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了这张图,下一步,只要找人来按照图纸制造就可以了。
  “这个水箱和马桶,怕是一般的匠人做不出来。如果照我的意思,不如求助蒋大人。”鲁先生道。
  连蔓儿听了,立刻点头。
  蒋大人就是府城派来负责督造御赐牌楼的官员,这些天,蒋大人和连蔓儿一家已经相处的极熟了。据连蔓儿所知,府城里许多的制造和建造工程,都是这位蒋大人负责。
  蒋大人不仅算是半个行家,而且他还是专管这方面的官,手里掌握着各行各业,最顶尖的手艺人。
  请他来帮忙做这件事,简直是太恰当不过了。
  当天,连蔓儿家就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请了蒋大人来。酒足饭饱,连守信就将鲁先生设计的图纸拿了出来。
  蒋大人看了图纸,眼睛立刻就亮了。
  这是一种见猎心喜的眼神,连蔓儿立刻就知道,这件事情大致成了。
  等鲁先生将图纸又详细地解说了一遍,蒋大人拿着图纸的姿态,就变得仿佛是手里捧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这件事还得多多麻烦蒋大人,就咱这辽东府,能把这事给办成的,除了蒋大人你,就没别人了。”连守信笑着道。
  连蔓儿看着火候差不多了,就和小七两个捧了托盘出来,托盘上是整整五封银子,共一百两。
  “蒋大人,这一百两银子,是给蒋大人找工匠、办材料的钱。蒋大人先拿着,不够了,我们随时再添。等东西做出来,我们另外再重谢蒋大人。”连蔓儿笑吟吟地道。
  “好说,好说。”蒋大人也笑道,“等这东西真诚了,或许还是我谢你们,也未可知啊。”
  蒋大人拿走了图纸,就立刻召集工匠动工,期间,他又来向鲁先生询问了一些细节的问题,鲁先生都一一解答了,碰上实在说不太清楚的,就将连蔓儿也找来。
  连蔓儿就看着,蒋大人明显的有些销售了,显然,他对抽水马桶,比连蔓儿预计的更加上心,超出了受人之托的那种上心。
  连蔓儿觉得这样也不错,只要能让她用上抽水马桶,一切好商量。
  半个多月后,连蔓儿期待中的抽水马桶,终于烧制了出来。
  第四百零四章 秋末
  连蔓儿家的新居格局,是两进的院子。第一进是外院,从大门进去,就是一个宽敞的大院落。院落中央,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塘的水是活水,取自前面的小河,经由输水渠和沉淀池沉淀后,汇聚到这里。
  如今是秋季,这小池塘就只有一汪清水并几尾锦鲤。明年开春,连蔓儿打算移植些荷花进去。
  前院的正房分别做客厅、书房和鲁先生的卧房。书房里另隔出一个隔间来,盘了炕,五郎和小七可以在此读书或者歇息。
  前院并没有设厢房,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大跨院,分别修建了打谷场、仓房、酿酒作坊、酸菜作坊、猪圈、牲畜棚等。
  穿过前院的穿堂,就是第二进院落。
  走出穿堂,两边有抄手游廊。下了台阶,中间一条青砖甬路,直通正房。第二进院落,也是连蔓儿家的内院,共有上房五间,一明两暗,布局大体与连家老宅相同,也是一般庄户人家房屋的普遍布局。
  正房的台阶下,甬路两侧,各种了四棵石榴树。这是移植来的大石榴树,据说明年就可结果。
  内院的进深没有外院那么大,不过也没有盖厢房。连蔓儿家现在六口人,加上鲁先生,才七口。现在的这些间屋子,足够他们住的了。要盖厢房,不过是为五郎和小七将来准备的。
  “我哥和小七要用房子,那还得好几年那。现在着急忙慌地把房子盖了,到时候,要是又不中意了,咋办?再说,现在盖了,咱又住不过来,房子一空闲。那旧的就快。还不如咱现在把地方留出来,等到时候再盖。到时候,是盖厢房,还是在跨院盖房子。都得看情况来不是?”
