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不是传说-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沂呛罄吹模晌业亩永詈攵寄艹雒糯蚪从土耍愕亩佑衷谀睦锬兀
  王皇后快要被武则天气死了,可武则天并不想就这么便宜她。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拥有了两个儿子,她底气更足,腰杆更硬,看看失魂落魄的王皇后,她觉得自己离后位不远了,于是决定向后位发起冲击。
  晋升宸妃告吹
  谁当皇后是国家大事,既不能乱来,也不能一步到位,何况武则天距离皇后之位还差五个级别。不过,武则天自有主张:先升职,升一个距离皇后较近的职位,然后再找机会一步登位。距离皇后近一点的职位就是“贵、淑、德、贤”四妃了,可目前这四个职位已经满员了。这可怎么办?
  别着急,凡事难不倒武则天,因为她有自己的人生信条:凡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好了,武则天又要进行创造性思维了,她想要给自己创设一个职位:宸妃。宸是帝王的代称,宸妃就是指帝王的妃子。这个职位是她首创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位,相当有分量,其位置高于“贵、淑、德、贤”四妃,仅次于皇后。
  武则天真是太有才了!如果不出意外,她真的就成了古今第一个宸妃了,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冲击后位了,可意外偏偏发生了,因为两个宰相的反对。
  这两个宰相分别是门下侍中韩瑷和中书令来济。前面介绍过中书令,现在来介绍一下门下侍中,顺带介绍一下唐代“三省六部”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作用。
  唐代的“三省”分别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正三品的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正三品的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朝廷重要政令,其长官为正二品的尚书令,是真正的国家总理,其副长官是从二品的左、右仆射,相当于国家常务副总理。 。。

整倒情敌上位(2)
但在唐代,担任过尚书令的官员仅李世民一人,此后尚书省一直为左、右仆射执掌。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国家政务。唐代宰相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了三省长官之外,皇帝还可以破例任命其他人担任宰相,这些宰相的职务常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平章事”,也就是说,他们拥有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同样的权力,同样可以行使宰相之权。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各部长官为正三品的尚书,副长官为正四品的侍郎。
  韩瑷和来济反对武则天当宸妃的理由是“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这个理由有法可依,李治无话可说,武则天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了。但需要指出的是,韩瑗和来济也因此与武则天结下了梁子。
  二度嫁祸王皇后
  武则天这次晋升失败了,可她非但没有气馁,反而有了更强硬的决心,那就是彻底打倒王皇后!
  只有整倒她,我才有可能当上皇后。只有整倒她,她才没机会报复我。这就跟打蛇一样,打蛇就要打七寸,只有打断了它的七寸,它才不会咬你。这听起来有些残忍,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处事法则和生存手段。王皇后,这辈子我对不起你了,因为你挡在我的前面。挡我者死!
  接下来,武则天最想干的事,就是要整死王皇后。上次,她制造了一个机会,就是想借女儿的死把王皇后置于死地,但她没有成功。她不甘心,也不罢休。这次,她要出手更狠一点,让王皇后死得彻彻底底!
  武则天决定还是通过嫁祸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上次,她成功地嫁祸了王皇后一回,王皇后虽然没被她整死,却被她整倒了。从这一点来说,她积累了嫁祸于人的经验,也增长了斗争的信心,她觉得王皇后没头没脑,最适合被嫁祸,一旦被嫁祸,她就发懵,从而失去辩解力和反抗力。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武则天再次嫁祸王皇后。这次嫁祸的事件是厌胜事件。所谓的厌胜,就是指某人憎恨某人,就把某人画成图像,刻成木雕,做成布雕,或者捏成泥雕和面雕,然后在其致命部位钉钉、扎针,再在神灵面前诅咒其不得好死。这种诅咒人的行为方式极其恶毒,古往今来,一些信奉迷信和心胸狭隘的狠毒之人,没少干过这事。今天,干这事只是道德层面的事,是小人行径,顶多违反了治安管理条例。但在唐代,却是十恶不赦之罪,按律当斩。如果厌胜的对象是长辈或是皇帝,那必须得斩!
