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罪系列-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说里的犯罪心理画像,是指通过犯罪现场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推断作案人的心理特点,再通过心理特点的描述刻画犯罪嫌疑人的某些形象特点、家庭背景和一些个性特征。在分析带有变态特点或动机怪异的案件中,是一种较新的侦察思路和方法。
  雷米注重的是“真实”,文字简洁、直接、精确,看完他的故事,许多读者都要问,“真的是真的吗?”那些一环扣一环的悬念、毫不做作的文字是他独特的的写作风格,因为太真实,我对雷米的身份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不像一位作家,而更像天生的一个犯罪心理学家。也许他本人就是个迷。让人无法相信又不能不信。
  小说的主人公方木,个性鲜明又充满神秘感,灵魂干净,所作的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看似真相有它残酷的一面,但雷米并不残酷,方木并不残酷。这个故事本身在那些冰冷的案件里,我们从中会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雷米曾经借助网络来发表他的作品,被慧眼编辑识中出版实体书。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是金子总要发光。在悬疑界,如果你难以消除那些名作家所带来的艰深晦涩,我建议你读一下雷米的《心理罪》,如果喜欢真实的、让人窒息的恐怖小说,这位暂时“名不见经传”的大师或许有望成为你私人珍藏。
  谁来给灵魂画像
  文/大袖遮天
  《画像》是一本什么书?翻开它的第一页,接触到第一行文字,你的目光就会被吸引乃至融化——这是一种自然、深情的语言,仿佛不是在陈述外在的故事,而是一颗心灵面对孤独舞台的独白。黑色的基调,忧伤的旋律,在语言组成的音符中,阅读者不知不觉被书中的氛围完全浸润了。
  这段旋律由两条线索主宰。
  一边是黑色、坚硬、冷酷的谋杀,一桩桩匪夷所思的案件层出不穷,此时,文字的冷峻、客观和专业,能让读者完全意识到作者的身份——作者雷米,本身就是一名警官。无论是案件的描述,还是推理分析的过程,作者精准的语言如同解剖刀一般游走于现场,一切都被这种富有专业美的语言整理得清晰明白,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你知道罪犯的心理是如何一层层显露,但你始终不知道最后的真相。在故事设置中,雷米完全是从上而下的俯视角度,落笔时没有丝毫的犹豫,珠串般的案件以最凝练的姿态出现,雷米讲述的每一桩案件都惊心动魄,写来却不露声色,大量的犯罪心理学专业知识、案例以及术语被频繁使用,但作为外行的读者,读来却毫无障碍。你感觉不到雷米对读者的迁就,他在陈述中始终带着职业的骄傲,但这种沟通的便利却是事实——专业的知识没有排斥非专业的读者,雷米天然的讲述能力,让这一极其专门的行业,变得如此富有魅力。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年龄适合的读者,在读过本书之后,会选择犯罪心理学作为他们经后的职业。
  无论叙事手段如何高明、专业知识如何丰富,如果一部小说仅仅是讲述故事,没有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就不是一部能够让人长久留在记忆里的小说。在《画像》中,雷米创造了一个血肉丰盈的人物——方木。如果说叙事的线索构成这篇小说硬朗的结构,那么关于方木这个人的一切,则形成了小说的骨血和灵魂。这第二条线索柔软、绵长、缕缕不绝地穿行于全文中,它控制着读者的情绪,使得文章的节奏如同波浪起伏,在案件的惊涛骇浪里,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就是飘行于浪尖上的一叶轻舟,宏大的叙述海洋中,最令人牵挂的始终是这漂浮的一抹。
  “漂浮”这个词多次出现在的我的脑海里,方木这个人,似乎始终在漂浮着,从来不曾安定。他曾经是个和一般青年一样单纯、明朗的学生,大学时代,同寝室的好友在一系列案件中分别成为凶手和被害者,幸存者方木从此跌入了内心的深渊。在他的心中,似乎一直存在正邪之间的挣扎——好友和恋人的惨死,让他对于正义有着强烈的渴望,而曾经是密友的凶手临死前那句话,又仿佛咒语一般缠绕着他——“其实,你和我是一样的。”方木无法把握自己的内心,他常常在彷徨:自己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爱好,究竟是出于正义的需要,还是因为自己本质上的黑暗?世界似乎从来不曾怜悯方木,他所爱的人、所亲近的朋友,一个接一个离去,每个夜晚都有恶梦伴随,只有在枕头上塞一把军刀,他才能勉强入睡,但,那刀究竟是为了抵御外在的伤害,还是内心的侵蚀,谁又能说得清呢?方木的心灵如同油画展开,展现出复杂而多变的层次,黑暗时刻在进攻,他似乎无比脆弱,极度容易受伤害,却又偏偏坚定地守护着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他似乎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一直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但当人们离去时,感受到最深痛楚的也是他——强大而弱小,冷静而多情,对于前途和自身始终存在一份不确定,与生俱来的悲剧色彩,以及宿命般的与凶杀结缘——如此种种构成了方木这一人物,这是一个弱点与优点都很突出的角色,他完全不同于以往推理探案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就我而言,除了福尔摩斯之外,这一类型的小说中,还没有哪个人物能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在推理和心理学方面近乎直觉的天赋,更多的是他的性格和命运,可以说,阅读《画像》,最令人揪心的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方木究竟会走向何方。