  连蔓儿当时是这么说的。
  五郎和小七都没意见。
  张氏和连守信也觉得连蔓儿说的有道理。
  “说啥大户人家,都一人一间房子住着。要我,我还不习惯。一起住着,亲香。”这是张氏的想法。
  内院两侧也是跨院。跨院内并没有建房,而是栽种的各种果树。
  从内院西侧的月亮门进入西跨院,沿着青石甬路走几步路,就是连蔓儿设计的浴室。
  这浴室的一侧。是一面火墙,火墙背后,就是建在前面西跨院的大厨房。到冬天的时候,在大厨房里烧火,通过火墙导热,可以为浴室供暖。另外,还有一个供水大水箱,就安放在大厨房内。这水箱上又安装两根输送水管。两条水管从火墙中穿过,一条向抽水马桶的抽水水箱内供水,另一条则向浴桶内供水。
  浴室被分为两个隔间。其中一个安放木制浴桶,做为浴室,另一个隔间内安放抽水马桶。
  下水管道采用粗的陶瓷管子,埋在地下。为了防寒保暖,管子外面包裹着厚厚的棉絮加草垫层,埋入地下深度超过一米。
  下水管的出水口,就设置在西墙外。冬天,因为冰冻的关系,每天都要安排人来清理。这个连守信已经和打扫茅厕的好汉商量好了,另外给他加了工钱。让他负责每天早晚两次清理。而春、夏、秋三季,污水则可以通过专门的暗渠汇入集粪坑中。
  前院,挨着大厨房的耳房,也设有同样的浴间,供鲁先生使用。
  蒋大人将抽水马桶的各个部件都拉了来,就看着工匠们安装。
  连蔓儿看着他们拼接官道。不由得想起一个问题。两段管子、包括抽水马桶和抽水水箱等不是一体的部件之间,虽然尺寸精确,可以套接,但是密封怎么办?
  “那是咱们辽东府最有名的焗缸的手艺人。”蒋大人就指着一个头发有些发白的老者道,“不管啥东西,就没有他焗不到一起的,保准严丝合缝,一丝风都不带漏的。”
  庄户人家用破了的盆碗锅勺等等,都是舍不得扔的。然后,破的了盆碗锅勺漏水,不能用了,怎么办?就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嘴里吆喝着焗盆焗碗焗大缸,能将这些破了的家伙事收拾好。不管是铜的、铁的、瓷的、瓦的,大到两人合抱粗的大水缸、小到不满周岁的婴儿都握得住的小酒盅,这焗缸的工匠,都能给补好。
  补好的地方,往往根据破损的大小,有大小不一的泛白色疤痕。
  看着那老匠人点起炉火,烧融了一锅锡水,连蔓儿恍然大悟。往简单里说,这分明就是锡焊啊。
  有这种工艺,这连接密封当然是不成问题了。虽然刚性连接,没有弹性,但是在这个年代,这样也就足够了。
  等抽水马桶完全安装好,抽水水箱内储满了水,连蔓儿走过去,将一铁锹的土坷垃扔进马桶里,随后拉下了抽水的拉绳。水流从落水管冲下,在白瓷马桶内打着旋冲刷,就听得哗啦一声格外响亮的冲水声,马桶内已经变得干干净净。很快,西墙外看守的人就喊“水出来了”。
  成功了!
