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曾经利用火炕烘干过花生,好些蔬菜种子也是利用火炕的温度,才催芽成功的。那么,利用火炕做苗床培育番薯秧苗,又有什么不可以那?
  林阿水在福州府那边,是没有火炕这种东西的。他来了山上几个月,见识到了火炕的种种妙处。想了一会,就说这个法子应该没问题。
  “那行,咱就用火炕。”连守信也点了点头。
  连守信点头,是有依据的。他们家今年的土豆苗床,是铺设在屋内地上的。这种出苗比较慢。有的人家育苗晚了,就有放在火炕上育苗的。这种出苗快,但是要控制火炕的温度。一天要烧几次炕。需要人精心照料。
  连守信对于掌握火炕的温度,还是挺有信心的。
  “正好咱新房子的火炕刚盘好,正应该烧火去去潮气。”张氏就道。
  最后,就将番薯育苗的苗床设在了新铺子刚盘好的火炕上,苗床用的沙土也是挑最细最好的沙土,另外还搀和了倒的细细的粪土作为肥料。
  自弄好了苗床,白天是张氏和连蔓儿负责烧火、照看,到了晚上。连守信就干脆睡在了新屋子里,半夜起来喂小黄牛、烧炕、照看苗床。这样的辛苦自不必说,但是想想亩产千斤的前景,就是再苦再累一些,夫妻两个的心里也是愿意的。
  这天睡到半夜,连蔓儿起夜上茅房。张氏怕她吓着,就也起来给她作伴。连蔓儿解了手,困意有些消散,忽发奇想。
  “娘,”连蔓儿对张氏道,“咱到庙头新房子去看看呗。”
  “半夜三更地,跟我回去老实睡觉去。要看,咱明天一早再看。”张氏就道。
  “娘,你临睡下的时候还说,怕我爹在新屋子睡着凉啥的。”连蔓儿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笑着继续游说张氏,“咱就去看一眼,也用不了多大工夫。”
  “那,咱就去看一眼?”张氏就被连蔓儿说动了。她心里还真有点担心连守信。
  “嗯,咱现在就去。”连蔓儿立即道。
  娘两个回了屋子,将衣裳都穿利落了。连枝儿这个时候也醒了,听连蔓儿说要去庙头铺子里,就笑着指连蔓儿。
  “哎呦,你说你咋总这么精神那,这半夜三更的。”
  连枝儿虽然这么说,也起来穿了衣裳跟她们一起去。
  “月亮挺亮的,咱连灯笼都不用点。”出了连家的大门,连蔓儿就道。
  夜空十分晴朗,虽只有一轮弯月,还是能为娘三个照亮了脚下的路。差不多是三更时分,村子里万籁俱寂,只有远处有时传来一声犬吠,非常短促,也并不凄厉。倒不像是发现了什么,反而像是哪家养的狗于甜美安静的睡梦中发出的叫声。
  夜里的空气,是一种格外洁净的清冷。月牙将母女三人的影子在地上拖得长长的。
  “嘻嘻。”连蔓儿只觉得心情异常的平静安详,不知怎地,就笑了。
  “蔓儿,你笑啥?”连枝儿拉着连蔓儿的手,说了她一句之后,自己也跟着笑了。
  “你俩都别笑了,咱这大半夜的。”张氏道。
  “等会咱到了,吓唬吓唬咱爹呗。”连蔓儿就和连枝儿道。
  连枝儿只是笑,并不说话。连蔓儿就想,连枝儿是不会和她一起恶作剧的,如果是小七,那就不一样了。
  “别淘气,你爹不知道咱去,真把他吓唬个好歹地咋办。”张氏嗔道。
  “我说着玩的,嘻嘻。”连蔓儿又笑。
  连蔓儿就不再说话,只是仰起脸看着天。没有污染的天空,星星似乎特别多,星光和月光,美的让人神醉。
  到了庙头,隔着官道,连蔓儿就看见新铺子里面亮着烛光,屋顶的烟囱上有一缕轻烟正缓缓地升入夜空中。
  “咱来的还真巧,我爹肯定在烧火。”连蔓儿就道。
  连蔓儿说的没错,连守信听见敲门声,放下手里的柴禾,开门让她们进屋。
  “半夜三更的,你们来干啥?”
