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家讲坛:道光皇帝-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做出后,不与被考核者见面,直接秘密上报皇帝,然后决定赏罚升迁;
  2、今后派往新疆的官员力求品格、才干优秀,不能再派那些犯了错误、上了年纪的大臣来管理新疆。
  3、加增新疆官员的“养廉银”——廉政补贴。比如,伊犁将军原来每年领取养廉银三千两,现在增加一千两,共四千两。此外,各级官员的养廉银标准也相应提高。这有利于新疆官员廉洁守法,也利于国家加强对新疆官员的管理。
  4、对参加叛乱的当地群众不再追究,以示宽大。
  5、对这次远征所取得的可喜战果用绘图、画像、立碑的形式加以纪念,使边疆乃至全国上下都能铭记。
  6、当张格尔押解至京后,举行受俘典礼。
  五月初十,张格尔被解至京城。次日,献俘于太庙、社稷。
  五月十二(公历6月23日)那天,清廷在紫禁城午门前举行了盛大的受俘礼。午门前御道两侧排列着皇帝仪仗,百官按文东武西的规矩肃立,禁卫军官兵服装整洁,旗帜鲜明,器械精良。道光帝在钟鼓声中登上巍峨的午门,升御座就位,一时全场肃穆,鸦雀无声。只有旌旗猎猎,一派天朝上国的气象。
  赞礼官高唱:“进献俘虏!”丹陛大乐齐奏《庆平章》。
  兵部尚书引导几名威武高大的清军士兵押解着已被五花大绑的张格尔行至午门前跪下。兵部尚书高奏:“平定回疆,生擒俘囚张格尔,谨献阙下,请旨!”
  道光帝大声下旨:“所献俘囚张格尔交刑部,著王大臣会同刑部严讯!”
  于是,刑部尚书率衙役登场,在天子脚下从兵部尚书手中接收张格尔,然后,押出天安门,送往刑部大牢。
  最后,百官分班朝贺,一时“万岁”之声似山呼海啸。
  这是有清一代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午门举行受俘礼。
  五月十四,道光帝亲审张格尔,经过一番象征###的“审问”之后,张格尔被判处死刑,押往刑场,立即执行。这个给边疆百姓带来滔天大难的叛逆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平定张格尔叛乱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此战的胜利无论是从防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还是巩固中国西部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来看,在当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道光帝一生也把这一业绩看成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功业,而且,道光朝的这次远征还带动了新疆的开发。
  此后,清政府在新疆兴办屯田,鼓励移民,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开发,就是在这次军事行动之后。道光帝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新疆开发,如屯田农户中有意入伍者,准其在当地当兵;戍边的内地士兵如果愿意在新疆安家落户,听其自便;酌改遣犯发配地点,充实南疆,对犯人的年龄加以限制,以“年力精壮”者为主,以利农业生产;内地百姓有愿意前往新疆屯田者,“皆官给印券”。此后,新疆各族百姓和睦相处,取长补短,共谋发展。新疆成了米谷丰盛、瓜果飘香的好地方。
  此时的道光帝年富力强,锐意进取,面对着日益衰朽的清朝,作为一国之君,踌躇满志的道光又会有哪些复兴王朝的举措呢?
  请看:海运皇粮。
  

六、海运皇粮(1)
为解决北方粮食不足和保证皇族、官僚以及官兵俸饷的发放,清政府每年需要将几百万石粮食通过运河北运至京师。这被称为“漕运”的国家大政到了道光年间已经是弊端丛生、难以为继。那么,漕运究竟遭遇了怎样的阻碍?面对可能断粮的危险,道光帝将如何谋划应急之策?这又导致漕运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呢?
