮食以上,高的要达到100万斤也是有可能的。这就大约需要500010000个农民一年的劳动。如此高的收入,加上长年积累以及资本增殖,明清两代大官员家中的财富往往富可敌国。清代扳倒一个和申,抄家所得达到几千万两银子,相当于当时的国库水平。
  再看最小的七品芝麻官。一年84石粮食,折合今天的18000斤。每月按30斤的定量计算,18000斤粮食够600个人吃一个月,够50个人吃一年。也就是说一个县官家里,至少可以养活得起四五十人。所以,当时的县太爷家中都有丫鬟仆人保镖多人。这与前些日子电视台上所放的清官余成龙的家庭状况绝然不同。余成龙的官职最后达到四品,年收入要比七品多得多了。象电影中所描写的那样清贫和冷寂是不可能的。尽管清代的官员收入可能比明代要少。
  总之,人类社会的生态圈和食物链实际上与动物和生物界一样,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层一层地吃下去,直到维持这个生态平衡为止。一旦这个食物链断列,社会便要爆发动乱。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生态结构,居于最高地位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限的资产。“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财产都由皇帝说了算。有一天我站在北京景山公园山上的亭子上,望着下方故宫紫禁城那一片琉璃瓦宫殿屋顶,看着北海公园和景山公园若大的一片山水,望着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南海那一大片园林,心中不仅感叹:皇帝一家居然占领了这么大的一片地方。拥有如此巨大的资产。这是什么制度,把皇帝与平民拉开这么大的距离?要说从本质上皇帝与平民同样都是人,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有如此大的差别那?是谁设计了这么一种制度?人民怎么能心甘情愿地跪倒、匍匐在封建帝王的脚下?从现代人角度看,这种现象真是不可思议。
  但尽管我们对这种封建社会生态结构深恶痛绝,中国人在几千年的生存当中毕竟选择了这种生存方式,并且至今仍在选择甚至继续下去。你愤懑也好,看不惯也好,这种方式始终在继续。这就是巨大的社会惯性。最难改变的就是人民几千形成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在思想观念都没改变的时候,行为方式更难改变。
  在这样一个生态社会里,皇帝以下,论资排辈,论功行赏。于是一个阶梯式的等级社会就出现了。记得大学毕业后那几年看《清史稿》,当看到清代官员的品级和职务表时'见附表',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在我国解放后仍然实行等级制。原来这个级别就是来自清代,而清代来自以前历经2000多年的各朝各代。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何况建国那代人几乎都是从清朝走出来的人。由此可见中国的历史是多么一脉相承!
  清代官员品级和官职表
  ~~~~~~~~~~~~~~~~~~~~~~~~~~~~~~~~~~~~~~~~~~~~~~~~~~~~~~~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从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各省按察使等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各省道员等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各省知府等 
  正五品: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等
  从五品: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等
  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等
  从六品: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顺天府学教授、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等 
  从七品: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等 
  正八品: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等
  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
  从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 
  ~~~~~~~~~~~~~~~~~~~~~~~~~~~~~~~~~~~~~~~~~~~~~~~~~~~
  清朝武将品级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将军,督统,提督,正二品:副督统,总兵,从二品:副将,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正四品:都司,从四品:城门领,正五品:守备,从五品:守御所千总,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卫千总,正七品:把总,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外委千总,从八品:委署骁骑尉,正九品:外委把总,从九品:额外外委。
  ~~~~~~~~~~~~~~~~~~~~~~~~~~~~~~~~~~~~~~
  '引自《清史稿·职官志》。'
  大家可以数一数,每一品分正和从两级,九品共分18级。这与我们建国后实行的22级干部制十分相同。小时候在济南时,山东省最高的级别据说是当时的省委书记谭启龙和山东大学校长成仿吾。谭启龙可能是6级,而成仿吾据说是八级。文革后期我家正好搬到山东大学的第一宿舍,就与成仿吾家住前后楼。当时他遭遇文革劫难后正赋闲在家,经常出来在院子里散步,其走相和形态的确与众不同,挺着胸,背着手,气宇轩昂。我经常在楼上窗口注视这位神奇的人物。这就是当时全国大学中级别最高的一位校长啊!