  武则天就给王皇后嫁祸了这样一起事件,她就是要置王皇后于死地。史书关于此事的记载有三个版本。
  《旧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记载:“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后舅中书令柳姡О罩隆!币簿褪撬担背跬趸屎蠛拖羰珏诶钪蚊媲八滴湓蛱旎祷埃钪畏堑徊赡桑炊嚼丛匠璋湓蛱臁M趸屎蠛芎ε拢罡胁话玻谑呛湍盖缀夏毖崾ぁJ虑榘苈逗螅钪未笈钔趸屎蟮哪盖琢喜坏萌牍被拱阉木司吮崃斯佟
  《资治通鉴》则直接认为是武则天诬告王皇后厌胜,“武昭仪诬”,史作者们一般都采纳这种观点。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整倒情敌上位(3)
《新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的细节与《旧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大致相同,但也提出了武则天诬陷王皇后的观点。
  根据这三则史料,有两件事情应该是可以确定的:一是王皇后母女确实厌胜了,但厌胜对象是武则天,而不是李治;二是武则天确实诬告了王皇后母女。
  先说说王皇后母女把武则天作为厌胜对象的事。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我们知道,在厌胜事件发生前后,武则天的势力日益强大,日渐受宠,严重威胁到了王皇后,她是王皇后当时最强大的情敌和政敌,王皇后有理由把她作为厌胜对象。
  其次,武则天嫁祸过王皇后一次,王皇后因此差点被废,她从心底恨透了武则天,这也是她把武则天作为厌胜对象的理由。
  最后,王皇后头发长见识短,脑瓜子也不够灵活,她想报复武则天,却想不出一个高明的办法,只好寄希望于厌胜这种愚俗的手段,实属妇道人家的把戏。
  为什么说王皇后母女厌胜的对象不是李治呢?这个很好理解。王皇后虽然被李治冷落,她也怨恨李治,但不至于恨李治死。如果她恨死了李治,那么她就没了依靠,就失去了一切。因此,她没有恨李治死的理由。另外,作为皇后,她是懂得法律的,做事也是有分寸的。她可以把武则天当作厌胜对象,但绝对不会把李治当作厌胜对象。除非,她想死,她找死!
  综合上面的分析,王皇后母女应该是把武则天当作厌胜对象。武则天很快知道了这事,她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她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绝好机会,一个可以嫁祸王皇后的绝好机会。于是,她灵机一动向李治报告:“老公啊,可不得了啦,你的大老婆恨死我们了,她在诅咒我们呢,不信你看……”
  人证物证俱在,李治勃然大怒,王皇后又是百口难辩。盛怒之下,李治发令,不许王皇后老妈进宫,把她老舅从吏尚书贬为遂州(今四川遂宁市)刺史。这老兄很不走运,在半道上,他又领了一个“泄露禁中语”罪,又被贬为荣州(今四川荣县)刺史。
  令人不解的是,王皇后分明是犯了十恶不赦之罪,可李治并没有查办她,甚至没有废掉她。这就揭出了事情的真相:武则天确实诬陷了王皇后。事实上,王皇后只是把她当作厌胜对象,没想到她一生气,继而灵机一动,就把李治也追加成了厌胜对象。她这样做就是为了拖李治下水,让李治跟她站在一个战壕里。这样,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再借李治之手除掉王皇后了。
  武则天以为自己的这套障眼法能瞒得过李治,可李治并不是吃干饭的。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觉得王皇后不太可能把他当作厌胜对象,也觉得武则天有诬陷王皇后的可能,所以他没动王皇后一根汗毛,只是轻微地处罚了一下她的老妈和老舅,要不然她全家人早就玩儿完了!
  武则天想通过诬陷的手段来整死王皇后,却没有得逞,她郁闷极了。但这件事对王皇后的打击却是巨大的,她不仅失去了朝中亲信和外援的势力,也失去了李治对她的最后一丝爱和信任。无论她是多么的冤枉,但李治废掉她的想法更加坚定了。
  王皇后的时代就要结束了,武则天仍在同她斗争。通过嫁祸王皇后的失败和晋升宸妃的失利,以及王皇后的不断失宠,武则天越来越认识到,亲信和外援力量在后宫斗争中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在她看来,如果朝中没有亲信和外援力量,就等于是在孤军奋战,早晚会被战死。相反,拥有了亲信和外援,特别是那种强大的亲信和外援力量,就拥有了强大的势力,就会处于不败之地。
  武则天既然明白这个道理,那她一定是要展开行动的,她要拉拢属于自己的亲信和外援力量。
  她马上就要出招了。
  武则天与情敌斗争的心得和法则:
  1. 王、萧两位情敌都是实力派人物,以牙还牙对付她们根本无关痛痒,必须付出点血本才行。武则天的血本就是亲生女儿,可是她舍弃了孩子,依然套不住王、萧这两只大狼,这说明她们足够强大。但武则天不服输,她要继续和她们拼。
  2. 要对付强大的敌人,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实力,起码要和对手不相上下。武则天把自己武装起来后,对敌作战的效果马上就显现了出来。接着,她又一记闷棍,就把王、萧二人打趴下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收买顶级大臣(1)
通过前面和王皇后几个回合的斗争,武则天深切地感受到,仅靠老公李治的力量是不够的,皇帝的权力再大,终究势单力薄,何况李治仁弱,不能一手遮天。要想成功当上皇后,就必须得拥有自己的势力,这种势力不能单靠后宫,而要依靠朝臣,特别是那些位高权重的朝臣。只要把他们拉拢过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亲信,就不愁当不了皇后。王皇后正是拥有自己的势力,而且是强大的势力,她才历经凶险而后位不倒。
  于是,武则天暗暗告诉自己:我也要像王皇后那样在朝中拥有强大的势力,拥有比她的势力还要强大的势力。
  目标直指长孙
  王皇后在朝中的势力主要是她舅舅和长孙无忌等一干*重臣,而武则天这些年来久居后宫,朝中没有一个亲信和一丁点势力,她该争取谁呢?还有谁比长孙无忌等一干*重臣强大呢?
