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龙棺-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鲆桓鲂⌒值埽馓热梦乙幌肫鸶占剿保巧衿恪⒅焊咂旱难樱拐媸怯行┗

  但我心里也明白,别看董三爷表面这么客气,究竟是出自于真情本意,还是逢场作戏,也是两说。

  喝着酒,聊着天。聊着聊着,借着话头,我就问董三爷,听说您当初下过乡,插过队,不知道是在哪儿呢?搞不好,我们还算是半个老乡呢。

  董三爷叹了口气:“唉!往事不堪回首啊,那年月的日子实在忒苦了,真不敢想象是怎么熬过来的,我插队的那地方是在小兴安岭那边的一个小村子,那地儿……唉,林密雪深,荒无人迹,实在是太苦了。”

  小兴安岭?竟然在黑龙江省,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还真就错怪董三爷了。

  也难怪,过去的那代人起名字,实在是没什么创意,不是什么“建国”,就是什么“爱民”的,都爱叫个什么“喜”、“龙”、“军”、“国”的,重名重姓那是很常见的事儿,也有可能董三爷和董喜根本就是两个人。

  大牙在旁边听董三爷说完话后。冲董三爷呵呵一笑:“三爷,咱哪儿说哪了,我就是好奇问问啊,要说您家祖上那是赫赫有名,朝鲜史书上也记载过,当年努尔哈赤是把汗位传给了多尔衮,但是却让皇太极中途篡了位,这事的确有些让人气不过啊!”

  董三爷笑了笑:“江山谁坐还不都是一样,朝代更替,亘古不变,就算是做了皇帝。也轮不到我喽!”说完后,自己哈哈的大笑了起来。

  大牙也跟着笑了两声,往前探了探身子,故意对董三爷说:“三爷,实不相瞒,我们查了查那些珠子的背景,竟然发现这珠子与努尔哈赤的遗嘱有关,只不过这里面的水太深了,以我们哥俩这水性,实在是不敢再往深里趟了。”

  董三爷很吃惊的看了看我们,微微的摇了摇头:“你们是说那几颗珠子与努尔哈赤的遗嘱有关?这还真是闻所未闻,倒是听我父亲生前念叨过,说是努尔哈赤生前是留有遗嘱的,也指明了汗位继承人,但是据说是在他死后,诏书直接就被就地焚毁了,真没想到还会有这事儿,竟然还会有遗嘱。”

  我一直在偷偷的观察着董三爷,见董三爷说这些话时神情自若,并没有什么异常,心里也有些画魂儿,看来这董三爷好像是真的什么也不知道。

  我看了一眼大牙后,清了下嗓子,冲董三爷抱了抱拳:“三爷,我有件事一直很好奇,但是也知道问您确实有些不合规矩,怕您为难。这样,您方便透露就透露一些,如果不能说就算了,我纯粹就是好奇!”

  董三爷听我这么一说,笑呤呤的看了我一眼,让我有话尽管直说,都不是外人,也用不着见外。

  我这才小心的从包里取出董三爷送给我们的那两颗珠子,并排的摆在了桌子上,然后笑了笑,便冲董三爷很客气的说道:“三爷。这两颗珠子是前几日您借给我们的,只是不知道方不方便能透露一点相关的消息,我也不想让三爷为难,让您违背这道上的规矩,合适讲的您就说,如果不太方便启口的,就权当我没有说过这事就行了,千万可别为这事为难。”

  董三爷一怔,低头思忖了一阵,好半天后才抬头看了看我和大牙,告诉我们,按规矩来说,货主儿是不能透露的,这不合道上的做法。但是我们也不是外人,又对这珠子如此感兴趣,他就为我们破一回例,把他知道的就告诉我们,只是他也知之甚少,不知道对我们有没有帮助。