  成仿吾30年代在上海时是左联人物,成立过“创造社”,由于观点不同还与鲁迅对立过。这后来成了他在文革中受批判的一个理由。但是,由于成老是中国文化人中唯一的一个经过长征的人物,唯一的一个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文人,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也没敢对他怎么样。
  想一想,8级干部相当于清代的从四品,属于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和各省知府这一级别的官员。而谭启龙的6级相当于清代的从三品,属于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这一类的官员品级。而当时厅局长一类的干部,级别大多在9级、10级、11级之间。这一类干部一般相当于清代的五品到六品官员,官职大多是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等。
  有些人如果对自己的官阶感兴趣或对父母老子的级别感兴趣,就对照一下清代官阶吧。这里足可找出人们身份待遇的各种差别。不过说起来,今天由于干部级别的取消,社会对等级已经淡漠了。可在我的小时候,级别可是一件大事情。谁家父亲的级别高,谁谁父亲的级别怎么样,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特别是在干部子弟的圈子里,经常以衡量父母的级别为自豪或骄傲的资本。
  这里我们最好还是对照一下待遇。在农业社会里,自古以来,官员的薪水是以粮食为标准的。在汉代即有“千石”、“二千石”之称。一说二千石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物。不得了啊,汉代时,尚书的年收入是一千石,那么收入二千石的人是什么人呢?那就离皇帝不远了。后来在一些游牧部落还出现过“千户”的官职,实际上是把这个官员的待遇与职务混为一体了。掌管一千户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小的官职。以每家七八口人计算,一个千户要管辖七八千人。不过比起今天官员管辖的人数,千户连个乡镇长都比不上。但中国的人口只是到了20世纪才达到10多亿,而在几千年的历史期间,中国人口大多在2000万到7000万之间浮动。因此,在人口只有几千万的中国,一个千户就是相当可观的人口了。以现在的标准看,千户至少顶个县市长的官员。
  再来看待遇,二千石是指年收入这么多粮食,千户是指他要靠这一千户人家的赋税来供养,每户每年给他50斤粮食,加起来就是5万斤,折合250石,在明代等于一个四五品官员的收入了。要是每户的税负没有这么高,那么这个千户的收入约相当于一个七八品的官员。
  那么现在让我们把今天的干部标准与历史上官员的标准做一比较。改革开放前,一个10级干部的工资收入每月为200元,一年为2400元。按当时的粮食价格每斤0。1元计算,这些钱可以购买24000斤粮食,正好等于明代一个正六品官员的年收入。要是按明代的标准给今天10级的干部发薪水,那么一个10级的干部年收入应该是168石粮食,折合36000斤。这一待遇是今天干部收入的1。5倍。因此,共产党干部的收入比起历史上官员的收入是少。级别越高,与历史待遇差别越大。譬如说,朱镕基总理的工资收入每月不足3000千元,一年也只有不到4万元,加上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最多也不过6万元。若是以大米价格每斤1。2元计算,6万元可买5万斤大米,也就等于明代一个从四品官员的年收入。因此,今天的公务员要涨工资。2000年,国务院拨出600亿元给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普涨了30%。
  以上讲得是物质待遇,除了物质待遇还有精神待遇。譬如,官员当官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分出个品级来?这就是身份高低贵贱的显示。金钱和粮食收入还不足于显示贵贱和高下,还必须有一套衡量身份的标准及一系列与配套的待遇。例如在明朝官制中有“三公”、“三孤”之称。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外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等称呼。其实这些头衔没有任何实际管辖范围,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
  清代也是这样,最著名的称号是大学士,有了这一头衔不得了。乾隆时期把大学士具体化了,定出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三殿为保和殿、文化殿、武英殿、三阁为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每一大学士分别有殿阁之衔,如文化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一般尊称之为“中堂”。
  身份待遇不同于物质待遇。世界各国都一样,几乎都有身份的待遇。在英国皇室,有封爵士头号的习惯,动不动把某某人封为爵士。这个爵士有什么相应的报酬吗?没有。它只是一种荣誉,一种满足人们心理愉悦的需求。
  再例如清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生通过县一级的考试,称为秀才,秀才参加省一级的考试,通过后叫举人,举人就成为了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举人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考取贡士的人还要参加殿试,也就是在保和殿举行的考试。殿试后根据成绩将考生分为三级,称“三甲”。头甲三名,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依次为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后,都将授予官职,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编修。其他人任庶吉士。三年以后皇帝大考,根据成绩再委派其他官职。
  小时候看古代小说,经常看到秀才、举人。秀才和举人是个什么职务?其实什么官也不是,只是一种显示学问的称号。但有了这头衔就可获得社会尊敬以及各种待遇。因此,头衔和称号与物质待遇密切相关。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无形资产”。有了无形资产,就可以获得有形资产。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总起来看,等级的划分的确有它的客观基础,那就是人的体能、才能和技能的差异。人有多少差异就有多少等级。因此,等级制的诞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也是社会竞争的一种产物。如果完全没有等级,那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优劣不分,平均主义,那也不行。
  但等级制不能过分。譬如,一个官员若有了品位,那么与他相联系的无不随着鸡犬升天。过去看小说常见到什么“诰命夫人”,男人升官,女人也跟着尊荣。有一天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