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喋血中原-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岱看来难符其什么名士,竟信以为真,想拍一次孙策的马屁。在与孙策讲论《左传》时,连连回答这不知道,那不懂得。孙策心想:看来你真的认为我不配与你讲论经史呀!立时发怒,把他给关了起来。

  平心而论,这时孙策本无严惩高岱之意,但后来发生的事却成了高岱的催命符:听说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当时好多人都在露天静坐示威,请求孙策立刻释放他。孙策登楼看见数里地远近,坐满了请愿之人。原来是这样啊!那我非杀了你不可,看天能不能塌下来?讨厌高岱能得众人之心的孙策,干脆下令把高岱杀了,其实是专杀给以请愿要挟孙策放人的示威者看的。

  这件事孙策做得实在有些过头了,无论如何高岱也够不上死罪呀。至于众多示威者静坐请愿,更不是什么该杀被保人的理由,惹得做领导的心情不好那是自然的事。看来孙策毕竟不是成为太祖的圣才,过于凭情感决定他人生死了。

  后来又出了个会变戏法的道士,徐州琅玡人于吉,往来吴越之间,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整个是张角成立太平道的翻版!而江东人偏就多信他这一套。

  有一天,孙策郡城门楼上###诸将宾客,恰逢这于吉不长眼,在城门下面走,结果被诸将及宾客们发现了,近三分之二的宾客急忙下楼给于吉磕头,连司值的礼仪官员也呵止不住。

  这下孙策火了,便把于吉逮捕收监,这事没做错,总要调查一下这么个有邪教嫌疑的露头鸟吧?

  结果竟然所有的人都来说情,其中还包括孙策的母亲吴夫人,这后门可称得上通天了!老太太大都爱信些鬼啦神啦的,对政治的敏感度当然不如儿子,对孙策说:“于先生也能为军祈福呀,可以医护将士,不可杀呀。”

  孙策看得很清楚:这是个邪教头目,幻惑众心,不怀好意,竟然能使诸将不顾礼节,不听我的命令下楼叩拜,不可不除!

  诸将也连名具保,请求释放这个现世活神仙,孙策大怒:“诸君难道不看前车之鉴?糊涂啊!这小子已经被我入了鬼籍,你们别再浪费笔墨了!”

  当即催斩了于吉,并把于吉的人头悬市示众。众人没有醒悟的,反而认为于吉并没有死,照常去人头那儿祭祀求福。

  后来作史书的竟然也跟着胡说八道:说这于吉远在顺帝时就有极高的道行,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年了,于吉应该近已百岁,年在耄悼,礼不加刑。(《三国志&;#8226;吴书注&;#8226;志林》)

  其实这反而提供了于吉造谣惑众的证据,那年代如果出个百岁老人,孙策能看不出来?大概就因为于吉胡吹的这个年龄而宰了他。从孙策的角度看:这样的不杀,难道再培养出一个“大贤良师”张角不成?

  在曹操担心孙策以大军袭击许都时,身边的郭嘉这样分析孙策:“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8226;魏书&;#8226;郭嘉传》)

  不乏一些郭嘉的“粉丝”甚至有的专家以此为据,证明郭嘉料事高人一等,聪慧绝伦。

  子金山认为:这纯粹是古代史家在扯淡,能预言孙策必定死于刺客?除非郭嘉造出了时间机器,否则哪里有一点可能?只能证明:正史记载也照样忽悠后人,史书上也是满纸谎言。

  孙策喜欢轻装简从,出外游猎。他骑的是上等骏马,驰骋逐鹿,跟从的人当然赶不上。正当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跃出三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仓促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虽然后面的扈从骑兵赶到将三个人杀死,但孙策已经重伤。

  这是许贡的门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们的原主人报仇,竟然一次得手。

  孙策中箭,创痛甚剧。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正议校尉张纮、长史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8226;吴书&;#8226;孙讨逆传》)

  接着,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8226;吴书&;#8226;孙讨逆传》)

  一个“保”字,才是真正的未卜先知,实是知弟莫若兄!不同于史家们记载的郭嘉早料到孙策死因,那只是由于作史的自己生在孙策死后的缘故。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夜里,孙策去世,时年二十六岁。莫非天妒英才?

  曹操寄托于孙策身上的牵制刘表的希望破灭了,虽然也消除了孙策袭击许都的可能性,但对曹操眼前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刘表现在可以无后顾之忧地盯住曹袁大战了,他在等待杀向许都的机会?还是在等待其他什么?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十三 荆州刘表等待“牛市”
刘表的政治资历要强于目前任何一个割据的军阀,包括袁绍与曹操。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是真正的大汉皇室血统,为汉鲁恭王之后人。身长八尺余(米还多),身材伟岸,相貌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可称真正的一表,并且极具长者风度。

  早期的政治品行与文幍武略更是没的说,在灵帝年间便被评议为“八顾”之一,宦官摧残党人之时,作为代表人物的刘表有幸逃亡走脱,直到朝廷因平黄巾解除党禁,刘表才得以重回政府任职,任北军中侯。

  初平元年关东联盟讨董卓时,因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袭杀,当时的朝廷任命刘表为继任荆州刺史。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袁术兵屯荆州北地鲁阳,刘表根本就不可能进入荆州,当时的袁术已经把荆州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怎允许他人染指?