  “爹,我娘怕你在这睡不好,非要来看看不可。”连蔓儿故意道。
  “这孩子。”张氏的脸微微有些发红,“不是你要来,还编排起你娘来了。”
  “有啥睡不好的,”连守信就相信是张氏担心他,才会半夜过来。“炕上潮气都没了,我往炕梢一躺,和在家里没两样。”
  “那就好,我就怕屋里潮气大,你把腰睡坏了。”张氏小声道,“牛喂了没,要不我去喂,你歇会。”
  “先喂的牛,这把火烧完,我这一觉就能睡到天亮。”连守信道,“我这啥事都没有,你别瞎担心。”
  留下张氏和连守信在外屋一边烧火,一边说话,连蔓儿就从旁边拿了烛台,拉着连枝儿进了里屋。
  连蔓儿将烛台举在苗床上,一点点的查看。
  “呀,发芽了。地瓜发芽了。”连蔓儿喜的叫了起来。
  有一次连蔓儿说话,把番薯说成了地瓜。为了圆话,她就说番薯长的像甜瓜,又是长在地里的,就应该叫地瓜。其实她在她前世,一直都是管番薯叫地瓜的,反而很少叫番薯这个学名。
  大家伙都没有疑心,反而很快地接受了地瓜这种叫法。因为地瓜这种叫法,比番薯更具有土语的味道,更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
  连枝儿忙凑过来,接着烛光,真的可以看见苗床上冒出了短短的薯芽。薯芽很小,才刚刚冒头,若不仔细看,还真的会忽略过去。
  “真的发芽了。”连枝儿道。
  张氏和连守信在外屋听见了,都忙进来,看见地瓜出芽,他们也都非常欢喜。
  “这才刚开始那,”连守信高兴过后,就说道,“这东西,比土豆还耗神,直到苗都长成了,才能松气。”
  “那是,”张氏笑着点头,“做咱庄稼人,不容易。”
  连蔓儿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比如育苗,就需要耐心和技术。同是庄户人家,有的人家就培育不好土豆秧子,每年到该种土豆的季节,青阳镇的大集上,就会有卖土豆秧子的,而且还很受欢迎。
  “爹,娘,我高兴,是因为现在地瓜出芽了,那不就是说,咱用的法子都没错?”连蔓儿笑道。
  “嗯。蔓儿说的对,咱这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些天,我这心也是提着。这下出芽了,总算没糟蹋了好东西。”连守信道。
  地瓜出了芽,没几天就长出了叶片。
  这天,连蔓儿在铺子里吃过晌午饭,正要去查看地瓜秧子的长势,就听见外面马车响。
  “哎呦,钟管事,快屋里请。”
  第二百七十六章 春耕
  钟管事来了,连蔓儿心中就是一喜,也忙接了出来。钟管事手里提了一个袋子,正在和连守信寒暄。看见钟管事手里的袋子,连蔓儿不由得眼睛发亮,她更加笃定了钟管事这次来的目的。
  将钟管事让到屋里坐下,连蔓儿就忙着沏茶,又用攒盒装了家里最好的点心和果子,端了上来。
  “连姑娘不必气。”钟管事欠了欠身,向连蔓儿气地道谢。
  “钟管事,到了这,你可不要跟我们气。”连守信笑着道。
  “六爷和九爷可都还好?”连蔓儿将茶和果子都摆好,就笑着问询道。
  “两位爷都好,让我捎话,也问姑娘一家的好那。”钟管事也是笑容满面,说着话就将手里的袋子递了过来。“九爷临走的时候,答应了送姑娘一些玉米,特意打发我给送过来。”
  “这我们可生受了。”连守信忙道,“我这闺女年纪小,不大懂事。小孩子家说过的话,六爷和九爷那边就认了真。这还让钟管事你特意跑一趟给送过来,这、这可让我们心里面这么过意的去那!”
