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战旗-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05MM榴弹炮、122MM重炮、75MM山炮,野炮、日军把能用上的大炮都用上了。三个炮兵集群,爆发出的火力,让从来没有见过大世面的步兵,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集群打击的厉害。
    三个小时,日军阵地上堆积的炮弹壳,在太阳光下,闪着一圈圈金色的光幕。
    而体力消耗赶紧的炮兵,都光着膀子,躺倒在了大炮周围。
    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干脆躺在草地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张开口,吸入肺部的都是炮弹射击后,弥漫在空气中的硫磺味道,呛人的硝石粉末,撕裂着人脆弱的咽喉。
    炮击刚刚停止,大批日军步兵从战壕中冲出来,展开队形,准备渡河向河流对岸的苏军进攻。就在此时,天空中呼啸而至的炮弹,划过一道道弧线,往日军的步兵阵地上倾泻而来。
    遮云蔽日的炮弹,密集的如同飞舞在空中的蝗虫一样,将太阳的光辉,都要隐蔽下来。
    “八嘎……”
    辻政信很惊讶的发现,苏军的阵地,竟然在日军的大炮射程之外。一个个暴露出来的苏军炮兵阵地上,一门门大口径的重炮,都被重型机械拉了出来,一场反袭即将展开。
    轰隆——
    隆隆——
    从8月11日的上午十点之后,日军炮兵将最后一发炮弹送出了炮膛,苏军的大炮就没有停歇过。
    刚刚冲出战壕的日军士兵,立刻跳回战壕,如此密集的炮火,要是暴露在空地上,人脆弱的身体,只要一秒钟,就会被战场上到处飞射的弹片,撕扯成碎块。
    23师团的士兵,在上一刻还在感叹,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的时候。
    仅仅几个消失后,他们对帝国强大工业实力的自豪感,在现实的面前,都粉碎了。
    这一刻,日军士兵才感受到了在现代化战争中,他们那些微不足道的大炮,连给人家瘙痒的资格都没有。
    122MM口径的加农炮,甚至在三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向日军阵地发射炮弹。
    让23师团步兵欢呼不已的炮击,全都打到了空地上,也不怪不得辻政信要破口大骂了。
    当天,苏联红军炮兵发射三万发炮弹,尽管此时日军23师团步兵防御阵地上,已经成了一片废墟,所有的防御工事,都需要大修,甚至重建。但苏联人,就是没有发动过一次步兵冲锋。
    这让小松原太郎庆幸阵地还在的同时,又一次回到了先前的老路上。
    采用日军最擅长的夜袭,在夜里渡过哈拉哈河占领苏军的前沿阵地,然后在天亮的时候,进攻苏联阵地的鬼子兵,默契的在苏联装甲车的驱赶下,跳下哈拉哈河,淌水回到关东军阵地,吃早饭。
    这样的仗,已经打了一个多月了,日军也习惯了,苏军也习惯了。
    而朱可夫却是在他的武器试验单上,一个个打着勾,没错,苏联红军在远东的这场战争,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检验各种武器的性能。其间,甚至还将部分坦克的发动机换掉了,理由就是,在作战中,汽油发动机容易被日军的燃烧瓶点燃,所以需要改进使用柴油发动机。
    飞机,坦克,装甲车,一批批武器,在战场上使用着,并测试实战中各种技术参数。
    此后,日军也改变了策略,小花招不断,甚至连关东军压箱底的本事都用了出来。
    比方说恶名昭彰的731部队,在前线组建了一支40人的敢死队,将几十公斤的鼠疫、霍乱细菌投入到哈拉哈河里,想要用‘大杀器’来解决苏联红军。