  袁术当时为什么没有捷足先登?其时的荆州已经“风飘以悍,气锐以钢,有道后服,无道先强”。(汉扬雄语)。荆州本有八郡:其中江南有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其余四郡南阳、江陵、南郡、章陵。均在江北。州治在江南的武陵郡汉寿。

  在刺史王叡的蹩脚治理下,此时的荆州“江南宗贼盛”行,宗贼,即一些按宗族关系组织起来的地方性民间武装,数量庞大,派别林立,相互攻杀抢掠不断,袁术虽有奢望,但却望而却步,仅霸占了北端的南阳郡,对其他各郡,恰如一只馋猫面对一只肥刺猬,既舍不得放过,又不敢下口。

  这时的刘表胆略非凡,单骑绕道潜入宜城,之后又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魄力,得到了南郡蒯氏、襄阳蔡氏等荆州大族的支持,几年下来,“江南悉平”,“开上遂光,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出于对付正盘踞在南阳的袁术的需要,刘表将州治移置到了江北南部的襄阳,以加强荆州北部的防守。由于刘表的礼贤下士,善待儒生,使得各地士子名流逐渐聚附于此,这时的襄阳地区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

  刘表虽拼搏成为一方霸主,却崇尚中庸之道,热心于文治之功。建安三年(198年),刘表成功地控制了荆州八郡,使“荆州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后汉书&;#8226;刘表传》)与同时的中原和其他地方的混乱对比,荆州地区可算政治稳定,名士荟萃,社会和谐。

  但在混乱的年代,文治却远远不如武功,不琢磨欺负别人,就必然被别人琢磨欺负,所以刘表一直面临的是东有强敌蚕食,北有巨鳄欲噬的局面。

  刘表的一厢情愿是保持自己荆州的一方乐土,但在东汉的乱世,却无任何可能。儒家的学说是专为得到天下以后的人服务的,如果想用它在强权之下苟安延命,却是一副最有效的慢性毒药!

  北方的两大“超霸”马上要开始对决了,这对处于弱势的刘表其实是一次机遇,不管他偏向那一方,对另一方来说,都意味着灭顶之灾;但也意味着:等两大“超霸”剩下一个的时候,也就轮到了自己上场决斗的时候了。有没有独善其身的第三条路呢?

  南阳的从事中郎韩嵩与别驾刘先替刘表这样分析:

  “今八方豪杰并起之时,两雄相持冀豫之际,安天下之重枢,已在于将军决断:欲有所为,应趁良机起兵;然若善保,则宜择一雄相从。如拥甲十万,坐观成败,欲得中立,必将两怨;曹操善用兵,贤俊多归之,其势非袁绍能敌;若坐等其移兵荆州,恐将军不能善守。万全之策,莫若举荆州以助曹操,操必重待将军,如此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为将军上计。”

  说穿了这建议是给刘表摆出了非甲即乙两条路,要么出兵参与混战,否则只有投降曹操。这是从逻辑上先把刘表套住,骨头里是一种投降派的妙论:出兵助拳或浑水摸鱼肯定是不可取,那就只有投降一条路了,荆州是肯定丢定了,刘表本人是否能得到期望的厚待要决定于曹操的心情;出这妙主意的人安全是没问题了,富贵也指日可待了。

  其实所有投降或投诚的人们也是强调的这种逻辑,一般还要加上条理由:为使人民避开无妄战火,为了天下生灵免遭涂炭,为了国家不至于彻底灭亡……比古人会遮羞得多了。

  刘表没听他们这一套,反而派韩嵩去许都探听曹操的态度。韩嵩先提条件:将军如果是去投降,那我愿意为使,否则我不敢去。

  刘表让他解释,韩嵩说:“出使朝廷,朝廷一般会封给职务,能够把它推掉当然无话,如果推辞不掉而接受了封赏,那么我韩嵩从此就是皇上的人,不是将军你的人了。”

  韩嵩的这个退路留得高明,出使回来,韩嵩已经被任命为零陵太守,由于韩嵩先前有话,刘表也无可奈何。但韩嵩这个被曹操封的官总得做点事呀,所以就四处宣传曹操的英明伟大,这下刘表不能容忍了,抓起来要杀他,其实这种人换了谁也都会想宰他的。

  关键时刻还是刘表的老婆蔡氏起了作用,说韩嵩可是个人才,哪能说杀就杀?刘表虽然不得不听“领导”的,但也是没饶过韩嵩,有生之年一直让韩嵩在监狱里做他的零陵太守。直到去世后荆州真被不孝子送给了曹操后,韩嵩才得以出狱。

  最后刘表还是坚持自己“卞庄刺虎”的策略,想坐山观虎斗,以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效。对袁绍的求援,一概答应,就是不行动,收效是:使荆州安稳了九年,没有被拖入战争。

  那么,刘表的这种策略高明吗?两千年来,别管正说的也好,戏说的也罢,论的,品的,还没有一位史家说他做的对,不过子金山认为刘表最起码在建安五年没做错什么,坐山观虎斗没有什么不好,所不足的是:你不能一坐就是###年呀!

