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元。以上数据是用美元计算的,美国人看到的贸易不平衡的数据都是用美元计算的。
但是从1985年日元升值以后,美元计算的数据已不能真实反映日美贸易的实际情况。比如说,一辆价格50万日元的丰田汽车出口到美国,以1985年1美元兑250日元的汇率计算,在美国的销售价格是2000美元,日本贸易顺差增加2000美元;以1995年4月1美元兑80日元计算,在美国的销售价格是6250美元,日本贸易顺差增加6250美元。从日元统计口径来说,日本的出口额没有增加,而从美元统计口径来看,日本的贸易顺差增加4250美元,增长2倍多。美国人一直叫喊受不了的日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实际上建立在“虚幻的美元数据”上。
从用日元统计的数据来看,日本贸易顺差规模最大的时候是在“广场协议”签定的1985年,该年度为万亿日元,之后便持续减少,1991年为万亿日元,比1985年减少一半。从1985年以后,以美元统计和以日元统计的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数据差距拉大,根据1985年—1992年间的情况来看,日元的统计数据可以使日本的贸易顺差减少20%多,而以美元统计的数据使日本的贸易顺差增加近50%。
以汽车贸易为例来分析,日美汽车贸易失衡问题是美国叫得最凶的问题,在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总额中,汽车占了四分之一的份额,是日本的出口支柱产业。如果从出口数量来看,日本汽车的对美出口数量(包括商用车),1986年为350万辆,为历史最高峰,之后逐年减少,1992年下降到180万辆,尽管汽车出口数量减少很多,而以美元计算的汽车出口额1992年竟比1986年增加了近20%。
由于日元兑美元长期升值,日本多数传统出口产业,如一次性加工产品———化学制品、金属及金属制品、纤维及纺织品、机械机器等产品自1985年以来出口数量持续大幅度下降,最终对美国市场感到绝望,而不得不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美国企业从贬值的美元中逐渐恢复过来,美国经济从1993年以来进入一个长期的经济繁荣时期,美国股票市场进入大牛市。而日本却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疲软的状态。日美经济再度发生逆转,美国人终于把被日本颠倒的经济世界重新颠倒了过来。
1998年6月,应日本的要求,美国召集多国财政部长举行会议,就日本经济问题进行磋商。美国《经济周刊》出版特别专题报道会议情况,并在6月号的封面上醒目地刊登了极具刺激性的画面,即太平洋战争结束时日本昭和天皇裕仁会见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照片。同时该杂志载文说明,如今的日本与遭受金融危机的亚洲各国一样,在经济上处于被占领状态,今天的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Lawrence Summers)就是当年的麦克阿瑟,今后,美国财政部将如当年的盟军司令部一样,将日本的银行置于自己的严格监督之下。 
                  
 美国:世界资金周转的中心
 面对日元的强劲升势,日本不得不大幅度降低官方利率,1995年9月,日本银行将官方利率下调到了,想要改变日元长期过度升值的困境。由于利率过低,日本的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仅为,超低的收益率使日本国内资金不得不转向美国。日美两国长期利率差在1996年到1997年间扩大到5%(美国为7%,日本为2%)。
1995年流入美国的外资总额为425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00亿美元,仅增加的这部分就足以弥补美国全年的经常收支赤字。尤其要注意的是,1995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流入美国的外资中,外国政府资金大幅度上升,而其主角就是日本银行。在残酷的日元升值攻势中,日本中央银行被迫大规模买进美元来干预市场,并用买进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
1996年流入美国的外资为548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美元,日本的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加上直接投资和股票投资,美国吸收了大量外资。这些外资使得美国有足够的资金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
1997年,外资流入美国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美国对外投资也在提速。1997年流入美国的外资为690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00亿美元,被日本低利率政策折磨的日本民间资金仍在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和股票。与此同时,美国银行的贷款规模比上年增加50%,对外投资也在大幅度增加。
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大量资金从这些国家和地区外逃,导致货币成倍地贬值,资产价格暴跌,美国企业却拿着外国流入的资金兴高采烈地在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到处捡便宜货,廉价收购了大量企业和银行,又狠狠赚了一笔。
美国人实在太厉害了,怎么玩怎么赚钱。
美国的贸易和服务收支赤字居高不下,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平均为1500亿美元,1997年达到1700亿美元。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1997年净债务达到13200亿美元。但美国人的钱就是多得用不完,美国的投资基金和企业拿着巨资在一边制造着亚洲金融危机和一边廉价收购亚洲企业。