  【漕粮难运,借黄济运】
  道光四年,年关将近。京城内外买卖年货的人群摩肩接踵,迫不及待的孩子不时燃响了爆竹,把新年将至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忙碌了一年的各衙门官员正准备封印放假,回家过年。
  这时,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来,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决口,大量湖水外泄,致使大运河从江苏高邮、宝应到清江浦(今扬州到淮安)一段水位急剧下降,漕船搁浅,京城粮道断绝,面临着断炊的危险。
  这般光景,年是没法过了。
  道光皇帝气急败坏,一面下令将南河总督张文浩革职,披枷带锁,押赴决口处示众一个月,让他好好看看他干的好事儿,然后发配新疆;同时派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冒着漫天大雪,驰往决口,会同两江总督孙玉庭等研究对策。
  道光为何如此着急?如果您了解漕运是怎么一回事儿,就能理解道光皇帝此时的心情了。
  大家知道,农民要交公粮,过去叫“交皇粮”。说是交粮,实际上,清政府往往要求农民交银子,但对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八个产粮大省则要求农民直接交粮食,什么粮食呢?一般是大米,然后政府再将这些大米通过大运河北运到北京通州,这叫作漕运,以此解决北方粮食不足和保障百官俸禄、士兵军饷的发放。嘉庆道光年间,每年运送漕粮四百万石。
  这项“南粮北调”的工程是封建社会的国家大政,号称“天庾正供”,耗费了惊人的人力、财力。自嘉庆年间起,漕运就已经弊端丛生,为此,让嘉庆和后来的道光帝伤透了脑筋。伤脑筋的首要原因是运输成本越来越高。
  一般说来,漕运的成本包括五部分:
  1、水手的工资、口粮的费用;
  2、为保护漕粮而动用军队的费用;
  3、漕粮的正常损耗;
  4、疏浚、维护运河的费用;
  5、漕船的建造、维修的费用。
  嘉庆以来,有两个因素致使漕运成本骤增:
  首先是生态环境恶化。当时,黄河从江苏入海,自乾隆晚年以来,黄河对运河形成倒灌之势,几次水灾,扰乱了运河水系,运河淤塞严重,漕船往往搁浅。这样一来,漕船不能按时抵京,时间一长,水手的口粮、工资,调动军队的开支大增;漕粮也更易霉变损耗;为了驶过浅滩,不得不动用上万纤夫节节拉纤,不仅额外平添了不少开支,而且拉坏了无数漕船,漕船修造的费用也是居高不下。
  其次,吏治###也增大了漕运成本。譬如,在漕船修造这个环节上,当时有漕船六千艘以上,规定每年修造十分之一,负责修船的官吏弄虚作假,从###取暴利,仅修船一项,国家每年就要花费上百万两白银。
  同时,漕船经过数千里的运河,要想顺利驶抵通州,沿途要交纳不少“陋规”。漕运是“天庾正供”,国家严禁沿途地方官勒索陋规,但你不交陋规,漕船通过船闸、浅滩的时候,就难以获得地方的援助,在验米等环节也会受到刁难。更何况漕丁本身也不清白,所有漕船都不顾国家禁令,私揽客货,超载严重,甚至夹带违禁品,你不交陋规,你过得去层层关卡吗?这样一来,漕粮运到北京,每石米的价格就是南方价格的二三倍了。可见,若仅算经济账的话,漕运可谓得不偿失。

六、海运皇粮(2)

  道光年间,著名诗人龚自珍行抵淮浦(江苏淮安),听见纤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被搅得难以入睡。循着号子声来到河畔,一幅壮观的场面顿时映入他的眼帘,但见篝火烛天,上千纤夫挥汗如雨,喊着发自肺腑的号子,奋力拉挽,将一艘艘漕船拖进船闸。那份艰难,那份苦楚,让诗人目睹了日渐衰退的国家机器运转的巨大代价。作为一名政府下级官员,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歉疚之感,于是,浑身颤抖,热泪横流,脱口吟唱: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大家会不会有个疑问:清政府为什么不直接向北方的官员、兵丁发放现金,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买粮呢?其实,这个办法清政府不是没想过,但是,当时中国是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国内市场并未形成,少量的需求勉强可以满足,要是北方的官员、兵丁都到市场上买粮,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可买。所以,即使千难万险,成本奇高,政府也得保证漕运。因为,那个时候,粮食已经成为战略资源,这关系到国家机器运转和北方粮食的安全,漕粮晚到北京几天,都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道光继位五年来,一直为漕运成本过高而烦恼,但是,如今的难题已经不再是成本多高的问题了,漕船都搁浅在运河滩上,一动不动,除非有神仙相助,否则,就只有干着急的份儿了。当时,每年漕粮在十一月征完,十二月起运。如今漕粮刚刚起运,就搁浅,关系北方稳定的命脉就被切断,道光皇帝怎能不急?