  据董三爷说,拿来这珠子的人是经常下去“铲地皮”的老鬼,这珠子是他无意中吃到的仙丹,据说是在吉林省有个叫扶余的地方,在一处建筑工地里收上来的,好像是些民工从地底下挖出来的,这具体详情,他也不太知晓,但可以肯定,卖珠子的这人也只是倒个手,这珠子先前并没有主儿。

  “吃仙丹”是古玩这行的黑话,意思是低价买进价值高的古玩;而“铲地皮”是指挨家挨户上门收购,这种人在农村多的是,一般也都是连蒙带唬,欺负乡下人没见过世面,花个百八十的就收下一堆瓶瓶罐罐的,这几年还好,种地的农民都知道古玩值钱了,所以这地产也不好铲了,农民的钱也不好骗了。

  照董三爷这么一说,这珠子竟然是无主儿的东西,这倒是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我们满以为顺藤摸瓜,就能找到珠子的主人,不成想竟然是查无物主,看来这条线也断了。

  难道真是当年发生了什么不测,这些珠子半路失踪,从多尔衮的后人手中流失了?这才没有传到董三爷这一代,所以董三爷对此才是一无所知?还是当年这三颗珠子压根就并没有直接交给多尔衮,而是仍然由行地七公每人亲自保管呢?

  心里琢磨着这些事,脸上可不敢表露出来,那么的董三爷话音一落,我这边赶紧站起来不停的连声道谢,一个劲的说着客气话。

  董三爷冲我摆了摆手,说是举手之劳,不敢托大,规矩都是人定的,有时也可以为人破破例。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固然要坚守正道,但也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要随机应变,与物迁移,不固守一端,不固执一辞,这才是真正的通达,这才是君子所为。通达之人遵循着最高标准,那就是变;变才是天地之大道。

  大牙在旁边都快听傻了,瞅了我一眼,冲我偷偷的撇了一下嘴。

第三卷 汗王宝藏 第二十八章 传国玉玺

  董三爷说完这些话后。略略沉思了片刻,这才又抬起头来,冲我们笑了笑:“二位,我这儿倒有件东西,也有些年头了,闲暇之时我也精神拿出来瞧瞧,只是一直看的云里雾里,也没看出有什么名堂,想毕是肉眼凡胎,或者是看久了,看皮实了,今天反正也是闲着没事,你们两位也帮我看看,大家集思广益,说不准还能看出个子午卯酉来。”

  听完这席话,我赶紧坐直了身子,冲董三爷连连摇手,客气道:“三爷,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恐怕会让您失望了,就我俩这见识。别人不知道,您还不知道吗?我俩这个,典型的智小谋大,一无所能,说些没用的还行,等上了台面,没有一样能拿得出手,哪敢在您面前指手划脚,那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嘛!”

  大牙在旁边也附和道:“要说三爷您,那是见多识广,博古通今,高才大学,哪像我们俩都是山沟子里出来的,没见过啥世面,胸无点墨,孤陋寡闻的,啥事您可千万别听我俩胡咧咧,我自己说的话第二天我自己都不信,真的!”

  董三爷被大牙说的哈哈大笑,随即赶紧冲我们摆了摆手,笑着让我们用不着谦虚,也不用自谦,春兰秋菊,各有所长,根本用不着妄自菲薄,又不是什么上纲上线的事情,就是闲着没事聊聊天而矣。

  说着话。也不等我们再说别的,直接起身,快步走到书柜前,小心的把其中一摞书移走,竟然露出一只小巧的保险箱,就见他鼓捣了一阵,然后从里面取出来一张发黄的羊皮纸,双手捧着走了回来,小心的展开铺在了茶几上,示意我们近些观看。

  董三爷起身的这段时间,我脑袋里飞转个不停,琢磨着这件事,虽然董三爷嘴上说的轻松,只是想听听我们的看法,让我们随便看看。但是以他的资历和见识都弄不太明白的事情,明摆着我和大牙肯定也说不出个一二三,肯定是白搭。说白了,故意说的轻松些,只是给我们事先铺个台阶,这样面子上也过得去,还真想不出来这董三爷这次动的是什么脑筋。