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日本人有些搞不明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数据,截止到1997年末,日本拥有的对外净资产(对外资产余额减去对外债务余额)为1246000亿日元(约合89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此同时,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截止到1997年底,美国拥有13200亿美元的债务,相当于美国GDP的20%,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陷入了经济危机,而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却享受着经济的繁荣,这是为什么?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日本的对外净资产大部分是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美元是美国人的货币,美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美元的价值,日本巨额财富在美国人的掌控中,如果美国想减少日本人的财富,只要让美元贬值就是了,非常轻松。 
                  
 美国决心刺破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
 在美国企业家看来,日本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本成本低。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平均筹资成本约为2%,而美国企业在5%—8%之间波动。超低水平的企业资金成本成就了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曾被日本冲击得溃不成军。美国半导体企业向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申诉,他们根本就无法与日本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因为美日两国的资金成本差距极大影响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为了增强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避免美国产业被日本彻底击毁,美国政府应该想办法提高日本企业的资金成本。也就是说,美国应该想办法让日本的股票市场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破灭,因为正是由于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使日本企业的融资成本极低。(具体参见本书第二章)
日本股票市场的下跌能够增加日本企业的股票融资成本。
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由于股票市场特别繁荣,日本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到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在80年代前半期,日本制造行业通过发行股票平均每年的筹资额为8000亿日元,到80年代后半期,股票筹资额逐年上升,1989年达到50000亿日元。
同时,公司债券的发行量也不断增加,这些债券大都以可转换债券方式发行,或者通过附带认股权证使得债券的融资成本非常低。在股票市场牛市时期,发行可转化债券或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可以大大地降低融资成本。
由于证券融资成本低,导致日本制造企业在80年代明显偏好通过证券市场融资。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股票市场的长期熊市对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是有好处的。美国对日本股票在80年代后半期的非理性上涨感到十分不满,日本股票连续四年持续上涨使日本企业的国内和国际证券融资的成本非常低。
1989年秋天,美国和日本为解决两国贸易长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布什总统的提议下,美日两国就美日经济结构问题进行磋商。面对扶摇直上的日本股票市场,美国在1990年强烈批评日本股市由来已久的封闭交易和企业集团内部或同一行业内各企业相互持股的做法,要求日本企业改变相互持股的做法,并向日本提出具体要求:(1)将日本的银行持股标准由5%降低到2%;(2)取消综合商社不得持有制造业企业股份的限制;(3)强化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限制。
美国政府的这一招隐藏无限杀机,直指日本股票市场长期上涨动力来源。
各公司相互持股是日本股票市场的主要特点,也是维持日本股票长期上涨的原因之一。如果日本采纳美国的要求放弃企业相互持股这一做法,将使进入市场流通的股票急剧增加,股价会因此大幅度下跌。
在日本,企业间相互持有的股票一般都是长期持有,不会因股价涨跌而轻易抛出,因此,企业间相互持有的股票一般情况下是不上市流通的。
特别是要求日本的银行减持企业股票的要求十分险恶。在日本,银行持有大量的股票,并且一旦持有都是长期持有,不会轻易抛出。经过长期的大牛市,银行所持股票的盈利非常巨大,一旦银行抛售股票,日本股票市场必然崩盘。
美国的这一要求足以导致日本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跌。在1990年上半年,美国的这些要求频繁出现于日本各大主要经济类媒体的头版头条上,给日本股市带来了压力。美国通过美日经济结构问题会议发布的这些信息,使日本投资者理解到原来美国不希望日本股市长期居高不下,投资者持股信心开始动摇,有些对日美政策敏锐的投资者开始抛出股票,股市出现下跌,而后演变成恐慌性出逃,长达四年的股票市场大牛市就此结束,进入未来长达十多年的漫漫熊市中。
美国对日本房地产泡沫也十分不满,多次要求日本采取措施。同时,挑动日本老百姓和媒体对房地产大幅度上涨的不满。日本老百姓确实对价格飞涨的房地产价格怨言颇多,一般老百姓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暴涨。美国媒体在提高日本老百姓居住水平的口号下大肆攻击日本房地产,日本老百姓也深有同感,日本媒体也借势炒作。在国际与国内的共同炒作下,日本房地产泡沫也难逃破灭的厄运。 
                  
