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时尚时代-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实在的,徐巍很稳重,不像我心目中做这么大杂志的主编,但是看他们出版的《时尚·COSMO》,你不得不承认:她实在具有实力,并且有敏锐的时尚感。
  最近见到她是2007年的“五一”长周末假期刚刚结束,放完长假,我去他们总部办事,老总说看看编辑部吧。
  刘江陪我去的,因为假期这么长,所以徐巍正在和全体编辑员工开会,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
  她坐在背对门的位置,面对几十个年轻编辑在说话,我和刘江走进去,他们看见老总来了,就一下子都站起来了。
  女多男少,穿的上班装都很讲究。
  一大屋子美女,少数的几个男孩倒显得有点羞涩了。
  那个场景真有趣。
  这就是《COSMO》的整个团队了,在她的领导之下,这本杂志能够一方面保持和美国原版风格、品位相同,都是针对精英白领女性,但是又发展出自己的针对中国读者的特点来。
  倡导风趣的时尚感,无论编辑、文字、摄影都作风大胆,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杂志本身也成为一个充满激情与创新的品牌,中西文明交汇相融,颇有看头。
  他们给我看了刚刚出来的一期,我随手翻阅了一下,实在很不错。
  办杂志,宗旨清晰是最重要的。
  现在好多杂志,为了迎合读者多样性,都纷纷加入时尚内容,结果是宗旨混乱,读者也就找不着北了。
  因此,我在细细翻阅《COSMO》的时候,很注意他们的编辑方向。
  因为有美国版的参照,这份杂志的方向在国际面貌上很稳健,真正挑战的是如何使得中国的读者喜欢它,明确它的宗旨和内容核心是什么。
  这份杂志编辑部自己的定位分得很具体,对每个内容都有自己的明确宗旨,作为一个长期在这个时尚设计圈子里的人来说,我最喜欢看到的是这个目标的明确性了。
  《时尚·COSMO》的总的目标是:“我们不仅以权威资讯传递时装领域的最新潮流趋势,更注重给中国女性以切实的指导,为她们追求高质量的时尚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
  同时以敏锐的视角发掘流行背后的东西,对瞬息变幻的时尚发出《时尚·COSMO》自己的声音。
  ”他们在美容方面的目标也很清晰,我看到的定位是:“《时066尚·COSMO》的女性追求身心由内而外的和谐与完美。
  我们主题。
  对于职场人际关系,“《时尚·COSMO》关注现代以第一时间把品牌推出的美容、健康产品推荐给读者,同时女性的事业和感情发展,我们广受欢迎的栏目‘职场’、配以精心制作、创意独特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文字,使读者‘爱’、‘心灵捕手’、‘心理试剂’,让现代女性在职业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身心的放松和切实的指导。
  ”发展和两性关系中寻求最佳支点,获得双重成功。
  ”作为一份时尚杂志,访问和报道各种时尚人物是很在提倡的生活方式方面:“《时尚·COSMO》的女性永重要的内容之一,他们在人物专题方面,也有明确的定远充满好奇、追求精致生活,懂得享受人生。
  所以我们的位:“《时尚·COSMO》的女性拥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旅游’、‘美食’、‘派对’栏目心灵,她们渴望走出家门,寻找自己成功的大门。
  《时将提供最鲜活的城市娱乐文化大餐,反映新城市、新人类、尚·COSMO》关注现代女性的成长,关注变动的社会中女新女性的生活。
  ”性遇到的新问题,传递时尚、健康的潮流、生活观念和方据我所知,这本中文版杂志是国内白领最喜欢看的杂志式。
  ”之一,这些栏目和内容,其实其他的同类杂志都有,因此这类时尚杂志的读者中,职业青年女性占很大的比例,我的好奇在于:为什么《时尚·COSMO》能够成为中国白领因此对于职场人际关系都很关心,其实看美国版也有这个女性最喜欢的杂志呢?在和编辑部的几个人谈到这点的时《时尚·COSMO》封面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12)
068左起:《时尚·Cosmopolitan》出版人吴泓和助理出版人张晓冬、徐巍左起:美国赫斯特集团国际部总监,美国版《Cosmopolitan》主编HelenCurleyBrown,《时尚·COSMO》主编徐巍候,他们说有几个主要的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拥有一批高水准的专栏作家,他们认为一批实力很强的专栏作家是一本杂志实力的体现。
  《时尚·COSMO》就拥有一批资深的时尚流行、时装美容、健康心理、职场、两性关系专栏作家。
  他们极具专业水准和优美文笔的文章是《时尚·COSMO》能够拥有一批忠实读者的吸引力所在。
  我自己是写评论和专栏的作家,自然知道顶级写手的作用了。
  但是要明白的是虽然是好评论家,但是要适合读者类型的作家才是最重要的。
  我自己写的内容比较倾向设计,读者大概是设计人、企业家占多数,因此未必符合办公室的白领女孩儿看。
  我翻阅了他们最近几期的杂志,读了几篇时尚、生活方式、职场关系的文章,感觉很青春,很直接,很煽情,虚实结合,配上那么精彩的图片,的确具有很好的竞争力的。
