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政要的最后岁月-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暇⑸虾#匚露腊远系木擅巍5蛲蛎挥邢氲剑展蠼姑徽疚冉鸥惚还竦尘诰┗β返牧督刈 U庖徽檀蛳吕矗锞蟀埽劳霰环4千余人,孙传芳刚刚积蓄起来的一点元气丧失殆尽。
  龙潭,成了孙传芳的滑铁卢。
  孙传芳急急如丧家之犬,匆匆如漏网之鱼,向北落荒而去。先是退守济南,但山东是张宗昌的地盘,他们过去又有过争斗,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受;继而去奉天,投靠奉系,他与杨宇霆关系密切,张作霖死后,杨宇霆被张学良所杀,孙传芳在奉天也呆不下去,只好再逃往大连,但大连依然是张学良的地盘。最后,孙传芳万般无奈,只好来到天津,脱下戎装,过起了寓公生活。
  

东南王孙传芳(3)
此时的孙传芳似乎已经看破了滚滚红尘,要遁入空门了。他起居有节,吃喝皆素,见人一脸微笑,说话轻言细语,每逢周三、六日,都要到佛堂去念经拜佛,风雨无阻。后来,他还捐款修建了一座佛庙——居士林,自己当上了理事长。在人们眼里,孙传芳完全消砺了过去那骄横的傲气和权势的欲望,成了活脱脱一位与世无争、和蔼可亲的长者。
  但人们哪里知道,这些做作,只是孙传芳伪装的外表,实际上,在他的心海深处,东山再起的欲流一刻也不曾止息。“九一八事变”后,他漠然无视民族的危机,相反,却积极勾结日本,暗中与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频频接触,企图仰恃日本侵略者的势力,卷土重来,再度称雄东南五省。当然,此时的孙传芳也知道,他一无兵、二无地盘,想恢复到以前在南京跺脚,整个中国都晃几晃的威势,谈何容易。有时焦躁起来,不免望着无边的天空,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
  岁月匆匆,光阴荏苒,孙传芳在政治大潮中升沉浮降的时候,可能对他当年虐杀施从滨、悬挂首级、暴尸荒野的残暴行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施从滨的后人却并没有忘记,多少时间来,一个青年女子刻骨铭心地记着这深仇大恨,处心积虑地要为父报仇,她就是施从滨之女施剑翘。当年,施从滨被杀的消息传到天津施家时,全家哭得死去活来,唯独剑翘咬住嘴唇,恨恨吐出几句话来:“男儿有泪不轻弹。要为父报仇,血债要用血来还!”但一个弱女子要杀掉孙传芳这个大军阀可是太难了,施剑翘只得把仇恨压在心底,一年又一年,等待着报仇的时机。
  一晃十年过去了。施剑翘听说孙传芳下野蛰居天津,便匆匆从太原赶回天津娘家。她通过周密调查,找到了孙传芳的住所,但孙的住宅深院高墙,还安装有电网,两扇大铁门成天紧闭,要想进去真比登天还难。一个偶然的机会,施剑翘了解到孙传芳每到周三、周六必到居士林听讲佛经,这使她大为高兴,决定在佛堂下手。
  为了行动方便,施剑翘以董慧的名字加入了居土林,并得到了一个林友证章。她在居士林进行了仔细观察,对从哪个方向开枪、何时开枪都作了周密的考虑和设计,然后静等报仇的最佳时机。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1月13日清晨,阴雨蒙蒙,寒风冽冽,孙传芳这天起得很早,吃完早点,照例在壁垒森严的大院子里蹓跶一圈。他抬头看了看灰濛濛的天空,那风雨如晦的天气使他感到有点压抑,似乎有种不好的征兆。于是他又步入内宅,躺在太师椅上闭目养神。
  一会儿,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孙传芳。他拿起话筒,是紫竹林清修院主持富明和尚打来的,询问他今天下雨,还来不来听经。孙传芳应口回答:“到时间你们就开始吧!不用等我了。”话虽如此说,他还是准备前往佛堂听经。这些年来,为了将自己伪装成虔诚的佛教徒,不管刮风下雨,他从没间断过到佛堂听经。只是今天,觉得情绪有点不好,但这不能成为不去的理由。夫人在一旁劝道:
  “馨远,外面还在下雨,天气又冷,就不要去了吧。”孙传芳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去。尽管夫人劝阻再三,他不予理会,带领一名侍从,乘汽车直奔居士林。
  一会儿到了佛堂,诵经已经开始,富明法师盘腿端坐上方,口中念念有词,十几位善男信女也跟着唪诵。孙传芳即披上黑色僧袍,轻声慢步走到讲经案前,焚香祷告,然后坐在为他准备的一张太师椅上,与大家一起唪念。孙传芳双目微闭,嘴唇不停地翕动。但他僧翁之意不在经,人在佛堂,思想的野马已经驰入另外一个境界: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他又夺回上海、南京,重披戎装,成为坐镇东南的霸主。
  就在孙传芳的思想天马行空的时候,坐在后排的一位女居士悄悄站起来,泰然自若地走到孙传芳身边,孙却毫未察觉。只见这女子从大衣口袋里从容地掏出手枪,照准他的右耳,“砰”地打了一枪,孙传芳还来不及从美好境界中返回,只是哼了一声,便身子一晃,倒在太师椅右扶手上了。那女子又向他后脑和后背打了两枪,顿时,孙传芳脑浆迸裂,鲜血满地,这个横行一时、声名显赫的大军阀,
  