 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
 1989年,日本东京证券市场还沉浸在“债权国行情”中,股价继续上涨。1989年5月,日本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日经225指数对此毫无反应地继续上升。不过,事后有人分析说,下半年日经指数的上涨有被人操作的嫌疑。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上涨的股票只是少数的日经225指数的成份股,大多数的股票在这段时间里开始显露疲态。
在1990年的股价暴跌中,有人认为美资证券公司和美国的对冲基金操纵了日本股票市场。
具体操作假设如下:在1989年日本开始实施紧缩货币政策之后,经验丰富的美国机构投资者一面继续买进对日经225指数影响大的成份股,通过推动少数成份股的上涨,从而使日经225指数维持涨势。与此同时,在日经225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抛空日经225指数期货。
当在日经225指数期货市场上积累了足够的抛出仓位后,开始大量抛出对日经225指数影响大的成份股票,推动日经225指数快速下跌。同时,在日经225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抛空,使日经225指数期货快速下跌。这样,股票市场和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相互推动,引发股票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两个市场不断下跌。
美国的机构投资者通过挤破日本股票泡沫大赚了一笔。根据美国老虎基金高级分析师罗伯特·塞特隆的回忆,老虎基金从1990年初开始抛空日本股票市场,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还持有大量的日本股票市场空单。而日经225指数从约39000点跌到97年的16000点上下,盈利之丰厚令人无法想象。
1989年末和1990年初只是日本股票市场恶梦的开始,自那时候开始,日本股票市场陷入长达十多年的熊市之中。参见图4…1,日经225指数长期走势图(1980年—2003年3月)
到了2003年3月12日,日经指数跌破8000点大关,收于点,这是1983年1月以来的最低点,即跌破20年来的最低点。与1989年的最高点相比,日本股市已经跌掉了80%的价值。
股市长期下跌成了日本经济的致命疾病。日本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企业持有大量日本股票,股市大跌对银行保险业将产生隐性损失,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股票市场长达十多年的大熊市使日本许多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跌破了公司净资产,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东京事务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2年9月13日,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1505家上市公司中,有854家公司的股价跌破净资产,占公司总数的57%。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和二部的上市公司中,连续3个财政年度市值低于净资产的公司有577家,连续两个财政年度利润大幅度下降的有192家,发生亏损的公司有95家。由于经济不景气,2002年,日本上市公司的利润大幅度下降。根据2002年3月的统计数字,日本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从2001年3月的兆日元(约合590亿美元)降到2002年3月的兆日元(约合156亿美元),降幅高达74%。
一般来说,当公司股票市值低于公司净资产的倍时,该公司就极具被收购的价值。所以,这几年,先是欧美企业、然后是亚洲企业纷纷跑到日本去收购企业。2001年,根据东京工商调查的数据,外资对日本企业的并购案超过150起。这里面包括法国雷诺汽车收购日本日产汽车,美国福特收购日本马自达公司,也包括上海电气集团收购日本第三大印刷机企业日本秋山公司等。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银行利率的连续大幅度提高。其二是政府紧缩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
1990年4月,日本大藏省开始就日本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进行总量控制。从此,日本房地产进入长达10多年的衰退寒冬。参见图4…2。
图4…2 日本六个最大城市土地价格指数图(1982年3月一2002年3月)
图4…2是日本不动产研究所制作的。该图综合了日本六个最大的城市(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神户)自1982年3月至2002年3月的土地价格变化情况,该土地价格指数图以1990年为计算基准(1990=100)。
该图显示,自1990年4月开始,日本土地价格开始了漫长的跌势。到2002年,与1990年的最高点相比,日本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下跌了约80%,与日本股票市场的跌幅相近,基本回到了20年前的价格水平。其中尤以1991—1992年的跌幅最大,1992年3月与1991年3月相比,跌幅高达20以上,1995年以后,每年的跌幅维持在10%上下。
日本土地价格和住宅价格长期持续下跌,严重打击了日本建筑业,日本的许多建筑企业相继破产倒闭,以2000年为例,2000年日本建筑行业的破产企业达到了6214家,占全部破产企业的三分之一,2000年建筑企业的破产数量比1999年增加了,这同时也是1984年以来建筑业年破产企业首次超过6000家。 
                  
 日本银行的巨额坏账
 在房地产价格暴涨时代,银行放出了巨额的房地产贷款。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巨额房地产贷款成为坏账。
根据1998年的银行统计数据,日本全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已经超过100万亿日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