  连守信这边和钟管事气,连蔓儿已经伸手将袋子接了过去。袋子颇有些压手,连蔓儿打开袋子口,里面是剥好了的玉米粒。沈小胖显然是挑好的给她送来的,一颗颗玉米金黄饱满。这一袋子的玉米,估计着至少又三四十斤的样子。
  这可能种不少亩的地啊!
  连蔓儿忍不住笑的眉眼弯弯。连蔓儿手里抓起一把玉米粒,小胖的形象在她心目中高大了起来。当时她跟沈小胖说想要更多一些的玉米,其实心里并不能确定,沈家会不会同意,她也不能确定,沈小胖回到沈家之后,是否会真的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这些天,连蔓儿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件事。每多过去一天,她心里的希望就少一分。今天。钟管事将玉米送了来。连蔓儿是喜出望外的。
  沈小胖很够朋友,虽说是小小的年纪,却是个说到做到的人。这让连蔓儿不得不再次刷新对沈谦的印象,就算年纪幼小。身材太过圆润,又很有吃货的倾向,但只要有够朋友和说话算话这两种品质,沈小胖就是个合格的小男子汉。
  “钟管事,小九爷让你送玉米来,这事六爷肯定是知道的吧?”连蔓儿终于舍得将玉米袋子放了下来,抬头问钟管事道。“六爷可有什么话?九爷有没有捎话给我们?”
  在心里面叫惯了沈小胖,改叫九爷什么的,还真有些别扭、不适应那,连蔓儿暗笑道。
  “这事九爷跟六爷说了。这些玉米,还是六爷让手下人帮着准备的。知道连姑娘是要在地里种,六爷和九爷都吩咐要挑最好的。来之前,我去给六爷和九爷请安。六爷倒没什么特别的吩咐。只是说,让连姑娘有什么事。尽管捎信过去。九爷嘱咐了很多话”
  钟管事说到这,自己也笑了。
  “九爷问连姑娘,还有五少爷和小七少爷都好不好。有什么好玩的别忘了他,还问连姑娘什么时候有空,到府城去,可要记得去找他。”
  钟管事这次说话,又比以前还气了许多。就是对五郎和小七,都称呼起少爷来了。
  “九爷回到家,时常说起连姑娘、五少爷和小七少爷,恨不得能天天玩在一起才好。”钟管事又道,“打发人来送玉米,怕人不妥当。耽误了连姑娘的事。看我这些年办事还稳妥,又与连掌柜相熟,这才特意打发了我来。我这一得了吩咐,一刻都没敢耽误,就怕误了农时。”
  送个东西,确实可以随便打发一个小厮就可以。钟管事在沈家应该是很得脸、办事很有能力的。而且还与连家打过交道,打发他来,由此可见,沈六和沈小胖对这件事的重视。
  “这是六爷和九爷对咱们的恩典。”连守信怀着满心的感激道。
  钟管事是个大忙人,交代完了玉米的事,就告辞要走。连守信自然苦苦相留,最后连蔓儿从镇上订了一桌上等的酒席,就在早点铺子里,连守信陪着钟管事吃了。
  趁着钟管事吃饭的工夫,连蔓儿还写了一封信。信是写给沈谦的,首先是感谢他让人送了玉米来。然后就是聊些家常,什么小黄牛又长力气了,小猪的食量又增加了,小母鸡变成了小公鸡,什么昨天摘了一篮子的槐花,和面烙饼特别香甜等等,当然,还说了一下五郎和小七的功课。
  “鲁先生说我哥照这样好好学,明年就能下场参加童生试了。小七年纪还小,还得再等一年。小胖,你不是说你已经念念了好几年吗?你啥时候下场考试?”
