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不是传说-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任太子李忠在太子位上干了整整四年了。别看他是王皇后用来对付武则天的一枚棋子,别看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人物,但他一点儿也不傻。这四年来,李忠亲眼目睹了武则天的宫廷斗争经历,知道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也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特别是武则天给长子取名李弘这件事,更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所以,他一直在装孙子,并且洁身自好,从不沾染任何政治势力。因此,李忠不傻,他只是在装傻。
  武则天清除了王、萧后,政治嗅角灵敏的李忠,已经预料到她下一步要做什么,于是主动向他老爸递交了辞呈。李治虽然不太器重他,却对他的这种明智、大度、礼让行为肃然起敬,他甚至觉得很愧疚,因为他欠这个儿子的太多了。
  小时候,他不爱这个儿子,没怎么抱过他,也没怎么带他出去玩;长大后,他更是忽略了这个儿子,没怎么培养他,也没怎么给他像样的物质生活。王皇后把这个儿子当作棋子时,他明知道这是一步险棋,却眼睁睁地看着他任人摆布。作为一个父亲,他太不称职了。
  另外,李忠当太子这几年,他既不帮传带,也不闻不问。在他看来,这个太子就是一个摆设,早晚得撤换,何必把他当回事呢?他这样对待李忠,就是因为李忠不是嫡子。
  如今,李忠主动要求撤换自己,他竟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随后便是深深的愧疚。愧疚中,他觉得这事不太好办:批准了儿子的辞职请求吧,就是薄情寡义、落井下石,他于心不忍;不批准吧,儿子早晚都会有这么一天,这可怎么办呢?
  前思后想,李治暂且没有批准李忠的辞职申请。他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在李忠面前做个姿态,让他感觉到自己不是那种薄情寡义的父亲。其二,目前还不是让李忠辞职的时候,等到了时候,自然会有人跳出来逼其辞职的,到那时他再顺水推舟一下,李忠也就不会怪他。
  事情正如李治所料,真的马上就有人跳出来逼李忠辞职。这个人就是武则天的心腹、礼部尚书许敬宗。永徽六年十一月初三,也就是武则天上任第三天,许敬宗就在她的指示下,向李治上了一道奏文,大致意思是:如今,我们有了新的皇后,新的皇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子,皇后的儿子就是正统的太子。太子是国家之本,必须依据嫡以贵的原则册立。现任太子是后宫所生,他是庶子,原来立他,是因为真正的太子没有出生。现在,真正的太子李弘已经长大了,他应该让位给李弘才是啊!
  许敬宗的这番言论符合封建礼法,李治也觉得合乎情理,于是召见了他。见到李治后,许敬宗再次强调:“太子就是国家之本,如果不本,人心不稳,整个国家都很危险。”紧接着,他开始吓唬李治:“现任太子出身低微,他心里肯定不安,他心里不安就有可能犯上作乱,这可是一大祸患,陛下您可要深思熟虑啊。”
  尽管有些危言耸听,但许敬宗的话还是在理的,只不过他没有吓倒李治,李治正好要利用他来成全李忠的请辞,于是径直对他说:“李忠已经申请辞职了。”
  许敬宗没想到事情竟会进展得这么顺利,惊喜和意外之余,他没忘催促李治:“太子太明智了,我很佩服他,陛下您就批准他的辞职申请吧,这事要快点处理啊!”就这样,在武则天的操纵下,在许敬宗的撺掇下,李治终于批准了李忠的辞职申请。
  显庆元年(656年)正月初六,李治降诏废除李忠太子之位,把他改封为梁王,让他担任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都督,即日离京赴任。有道是树倒一大片,人走茶就凉,李忠接受降职诏书那天,原来把他推上台的那些大臣,如长孙无忌、韩瑗、于志宁等人就像集体失语了一样沉静。而他府中的那帮下属,未等他回府就纷纷逃亡了。也许,他们闻到了一种严肃的政治气味,但他们这样对待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实在是令人寒心。
  李忠被废的当天,李治就下诏册立李弘为太子。武则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善于舞文弄墨的她,建议李治改元“显庆”并大赦天下。但她还不满足,她想给儿子搞一场盛大的庆典,并接受朝臣礼拜。就像自己升任皇后时那样,她想让儿子在朝臣们面前树立威信,让天下人皆知:我的儿子李弘是太子,我以子为贵,我是大唐真正的皇后!