  连蔓儿有些雀跃。
  旁边站着的蒋大人、鲁先生的高兴劲,一点也不比连蔓儿差。
  为了庆祝抽水马桶安装成功,也为了感谢蒋大人,连蔓儿家又准备了酒席。蒋大人喝了不少,饭后,还没等连守信拿出给蒋大人的谢礼,蒋大人反将连蔓儿家送的那几封银子,还了回来。
  他想将这抽水马桶献给上官。
  连蔓儿预计到了这种可能,并已经和家人商量好了说辞。
  “这抽水马桶能造出来,多亏了大人。我们是没啥说的,就是,这抽水马桶,是鲁先生的设计,”连守信就道,“这个事,得看鲁先生的意思。”
  “不过是突发奇想,就是为了生活的方便点。”鲁先生道,“大人要是觉得有用,就拿去好了。若是能够将其推广,我还要感谢大人。”
  之前,连蔓儿、五郎和鲁先生商量过,要把功劳推给他。实际上,这里面,鲁先生出的力,甚至比连蔓儿更多。连蔓儿那是凭着记忆,如果没有鲁先生细化、完善,她自己可不太容易能完成那份建造图纸。
  鲁先生当时就摇头拒绝。说他志不在此。
  蒋大人将连家和鲁先生都无意争功,自然是万分高兴。
  连蔓儿很淡然。她这套抽水马桶体系,限于条件,并没有做到全自动。比如说,大的储水箱那里,还需要人工上水。排污水口,到了冬天,也需要人工清理。为了排污顺畅,从抽水马桶到排污水口,这一段的官道并不长,而且还设置了坡度。
  另外细瓷马桶和抽水箱、包括抽水箱里面一些部件的造价,都是不低的。
  这些因素,都是抽水马桶推广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谁能够解决了这些问题,建造出统一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体系,那么将功劳都归给这个人,连蔓儿觉得很应该。
  而且,这还涉及到一个习惯的问题。
  比如说连蔓儿,她就习惯用抽水马桶,维护自己的快眼看书。而这个年代,负担的起抽水马桶制造费用的有钱人家,却是习惯了丫头仆妇在旁伺候。
  抽水马桶作为一个新鲜东西,应该会有人喜欢。至于它是否能够被普遍应用,连蔓儿觉得,还是交给别人去操心比较好。
  抽水马桶建好了,连蔓儿恨不得立即就搬进新家。
  可是,她必须得等。新家里面的布置还没完成,而且乔迁新居,必须要看黄历,挑选个黄道吉日。
  御赐牌楼的完工,也要挑选一个黄道吉日。
  为了讨一个好彩头,连蔓儿家要在御赐牌楼完工那一天,搬进新家。
  这之前,一家人也没闲着。
  天气渐冷,打下来的各种各种粮食都堆入了仓房,菜园子里的大白菜也长成了。这天,趁着天气好,连守信请了连守礼、赵氏和连叶儿帮忙,一大家人开始收白菜。
  长成的白菜,只有短短的根在土里,两手抱住白菜,很容易就将白菜从地里拔出来。拔出来的白菜,要进行修整,才能储存过冬。
  修整白菜,先是要将外部破损的菜叶撕掉,然后用菜刀,将白菜的根削去。这样修整出来的白菜,更容易储存。
  今年,为储存瓜菜,连蔓儿家在西跨院挖了菜窖。
  “她四婶,你今年,还开酸菜作坊?”赵氏就问张氏。
  “开,前天,武掌柜就到家里来了,跟咱又定了买卖的文书。等这白菜一收完,酸菜作坊就开张。”张氏道。
  “她四婶,你可真是勤快人。”赵氏就道,“咱村里的好些人还寻思着,今年你不能再开这酸菜作坊了。”
  “开,咋能不开。等吃过晌午饭,我就找春柱媳妇去,让她把去年那几个人都给我找来。等后天,咱这酸菜作坊就开张。”张氏就道。
  晌午,一家人回铺子吃饭,五郎和小七也从私塾回来了。
  “我爷又捎信回来了。”五郎从书包里拿出一封信,说道。
  第四百零五章 乔迁之喜
  连老爷子来信了,一家子就都将手里的事放下,听五郎念信。
  连老爷子在信中,说知道连守信因为种植玉米立了功,得了皇帝御赐的牌楼,他很高兴。连守信这一家要搬进新宅子了,他也替他们高兴。连老爷子在心中还说,会打发连继祖和蒋氏在牌楼落成的时候回来。
  连老爷子打发连继祖两口子回来,有多重目的。一来,牌楼是御赐给连守信的,但是整个连家都与有荣焉,连继祖作为连家的长孙,要代替连老爷子和整个连家来拜一拜。在信中,连老爷子还说,若不是他年纪大了,这几百里路来来回回地,怕折腾出个好歹地来,到时候挂连儿孙,他就自己来了。还有连守仁,本也打算要回来,只是官职在身,没办法。
  二来,是知道连守信一家要搬入新居,所以让连继祖两口子代替一大家子的人,给他们贺喜,燎锅底。
  另外,还有一件事。快要入冬了,地里的庄稼应该已经收拾好了。连继祖回来,正好将连家那些地的地租收了。
  “继祖他两口子要回来,给咱燎锅底,拜拜牌楼?”听完连老爷子的信,张氏有些诧异地道,“咱那封信,照说没这么快就到啊?他爷咋就连日子都知道了?”
