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不是传说-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都知道徐茂公这个人物,他就是小说《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等书中那个能掐会算的牛鼻子老道和诸葛亮式的半仙级军师。他和传世名将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小说完全是在瞎掰,把一个传奇英雄描写得面目全非。
  李勣的人生传奇
  历史上的李勣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人,他和秦叔宝、程咬金都是山东老乡。山东自古出好汉。隋朝末年,这个地方的起义部队汹涌澎湃,李勣也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由于足智多谋,骁勇善战,李勣很快成为李密麾下顶尖大将。李密投奔李渊后,李勣统领旧土黎阳(今河南浚县)。如果他把黎阳献给李渊,就是居功甚伟,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把黎阳人口以及军人数目进行造册,然后以李密的名义献给李渊。李渊对他肃然起敬,并发自肺腑地称赞他:“纯臣也!”这三个字,相当于今天的“纯爷们”“纯哥们”!
  敬佩之余,李渊立即诏封李勣为黎阳总管、莱国公。不久,李渊又加封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并赐姓李(在此之前他姓徐,叫徐世勣),他从此改名叫李世勣。
  改姓对于李勣来说,是莫大的荣誉。此后,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以出色的战略战术先后荡平了反唐势力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辅公袥等部,其功勋奇高,与当世头号名将李靖合称为“二李”。
  从各个方面来说,这“二李”不相上下,旗鼓相当,都是李世民的爱将。在李世民看来,这二李就是汉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他甚至觉得韩、白、卫、霍都比不上他的“二李”(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李世民即位第二年,拜李勣为并州都督,镇守大唐北疆,抵御突厥和匈奴的侵略。李勣战功显赫,励精图治,一向战乱不平的北疆,因他而固若金汤。因此,他在李世民心目中又多了一个形象:北疆的千里长城。
  这是一个多么高大雄伟的形象啊。也就是说,在李世民心目中,北疆的千里长城就是李勣,李勣就是北疆的千里长城,只要有李勣在,千里北疆就能够安定。
  李世民如此评价李勣,就说明他太了不起了,当时肯定拥有无数粉丝,也包括武则天。武则天是熟悉李勣的,早在贞观九年(635年),李勣曾奉李世民之命,护葬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这一年,武则天11岁。尽管年龄很小,但对于一个护葬父亲的人,她自然心怀感激和敬重。武则天自幼崇拜英雄,自然是李勣的粉丝,从此就与李勣结下了不解之缘。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当上了太子,李勣以特进(文散官,正二品)兼同中书门三品宰相的身份兼任太子詹事,从此辅佐李治。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出将入相。
  李治即位后,拜李勣为尚书省的左仆射,官居从二品。但因避讳李世民的“世”字,他改名为李勣,李勣就这样叫开了。尚书左仆射虽是宰相之首,但在当朝六位宰相中,长孙无忌还是坐头把交椅,李勣坐二把交椅。不过,他是拥有军权的二把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争取关键人物(2)
永徽六年六月,李治欲立武则天为宸妃时,也就是武则天同王皇后斗争最激烈时,李治拜李勣为司空,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同太尉长孙无忌一道位列正一品的三公。
  为何争取李勣
  纵观李勣的事迹简介和任职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他实在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而且极富传奇色彩;第二,他和长孙无忌一样是元老重臣,一样位高权重,无论是讲资历、功勋,还是讲职位,他都可以跟长孙无忌相提并论。目前,也只有他,能和长孙无忌抗衡。
  这便是武则天争取李勣的理由。武则天想争取李勣,还有另外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李勣为当世三大名将之一。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李靖在世时,他和李勣合称“二李”,是当世两大名将。李靖去世后,李勣和另外两大名将薛万彻、李道宗合称为当世三大名将,但这两人都被长孙无忌害死了。由于李勣一直是军方代表人物,加上他善于带兵打仗,所以一旦闹将起来,他就可以带兵震慑任何人,包括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权位再高,不过是一介文人,没有军方人物的帮助,他反不了。
  第二,李勣和武则天有故交。前面作过交代,武则天11岁父亲去世时就和李勣打过交道,虽然交往不深,但她一直敬重李勣,而李勣也是看着她一点点长大的长者,她要是求助于他,他也许会帮忙。再者,李勣和武则天同样出身于寒门,同样的出身会拉近他们的距离,会让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当然,这只是武则天的期望。
  第三,李治对李勣有恩。这是李世民教他这么做的。原来,李世民逝世前夕,担心出将入相、功高盖主的李勣将来不肯效命李治,甚至不服李治的管理,就对李治说:“李勣才智有余,但你对他无恩,将来恐怕他不服你。现在,我将他连降两级,把他贬到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当都督,如果他立即上任,等我死后你就重用他,他就会为你效命;如果他徘徊观望,你就把他杀了。”
  这是李世民的帝王之术,他是在考验李勣。然而,李勣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他的政治智慧都高人一筹,再说他一向圆滑世故,聪明绝顶,善于明哲保身,所以当他接到被贬的命令时,连家都没回就离京上任。这一天是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也就是李世民逝世前11天。
  皇帝的恩典