  武则天的想法得到了李治的大力支持。正月二十三日,信奉佛教的她,在大慈恩寺为儿子李弘举办了一场由五千僧侣和满朝文武参加的盛大会议,并邀请当世佛学泰斗玄奘担任大会主持人。
  在满朝文武面前,5岁的李弘受到了最高礼待,武则天也趁着这个机会为自己宣传造势了一把,母子俩真正实现了名利双赢。不仅如此,她还建议李治追封死去多年的父亲为司徒,并赐爵位周国公。
  一家人的身份和地位都提高了,皇后之位也就更加牢固了。这下,她就更能放开手脚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贬降文武旧臣(1)
武则天做事情向来力求干净、彻底,起码得让自己满意。王、萧二人死了,李忠废了,儿子立了,她很满意。
  但有一件事,她很不满意,那就是她在朝中的势力还很薄弱。虽然她有李勣、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但这些人的力量还不能和长孙无忌等一帮老臣抗衡,况且李勣是个处事圆滑的家伙,关键时候他还会在脚底上抹油,继续躲猫猫。而许敬宗和李义府资历太浅,职位也不高,长孙无忌等人根本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因此,她必须提拔亲信和培植势力。只有这样,她才能打倒长孙无忌等人,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后位稳定。
  对此,你也许会质问:“武则天,你就知足吧,你想要的一切都得到了,干吗要赶尽杀绝呢?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你歇着吧,好不好?”
  不好!你要是这么想,就说明你没在皇宫里待过。当时的斗争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因为反对武则天的人占大多数,这些人都对她虎视眈眈,总希望她下台。她既然上台了,就不想再下去,就得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倒那些反对她的人。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武则天必须这么干。
  武装自己的势力
  好了,言归正传。武则天最想打倒的人是长孙无忌,她恨死这个老东西了,但她目前还无法让这个老东西去死。因为这个老东西树大根深,她力量薄弱,得一点一点拔他的根,砍他的枝节,让他成为一只困兽,最后孤零零地死去。长孙无忌的根系好比他的关系网,他的枝节好比他的同党。要想打倒长孙无忌,就得先拆散他的关系网,除掉他的同党,这样他就孤立无援了,就好收拾了。
  作出这个战略安排后,武则天就开始武装自己的势力——李义府和许敬宗,把他们打造成对付长孙无忌等人的有力武器,然后毕其功于一役。
  当时,李义府是中书侍郎,许敬宗是礼部尚书,虽然他们还没有进入领导核心层,但在武则天的打点下,李治对他们极尽恩宠:鼓励身为副宰相的李义府大胆行使宰相之权,他是在告诉李义府,你想干啥就干啥,你犯了事有我兜着;安排许敬宗每天待诏于武德殿门外,随时听候重要吩咐,这也相当于他的心腹宰相。
  两个不是真正宰相的人,却在行使宰相职权,这充分说明武则天把他们武装起来了,而他们也不失时机地向世人宣传:我们是皇帝和皇后的亲信,我们想干啥那是皇帝和皇后的意思,我们想整谁那也是皇帝和皇后的意思。
  在李治的恩宠下,两人有些无法无天,特别是李义府,他真的想干啥就干啥。显庆元年八月,骨子里很好色的李义府,看上了一位颇有姿色的女犯人,于是买通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其释放,然后将其纳为妾。
  这简直就是色胆包天!大理卿段宝玄得知后,立即将此事奏报李治,李治随即安排给事中刘仁轨(后来也是一位出将入相的大唐名人)调查此案。李义府深知刘仁轨是个正直而无私的人,于是设法逼死了那个被他收买的毕正义。
  李义府杀人灭口!然而,秉公办案的刘仁轨却没有抓到他的把柄,李治知道事情的真相,可他原谅了李义府,并没有深究他。御史王义方看不下去了,于是上疏弹劾李义府,李治非但没有审问李义府,反而斥责王义方出言不逊,侮辱大臣,并将他贬为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司户(掌管居民户籍的官员)。

贬降文武旧臣(2)
刘仁轨虽然没给李义府造成什么麻烦,却得罪了他。显庆四年(659年),李义府借故将刘仁轨调出京城,任青州(今山东益都县)刺史,算是对他的报复。
  前段时间还是一个朗朗乾坤,如今竟然这般黑暗,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被杀和被贬的人,该到哪儿去说理呢?通过此事可见,李治对李义府是何等的放任纵容,李义府是何等的有恃无恐。试想:抢犯人为妻,杀人灭口,他都干得理所当然,要是替武则天整人的话,他又该是何等的理所当然?