  忧伤深沉的人物线索和清晰冷静的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画像》优雅舒缓地前进,作者仿佛在黄昏的窗前,一个人徐徐抽着香烟,陷入沉思,慢慢地对着岁月深处的某个人讲述这段故事,虚构的故事在这样的讲述中,仿佛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讲述者是谁?是雷米还是方木?倾听者又是谁呢?作者自己?方木?正在阅读的我们?还是那些在黑暗和光明交织地带骚动的灵魂?无从知晓,人性脆弱而生动,谁能看清楚自己灵魂深处的秘密呢?谁来给灵魂画像,恐怕都要大吃一惊。
  让人不能自拔的心理罪
  文/肥丁
  很小的时候就有个梦想,想做一名侦探。那时候只认识福尔摩斯和波洛,侦探们把所有当事人都集合在一起,挨个分析作案可能,最后把最不可能犯罪的凶手揪出来,那一击溃所有人思维的瞬间酷极了。再长大一点,接触了各种类型、风格的侦探小说,欧美的,日本的,后来才知道这些小说都属于悬念小说的一个分支。
  悬念小说领域庞大,但凡情节曲折,悬念丛生的小说都能划在其中。近些年来,国内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此类小说,直到雷米的《心理罪》横空出世,才一扫国内小说之颓势,大有席卷江湖的味道。书里悬疑不断,变态是一个接一个,让读者不断承受着文字带来的精神压力,作者雷米通过小说来弓虽。女干读者的精神,不断折磨。他就如同书里的变态一般,躲藏在黑暗中,只留下两个如电的眼睛。
  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好一部犯罪推理小说了。雷米的才气,实在是令人敬佩。他是讲故事的高手,《心理罪》一书既有纯文学的美学价值,又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各种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叙述本领之高,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谁是老手
  文/老猫在村里
  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方木,因为对犯罪心理活动的研究颇有心得,所以有了替罪犯“画像”的本领,从而也成了警察侦破刑事案件的助手。他通过犯罪现场的判断,对案卷的分析,能基本判断出罪犯的年龄、职业、长相和成长环境,大大缩小警方的侦察范围。当然,他的这种神奇的本领也引起了犯罪者的重视,于是,围绕着他的一系列离奇残忍的凶案一一展开,仿佛是一份挑衅的考卷,而他,也无法自拔地陷入到这场无休止的角逐之中。
  这就是长篇小说《心理罪》的内容。很难明确地说出它的分类,校园恐怖?刑侦纪实?还是悬疑?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部小说写得很流畅并且引人入胜。一则叙述简洁;二则那些集世界变态杀人大全的杀人手法,确实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三则作者布下重重迷雾,不由自主带着读者和他一起思考,一起破解背后的疑问。在这种情形下,书一旦拿起,也就很难放下了。
  我认为,《心理罪》集中了很多畅销小说的特质。快速、清晰、冷峻的叙述,严密细致的铺垫,恰到好处的包袱抖露,以及合拍的分析穿插其中。作为日常的消遣也好,作为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普及读本也好,都有着它不可抗拒的魔力。它能把复杂的理论通过故事解释得深入浅出,又不会让解释占据过重的份额。这样,读者很快就会掌握作者的思维方式,并且有了能力跟着作者在后面的案件中分析思考,成了故事的参与者。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只是《心理罪》不太适合作为睡前读物,因为它很可能叫人睡意全无,打算一口气读完。
  当然,不管什么分类,《心理罪》首先还是一部小说。小说就要刻画人物,给读者感动。这部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实际上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那就是为了防止犯罪再次发生,警察们开始了一个月的长期的蹲守。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警察吃盒饭的细节:“男警察们吃相粗鲁,大口吞咽着已经有点变凉的饭菜,偶尔有人咬到了沙子也囫囵咽下。女警察们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饭菜的味道,彼此你夹一块肉段,我夹一块带鱼。”这种类似白描的的写法,同样给人强烈的感动,感觉出破案的艰辛。
  最后,系列杀人案终于真相大白,凶手是一个与主人公有着相同教育背景、经历甚至性格的人。所不同的是,凶手“没有对专业应有的敬畏与责任”,这才导致了争强好胜以及遭遇挫折后的仇视与报复。也许,这就是作者隐藏在故事中的深意。今天,研究生方木作为正义的一方,终于破解迷题,但是明天呢?如果不能坚持心理的底线,又会发生什么?
