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汇储备从1989年的亿美元已增加到2002年末的2864亿美元,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经济实力早已超过日本”
 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按实际购买力(PPP)计算,1995年中国GDP超过了日本,1999年中国GDP比日本高出35%。1999年,按当年的汇率折算,中国的GDP为9800亿美元,美国为83510亿美元,日本为40790亿美元。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为41120亿美元,日本为30430亿美元,中国GDP高出日本35%。
何为购买力平价,打个比方说,在美国1美元买一瓶啤酒,在中国两块钱可买一瓶同样质量的啤酒,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就应该是1美元兑换2元人民币。美国有学者推算,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中国GDP规模将在2015年即可赶上美国。
早在199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用购买力平价法对各国经济实力进行排序,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下子增加了4倍。根据这一测算,美国《时代》周刊在1993年5月31日也载文说,根据购买力平价估算,1991年中国的GDP总额为16000亿美元(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值为4300亿美元)。按中国的速度和潜力,到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中国GNP值将分别为36000亿美元、74000亿美元和139400亿美元。而2010年,日、美的GNP值分别为:日本43000亿美元,美国96000亿美元;2020年日、美GNP值分别为:日本65600亿美元,美国1180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将于2010年超过日本,于2020年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额最大的国家。 
                  
 “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亚洲主导经济…
 美国《纽约时报》2002年6月27日刊登文章称,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吸纳外资的强劲势头、进口的旺盛需求会使其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中国目前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亚洲各国购买商品、零部件和原材料。中国政府通过大量进口和其他外交努力使邻国相信,中国要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尼克·拉迪说:“对于亚洲这些国家来讲,中国是如此大的力量,唯一合乎常理的应对策略就是怎样同其一道发展。这种趋势是挡不住的!”
虽然美国还会继续扮演亚洲各国的重要贸易伙伴的角色,但它在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面前,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会不可避免地让出“亚洲主导经济大国”的位置。
拉迪分析说,中国外贸的增长速度比日本经济鼎盛时期——20世纪60和70年代还要快。因此,中国的发展已经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正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第一盟国日本的地位。
正是由于中国的大量进口,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变得空前活跃。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执政一年以来,已经两次访问中国,与前任总统们不同,她决心改善和促进与中国的关系。现在,印尼有望获得在中国南部建设一个9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人口和消费大国,正吸引愈来愈多的海外投资。预计2002年中国吸纳的国外投资额将达到创纪录的500亿美元。所以,中国作为一个进口大国、吸引投资大国和便宜的制造品出口大国,正迫使其他亚洲国家调整策略。
布什的贸易代表佐里克在最近一次访问东南亚的时候,建议东南亚国家,放弃各自的利益纷争,团结一致,与中国谈判和周旋,只有这样才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然而,亚洲大多数国家领导人都称,中国的快速发展对他们国家的经济是有益的。中国提出的建立东南亚和中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的主张也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响应。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资本市场…
 美国高盛公司总裁约翰·宋唐在2001年10月21日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预测,未来3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资本市场之一。
宋唐说,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GDP将很快等同于日本,有望追上德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第四个支柱。中国将在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非常了不起,而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致力于发展经济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决心同样非常了不起。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金融市场的更加开放,中国将在全球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将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
坚定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有着良好的未来。一些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影响的跨国企业将在中国的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中产生。中国的证券市场虽然发展时间较短,却已经在亚洲证券市场中举足轻重,中国股市有时单日的成交量甚至超过东京证券市场。随着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将从中受益。 
                  
 “中国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由第七…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公布的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显示,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居世界第31位,比2001年上升了两位;经济竞争力从上年排名的第7位升至第3位。
IMD每年公布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是世界上颇具权威的评判之一。本次IMD采用的评判标准与2001年相同,内容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个方面,共314项指标,评判的国家和地区为49个。
从IMD公布的情况看,2002年国际竞争力平均水平为分,高于平均水平的有26个国家,基本为发达国家;低于平均水平的有23个国家(地区),基本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得分为分,比去年有所提高,总体排名也随之提高两位。在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大幅回落并出现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中国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经济竞争力有较大提高,以的高分,从上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3位。
中国在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经济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比较稳定,排名一直在30位左右,这主要取决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经济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表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相当大的潜力。 
                  