    悲催的是,苏联红军早就用上了自来水,部队的水源都是从后方通过水管传送到前线,根本就不喝喝水。反而日军的士兵都是喝河水,河里投毒后,日军变得连水都没得喝了。
    731敢死队的第一场仗,首先遭殃的就是他们的战友。原本饮用安全的哈拉哈河的河水,现在一下子要冒着生命危险,才能享用。但干渴的嗓子冒烟的日军士兵,很多士兵都没能忍住,将水壶偷偷灌满了喝水……
    日军步兵首先成为731部队秘密武器的牺牲品,在战场上第一批成功的试验者。
    数千人失去战斗力,其中一千多人直接死于细菌的感染。
    而神秘的731部队敢死小分队更绝,他们竟然迂回了数十公里后,在下游,被自己投下的‘毒药’,药倒了30名队员,无一例外的加入到了参拜天照大神的行列。
    这对于一个才只有40人的细菌部队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
    曾一阳骑在马上,驻足在部队行进道路的边上,看着蜿蜒数里的队列,心里发苦。
    带兵出陕的时候,考虑到并不是最好的时机,尤其是这个时候,进入东北,直接和关东军对上。而他手里只有八千部队,百战雄兵,一等一的主力部队。
    但在此时的关东军中,日军中排名前二十的关东军就有6个,实力完全不成正比。
    “哎,人怕出名,猪怕壮”曾一阳感慨着人生的际遇。
    “同志们,加把劲。争取两天后就走出这片草甸子。”刘先河跟着队伍,十天的行军,并没有让他的身体感觉疲惫,人虽然瘦了,但精神头更好了。
    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嘴角咧开,神情都是轻松和欢快的,虽说路上条件艰苦,但真正的考验还没有来到。
    队伍中,突然有人喊了一句:“回家了”
    “回家,将鬼子赶出去——”
    第1纵的组成以原来的67军士兵为基础,加上从学校、地方抽调的老政工干部,拥有经验的根据地干部等,真正的作战部队,不到6000人,在茫茫的草原上,只有一个骑兵团的步兵纵队是很危险的。
    “让部队加强禁戒,尤其是夜晚,不要使用明火。”曾一阳回头望了望,都三天了,三天前,他们走过的大山还清晰可见,这鬼地方,还真的不需要侦察和境界。地都是平地,一眼看去,都能看到十几里之外。
    两天的路程,按照地图上的标识,再有三天,他们将走出草原。走过一片荒漠后,这支部队,将进入蒙古。
    到了那里,他们也就安全了。
    自从苏联驻中国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少将,来西安,他就感觉到些许不对。
    苏联人希望中共对东北地区的日占区,派出精干部队,组建抗日武装。而苏联则答应提供足够的武器补给。
    别人不清楚,曾一阳却是看明白了,苏联人这种做法,本来就是有枣没枣打三竿,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的做法。自己怕日本人盯上苏联,就想先往日本人院子扔颗炸弹,等到混乱平息了,苏联人估摸着,让他们头痛的欧洲事务,也该告一段落了。
    尤其是当时,西北各界对于战争虽然早有准备,但抗战真的打起来。
    却还是对战争的严酷程度估计不足。
    尤其是武器和弹药的攻击,兵工厂加班加点,甚至轮班倒,人停机器不停的连轴转,都无法满足前线部队的消耗。
    而苏联人的一条步枪生产线,一套完整的弹药流水线,还有一个炮弹的生产线,不但补足了弹药补足的缺口,还能留存一部分,为将来的反攻,继续更多的力量。
    尤其让曾一阳失望的是,来西北谈判的崔可夫,软硬不吃,就是传达了一个意思,让曾一阳带部队去东北。
    因为斯大林听到了一句话,几近于玩笑,但他还是很认真地相信了。这句话就是:曾一阳的大名,在日军面前,至少可以顶上三个师团的日军。
    关东军才多少人?9个师团,还是10个师团?
