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⑨觳觫若恐惧战栗的样子。觳觫,音hú sù。若,助词,等于“然”。
  ⑩爱吝啬、爱惜。
  不忍指恻隐之心。
  褊小狭小。褊,音biǎn。
  异讶异、惊怪。
  彼恶知之百姓怎么知道它。彼,指百姓。恶,音wū,何、怎么。之,指齐宣王以小易大的心意。
  隐痛、怜悯。
  择分别。
  无伤没有妨害。
  仁术为仁的心术。
  远远离庖厨。远,音yuàn。庖厨,厨房。
  说通“悦”。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巧言·小雅》篇说:“别人有什么心事,我能揣摩出来。”忖度,音cǔn duó,思量揣测。
  

孟子卷·论政治(6)
戚戚焉心动的样子,即心有同感。
  复报告。
  百钧三千斤。喻至重。钧,三十斤。
  秋毫之末鸟兽到秋季,为了过冬御寒而新生毫毛,其末端极为细小。喻细而难见。
  舆薪一车的薪柴。喻大而易见。
  许相信。
  形情形、现象。
  挟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跃过北海。喻不可能之事。太山,即泰山,在齐国南面,为五岳中的东岳。超,跃过。北海,即渤海,在齐国北面。
  为长者折枝替长辈折取草木之枝。喻不难之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的父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长辈。上“老”字为动词,尊敬。下二“老”字为名词,父兄长辈。及,至。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爱自己的子弟晚辈,从而推广到慈爱别人的子弟晚辈。上“幼”字为动词,慈爱。下二“幼”字为名词,子弟晚辈。
  运于掌运转于手掌上。喻极其容易。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思齐》篇说:“文王能修身作为妻子的模范,再推广到兄弟的身上,更推广到治理国家。”刑,同“型”,典型、模范。寡妻,国君自己谦称为寡人,谦称其妻为寡妻。御,治理。
  举斯心加诸彼以此不忍的仁心,加之于别人身上。诸,之于。
  古之人指古代的圣王。
  大过人远胜过常人。
  权用秤称量物品。权,秤锤,此处用其引申义。
  度音duó,用尺丈量物品。
  物皆然心为甚物品的轻重长短,都要经过权与度才能知道;心的善恶是非,更要经过衡量。
  抑相当于口语的“还是”、“或者”。
  构怨结怨。
  所大欲最大欲望的所在。
  肥甘肥美甘甜的食物。
  轻煖轻软保暖的衣服。煖,同“暖”。
  便嬖音pián bì,便佞宠幸的亲近者。
  辟音pì,开辟。
  朝秦楚使秦、楚来朝。
  莅君临、统治。
  以若所为以如此的作为。若,如此。所为,指功不至于百姓。
  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喻不可能。缘,攀爬。
  若是其甚与像这样比喻,恐怕太严重了吧!是,代词,指“犹缘木求鱼”的比喻。其,语气助词,恐怕。与,通“欤”。
  殆有甚焉恐怕比缘木求鱼更严重。殆,恐怕。有,音yòu,犹“又”。焉,于此,此指缘木求鱼。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天下方一千里的土地有九个。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方千里,一千里见方。古人认为中国内有九州,外有四海。一州方千里。
  齐集有其一齐国土地集合起来,(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有天下的九分之一,共方千里。其,代词,指上文“方千里者九”。
  盖亦反其本矣何不回到王天下的根本上来。盖,音hé,通“盍”,何不。亦,助词,无义。其,代词,指上文“则王乎”之“王”。
  商贾商人的统称。贾,音gǔ。
  藏储藏货物。此指做生意。
  疾怨恨。
  赴愬跑来诉苦。赴,奔赴。愬,音sù,通“诉”。
  其若是发政施仁的结果像这样。其,代词,指发政施仁的结果。若,像。是,代词,指“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皆欲赴愬于王”诸事。
  惛通“昏”,昏乱不明。
  恒产可以长久营生的产业。
  恒心人所常有的善心。
  放辟邪侈放肆、乖僻、淫邪、奢侈。
  罔民陷害百姓。罔,“网”之古字,此处作动词,张网捕捉之意。
  制民之产制定人民的产业。
  乐岁丰年。
  之往、向。
  轻容易。
  不赡力有所不及。赡,音shàn,足。
  奚暇音xī xiá,怎么有闲暇。奚,何、怎么。暇,闲暇。
  

孟子卷·论政治(7)
豚音tún,小猪。
  彘音zhì,猪。
  畜音xù,饲养。
  勿夺其时不要剥夺人民耕种的时机。
  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殷曰序,周曰庠。庠,音xiáng。
  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颁白即斑白。
  负戴以背负,以头顶。
          析论
  本章是《孟子》一书中最长的一章,全文都是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齐宣王希望孟子为他讲述春秋霸主齐桓、晋文的事迹,但孟子不愿谈霸道,却委婉曲折地为他谈王道,波澜翻腾,跌宕有致。
  本章依照对话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从文首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以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仁术”,肯定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第二段从“王说曰《诗》云”至“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晓喻宣王推恩足以保四海,宣王之不能王天下,是不为,而非不能。