  “鲁先生也夸我了,说我要是个男的,也能和我哥一起下场。”连蔓儿想了想,又添了一句。
  就这么家长里短地,整整写了两页信纸。
  连蔓儿写完之后,又看了一遍,觉得比较满意,就将信纸折好,装进信封里封了起来。送钟管事离开的时候,连蔓儿就将信舀出来,请钟管事捎给沈谦。
  至于对沈六的问候,就请钟管事代为表达了。一来,连蔓儿不觉得沈六会有时间看她的信。二来,沈六和沈谦不同,她不觉得她能给沈六写信。而且她总是觉得跟沈谦更亲近些。
  沈谦年纪还小,写写信没什么,等他长大了,怕是就要避嫌了那。
  钟管事小心地收起连蔓儿的信,说是必定送到。
  连蔓儿又另外准备了红包,跟随钟管事来的车夫、随从每人一份。钟管事那一份,自然是额外加厚的。
  这次,钟管事略微推辞,便笑着收了。
  
  放在炕上催芽的玉米,已经长出了半个小指长度的芽,连蔓儿特意开了一小块菜地出来,粪肥、翻地、耕种,精耕细作,将玉米芽播种了下去。
  好好侍弄,今年伏天,她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煮嫩玉米了!连蔓儿心里想。
  转眼就到了谷雨时节,就像诗中描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如“谷雨”两个字所体现的,接连下了两场透雨,三十里营子的春耕开始了。
  连蔓儿一家,比别的人家更忙碌。她们要一边顾着早点铺子的生意,一边赶着在这最适宜的时节,将地种完。
  在种地之前,一家人坐下来,仔细地规划了一番。
  今年,她们家有五十一亩地要种。南山下的六亩地,是分家所得,打算都用来种花生。花生是价值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庄户人家种花生很少为了自家吃,都是为了卖钱。
  这六亩地的花生,到秋收的时候,差不多能卖三十几两银子。这只是大致的收入,去掉种子钱,纯收入也就是三十两出头。
  然后就是北面,她们分家之后置买的土地,一块二十五亩,一块二十亩,两块地没有连在一起,中间隔了一片地。前两天,连守信找到相关的主人家,商量了将地换了过来。因为同在一片地上,土质什么的都是一样的,因此并没费什么口舌,事情就谈妥了。
  连蔓儿家这四十五亩地,连成了一片,更方便耕种了。
  “高粱和糜子,这两样都不能少种。”连守信说道,高粱米是庄户人家的主食,而到了冬天,糜子磨成面包的粘豆包,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所以,这两样都要种够。“咱六口人,我看高粱咱最少得种十亩地,糜子的话,种五六亩就够了。够咱家一年的口粮,还有税粮也差不多够了。”
  “嗯,这样行。”张氏点头赞同。
  先确定了口粮和税粮的种植面积,接下来就是连蔓儿最重视的玉米和地瓜。
  “咱现在有差不多四十斤的玉米种子,那天咱不是先种了一块吗,按我爹算的,一亩地差不多得用两斤种子,那咱今年就能种二十亩的玉米。”连蔓儿道,“地瓜秧子还没长好,咱就先留出来一亩地,充裕点,到时候要是秧子不够,咱再补种点豆子啥的,也不误事。”
  这二十一亩地种好了,收益暂时无法估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会是个让人惊喜的数字。
  “这么打算我看行,咱家今年的地够种的了,除了口粮地,就先可着玉米和地瓜,剩下的再种别的。”连守信道。
  “糜子就按六亩地算,这是三十七亩了,还有八亩地。”小七道。他现在还跟着鲁先生学算经,账算的更快了,一般的小数目,他根本就不需要算盘。
  “糜子种六亩地,那小豆也不能少种了。要不到时候包饽饽,咱还得另外买小豆去。”张氏就道。
  “还有大豆,”五郎道,因为商量种地大事,他今天手里少见地没有抱着卷。“咱发豆芽、换油、换豆腐啥的,一年得不老少大豆。”
  “嗯,大豆得多种。”张氏就道。
  一家人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种五亩地的大豆,一亩半地的小豆,剩下的一亩半地,就留着种些鸀豆、芝麻之类的杂粮。
  “咱明天就先可南边那六亩地开始种。”连守信道。
  “孩子他爹,咱种地还找帮工的不?”张氏就问。
  “老爷子跟我说,今年,他打算
  “佃几亩地种。”连守信突然道。
  第二百七十七章 突如其来的发难
  连老爷子要佃种土地!连蔓儿一开始有些吃惊,不过转念一想,也就不觉得奇怪了。连家本来有三十亩的田地,都是中等偏上的田。她们分了六亩地,连家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