  没有了,实在是没有了。在大唐帝国的臣子中,长孙无忌权位最高,权势最大,他既是太尉、首席宰相、顾命大臣,又是李治的亲舅。他的实权比李治还要大,他能一呼百应,风头甚至超越了李治,李治竟然唯他是从,不敢抗拒。
  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永徽三年底,在贞观年间长期担任首席宰相和太子太傅的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犯案了。房遗爱的妻子就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高阳公主却辜负了李世民的厚爱。她在性生活方面比较随意,常跟和尚偷情,还唆使丈夫夺取大伯哥房遗直梁国公的世袭爵位。李世民知情后狠狠批评并处罚了她,可她不思悔改。李治即位后,她又兴风作浪,跟和尚及宦官们通过搞封建迷信活动,来打探和预测朝政大事,具有谋反的行为倾向。
  永徽三年十一月,被流放到均州的李泰死了,高阳公主借这个机会诬告大伯哥房遗直性骚扰。她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她丈夫夺取大伯哥的爵位,李治受理了这起案子后,就把它交给长孙无忌审理。
  高阳公主撞枪口上了。因为长孙无忌很讨厌她,一直想借机除掉她,就给他们定了一个十恶之首的“谋反”罪,罪当灭门。长孙无忌并不就此罢休,他还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平时跟自己有仇的人一网打尽,于是决定以当年参与李泰谋反的罪名,对仇敌展开疯狂报复和血腥屠杀。
  这些人分别是:李治的姑父、李渊女儿丹阳公主丈夫、宁州刺史、驸马都尉、当世三大名将之一的薛万彻,李治的妹夫、宁州刺史、驸马都尉柴令武(柴绍和平阳公主之子),李治的六叔、司徒、荆王李元景,李治的三哥、司空、吴王李恪。以上这些李治的亲人,却是长孙无忌的仇敌,统统被长孙无忌以各种莫须有之罪处斩或赐死。
  长孙无忌屠杀了这些仇人,还觉得不过瘾,又以莫须有之罪,把现任门下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下狱致死,把李治的堂叔、江夏王、当世三大名将之一李道宗(他就是小说《薛仁贵征东》,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中的那个奸臣李道宗,可他不是奸臣,而是一个被小说家歪曲了的忠臣良将)流放广西象州致死,把李治的姑祖父、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放流领南,把李治的六哥、李恪的胞弟李愔废为庶人并软禁于巴州(今四川奉节县)。
  长孙无忌在丧心病狂屠杀李治亲人的时候,李治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因为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但是,他要救出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六叔李元景,另一个则是他的三哥李恪,这两个人位居司徒、司空,平时和他关系不错,他当然要救下他们,于是李治哭着向长孙无忌求情,可长孙无忌就是不同意,李元景和李恪最终被杀。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收买顶级大臣(2)
这件事充分说明长孙无忌位高盖主,权势过大。皇上求情他都不买账,他眼里还有谁?
  另外一件事发生在永徽元年十月。时任中书令的褚遂良被御史大夫(掌管宪法刑法典章的官员,正三品)李干佑和监察御史(检察院的检察官,正八品)韦思谦弹劾。罪名是“抑买别人土地”。抑买也就是强买,强行征买土地,这是无良房地产商的惯用伎俩。这宗罪,依律是要判刑的,情节严重者可以判绞刑,但因为褚遂良是长孙无忌的心腹,所以他仅被贬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
  褚遂良被贬后,还同长孙无忌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想早点官复原职。很快,他如愿以偿。永徽三年正月,在长孙无忌的努力下,褚遂良竟以同州刺史的身份,兼职吏部尚书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行使宰相职权。为了报恩,他就更加依附、巴结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些小动作,李治看得真真切切,他是一个决心推行“贞观之治”的有为皇帝,注重政治明清,吏治廉洁,看不惯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代表的拉拢、徇私、贿赂等丑恶行为,于是便质问长孙无忌:“通过目前的很多案子,我发现我们很多官员在审理这些案子时,互相看脸色行事,多失公平(互观颜面,多不尽公)啊,这是为何?”
  李治这样问,是想让作为首席宰相的长孙无忌给他一个明确的交代,没想到长孙无忌却轻描淡写地说:“脸面的事是私事,每个人都要脸面,从古至今,谁都不能避免。”李治听了很不爽,不料长孙无忌又反驳他:“恐怕连陛下你都不能避免!”
  长孙无忌这样回答李治,就是不让他插手“互观颜面,多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