    只要关东军出兵的兵力控制在两三个师团,在苏联红军面前,真的占不到多少便宜。
    这样,斯大林也可以抽出手来,全力对付欧洲的事物。
    欧洲局势的困难在于英法固执的想要苏联成为德国的进攻目标,而希特勒也没有在英法手中,拿到他想要的东西,所以欧洲列强之间的政治对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和谐。
    对英国和法国来说,他们的所有外交退让和对外政策,都以围绕着德国进攻苏联为目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盟友的利益,捷克因此成了纳粹旗下的一个地区。可另一方面,英国和法国又迫切希望,将自己隔离在战争之外,成为一个旁观者。在战争最后,给最虚弱的敌人致命一击。
    这个敌人,或许是德国,也可能是苏联。
    为此,法国人建造了二十多年的马其诺防线还在不断的加固,而英国的远征军在法国等地的总兵力,甚至超过其所有军队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同期,英国只有40多万正规军,超过三十万英国远征军,驻扎在法国,比利时等德国周边国家。
    这让德国的安全将时刻受到这些英法最精锐部队的威胁,希特勒也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重新考察德国的防御安全。
    而苏联人正继续全力,在外交上同西方主要强国之间沟通。斯大林深知在几年内,最好不要把苏联拖入战争。大清洗已经让苏联的军队虚弱不堪,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苏联还是能够爆发出强大的军事力量的。
    为此,在西方,斯大林采用了委婉的手段,苏联的外交官们,穿梭在西方各国的外交政治集会上,希望能够获得最好的解决办法。
    斯大林对待德国,和英法的态度是柔和的,友善的,富有诚意的。
    可他对日本的态度,却不那么友好了。这来源于,苏联在日本最大的特务机构,拉姆扎小组,不断的将日本军政高层的一些重要机密文件,收集并送往莫斯科。
    文件中的字眼,大都是,将俄国人打趴下。利用苏联忙于欧洲事务,日本将乘机占领苏联在远东的大片领土,甚至包括西伯利亚。
    “报告,首长。我方十公里处发现日军炮兵阵地。”V!~!
第一二八章 盛世才南下
    “在炮兵阵地前,就没有发现日军的其他兵种?”曾一阳随口了问了一句。
    按通常情况,在部队排兵布阵的时候,炮兵一般都是在步兵的身后。一方面大炮的shè程比枪械要远的多;另一方面,士兵冲锋的距离,不能太长,要是真的有十公里的距离,一个冲锋,还要跑个把xiǎo时,这仗就没法打了。
    这次侦察是余得水亲自带队去看过的,由于是草原开阔地,他也不敢靠的太近。
    余得水轻轻的摇了摇头,道:“没有,我估计步兵在炮兵的北面,而鬼子炮兵正好卡在中间。”
    “能确定对手的番号吗?”曾一阳心里有一点认同驻蒙26师团的可能xìng很大。
    但26师团来中蒙边境干什么?
    做战役第二战场,26师团对上缺少物资的傅作义都不占据优势,这还是骑兵对步兵的作战上。更别说对上苏联装甲部队,这无疑是找虐。
    防御?
    苏联及时真的要从本土进攻伪满,那么最理想的进攻方向是从黑龙江流域渡河,然后进攻沿岸的日军,并在河流上投入大量的渡船,保障后勤补给的需要。接着,其目标一定是夺取哈尔滨,为了及时获得一条满洲铁路网的直线,将战线扩大。
    从蒙古,进攻察哈尔?