  眼见董三爷把东西铺好了。我身子也往前探了探,就见茶几上放着的竟然是一张一尺见方,颜色有些泛黄的古朴羊皮纸,居中写着八个大字:我亦有忧,不敢效彻。

  在纸的左下角处盖了一方印章,印文应该是篆字,我看了半天,也只看出是八个字,但是这鬼画符一样的篆字,打死我也是认不全,心里不免一阵恶寒,紧张的出了一头的细汗,看来今天这这丢人算是丢大了,连个字都认不全,还谈个屁看法啊!

  我偷眼看了看大牙,就见大牙的脸也紧紧的抽巴在一起,眼瞅着都快憋成茄子皮色了,瞪着眼珠子,鼓着腮帮子,嘴里念念叨叨的也不知道在说些啥玩意儿,估计也是熊瞎子戴眼镜,在那愣装有文化呢。

  大牙见我一直盯着看他,赶紧冲我偷偷的挤鼓了几下眼睛,意思让我别盯着他看。

  董三爷铺平纸后就在旁边端坐,喝了口水后,转头看了看大牙,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了笑。

  大牙一见董三爷盯上他了,也不能一声不吭。让董三爷尴尬,没办法,大牙晃了晃脑袋,吧嗒了几下嘴,摇头尾巴晃的冲我说道:“来亮啊,这个可不简单啊,你看这八个字,字义颇深,的确是耐人寻味啊!一时之间,我可不敢虚妄胡扯,胡说八道了。”

  我一听,差点儿被他给气乐了,这说了一堆的废话不是等于没说嘛,没办法,我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点评道:“这枚方印虽然是阴刀刻法,但是这刀法,稳重灵动,分间布白,典雅秀逸,天上人间,也仅此一物,称得上堂上之珍。只是我这人极不善长文房舞墨,所以也就不敢亡口拔舌了。”

  说这些话,我的腿肚子都转筋,硬着头皮开始白话,反正我觉的这印章别管你刻的好还是刻的坏,天下间一模一样的是肯定不会有的,我这么说谁也挑不出来毛病,没办法,没有直才实学,赶鸭子上架,就得说些模棱两可的话了。

  董三爷在旁边一直很认真的在听我俩说话。竟然不住的点了点头,一时之间竟然把我自己给弄愣了,连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胡诌些什么,难不成这董三爷竟然听懂了?这天下之大,还真是无奇不有啊!

  董三爷等我俩说完后,笑了笑,指着这件东西这才开了口,告诉我们,这是他家祖传下来的,着实是有些不容易。

  说到这里,董三爷露出了一丝苦笑:“你们也知道,我爷爷那一辈儿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很多东西都随着那段岁月悄然而逝了。这件东西要不是当时缝在我父亲的衣服里,恐怕也早就灰飞烟灭了。”

  说着说着,董三爷杜口无言,眼睛盯着这块羊皮纸一动不动了,目光深邃,表情凝重,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过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冲我们歉意的笑了笑,自嘲自己是上了岁数的人了,说着说着就走神了,自己又摇了摇头,指着这张羊皮纸接着说,他最初见到这件东西时也是惊诧万分,不敢相信,后来他特意找了一些历史上的印文拓片对照了一番,这才发现,这枚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图章印文与历史上的拓片相应吻合。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印文竟然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心里刚默念了一遍,猛然间我意识到有些不对,差点就失声叫了出来,妈了个巴子的。这两句话不正是“传国玉玺”的印文嘛!关于“传国玉玺”,我在电影和小说里不止一次的听说过,这宝贝的价值根本就无法估量,是明符其实的无价之宝。

  据说是秦始皇用当年的“和氏璧”制作而成,尊之为“天子玺”。大小方圆四寸,龙鱼凤鸟钮,正面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历来都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想到到这八个字写成篆书竟然是这个样子,我仔细的又看了看,还是觉的有点长得不像。