  要换了孙家爷们当这个荆州牧试试?估计也会坐山观他们斗上一年,接着就该曹操倒霉了。最起码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也!

  但从坚持独立自主,决不降曹这点上来说,刘表还是没做错什么的。在政治立场上,刘表是坚定的,在政治决策方面刘表还是明白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十四 曹操做好了挨揍的准备
为这场战争曹操实际上已经做了二年的准备工作,早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征张绣,伐吕布的军事行动,其实就是为了尽除后顾之忧。张绣的主动归降,许都南部的威胁大减;还多了一个额外的收获:消灭了张杨及他的后继人眭固,攻取了河内郡,许都西北方向从此安全。

  而建安五年元月清除董承等人的行动,则消除了来自内部的隐患;冒险出兵徐州打击刘备的成功,又使曹操对东部放下心来。现在可以以全部精力对付袁绍了。

  当然,这也是在解除后顾之忧,曹操念念不忘的还是荆州。那里不仅是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还可以东收吴越,西伏巴渝。那时候,曹操才算得上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将天下收入自己囊中—天下姓曹而不是姓刘。

  最可贵的是,曹操通过一连串的实战,磨炼出了一支战力非凡的精兵,与初掌兖州时的三十万青州军相较,有了质的不同。更可喜的是,一大批将领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不遇紧要,曹操基本上可以真正地运筹帷幄了。

  那么现在是否就具备了与袁绍一决生死的优势了呢?分析一下客观事实,我们就会发现,还是不行。不管从实力还是支持战争的后续能力上,还是处于明显的弱势,尤其是双方大局的军事态势上,曹军更是处在不利地位。

  袁绍现在可以从三面包围曹操所控制的地盘:

  东部由袁谭控制着黄河南岸的青州,袁军掌握着随时袭击曹操后方根据地兖州的主动权;

  中部是袁绍的十余万机动部队,千里黄河防线,简直防不胜防,曹操即使把全部十多万兵力布置在那里,也是兵力单薄,处于随时挨打的境地;

  西线的河内郡处境更是险恶,首先面对的是并州一州之力的威胁,而且地处黄河北岸,救援难以及时,就是想撤回河南,也绝非易事;

  东南方向有降后复叛的汝南黄巾军刘辟、龚郝等部随时骚扰;正南的广陵等地,已经与孙策的江东军刀兵相见;

  西南更是疏忽不得,那是袁绍的盟友刘表的荆州部队,虽然通过收降张绣,曹军控制了荆州的南阳郡,但那刘表会就此罢休吗?

  当年陶谦也是以十余万步骑守徐州而兵力捉襟见肘,现在曹操实际占有徐、兖、豫三州之地,这点部队哪里能顾得过来?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能解决一头是一头: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齐、北海等地以牵制袁谭军,如此兖州可安;为防万一,又派东平相知兖州事程昱率兵七百人防守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七百人能起啥作用?曹操的兵力再紧张,也曾欲增兵鄄城,但被程昱拒绝了。

  程昱:“兵少有兵少的好处:那袁绍若是重兵来攻,得不偿失,轻骑来犯,未必有把握破城,但若是大举增兵鄄城,袁绍必感自己左翼受到威胁,一定会重兵来攻,如此鄄城必不能保,七百弱旅对西北方向的袁绍产生不了威胁,反而会更安全。”—程昱的胆略非凡!那袁绍如果不这么听话怎么办?

  对汝南黄巾军刘辟、龚郝等部,曹操命蔡阳率部驻守叶县,以防止许都南部受到骚扰;又命裨将军李通率部与汝南太守蒲宠驻守汝南,以防江东孙策有什么意外举动。

  防御荆州刘表,曹操派出的是扬武中郎将曹洪率部驻守宛县,只准监视,不准擅挑战火;而对处境危险的河内郡,曹操反而命令河内太守魏种主动攻击并州,实际上这是以攻为守之计,轻拍着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就顾不上来打你了。

  为策万全,又令时任厉锋校尉领广阳太守的勇将曹仁驻防阳翟,以掩护左侧背;命建武将军夏侯惇率部防守敖仓,派一部防守孟津,以掩护左侧安全,必要时策应河内的魏种。

  三下五去二,曹操的机动兵力还能剩多少?不足四万,骑兵仅两千六百余骑,所以关键的还是应付正面的袁绍主力,主动攻击没那个实力,坚守黄河防线也绝无可能,只能采取战略防御姿态,而且是让出天险黄河屏障,守点不守面,实是被迫如此布置。

  顺许都向东北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