    除非苏联红军被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将其从蒙古高原,一路上刮到这这里。
    “老谢,马上让部队停下来,准备战斗。”
    曾一阳匆忙的从马上跳下来,这是在草原,十几公里的距离,在望眼镜中看的可是真真的,尤其是在望眼镜中,这种真切,甚至能够通过对方的衣服,连辨认是男是nv。
    “命令部队马上停止前进,注意隐蔽。”
    “一营布置警戒……”
    “骑兵团,将匹都安抚好……”
    和日军相距如此之远,大声吼叫都传不远,在空旷的草原上,更是如此。
    “必须在天亮的时候,对日军发起进攻,草原上野战容易目标偏离。部队无法有效的配合作战。”曾一阳低头看了眼手表,时间还早一点,他担心的就是日军是否会在天黑之前就发现1纵。
    一旦挨到天黑之后,这种危险就会降低很多。
    草原上,方向很难辨别,尤其没有光线和参照物的时候。所以即便是牧民,也会尽量不免在野外出mén。还有就是,夜里是狼活动频繁的时间段,群狼来袭的话,不动枪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要枪一响,必然会引起日军的注意。
    “日军有骑兵,很有可能有军犬。要想不动声息的靠近,并发动攻击很难。”余得水补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在以往的战斗中,骑兵部队,饲养军犬的可能xìng很大。
    “在日军周围,还有什么特别的地形吗?”曾一阳低着头,看着余得水凭借观察画出来的地图,在这一区域,根本就没有详细地图。
    余得水指着地图炮兵工事的环形区域之后,说:“这有一条xiǎo河,河水很浅,距离鬼子的炮兵阵地,至少有一公里的距离。如果真要说特别,那么日军的阵地比周围高一些,但是坡度很缓,不仔细观察,一般看不出来。”
    “对了,xiǎo河的河底是鹅卵石,而且河水很浅,只有到大腿根部左右,不到一米深。”余得水补充道。
    “还有吗?”
    “没有了。不过我已经派出了三个侦察xiǎo队,扩大这一区域的侦察范围,最晚再过两个xiǎo时后,一定会回来。”余得水补充道。
    “很好。”
    “参谋长,有话要说?”曾一阳见谢维俊yù言又止的伸了伸手,随即又缩回去了。
    谢维俊想的很简单,就是吃掉眼前的这股鬼子炮兵,人数也不多,就一个大队的兵力,近700人左右。这对鬼子,对兵强马壮的1纵来说,不算什么。
    谢维俊整理了一下思路,才说:“我主张打,作为炮兵的护卫部队,鬼子的骑兵人数顶多一个中队。而我们有一个团的兵力,司令员不是经常说,有便宜的时候,吃了再说”
    哈哈——
    “老谢,这可不符合你谨慎的xìn先河笑眯眯的说道,谢维俊这种表情可不多见。
    “我们本来就是来搅luàn关东军的部署的,尤其是察哈尔和热河,关东军在这一区域的兵力并不多,但其视为战略腹地,只要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就能让伪满的关东军惊慌失措。”谢维俊说的在理。
    曾一阳也点头认同道:“我也主张打,但我心里奇怪,日军到底是和那只部队在对峙。蒙军?还是苏军?”
    “这个?”谢维俊一愣,摇了摇头道:“真猜不出来,不过看来形势对日军来说并不难控制。这可以从他们的炮兵数量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一个炮兵大队,配合一个联队的日军刚刚好。”
    “让格日热的骑兵团慢慢的接近日军阵地,监视日军的行动。”曾一阳想了想,还是决定放弃马上吃掉日军炮兵的决定。
    不摸清日军真实情况,冒然进攻,一旦出现大量日军骑兵,那么部队真的要走不了了。
    好在部队的粮食准备充分,比预期的要多上三天。一旦走出边境,立刻就会获得补给。等一天,看清形势后再下手也不晚。
    按照情报,绥远、察哈尔还有山西北部,驻守的是关东军驻蒙兵团。兵力不多,但旗下还控制着一定数量的伪军骑兵师,在这一区域,与其对峙的因该是傅作义的第七集团军。
    相对于,山西北部的重要防御来说,绥远和察哈尔大部分地方都是草原和荒漠。
    眼下又是水草丰美的时候,牧民们也都是逐草而据,草原上的日军骑兵部队大部分都在察哈尔的锡林格勒草原上,能够让日军在边境防御,一定不是xiǎo股部队的突袭。
    难道蒙军南下?
    苏联红军绝对不会允许有这样的举动,就斯大林的战略不布置说,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