  《心理罪》是作者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在这部书里,作者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叙述风格,甚至故事的发展都带有浓重的犯罪现场气氛。显然,这是作者所独有的,也希望作者能坚持独特风格,让方木的故事能继续发展下去。
  最后透露一点,作者雷米是一名警察。警察具有敏锐的感觉很正常,难得的是警察能够如此有条不紊地写作,有这样从容不迫的风格。这让作者更像个老手。实际上,他已经是个讲故事的老手了。
  恐怖外衣下的悲天悯人
  文/莲蓬
  长期以来,我都很难给雷米的《心理罪》一个准确的定位。它毫无疑问是一部类型化的小说。悬疑?惊悚?推理?恐怖?似乎每一种元素都在《心理罪》中得到了体现,而又很难将其简单划归入某一种类型。雷米自己给作品的定位是:犯罪小说。说实话,我对是否接受这种定位犹疑不决,因为,《心理罪》实在是太特别了。
  作为一个恐怖文学社区的首席版主,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已经看过了太多的恐怖文学作品。从韩日式的无处不在的心理惊悚,到欧美式的血肉横飞的感官刺激。审美会疲劳,恐怖同样也会疲劳。在已经难有作品引起我的阅读兴趣的时候,雷米的《心理罪》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我得承认我被吓到了。整个阅读过程是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即时在9月,我仍然能感觉到背后袭来的阵阵凉气。那不是某种虚无飘渺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一种真实,残酷到你无法想象,难以接受。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虽然不能说一帆风顺,但是也算波澜不惊。我一直以为所谓罪恶只会出现在电视剧中、法制节目中,而永远不会降临在我的左右。而《心理罪》让我感受到身临其境般的诡异旅程。毫无疑问,雷米是一个优秀的讲述者,看似波澜不惊,平淡冷静的娓娓道来,却让我们在关注文字的同时,悄悄睁开了另一双眼睛。是的,我们就在现场,我们目睹了罪恶,我们甚至闻到了空气中淡淡的血腥味。不止一个读者感慨看《心理罪》的过程好似观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他让我们在合上这本书的同时才感到额头上已经是冷汗涔涔。大概因为雷米所从事的特殊职业的原因,他对刑事侦查活动进行了近乎于教科书般准确无误的描写。这就使得本来就极具写实性的《心理罪》宛如一篇结案报告一般令人震撼。
  你可以诅咒雷米对暴力近乎痴迷般的追求,他对于超乎人类想象的残忍似乎具有天生的抵御能力,冷静、客观。然而这样一个对所有令人发指的罪恶都习以为常的人,在他的小说里,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圣徒般悲天悯人的情怀。方木在凌晨的天台夜祭吸血鬼马凯;刘建军对着病房含混不清的“对不起”;泳池边方木近乎癫狂的拯救。通过一个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人物——方木,雷米让我们在浑身冰冷的阅读过程中感到了些许温暖。他在冷静剖析,甚至是残忍揭露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嫉妒的同时,也让我们同时见证了另一种情感——友谊与良知的伟大力量。邰伟对方木战友般的情谊;杜宇对室友矢志不渝的信任与支持;乔教授身陷烈火却至死沉默。这让我们在经历了恐惧与震惊的阅读后,仍然可以从容地面对未来。我们知道,即时面前是一片暗藏危机的浓雾,总会有方木、邰伟、乔教授站在我们身边。他们吸着烟,表情疲惫,目光锐利,微笑着对你说:没关系,有我在。
  不骑扫帚的魔法师:神化的方木和哈利·波特
  文/苏京
  最近看了两本书,《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和雷米的《心理罪》。这两本书都是我期待已久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自不必说,而雷米则是近一年来我最希望,同时也是对其前景最有信心的一本书。
  雷米成名于天涯社区莲蓬鬼话,作为版主,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看着他一步步走到今天。从当年一部震惊天涯的犯罪小说,到今天万人期待的《心理罪》。雷米开创了一个新的悬疑小说流派:写实犯罪心理小说。《心理罪》和《哈利·波特》一样,必将成为此类型小说的殿堂之作,开山之作,并将成为后来者极力模仿却无法超越的一部作品。所以,当有人震惊于《心理罪》在天涯一百多万的点击量时,我丝毫不觉得惊讶,这种受关注程度与作品自身的品质是相当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完全反映出《心理罪》应有的价值。
  我忍不住要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比较,而且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罪》和《哈利·波特》进行比较(从作者处获悉,《心理罪》也将成为系列作品)。尽管目前雷米从名气上与罗琳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塑造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哈利·波特与方木。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当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从情节与文字上,转移到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上。就像关心哈利·波特在与伏地魔最后决战时会不会死去一样,我同样关注方木——这个倔强、忧郁的男人会走向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有时我甚至觉得方木就像我曾经熟识的一个人一样,我看着他郁郁寡欢,周围危机四伏,我焦虑万分却无能为力。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随着情节的展开紧张、感动、愤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