  我注意到美国版《COSMO》,明星的八卦新闻占相当重要的比例,因此也向中国版的编辑们了解如何处理这个方向的走向,他们提出:用明星名流谈论时尚及生活方式的态度,实现白领女性的明星梦想这个原则是要坚持的。
  其中也包括服装美容栏目内集中介绍明星、名流最爱的服装、美容、名表、配饰等奢侈品牌;生活方式内容涉及明星名流最爱的美食、家居、名车、娱乐场所、度假胜地;话题栏目涉及明星名流的时尚话题,女性对奢侈品的内心纠葛,名人明星的生活态度;人物栏目采访到一般媒体采访不到的顶级明星名流,一线明星,年度大戏,富豪榜名人,全面直击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活细节;资讯内容不同于网络上的花边新闻,而是优雅地谈论八卦,用时尚的腔调娱乐。
  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哪些人是他们这本杂志的主要读者群,他们告诉我:女性82%以上,大学以上的也占85%以上,大部分是企业内的职业女性,这些读者的个人月收入接近1万元,家庭月收入在2万元以上,这批读者首选的时尚杂志就是《COSMO》,和我在美国大企业的白领中看到的情况比较接近。
  《时尚芭莎》时尚集团旗下的16本杂志中,发展得比较迅速的一本是《时尚芭莎》,主编是个漂亮的女孩,叫苏芒,原来是音乐学院学古筝的,怎么转来做了视觉刊物的主编,我就不知道了。
  但从这本杂志的水平来看,她的确做得不错。
  我认识苏芒也有好几年了,看见她从来都是风风火火,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和我聊过天。
  她把杂志的活动搞得大张旗鼓,杂志卖得非常好,广告业务也蒸蒸日上。
  因此,讲到时尚集团,《时尚芭莎》不可不谈。
  070早期的美国版《芭莎》封面美国版《芭莎》国内现在出版的这本《时尚芭莎》源于美国的一份很出名的时尚刊物,叫做《Harper'sBazaar》,可以翻译成《哈珀斯·芭莎》,过去也有翻译为《哈泼斯》的。
  这本杂志的历史估计有140年了,早年不是时尚杂志,倒更多是家庭类型的刊物,后来逐步变化,成为比较主流的刊物了。
  这本杂志在英国出版叫做《Harpers&Queen》。
  原版的《哈珀斯·芭莎》在美国和英国是针对上中产职业妇女读者的,属于年纪成熟、收入偏高那个层次。
  按照他们自己定位,这杂志是给“盛装女人,盛装智慧”(thewell…dressedwomanandthewell…dressedmind)的女性看的。
  后面这句话写得比较巧:“thewell…dressedmind”,直译是“大脑也穿得很讲究”,换成中国——俗话翻译,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等的女性。
  作为月刊,美国的《哈珀斯·芭莎》杂志的特别之处,我看是强调多元化的内容,努力成为一个时装面貌的文化杂志,每期的编辑都找了摄影师、艺术家、设计师、作者讨论,为这一期创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复杂化”的看时尚、美容和通俗文化的角度,他们叫做“todelivera‘sophisticated’perspective”。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13)
注意,杂志定位是三个对象:一是时尚(fashion),二是美容(beauty),三是通俗文化(popularculture)。
  《芭莎》几十年来基本就是办成了这么一个杂志,因此读者群比较稳定。
  这类收入高、职业高、有品位的女性有自己的消费场所,因此,在美国,如果你跑到超级市场、街角的“7…11”便利店,是买不到《芭莎》的,这类杂志往往放在大书店的期刊部销售,而订购的人比零售的人多。
  《哈珀斯·芭莎》杂志是美国的“赫斯特集团”(TheHearstCorporation)和英国的“国家杂志集团”(theNationalMagazinepany)拥有的刊物。
  营运也由这两家企业负责。
  现在的美国版《芭莎》封面及内页072《哈珀斯·芭莎》1867年创刊,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三年,当时是周刊。
  因为周刊对稿量要求庞大,编辑部自己组织有困难,因此不得不简单地从法国、德国时装界拿图放上去。
  到1901年,杂志改为月刊,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早期的《哈珀斯·芭莎》叫做“Harper'sBazar”,后来改为“Harper'sBazaar”。
  创刊的时候就网罗社会精英,决心打造出一份这个领域里最高级的杂志来,当时编辑部用卡迈尔·斯诺(CarmelSnow);凯利·多诺万(CarrieDonovan);黛安娜·里兰(DianaVreeland);安娜·文图(AnnaWintour),丽兹·提比丽思(LizTilberis)和大设计家阿里克赛·布洛###奇(AlexeyBrodovich);摄影上起用路易斯·达尔-沃尔夫(LouiseDahl…Wolfe);当代摄影奠基人之一的曼·内(ManRay);黛安娜·阿布斯(DianeArbus);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因乃斯·凡·拉姆斯维德(InezVanLamsweerde)和帕特里克·德曼切利(PatrickDemarchelier),插图用了大师级的埃特(Erté,是笔名,原名罗曼·德·铁托夫RomaindeTirtoff),后来又启用了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这个名单足以打造出一份全球最顶级的时尚杂志来了。