  大家会不会有一个想法:清政府为何不尝试陆路运输,怎么一门儿心思非走运河不可呢?
  中国古代车辆设计十分落后,解决不了四轮车辆的转向和操控问题,只能设计制造独轮的人力车或两轮的畜力车。这种车装载量很小,加之全国道路十分简陋,车轮和车身之间没有减震装置,通过###极差,速度奇慢。要是这样运粮,一路上人吃马喂,恐怕到了北京,一车粮食基本上也就消耗光了。所以,有这么一句古语:“千里不运粮”。通过陆路运送粮食,清朝人连想也没想过。
  摆在道光帝面前的难题是让这批搁浅的漕船脱离淤塞河段,能够即时北上。于是,钦差大臣文孚和署理两江总督魏元煜提出了一个方案——借黄济运,并提出了实施此方案的经费预算——三百万两白银。
  借黄济运就是打开闸门,把黄河水灌进运河。因为黄河是地上河,河面高于运河,所以,黄水可直达淮扬,运河水面升高,足以浮送漕船。但是,此法虽可使搁浅的漕船暂时通过,但过后大量泥沙将使运河淤塞,甚至破坏淮河、洪泽湖的水系,故称引狼入室的馊主意。这个方法过去不得已情况下已经用过几次,多次的事实证明后果严重,不堪设想。
  当时州县官中有人告诫政府的高层说:“借黄济运之说,询之土人,虽妇人孺子皆知无益。”就是说你问问当地人,即使是妇女、小孩儿都知道这个主意不好。道光和文武百官自然也深知“借黄济运”后患无穷,但此时,形势严峻,迫在眉睫,火都快烧到眉毛了,也就顾不上别的了,只能先顾及眼前了。
  道光皇帝一方面抱怨“借黄济运”弊端太大,一方面又让魏元煜“权宜办理”,也就是把责任推给了魏元煜,你看着办吧。然后,道光帝又将三百万两的经费预算给打了个二点六折,首先批准了八十万两。就这八十万两也仅仅由中央财政拨了二十万两,余下的六十万两让他自筹。魏元煜当然筹款无门,还是皇帝面子大,出面替他从山东和江苏借来了余下的款项,好歹凑齐了八十万两。

六、海运皇粮(3)
二月初九(公历3月28日),借黄济运正式启动,闸门开启的时候,有的地方官情不自禁,痛哭流涕。大家纷纷劝慰,说顾全大局,漕运要紧,等等。此时,原两江总督孙玉庭已被革职留任,正主持借黄济运,然而,一个多月后,他越发感觉形势不妙,此时的黄河正处在枯水期,倒灌进运河的黄河水有限,绝大多数漕船仍是举步维艰,但恶果倒是立竿见影,新的淤泥正在形成,于是,奏请停止借黄济运,改为盘坝接运。
  【盘坝接运,海运南漕】
  什么是盘坝接运?
