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44-1948我的战争-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基层对国内形势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国共正在合作搞
  统一战线,我们跟第十八集团军两部分怎么合作?怎么打日本? 不大知道。
  在宣传抗战的大照片里,经常会看到毛泽东、*、朱德、刘伯承、贺龙、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李宗仁这些高级将领,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中国高级将领,我们唱歌也是唱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谁是共产党的谁是国民党的没有区分,营级以下的下级军官都不懂,当时的政治思想教育还没做到这一步。
  共产党就不是了,解放战争时,一个士兵都知道要打倒国民党,打倒蒋介石,但国民党军的营长都未必知道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政治教育很薄弱。廖耀湘对整个形势的认识,用后来的眼光看,是军事素质很好政治素质不行。

第九节 打到东京去(3)
但廖耀湘反对赌钱,下部队看到有赌钱的就逮起来。廖耀湘有几个特点:不准赌钱、到城市里不准下小馆、不准上妓院, 饿了下小馆吃饭都不行,要回部队里吃。我后来就没少执行这个任务,背着枪巡逻,上饭馆吃饭的都是军官,没有当兵的,军官手里有些钱没地方花,去吃碗面条现在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当时不行。遇到了就上去行个礼,请他回营。那些军官都老老实实的,刚吃了一口甚至还没吃呢,就得走人,不走是不客气。
  廖耀湘对这些问题很重视,她老婆也到过印度,坐小飞机过来探亲,他老婆就说,我这个瞎子啊,他当指挥官管得严点,你们体谅点。不然部队怎么有战斗力呢?这个不良习惯要改掉, 不改就影响战斗力。
  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文化人说的话让人信服。
  远征这场战争,在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环境太恶劣了, 此前对这种战争环境都没有经验、没有准备。尤其在第一次远征,从头到尾我们都处于劣势,太不容易了。加上和你共同作战的友军实际上是你半个敌人,那英军比敌人还可怕,起码我知道敌人是敌人。
  侵华日军的计划,就是要把缅甸拿下来,卡住物资通路, 迫使中国投降,日军已经把东南亚的泰国、越南、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占领了,进一步占领印度、缅甸、老挝后,要把大部分部队拉到欧洲跟德军会师, 野心很大。所以中国就是要把日本军队全部拖住,让他放不下, 走不了。最后把缅甸日军的五六个师团全部消灭了。
  当时大家也很思乡,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很强,但是思乡就得先把战争打赢了,才能和家人团聚,那时候光荣啊,那多有面子啊,你当亡国奴什么样啊?不能打败,打败了我们国家就完了,必须打胜,就是这种心情。
  编者注:缅北反攻结束后, 已回到美国的史迪威给廖耀湘发来贺电:“这是你的光荣,是新二十二师的光荣, 是中国驻印军的光荣,是全体盟军的光荣,更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编者注:史迪威于1944 年10 月21 日被罗斯福召回,由魏德迈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学界称之为“史迪威事件”。该事件表面是由史、蒋矛盾激化而引起,其背后却是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之争。
  编者注:一九四五年十月, 根据蒋介石指令,杜聿明指挥中央军包围昆明城, 将龙云部队缴械, 并传达蒋介石之命,免去龙云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参议院上将院长,实际为软禁,史称“十三事件”。
  远征的胜利就算不是为中国人奠定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有贡献。后来的历史用后来的话说,杜聿明、廖耀湘这些人都是革命的罪人、战争的罪人,但是应该说,他们在这段历史上是对国家有贡献的,没有这场胜利,当时的中国抗战就要更艰难。
  当时卫立煌领着国内三十多万远征军已经收复云南腾冲,正在往缅甸打,就要和我们在碗町、芒市会师了。
  大家就议论下一步往哪儿去?那时有这个说法,缅甸的日军残余不能往云南跑,必须往东面泰国跑,大家估计会继续进攻腊戍、南坎等地,然后向老挝、泰国、越南追击逃敌,上面的将领可能也有这个意思。
  十二月中旬,三十八师攻克了八莫,十二月三十一日,我们奔赴八莫新开辟的飞机场,飞行一个多小时到了密*。
  一九四五年一月一日,在密*机场又上飞机,大家不理解为啥老坐飞机,就议论这是要上哪儿去?有的说是不是要追击日军?也有人说了,是要回国吧。飞了两个多小时后,看明白了,我们是回国了。
  缅甸的日军还没投降,追击残敌愿望落空,大家心情挺不好的,就觉得不能让敌人喘息。日军跑到泰国还可以重新组织有生力量,元气慢慢恢复,将来还是个祸害。滇缅公路已经打通了,油管也接上了,但必须得保卫,靠英国那些饭桶部队能行吗?就只能靠美军了。这时史迪威已经被调走了,好像是跟蒋介石搞得合不来。