  李世民玩心眼,却不是李勣的对手,但这倒成全了李治,因为他给李治留下了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忠臣良将。李治即位第四天,就提升李勣为特进、检校洛阳刺史、洛阳宫留守。即位第二十天,他就把李勣调回京城,拜为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位同三公,从一品),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短短一个月时间,李勣就官复原职,这当然是李治的恩赐。两个多月后,他又提升李勣为左仆射。李勣这几个月升职的速度堪比坐火箭,但他的头脑并没有被其冲昏。出身于寒门的他深知,无论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和强大,都不会被出身高门的长孙无忌等人放在眼里,于是他不停地告诫自己:在长孙无忌等人面前,我要保持低调,该装孙子的时候绝对不可充当大爷,否则自己就没有好果子吃。
  另外,左仆射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看起来无比辉煌,实际上却非常棘手。因为长孙无忌大权独揽,李勣担心自己掌握实权后会遭到长孙无忌的妒忌,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执政意见会与长孙无忌相左而遭到其打击,于是请求辞去了左仆射一职。李勣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规避长孙无忌等人的锋芒,韬光养晦。 。。

争取关键人物(3)
李治玩命地提拔李勣,一方面是为了有恩于他,另一方面就是有意让他制衡长孙无忌等人。别看李治一向对长孙无忌唯命是从,但他并不想这样,他希望有自己的主张和自己的势力,这股势力的关键人物就是李勣。然而,李勣是个非常聪明而高明的人,他不是不懂李治的用心,而是想远离政治斗争。
  早在23年前,李世民搞“玄武门政变”时,就曾拉拢过李勣,还有那位头号名将李靖,但这两位名将都拒绝了李世民的拉拢,他们既不参与,也不反对,其实就是明哲保身,远离政治斗争。李世民政变成功后,并没有因此记恨李勣和李靖,反而对他们的政治智慧感到由衷钦佩,于是大加重用。
  李治深知李勣的政治智慧,但他一个劲儿地想重用李勣,以制衡长孙无忌。永徽四年四月,也就是长孙无忌以莫须有之罪,诛杀李治的三哥李恪和六叔李元景等一大批亲人的那个月,也就是他哭着向长孙无忌求情遭拒的那个月,他竟无视长孙无忌的顾忌,大胆册拜李勣为正一品的司空,兼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长孙无忌,只是略微次于他。
  这一次,李勣并没有推辞,李治也并没有就此罢休。不久,他又命人为李勣作了一幅写真画,并亲笔作序:“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则哲之明,所寄斯重!茂德旧臣,唯公而已……”
  那意思是说,我老爸特别委托你辅佐我,他老人家的寄托重若泰山啊!在当今旧臣之中,受到先帝重托而又受到我倚重的人,仅你一人而已,我的意思你可明白?聪明绝顶的李勣当然明白李治的意思:我倚重你就是对你有恩,我对你有恩,你就得知恩图报。
  鉴于以上因素,李治和武则天决定争取李勣,争取这位关键人物的支持,而且要尽快。因为在永徽六年八月,在李义府和许敬宗疯狂宣传报道废王立武的消息时,一件不利于武则天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长安县令裴行俭得知废王立武的消息后深感忧虑,他觉得国家将会因此祸乱,便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秘密议论此事。裴行俭是一代名将,他的父亲是瓦岗名将裴仁基,长兄裴行俨是一员猛将,号称“万人敌”,也就是小说《隋唐演义》里那个隋朝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不幸的是,裴行俭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密议废王立武的事情,被武则天的心腹袁公瑜听见了,他立即报告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后果可想而知。
  裴行俭是名将之后,身上难免有一股子正气,当他得知废王立武的消息后,肯定会从国家利益出发说些义愤填膺的话,但是他错了,他不该和长孙无忌、褚遂良密议此事。因为在中国古代,臣子议论皇帝是犯罪的,至少是大不敬之罪。密议皇帝更是罪不可赦,更何况裴行俭密议的是皇后废立的大事。
  而且,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旗帜鲜明地站在武则天的对立面,他们就是武则天通往皇后之路的绊脚石,裴行俭和他们在一起,就等于表明他自己也是武则天的敌人。另外,密议一件事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密谋一件事情。于是,裴行俭的举动引起了李治和武则天的高度警惕,但他们并没有把裴行俭怎么样,而是借故把他贬到西州(今新疆高昌一带)任都督府长史。也就是在那个遥远而荒芜的西部边陲,裴行俭成长为一代名将。
  武则天和李治把裴行俭贬到西州,其实是杀鸡给猴看——警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反对我的人没有好下场,谁反对我,我就打击谁。但通过这件事,武则天也意识到,必须尽早夺取皇后之位,否则夜长梦多,但前提是必须争取李勣的支持。

争取关键人物(4)
宰相逼宫,李勣躲猫猫
  九月初一,李治上朝后,任命许敬宗为礼部尚书。他的这个安排是经过考虑的,因为礼部是一个掌管国家礼仪制度的部门,废立皇后也需要相关礼仪和制度,把许敬宗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显然是为废王立武一事提供方便。
  退朝后,李治特地召见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和右仆射褚遂良四位宰相,商议废王立武之事。当时宰相共有七人,李治只召见这四人,却没有召见门下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和崔敦礼,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韩瑗和来济先前曾反对立武则天为宸妃的事,这次若召见他们,他们肯定会继续反对。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召见他们。其次,崔敦礼这个人看似是个老好人,却喜欢和稀泥,凡事不参与,正反两派他谁都不会得罪,有他没他都一样。
  为什么要召见那四位宰相呢?因为李治心里很明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站在一起的,李勣是他要争取的,也是有希望争取的。于志宁则一直是自己的幕僚,他为人虽然和崔敦礼相似,但他要是能在关键时候为自己说句话,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只要李勣和于志宁站在自己一边,他就有了主心骨和底气,他完全可以不顾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拍案而起:“废王立武,就这么定了!”