  第三段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至“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分析王之所大欲,若顺欲而为,必有后灾;只有施仁政,方能无敌于天下。
  第四段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文末。孟子谈仁政之要在养与教二端,并提出仁政蓝图。
  阅读本章,最需留意的有下列几事:
  一、齐宣王即位第二年,魏国梁惠王攻打赵国,齐国用孙膑为将救赵,打败了魏将庞涓,此后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安定生活,算得上民富国强。宣王先祖齐桓公曾为春秋霸主之一,而宣王时代,诸侯争为雄长,宣王也不例外,一心大欲为“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这是标准的霸业行径。儒家主张王道,而不主张霸业,孔子以来即是如此。孟子私淑孔子,当然也尊王黜霸,因而对于齐宣王之齐桓、晋文之问,很技巧地加以拒绝,而转入王道的讨论。这不是孟子不知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书中,曾详述王霸之分(《公孙丑》上·三),即为明证。
  二、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的总道德是仁,因此仁心是做一个国君最根本的条件。像齐宣王不忍牛无罪而就死地,就是仁心的表现,而他被误解为吝惜的以羊易牛之举,本是基于仁心行事,孟子及时给予“仁术”的肯定,其用意在诱导宣王能推其仁心,行其仁政,而有“推恩足以保四海”的结论,这对宣王的鼓励可说非常之大。
  三、“不为与不能”一节,是《孟子》一书中著名的寓言,句句说得入理。我们不能以宣王有“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之问,就认为他幼稚无知。需知齐宣王当时心目中认为齐国如此富强,要做的都做了,而孟子还说他没有做,所以才有如此一问。这一问其实是很有深度,同时也可看出孟子说话技巧的高明和事理分析的透辟了。
  四、仁政之要,在养与教二端。就重要性说,教为根本;就施政程序说,养为优先。因为一般百姓,无恒产就无恒心,所以明君制民之产,要能俯仰无缺。“五亩之宅”至“可以无饥矣”一段,是孟子养民的基本主张,再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如此由养而教,是孟子理想中的仁政蓝图,实际上是承接孔子既富而教、足食而信的治道原则。
  五、古代庖厨,既为炊膳之所,亦为宰杀牲畜之处。君子因为不忍那些牲畜无罪而就死地,才有“君子远庖厨”之说,可是这句话被后世男人曲解为不帮忙做家事的借口,误解古书,真是荒谬。古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也许男人可以不做家事,但是现代两性平权,家事也要互相帮忙处理,才是正确的观念。
  六、本章中,“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不见舆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缘木求鱼”、“无恒产、无恒心”、“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诸语句,有的成为成语,有的成为思想史上的名言,值得我们多去研读熟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孟子卷·论政治(8)
      (六)
  梁惠王①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②矣!河内③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④,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⑤,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⑥鼓之,兵刀既接,弃甲曳兵⑦而走⑧,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⑨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⑩,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上·三)
            章旨
  孟子以战为喻,告诉梁惠王,王道之始,在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再教之以礼义,人民自然乐于归附,王道自然有成。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姓魏,名嵤,音yīng,“惠”为谥号。
  ②焉耳即“焉尔”。犹于是。焉,指称词,指国家。
  ③河内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北之地,旧时通称河内。
  ④河东地名,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之地,旧时称为河东。
  ⑤加少更少。
  ⑥填然鼓声。
  ⑦曳兵拖着兵器。曳,音yè,拖拉。
  ⑧走奔逃。
  ⑨直但、只是。
  ⑩不违农时不妨碍人民耕种收获的时节。