  之所以叫做《哈珀斯·芭莎》,是因为这份杂志是哈珀斯兄弟(Harper&Brothers)创刊的,除了《芭莎》之外,他们还有“哈珀斯杂志”,哈珀斯·克林森出版社(HarperCollinsPublishers)等出版机构。
  《哈珀斯·芭莎》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大出版机构,除了在美国本土之外,《哈珀斯》还在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比如澳大利亚、捷克共和国、希腊、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智利、哥伦比亚、泰国、墨西哥、委内瑞拉、立陶宛、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英国。
  《哈珀斯·芭莎》在英国是1970年11月开始出版的,叫“哈珀斯和女王”(HarpersandQueen)。
  出版以前,哈珀斯公司已经在英国注册出版其他刊物和书籍了。
  出版的意图是强调英国本土的“高层社会”(highsociety),特别是英国贵族社会的生活方式,因此出版的读者群定位很准确,2005年在英国每期发行100102份,一本这样高端的杂志,能够达到十万本以上的销售,的确很惊人。
  根据他们在英国的市场公《时尚芭莎》出版人刘江哈珀斯兄弟(Harper&Brothers)《时尚芭莎》封面司估计,阅读《哈珀斯·芭莎》的读者人数在218000人次,大部分是女性。
  2006年,“哈珀斯和女王”名称改为“哈珀斯·芭莎”,是为了和美国的主出版物同名,增加知名度。
  2006年这份杂志的英国版换了卢西·由曼斯(LucyYeomans)担任总编,杂志有很大的变化,成为英国最具有冲击力的时尚杂志之一。
  她提出新的刊物口号,叫做“为讲究时尚的头脑”办的杂志,英语原文是“ForStylishMinds”,对原来的口号做了一点点修改,却很得读者人心。
  2007年,这份改版之后的《芭莎》杂志在年度的PPA杂志(the2007PPAawards)评选中获得最高级的消费者杂志的大奖(theprestigiousConsumerMagazineoftheYearaward)。
  要了解《哈珀斯·芭莎》杂志情况的读者,可以到杂志的网页上查找:Harper'sBazaarOfficialWebsite,或者英国《哈珀斯·芭莎》官方网页、澳大利亚网页、杂志网页等上去查找资料。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14)
《时尚芭莎》《哈珀斯·芭莎》是个顶级高门槛的杂志,美国版是最重要的一本,是一本全面针对市场的顶级时尚杂志,如果市场反应不好,连主编都会立即撤换的。
  《芭莎》之前的总编很不错,叫做丽兹·提伯丽思(LizTilberis),后来因为市场业绩平平,给聪明绝顶的凯瑟琳·贝茨(KatherineBetts)换下来了。
  2001年6月我去纽约公干,想约见贝茨,打电话去《芭莎》总部,一个在那里做平面设计的朋友告诉我:5月31号下午4点钟,董事会通知她收拾东西走人,立刻解雇,也就是现在广东、香港人叫的“炒鱿鱼”。
  这种不行就走人的方法,在哈珀斯杂志集团真是屡见不鲜了。
  时尚集团的时尚杂志是中国本土杂志群体,一般都以本土文化为诉求的核心基础。
  十五年来,一直在不断出版各种类型的时尚刊物,因为感觉市场成熟程度不足,因此较晚动手合作出版《时尚芭莎》。
  《芭莎》是做奢侈品牌的女性杂074《时尚芭莎》举办的“BAZAAR140年时尚的秘密”大型纪念展076志,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奢侈品牌消费群体,杂志是会缺乏读者群的,这是为什么《芭莎》启动得比较晚的原因。
  到时尚集团的领导认为中国终于有了奢侈品牌消费群的雏形的时候,在2001年才合作《时尚芭莎》杂志。
  因此,这个杂志的形成和中国市场的成熟是关系密切的。
  中国版芭莎的主编苏芒最近在媒体中比较多地讲述自己办杂志的理念,中国媒体看来一方面对这个急剧发展的时尚杂志感兴趣;另一方面,对苏芒这个很时尚而精致的人也感兴趣,所以报道特别多。
  我读到的第一篇苏芒讲她办《芭莎男士》的文字是,说她是在2005年夏天去为《芭莎男士》制作大型英伦专辑的时候写的一些感受和经历。
  她说自己在2004年是很重要的转折时期,那一年她看了陈逸飞的《新锐期刊势力》。
  看见苏芒说那本书,倒引起我对陈逸飞办时尚杂志的一些回忆来了。
  那本书是讲陈逸飞苦苦创刊《青年视觉》时尚月刊的感想。
  2004年,陈逸飞请我去商谈如何创办一所他理想中的设计学院,但是初步定名为“东方视觉艺术学院”。
  我们都是20世纪80年代去美国的,甘苦全知,并且他和我是同年生的人,因此无话不谈。
  吃饭的时候,我说:“老陈啊,你回国之后累成这个样子,到底有什么自己的目标吗?在外人看来,你已经名利双收,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