  盘坝接运就是在淤浅的运河河道中临时筑坝,再将附近的湖河之水用水车灌进坝中,借以暂时提高水位,船行过坝之后,转从高邮由驳船北运。此法虽不致像借黄济运那样扰乱运河水系,但代价太高。以这个方法运到北京的漕米,谁还能###心下咽。这不,孙玉庭报上了盘坝接运的支出预算,共需白银120万两。
  时间已是初夏了,往年这个时候,连湖南、浙江这些地方的漕船都已经到了通州。而现在,大批漕船还拥堵滞留在淮安以南。京城已经出现粮食恐慌,清政府不得不紧急从奉天(今辽宁省)调运剩余米粮入京,缓解粮食压力。但奉天人烟稀少,产粮不多,不可能给北京的粮食供应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形式日益严峻,道光帝不堪重负,此时,他没敢大打折扣,东挪西借凑够102万两,至此,国家已经为这批共200万石的漕粮投资了180多万两白银了,稍有经济头脑的人都清楚这是一笔亏损到极点的投资。不过,道光皇帝在懊恼之余多少也为自己这次慷慨而自负,他还抱着一线希望——孙玉庭可能还会给他节省些钱。
  不料,这180多万两银子仍然未能解决问题,200万石漕粮仍然没有运过黄河。无奈之下,孙玉庭不得不再请拨款,他深知道光帝崇尚节俭的秉###,所以,这次他要的不是现金,而是手中的漕粮,根据《清史稿》记载,孙玉庭请截留漕米一百万石。
  本来,用180多万两银子的投资将200万石漕粮运过黄河已是赔本买卖,而今仅剩100万石了,转瞬间又亏损了一倍。而且夏至将临,水势更难预料,漕粮已经注定无法按期运到京城。道光帝###无可###,立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将革职留任的两江总督孙玉庭、现任两江总督魏元煜以及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一并交部议处,追究责任。
  不久,处罚结果也出来了,降职的降职,勒休的勒休(勒令退休),孙玉庭被勒休,而且赔偿此前剥削运送滞留漕粮费用的十分之七。考虑到如果让孙玉庭退休回家,等于把他从漕运的纷扰中解放出来,未免便宜了他,所以,道光帝命令把他押往运河工地,开挖河道。当时72岁高龄的孙玉庭每天拿着铁锹挖泥,心情沉重,估计欠道光帝的这笔巨款今生永无偿还之期了,做了一辈子官儿,给儿孙们欠了一屁股饥荒,真是死不瞑目。
  借黄济运失败,盘坝接运失败,漕运危机终于走进了死胡同,这时还有何计可使?
  早在借黄济运计划即将启动之际,有人提出了个海运南漕的想法。这个办法的希望寄托于运河的东方——广袤无垠的太平洋。是啊,如果将漕船驶出长江口,前往天津,不是一样能将漕粮运到北京吗?您能猜到是谁在这时提出海运的建议吗?大多数人可能想不到,这个颇前卫的计划的提出者居然是谨小慎微的道光皇帝。。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海运皇粮(4)
道光五年二月初五(公历1825年3月24日),道光皇帝下发圣旨:目前借黄济运,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必将留下后患。从前有海运之说,意见纷纭,并无定见。朕想江苏、浙江等地滨临大海,商船装载货物,驶至北洋,在山东、直隶、奉天各口岸卸运售卖,一年中往来数次,似海运尚非必不可行。朕意欲将各地应纳漕米改雇大号沙船,让水手小心驾驶,定能履险如夷。其他如风涛之警,盗贼之事,也不必担心。只是事属创举,办理不易。但不可畏难,束手坐视,漠不关心。有关单位应该广咨博采,通盘经画,不存成见,将海运相关事宜一一熟筹,据实具奏,候朕裁酌施行。
  不过,道光皇帝的这种跳跃###思维让各省督抚多少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刚刚批准了借黄济运,现在又要讨论海运南漕,这是怎么回事呢?一研究上谕,就能发现道光皇帝是以商量的口气写的圣旨,也没肯定说非海运不可。
  于是,官员们普遍猜想这可能是为以后海运作准备,但又一想好像也说不通,因为很快决口就堵上了,雨季之后洪泽湖水位上涨,运河就能通行,何必还海运呢?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