 “2024年的中国巨龙”
 1988年,美国人丹尼尔·伯恩斯坦写了本《日元!日本的新金融帝国及其对美国的威胁》的畅销书,很受美国和欧洲读者的欢迎,该书讲了许多日本资金大量涌进美国和欧洲的故事,详细分析了日本资金对美国带来的威胁。该书大胆预测:到2000年以后,日本将凭借金融实力控制世界。
10年之后的1998年,美国人丹尼尔·伯恩斯坦(Daniel Burstein)和阿利·凯撒(Arne de keijzer)合作出版了《巨龙——中国的未来:对全球商业、经济和秩序的意义》一书。在该书的第17章,作者预测了2024年的中国,且让我们看一看作者眼中的未来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1、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完成,在2024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与美国相当,到203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
2、到2024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产品消费市场。美国和全球的大公司均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了中国,在中国展开全面激烈的竞争,从通讯到汽车到航空等,在中国市场的成败决定了这些公司的命运。与中国的贸易为国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全球跨国公司形成戏剧性的影响。
3、从人均收入和人均产值来看,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但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使它在世界经济的讨价还价中占据优势。中国已是亚洲的财富和权力中心。与此同时,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也在迅速增长,传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仍然很强大和富有,但在全球的产出、贸易和财富中已变成少数力量。
4、上海证券交易所规模紧追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但已超过伦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在世界财富500强中,约有100家中国公司或与中国业务往来密切的公司。在《福布斯》个人财富名单中,将出现一批中国面孔。
5、中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广州已成为亚洲最繁华的都市。内陆城市,如武汉、成都和重庆已成为中国发达经济的重要枢纽。
6、经过30年的资本积累,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资本输出国,20世纪90年代外资大举投资中国的局面将被颠倒,中国公司将大规模投资亚洲各国和全球。
7、千百万中国人的梦想已经实现: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别墅。中国巨大的商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技术和专家。中国将修建大量的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中国的高储蓄转化为消费推动着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如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8、也许中国自己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已成为亚洲的权力中心,日本经济日益依赖中国经济。几乎每一个亚洲大公司的成败均取决于与中国经济的联系,中国已具备对亚洲邻国施加巨大影响的能力。
9、和历史上大多数经济大国崛起一样,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既定的财富和权力构成了挑战,引起了系列冲突。中国和美国是21世纪的两个超级大国,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和文化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10、在1998—2005年期间,中美冲突力量高于合作,经济和政治冷战是这一时期的主导主题。2005年以后,冷战气氛消失;由于中国实施更自由和民主的改革,增加了西方对中国的信任,不再把中国看成战略威胁。
11、中国已形成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仅采用了西方的市场资本主义模式,而且容纳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实行了50多年的共产主义遗留物。国家仍对经济保持高度的干预和控制,尽管在外表上中国已经西化,但并不完全“像我们”,不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
12、与以往相比,中国已是一个更开放的社会,但仍不是西方意义上民主社会。各种精英利益集团在争夺权力,大政府的力量还很大,远高于西方的标准,政府仍以一种集权和不透明的方式在管理和运作。
13、意识形态的力量还是很强,不过此时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主要是民族主义和经济发展优先,社会主义原则其次。“经济民主”(强调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价值高于个人自由的价值。
丹尼尔告诉美国人,这就是未来20年后的中国形象,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做的超级经济大国,全球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中国:世界工厂”
 截止2001年,中国的粮食、肉类、钢、煤炭、水泥、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目前已有100多种商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行业遍布纺织、家电制造、通讯设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10个行业。以2001年为例,在家电制造业,彩电的产量为3936万台,占世界总产量的29%;洗衣机1443万台,占世界的24%;冰箱1279万台,占世界的16%,空调1827万台,占世界30%;电风扇和照相机分别为7661万台和5514万个,世界份额均超过50%。在电子及通讯制造业,电话机产量为9598万台,占世界的50%;显示器年产4590万台,占世界42%;钟表15万只,占世界75%。在纺织业,以丝为例,年产吨,占世界70%。在医药行业,青霉素和土霉素的世界份额分别为60%和65%,维生素为50%。在机械制造方面,中国生产的拖拉机和集装箱占世界份额的83%。
全球500强大公司正大举进军中国,把生产基地甚至研究与开发中心转移到中国。
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就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中国,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在2002年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52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吸收国。根据美国AT卡尼咨询公司的最新调查表明,中国现在已取代美国,成为外国公司的首选投资地,许多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平台。
上海正成为亚太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汇集地及营运中心。截止2002年,全球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上海,100余家在上海建立起跨国研发中心,60余家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或中国总部,其中有25家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它们包括柯达、东丽、先锋电子、科勒、小松、欧文斯科宁、强生、比欧西、斯米克、罗氏公司等公司。
全球500强企业的日本小松集团中国总部,进入上海已经一年。小松集团分布于全球的4个地区总部中,上海是其中之一,其余3个设在美国、欧洲和新加坡。该公司认为,上海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已具备了跨国公司总部运行的先决条件。
总部设在波士顿的美国热电集团,已在中国投资建立第一个高科技企业。美热集团上海雷勃公司的产品占了亚洲市场18%份额,近日正酝酿在上海设地区总部。
通用汽车公司出资15亿美元与上海汽车合资成立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公司还计划逐步把一些分公司从日本转移到中国,以实现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翻一番的目标,达到10亿美元。
在2002年,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出口值占全市出口额的。
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汇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已分别达850余家和400余家,至2005年,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望增加至200余家,上海将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显示出更大潜能。
北京,全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又一聚集地,截止2002年,北京的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20家,包括美国雀巢公司在内的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康柏、朗讯、北电网络、IBM、爱立信、日立、西门子、三星等公司把中国总部设在北京。跨国公司设立的投资性公司累计达122家。随着韩国LG公司在北京设立独资研发中心,大型外资企业在北京设立的独立研发中心达到8家。此外,17家投资性公司和跨国公司大量增资,增加投资亿美元。
微软公司在2002年宣布,它将在今后3年的时间里,向中国投资亿美元。
美国著名的调查咨询公司迪洛伊特—图什在2002年春天对中国的外资企业做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90%的外资企业打算在今后的三年里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不是世界工厂。
2003年3月23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开幕式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其主题演讲中阐述说,分析全球经济,中国现在还说不上是世界工厂,而只是世界加工厂的一个车间而已。他说,对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国际经济界大多给予客观公正的积极评价,也存在若干误解甚至歪曲。有评论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由此造成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空心化。应该说,由于中国制造业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又有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外国投资者有吸引力,投资环境在继续改善,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中国制造业有可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目前还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