  不久,李义府和许敬宗就被武则天派上用场了,用他们来对付侍中韩瑗和被贬到潭州当都督的褚遂良,以及那个中书令来济。
  事情是这样的,褚遂良被贬后,韩瑗一直为他鸣不平,他一直想在李治面前据理力争,争取让褚遂良回京,让他官复原职,但慑于武则天,他没敢声张此事。特别是武则天上任第三天,就表奏李治重赏他和来济,这更让他感到心里没底。
  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武则天并没有把他怎么样,他不由得放松了警惕。显庆元年十二月的一天,韩瑗上奏李治说:“褚遂良是国家忠臣,却毁于小人(指武则天和她的心腹们)的谗言,陛下您无故把他贬了,这恐怕不是国家的幸事吧?”李治听了勃然大怒,把韩瑗训斥了一通。想到褚遂良当年在殿堂上玩命顶撞他的样子,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李治并没有发泄气愤,因为他遇到了两件事:一是他在上个月添了个儿子,名叫李显,也就是后来两度出任皇帝的唐中宗;一是他要带着新晋大老婆武则天和文武大臣出门旅游。
  然而,李治现在不办褚遂良等人,不等于按兵不动,在出门旅游之前,他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稳定首都长安,消除首都长安的威胁。
  支走名将程知节
  在首都长安,威胁最大的人依然是长孙无忌,李治虽然早已安排军方领导人李勣制衡他,但此时真正负责守卫皇宫的军方领导人,却是另一个传世名将程知节。
  程知节原名叫程咬金,成名后改名程知节,他和李勣、秦叔宝、尉迟敬德一样,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们都是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但历史上的程知节,可不像小说《隋唐演义》等书描写得那样,是个只会三板斧的混世魔王。历史上,程知节和李勣、秦叔宝都是山东老乡,他们都骁勇善战,所向无敌,他们同时期参加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先后跟随李世民东征西战,荡平天下。
  李世民一直把程知节视作心腹,玄武门政变,他是主要功臣之一。李世民即位后,封他为卢国公,世袭刺史,并安排他先后担任正三品的右武卫、左领军大将军,统领北衙禁军。同程知节比起来,圆滑世故的李勣却始终远离政治中心,因而他被远调并州。虽说李世民把他视为中国北方千里长城,但他却不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在李世民心中,论亲密和信任程度,李勣和程知节没法比。另外,程知节还和李世民是儿女亲家,因为李世民把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李敬,许配给了他的二儿子程怀亮。
  贞观十七年,李治当上太子之后,李世民任命程知节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皇宫北门驻军,并加封为镇军大将军。皇宫北门也就是玄武门,是整个皇宫的枢纽,当年李世民就是在这里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的。如今,他把这个关系皇朝命脉的位置交给程知节守卫,可见他对程知节是何等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去世时,长孙无忌密召禁军护送李治回宫即位,而这支禁军的统帅正是程知节。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贬降文武旧臣(3)
李治能够顺利即位,程知节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治记住了他的好,但并不信任他。因为他是李世民的心腹,而李世民的心腹并非是李治的心腹,李治早晚会让他挪挪位子。
  永徽六年,也就是武则天当上皇后,同长孙无忌等人斗争最为激烈的那一年,李治改任程知节为左卫大将军。从此,他不再担任禁军统帅。
  李治为什么这样做?原来,他有着这样一番深思熟虑:作为同时打天下,同时参与玄武门政变的前朝功臣,长孙无忌和程知节是亲密的战友加同事,如果让程知节继续统领禁军,镇守皇宫北门,万一长孙无忌等人唆使他反将起来,这可怎么办?
  思来想去,李治还是觉得先下手为强。
  程知节虽然被解除了禁军统帅的兵权,但他仍然是拥兵自重的左卫大将军。他在唐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依然会对李治构成威胁。如果长孙无忌趁着李治出门旅游的空隙,召唤程知节起兵造反,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李治在出门旅游之前,在解决褚遂良等人之前,必须要把程知节先解决了。但程知节是两朝忠臣良将,没有一点过错,既不能把他贬了,也不能把他咔嚓了,只能对他温柔一点——找个机会彻底解除他的兵权。
  这样的机会不找自来。原来,在李世民去世后,原本归顺唐朝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又起兵反唐,被唐军打败后,阿史那贺鲁却未俘获。就因为他未俘获,所以李治想借机支走程知节,便任命他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征讨西突厥。
  程知节已是69岁的白发老人了,李治完全可以派一个年轻的将领出征,也完全可以不在此时派兵出征,但他就是要这么干,就是要借机彻底解除程知节的兵权。
  一个猛将的出现
  程知节虽然年事已高,但勇武不减当年,他很快就攻克了西突厥的两个部落,斩敌千余人。这年十二月,也就是韩瑗上奏李治为褚遂良求情的那个月,程知节领兵至鹰娑川(今新疆焉耆县),与西突厥四万精锐骑兵相遇。危急时刻,程知节的帐前先锋、一代名将苏定方率五百骑兵从正面迎击,结果西突厥大败。苏定方随后率部追敌二十余里,斩敌一千五百余人,此战大获全胜!
  苏定方名叫苏烈,他是唐初头号名将李靖的部将和嫡传弟子,也是一位传世名将。可在小说《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等书中,他和三大名将之一李道宗一样,被小说家描写成十恶不赦的反面人物,实在冤屈!
  在这次战斗中,苏定方大显身手,大显大将、猛将风范。两军对阵,他敢和八十倍于自己的敌军精锐部队硬碰硬,并大获全胜,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大将之中的猛将,也足以令他传世。后来,他的战斗传奇不断上演,且愈加精彩。
  程知节无奈卸兵权
  苏定方创造了奇迹,这令副大总管王文度很不爽。他很妒忌,于是对程知节说:“我们现在虽然大获全胜,但官兵死伤也很多,千万不要再乘胜追击敌人了,谨慎前行才是万全之策啊。”程知节历经沙场,身经百战,在战场上怎样排兵布阵他是老行家,岂能采纳王文度的这个馊主意?王文度却突然对他说:“我有皇上密旨,你程知节及全军官兵都得归我指挥,部队不得深入追敌!”程知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