  大家再转念一想,回到自己的国家继续抗日也好,当时没想那么复杂,不知道这里面还有政治派系斗争。
  调我们回国是为了压龙云。云南的形势不大安定, 云南王龙云不大听蒋介石的,阳奉阴违。那时有很多地方势力老蒋也不是能控制得了的。另外日军在中国已经
  攻陷贵州的独山,要往重庆进攻,云南沾益距离贵州很近,必要时可前往阻击日寇的进犯。
  

第一节 深信历史不会把你们忘记(1)
一九四五年一月一号凌晨,我们在云南的沾益机场下了飞机,师特务连是第一批回来的,到达后的任务是守飞机场,接应主力部队陆续到达。
  本来回到祖国应该是很兴奋很亲切,但是我们感到很凄凉, 到处静悄悄的。晚上站流动哨时,就听到远处传来钢琴声、歌声,一个男高音唱:一样的月亮,一样的月亮,月亮下面是故乡,故乡啊,在何方,邻家的好孩子可要歌唱……描写失落的家乡、祖国、爱情,哎呀,歌声很凄凉。
  不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月亮颂》,听了以后心情挺不好,心想这是啥?不像我们在缅甸,到处是枪声、炮声、胜利之声,来这里一听是这个声,是又一种感情,又一种感觉。
  唱歌的估计是个知识分子,一边弹钢琴一边唱,我喜欢歌曲、喜欢音乐,听到他那歌声就挪不动步,不走了就站在那里听,听了几晚上我都会唱了。
  前后住了一个星期,全师部队全部空运到达。其间在机场就见过一架B29,终于见到大飞机了,都跑过去看重型轰炸机什么样。那时候中国啥都没有,落后透顶,生产不出来飞机。
  我们是一月一日回来,一月二十七日,消息传来, 孙立人率新一军攻克了八莫北面的腊戍、南坎,和远征军五十三军会师畹町、芒市,整个缅北战役结束,中国的第二次远征获得全面胜利。
  编者注:第二次远征,中国驻印军伤亡一万八千余人,歼灭日军近五万人, 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近七万人,歼灭日军两万余人(一说四万余人)。中国军队两次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 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四十万人,伤亡近二十万人,全歼日军十八师团、五十五师团、五十六师团打通了中国西南际运输线。
  由于在滇缅战役中失败,侵入贵州的日寇陷入四面
  受敌的态势,火速后撤。国民政府得以从滇缅战场腾出三十余万军队,准备投入全面反攻。新六军各部奉命急行军到曲靖县城集中。廖耀湘下
  令,把学生大队在缅甸分下去的学生全部集中,成立新
  六军二十二师直属学生教导营。廖耀湘说,这将来就是新六军的基层干部,尽管在印缅经过三个月的训练,但仍需继续训练,以后补充基层部队。
  回到教导营一看,学生大队在缅北一共是四个连分
  配下去,现在都调回来,只编了两个连加一个战防排和,
  一个通讯班,缺了将近四个排,再一查广东同学就剩三国四十个了。
  广东同学大部分都是分到二十二师,分到新一军的就一个李直轩,他是力行中学的,提干提得很早,在缅甸就提了上尉,同学里面就属他提得最快。没调回教导营的那几个我们都知道,郑醒华、黎兆基他们八个留在师部和军部参谋处、军需处、机要室没回来。
  在印度跑了一个,在缅北跑了吴启光,一共就跑了两个,说了半天没有谁了。分到六十五团第一营的有十多个,就回来一个黄树开,分到二、三营的也回来不两个,大家就疑惑,那些人都哪儿去了?起码还缺三个排差不多有一百来人,有四分之一的人没回来。
  后来有人说,没有了,就是都留在缅甸了,但留在缅甸的不是人,是他们的白骨,战死了。都补充到步兵连去打, 必然就有牺牲。
  在缅北,尽管大家都在一个师,但是战事频繁,根本无暇联络,除非同在一个排、一个班可以了解确切信息,在另一个营、另一个连就很难了解彼此状况,部队也从来不发布伤亡之类的消息。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深信历史不会把你们忘记(2)
抗日战争的有些场面是很感人的。今天如果部队开始进攻,
  都抢着去,你是营长我也是营长,你是团长我也是团长,都抢着要打头阵,谁捞不到打都不平,都有意见。这种精神,这种气势,能不打胜仗吗?我去我绝对和他拼到底,没有说你去了我才不去呢,没有。
  缅北战争的残酷就表现在森林作战,隐蔽性太强,伤亡就要大。不一定从哪来两枪就打倒你两个,他打两枪就跑了再找根本逮不着,大森林里没阳光,十米以外见不到人,白天和晚上差不多。
  但不管什么理由,不往前冲那是不可能的,干什么来了, 不是为了祖国,为了打败日本人来当兵的吗?忘了当初的誓言啦?“不灭倭奴誓不归”嘛,我们在部队的时候老唱这首歌, 鼓舞志气。
  这些同学牺牲了,我心里挺不好受,都是当初一起从广东走过来的,现在没有了。其中就有在八莫遭遇战牺牲的李同学, 他是广东师范学校毕业的,没有人看见他的尸体,但是没有了就是牺牲了。
  战争的结果就是这样,胜利也不是容易换来的,牺牲了连掩埋都不掩埋,部队在前进打仗没工夫,尸首搁在那儿半天就被蚂蟥、蝼蚁都给吃光了,家中连封阵亡通知书都没有收到, 更谈不上抚恤金,挺惨的。
  后来就想开了,行啊,都是为祖国嘛,为民族解放做点牺牲是必然的,你们倒下了也是光荣的,我没倒下是捡着了。我没倒下是因为年纪小,被分在了二线连队,伤亡的可能性相对小,要是分到步兵连里也够戗,能不往前冲吗?我也是跟日本人拼了。为了国家民族的兴亡,你们的白骨永远留在缅北的原始森林了,但是我深信历史是不会把你们忘记的。
  结果后来的历史真就把他们遗忘了,可在我心里他们都是烈士,是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他们是死得其所,但有谁想起他们来?