  得了御赐牌楼,这么轰动乡里的大事,当然要写信告诉连老爷子。
  连蔓儿家给连老爷子捎信,托的是镇上的来往河间府跑买卖的生意人。这个,就得看人家的方便。估计着那买卖人出发的日期和脚程,连老爷子写这封信的时候,应该还没有收到连守信捎过去的信才对。
  那连老爷子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而且还知道的挺详细的那?
  “应该是我花儿姐给那边捎信了吧。”连蔓儿想了想。就道。
  连花儿识文断字,自己就能写信,连守仁和古氏带着一大家子到河间府上任,与连花儿之间,肯定有书信往来。
  连蔓儿家得了御赐牌楼等赏赐。宋海龙带着管事的已经来了一次。给连蔓儿家贺喜,并说好了。等牌楼正式落成,连蔓儿家搬家那天,他会带着连花儿回来。宋海龙还带来了沈老夫人的话。说若是身子允许。沈老夫人到时候还会亲自道贺。
  宋家自然是知道牌楼落成和连蔓儿家搬家的日期的。宋家人面更广,或是派自家的下人捎信,或是请人带信,速度都比连蔓儿家的要快的多。
  “应该是这么回事。”连守信就点了点头道。
  放下信。一家人就放了桌子,吃晌午饭。
  饭后。将饭桌撤下去,又换了张新打的书桌,连蔓儿将笔墨纸砚都准备全了,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商量搬家那天办酒席的事。
  “咱先估算估算,到时候能来多少人吧。”连蔓儿道。
  估算好了人数,才好决定到时候安排多少桌酒席。
  “这事,打从咱盖新房子那天,我就虑虑了。”张氏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道。庄户人家的女人大都勤快,习惯一心二用,甚至多用。嘴上说着话,手里也不肯闲着,总要做些活计,才觉得自在。
  “也就他姥爷他们几口人,吴家几口人,王小太医,老黄,武掌柜,咱村里的,再有几户人家。都是跟咱知近的人,多说,也就准备三桌就够了。”
  燎锅底这种事,比不得婚丧嫁娶等大事,只有近亲和走的极近的友朋才会道贺。
  “若是没这御赐牌楼,那三桌是够了。现在,有了这御赐的牌楼,可就不只这三桌了。”连守信说道。
  “可不是。”张氏点头。
  “宋家,咱给他当三个人算吧,还有县城大姐家,估计大姐他们两口子,还有两个孩子都能来,这加一起就是七个人了。宋家肯定得带下人来,另外还得给预备席面”连守信就道。
  “王举人家肯定也得来人,昨天听蒋大人说,县衙那也会来人,还有六爷那,估计也得打发人来”五郎道。
  “还有咱村子里,要来的人怕是也不少”连守信道。
  一家人核计了半天。
  “搬家,这在咱村里也不算个啥大事。这村里的礼,咱就不收了。”连守信就道。
  “明天,我就放出话去,说这人情咱都领了,以后该咋地咋地。 咱不是那样的人家,有了牌楼,咱还是咱,还能就鱼肉乡里了?”张氏就道。
  连蔓儿听了,就忍不住噗地笑出声来。
  “笑啥,我说的不对是咋地?”张氏就问。
  “娘,你说的对。我这笑吧,我是高兴的。我娘现在也是文化人了,都会说鱼肉乡里了。”连蔓儿说完,低头闷笑。
  “你不就笑话娘是个大老粗吗?这个词,我还是跟咱小七学的那。小七,这个词,娘用的对不? ”张氏就扭头问小七。
  小七也正跟着连蔓儿嘻嘻地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