  不可胜食言食之不尽。胜,音shēng,尽。
  数罟音cù gǔ,细密的渔网。
  洿池洼下的池子。洿,音wū。
  斤斧头的一种。
  丧死为死者治丧。丧,音sàng,动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谓狗猪牲畜吃人所吃的食物,执政者却不知道在此时加以约束制止。检,通“敛”,敛制,节制约束。
  莩音piǎo,通“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岁收成,指凶岁。
  罪归罪。
          析论
  梁惠王自以为尽心于国政,但是遗憾不能吸引人民的归附,因此向孟子请益。孟子并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巧妙运用梁惠王的好战,举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暗示梁惠王,如果只是在凶岁时才知道要移民移粟,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治标而不治本。治国必须得其道而行,方可收得成效,而此道就是“王道”。
  孟子认为,王道始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孟子首先举了三件具体的事例: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遵“时”养民。身为一国之君,岂会不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时之道,只是在战事频仍的战国时期,各方诸侯为了扩张领土,富国强兵,总是滥用民力,使民不以时,如何能不招致民怨?因此后文所说的“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也都是进一步强调“使民以时”的重要性。如果能彻底力行这些攸关民生大计之事,可使百姓富足,生活无虞;同时对于家人的身后之事,也能尽其所能地表达心意,充分展现中国人事死如事生及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
  不过,光是仓廪丰足、使民养生送死而无憾的“富民”是不够的,那只是王道之治的第一步。孟子进一步提出,必须以礼义教化民心。这正是孔子主张庶而富之、富而教之的治国之道。《论语·子路》有一段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以富民始,以教民终,“王道”才算完成。人民既能“仓廪实”,又能“知礼义”,国家还能不强盛吗?所以孟子说“然而未王者,未之有也”,正是此意。
  

孟子卷·论政治(9)
孟子在自陈王道始末之后,还是要对梁惠王讽谏一番。他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为例,说明如果人主以为老百姓饿死了,都是凶岁的缘故,不是自己的责任,这种没有反躬自省能力的人主,又如何能期待百姓来归附呢?这也回应了梁惠王一开始就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问题。最后表面上是告诉梁惠王,只要他不再归罪于凶岁,天底下的人民自然会来归附;实际上是希望梁惠王懂得内省,力行王道仁政,以民为主,富民教民,如此方能成就王业。
           (七)
  邹①与鲁哄②。穆公③问曰:“吾有司④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⑤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⑥,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⑦实,府库⑧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⑨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⑩。’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一二)
           章旨
  孟子认为,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善待人民,人民才愿意为他赴难。
           注释
  ①邹国名,位于今山东邹县一带。
  ②哄音hòng,交兵相斗。
  ③穆公邹国国君。
  ④有司古代官吏的通称。
  ⑤疾视怒目而视。
  ⑥老弱转乎沟壑年老和体弱的人民饿死,尸体被丢弃在田沟山涧中。转,弃。沟,田中沟。壑,音hè,山中涧。
  ⑦仓廪储藏谷物的地方。
  ⑧府库藏财货、兵甲的地方。
  ⑨慢轻忽政事。
  ⑩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从你身上做出来的,最后都会回报到你身上。
  尤责怪。
          析论
  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人民才愿意为他效命尽忠。穆公问孟子,对于那些眼见有司为国捐躯,却冷眼旁观的人民,究竟杀还是不杀时,心里不解的是:有这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没有人民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呢?显然穆公并没有体悟其间的缘由。
  孟子的回答,可以分解为三组相对关系:穆公与有司、穆公与人民、有司与人民。在古代,一般人民是无法直接上达天听的,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如果官员存心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