  学生教导营第一任营长是邱钟岳,黄埔十四期,他从六十五团少校团副位置上调过来。一连连长李德威,黄埔十五期, 原来是六十五团上尉指导员,一排中尉排长李大良是黄埔十八期,二排中尉排长廖可彦是黄埔十八期,三排少尉排长陈积年是黄埔十七期,我被分配在一连三排。
  连长李德威打过我十八大板。
  那次我去找邱钟岳,提了一个要求,我说我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了,从没看到亲人,这次在曲靖看到一个同族的堂哥,打算礼拜天休息的时候去看看他,晚上不回营了。他不置可否。
  堂哥在第八兵站当采购员,我是礼拜天去的,礼拜一早晨回来的,就不行了,没批准啊,按军纪要打我十八板。
  我自己拿着扁担去找连长李德威:“报告连长我回来了, 挨处分了。”连长就笑了。
  执行的都是我们同学,一个班出来一个人打两下,也不能真打,扁担落下来时是后半截落下来,同学之间舍不得打,扁担高高举,慢慢落。
  排长陈积年对我很好,说你也不吭一声还以为你不回来了。我说我哪里知道回不来,去了人家给我做吃的,吃完了饭才知道天已经晚了。回来要走十几里的乡村小路。
  在曲靖我们又训练了三个月,和在缅甸、印度训练时一样严格。训练内容除了队列操练,还要练三角瞄准、班排连攻防, 比在印缅舒服一点的就是取消了夜间训练。
  训练之余,我担任图书管理员工作,把同学手里的书籍集中起来,放在图书室供大家阅读。
  不久,上面下令挑二十个学生成立军官训练班,训练半年下去当排长。这是第一次从我们学生中选干部,我肯定争取不上,才不到十八岁,连当兵也不够年龄。李自成被选上了。
  过一段又挑第二批,这次是选驾驶员去跟美国教官学开车。我估计差不多能被选上,开辆吉普,带个团长以上的干部,你到哪儿我就开哪儿,不挺好吗。结果也没有份儿,大概还是嫌我小。
  一个月后,六十五团一营营长陶逸调任学生教导营营长, 邱钟岳调任一营营长。李涛把老婆接来了,住在师部旁边,他老婆是广东人。刘建章、傅忠良、赵霞都住在师部,没接家属。
  在曲靖我们还参加了一场婚礼,学生大队时的少校指导员陆志民结婚了,学生大队解散后,他一直在六十五团当少校干事,新娘子小个儿,很漂亮,跟我们讲广东话。结婚后陆志民不想跟部队走了,通过一些关系,调到省政府当科长,本来少校没有资格当科长,大概是考虑他参加远征军回来的缘故,那以后再没有他的消息了,估计后来解放战争云南起义时他也跟着起义了。
  

第二节 咸盐水就饭(1)
四月末,一个命令下来,部队出发。光知道要到前线,去哪个前线不知道。排长陈积年是广东人,跟我关系挺好,我负责管理连里的图书馆,他总来借书。我问他:“我们去哪儿?”“去湖南。” “到湖南干啥?”“反攻,湘西战场兵力不足,我们去。” 我们是空运到芷江的,途中有一架飞机失事了,起飞不久
  撞在山上,一架C47 运输机能装四十多人,一个排的人报销了。
  到芷江一下飞机,命令我们急行军赶赴六十里外的安江,大家合计前面是啥战斗啊,怎么这么紧张,也没听说还有等着我们打的仗啊?
  抗战胜利前夕轰炸日本本土的飞机从哪儿起飞的? 不是从美国,那距离太远航油不够,是从芷江的飞机场起飞的。
  日本人为了解除来自芷江机场的空中威胁,集中十余万大军直奔湘西芷江。湘西战役是何应钦为最高指挥, 黄埔三期的王耀武率领四方面军打的,他手下部队有十万多点,与日军相比不占优势,所以蒋介石下令,命廖耀湘率领新六军的二十二师、十四师火速空运芷江。这是当时中国对日作战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但是新六军参加湘西战役,有一些史料没有记载。
  年纪大的同学就说,现在我们开始全面反攻了,从芷江起飞的飞机,都飞到日本本土轰炸东京了,日占区的很多军事设施也都被我们摧毁了,所以日本人要来侵占芷江飞机场。
  芷江的飞机很多,不少是美国的鲨鱼式战斗机,这种飞机很小很简单很灵活,都是陈纳德的十四航空队的,就是飞虎队,这时他的大部分飞行员都是中国飞行员,已经被训练出来了。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