  但是,李治失望了,因为李勣和于志宁并未如他所愿。在面见李治之前,四位宰相都对稍后的议题心知肚明,他们在商议该由谁先出面发言。喜欢和稀泥的于志宁先后提议由长孙无忌和李勣发言,但褚遂良都认为不妥,他自告奋勇地说:“遂良是托孤大臣,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不尽到一个做臣子的本分,死后如何面见先帝?”
  褚遂良是谏官出身,也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提议没有人反对,这也表明大家都是反对废王立武的。然而,李勣却突然称自己有病,他不见李治了,其实他是在玩躲猫猫游戏。由此可见他的圆滑世故程度。
  在殿堂上,李治看着气定神闲、稳若泰山的长孙无忌,鼓足勇气说:“莫大之罪,绝后为重,皇后无后,昭仪有子,今天我欲立昭仪为后,大家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默不作声,褚遂良却抢先说:“皇后出自名门,先帝在位时,陛下把她娶进门,她一向很守妇德。先帝病重时,曾拉着陛下的手对我说‘我的好儿子好儿媳就托付给你了’。想必先帝的话,陛下也听到了,而且时刻在耳边回荡,皇后又没有什么过错,不可废啊。再说先帝的遗命,不可违背啊。”
  褚遂良为了阻止李治废王立武,竟然把李世民搬出来,他也够狠的。他这番话有三层意思:第一,王皇后出自名门,和你李治门当户对;武则天出身寒门,她没资格当皇后;第二,王皇后是先帝在位时娶进门的,中国人讲究孝道,父命不可违;第三,王皇后没有过错,把她废掉没有理由。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王皇后不是涉嫌杀害安定公主和厌胜案件吗,怎就没有过错呢?因为前面作过交代,这两起案件,王皇后只是涉嫌犯罪,并无真凭实据,所以褚遂良才说她没有过错。
  褚遂良的话合乎情理,李治无言以对,他希望于志宁能站在他这边表个态,可于志宁左看看、右看看,却没敢吭声。
  李治很不高兴,可他毫无办法,只好悻悻而退。第二天退朝后,他又召见那四位宰相重提旧事。可是这天,圆滑世故的李勣又玩起了躲猫猫游戏,他又在装病。

争取关键人物(5)
第二天旧事重提后,又是褚遂良那个硬骨头首先发话:“陛下若真要另立皇后,那就在天下名门中选秀吧,何必非选武氏呢?武氏侍奉过先帝,这事众所周知,陛下岂能遮天下人耳目?如果真立武氏为后,后世人会怎么议论此事呢?您真要这么做,就是自找身败名裂,国家社稷也会因此大乱。老臣今天让您犯怒了,罪该万死……”
  褚遂良越说越激动,他干脆把笏(手板,古代大臣们所用的笔记本)往殿阶上一扔,然后跪在地上把头磕得直冒血说:“我把此笏还给陛下,请求陛下放我归隐田里!”
  褚遂良这哪里是辞官,这简直就是逼宫啊,他想用这种极端而激烈的方式,逼迫李治放弃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念头,可他这种二愣的做法却激怒了李治,只听李治大吼一声:“滚!滚出去!你不是想归隐田里吗?我成全你,你从哪儿来的就滚回哪儿去吧!”
  褚遂良刚被李治轰出去,幕帘后就传来了一个女人的声音:“何不扑杀此獠!”那意思是在命令李治:为什么不杀了褚遂良这只野兽?!
  命令李治的人正是武则天。原来,她一直躲在幕帘后偷听李治和几位宰相的对话。大家也许对此很不解:武则天仅仅是一个昭仪,她有什么资格垂帘听政?又有什么权力对李治发号施令,令他扑杀大臣?
  首先,我们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