  关于这传国玉玺,自秦代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得到此玺为符应,将其奉若奇珍,尊为国家之重器。得到这枚传国玉玺则象征其“受命于天”,是天命所归;而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大势已去。所以,历来坐皇位却没有这枚玉玺的皇帝,都被讥笑为“白版皇帝”,被人所耻笑。

  正是因为这样,为了这枚玉玺的最终所属,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而这枚传国玉玺自然也是屡易其主,辗转流传二千余年,据说是在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后,这枚“传国玉玺”也随之不见了踪影,至今仍无下文,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以董三爷的祖上多尔衮的身份,有传国玉玺的印文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他为什么要让我们看呢?让我们看什么呢?

  我心中有些不解,看了看董三爷,小心的说道:“三爷,实不相瞒,这‘传国玉玺’咱倒是也听说过,而纸上的那两句话,恐怕我俩也只能看看热闹,要是指望我俩能说个子丑寅卯,我看您得失望了,我们哥俩根本就没长那有文化的脑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恐怕这辈子也是参悟不透了。”

  大牙也是不住的点头,笑着说道:“三爷,不瞒您讲啊,我是大年夜卖年画,不懂这里的门道,我打上小学起,这语文就不好,这纸上的半文半古的两句话,在我这儿就是猪八戒听天书,一窍不通,我是晃着膀子想出点儿力,但是实在是帮不上您啥忙,实在是力有余而心不足啊!”

  董三爷呵呵一笑,让我不用那么客气,就是闲聊聊天,不打紧。说到这里,他自顾自的笑了笑,然后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指着那张羊皮纸告诉我们,这件东西是当年努尔哈赤临终前不久交给多尔衮的,上面写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只是我们,他也一样弄不明白。这张纸到底有什么意义,恐怕除了努尔哈赤和多尔衮本人,谁也猜不出来了。

  说到这里,董三爷很无奈的笑了笑,指着上面的印文说:“我不知道在这上面下了多少工夫,但是始终也没有琢磨透里面的玄机,这字面上的意思,无外乎是在说,‘我也有我的难处,不敢效仿他人,按天道行事’,但这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好像根本没有说完,我都看了几十年了,也没看出这话有什么深意。倒是这印文,却让我有些意外。别的不说,就这枚玉玺几次的消失,几次的出现,本身就极具传奇色彩,耐人寻味。”

  我和大牙一听这个,也比较感兴趣,就让董三爷详细说说看,我俩也当学习学习。

  董三爷呵呵一笑,说是权当故事听了,倒也是个乐子。据说当年元军攻破了南宋的首都临安,在宋元最后一次海上大决战中,宋军失利,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尽了。一个自称是开国功臣的曾孙的人拿着一枚玉印在街市上叫买,大元朝开过功臣伯颜命御史中丞崔彧买下了这块玉印,后来发现这竟然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从此,这传国玉玺便成了元朝的国宝了。

  而明太祖朱元璋灭掉了元朝以后,元顺帝退居漠北,同时也带走了传国玉玺。朱元璋曾经派手下的大将徐达深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希望能得到传国玉玺,但是明军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所以整个大明朝,二百多年,十六个皇帝,没有一个皇帝拥有过传国玉玺。据说退居漠北的元顺帝,有一次带着这玉玺去狩猎,结果把玉玺给弄丢了,到了最后连蒙古人也不知道玉玺的下落了。这下,传国玉玺再次流失了。

  一直到明朝末年,据说草原上有一个牧羊人在放羊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只羊三天三夜不吃草,不停的用蹄子刨地。牧羊人好奇,就挖地三尺,竟然找到了失落多年的传国玉玺。于是,他把这玉玺献给了元朝皇室后裔博硕克图汗。

  后来这玉玺世代相传,到了林丹汗的手中。在皇太极扫平蒙古的时候,打败了林丹汗,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滩。在这场战役终,传国玉玺被多尔衮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