东南王孙传芳(4)
就莫名其妙地结束了他的生命。
  佛堂中的男女居士从枪声中惊起,他们看到鲜血浸染的死尸和拿着手枪的女子,才醒悟到出了人命,顿时,整个佛堂乱成一片。“不准动!”年轻女居士厉声叫道。继而又放缓了口气:“我是施剑翘,为报父仇,今天打死大军阀孙传芳,亵渎了佛堂,惊扰了大家,请原谅,我即向法院自首。”孙传芳死了。他早就该死了。这个下野的军阀的死确实不算什么大事,但这件暗杀大案却经过新闻界的渲染,带上了传奇色彩,很快传遍全国。
   。。

北洋外长陆征祥(1)
1918年12月,我国北端的东北地区,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已连续下了好几天,整个大地成了白茫茫的一片。这时,南满铁路上,一列日本火车正徐徐前进。列车一间豪华的车厢里,躺着一个身体瘦弱、年近五十岁的中年人。他瑟缩在车厢一角,冻得浑身发抖,虽然披着厚厚的棉袍,仍不能解决问题,浑身直打哆嗦,口中不时发出呻吟之声。他就是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
  陆征祥虽然不到五十岁,却早就是中国政治、外交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曾有过辉煌得意的人生历史,也曾度过千夫所指的难熬岁月。
  1871年6月12日,陆征祥出生于上海,21岁考入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附设的同文书馆,继续攻读法文,并学习外交学与国际关系,毕业后被派到圣彼得堡任中国驻俄使馆四等翻译官,从此走上政治、外交的道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驻俄公使的陆征祥联合驻荷兰公使刘镜人,于12月31日通电敦促清帝逊位,电曰:“方今运遭阳九,海内分崩,既时势之所趋,宜大计之速定。”希望清廷“不以一人位号,涂炭海内生灵”。不久,陆再次发电,促清廷“速断宸衷,慨从众愿”,这样,陆征祥便由一名清政府的外交官转向革命阵营。1912年,陆征祥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陆就任后,清除积弊,使外交部成为现代外交机构,他请林琴南写下“不要忘记马关”六字,悬挂于总长办公室内,以志不忘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还负责中俄关于外蒙交涉等重大外交活动。不久,国务总理唐绍仪辞职,陆征祥继任国务总理,上升到权力的顶峰。但陆征祥当国务总理时间不长,便因国内问题下台,随后任总统府高级顾问,再任外交总长。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陆征祥负责中国与日本的谈判。在日本的胁迫下,也因袁世凯急着当皇帝,需要取得日本的支持,便同意了“二十一条”,由陆征祥执行签字。签字后,国内震惊,陆征祥一时为国人所痛骂,皆指他为卖国贼。这位风云一时的外交总长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之鼠。由于受到人民痛骂,舆论指责,陆征祥也感到无颜面对国人,所以,后来袁世凯称帝,要封他为侯爵,他坚决予以拒绝,并偕夫人逃往北戴河暂避。袁世凯死后,陆征祥才回到北京,继续担任外交总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是战胜国,被邀请出席巴黎和会。中国政府便派出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南方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驻法公使施肇基、驻比利时公使魏震组等五人为代表,组成中国代表团,并任命陆征祥为代表团团长。
  陆征祥受命后十分高兴,因为这次中国是战胜国,可以一雪签“二十一条”之耻。在稍作准备后,他们便踏上了赴欧的征程。当时,海上交通困难,欧亚航线班轮稀少,陆征祥等去巴黎,不得不出山海关经东北、朝鲜到日本,然后从日本横滨登轮横渡太平洋,途经旧金山、纽约,再穿过大西洋抵巴黎。
  陆征祥一行从北京出关后,日本外务省即派专车在南满铁路迎接。陆征祥本来就怕冷,又是在冬天坐车行驶在这冰天雪地的北国,冻得浑身直打哆嗦,于是,便命人在车厢里生火取暖,使温度一下子增至摄氏20多度。后来,加煤工人熟睡,煤火熄灭,温度又下降至零下七八度。这一热一冷,使陆征祥在到达日本横滨时就病倒了。虽然他取消了天皇的接见、茶会和受勋仪式,却不得不带病与日本外相会谈。在经过几番折腾后,待陆征祥从横滨上船时,突然惊叫起来,原来,他的绝密文件箱竟不翼而飞。里面装的都是中国关于东北、山东、蒙古、西藏等问题的绝密外交文件。此箱总是由陆征祥亲自携带,以防不测。他自以为不会出问题,实际上,他从出关之日起,一举一动全在日方严密监视之下。
  陆征祥丢失文件后,恰似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他知道日本方面偷盗文件箱一是为了窃取机密,了解我方在巴黎和会上的立场,好采取对策;二是为了打击他的气势,影响他在和会上的声誉。于是,陆征祥装出十分坦然的样子,即向北京外交部电告,嘱重抄一份,陆续电告代表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北洋外长陆征祥(2)
陆征祥丢失文件箱的新闻传到国内,舆论大哗,纷纷指责陆以堂堂外交总长之尊,竟有如此大的失误,实在无能,有的甚至提出将他调回。由此,陆征祥威信大降,他不得不往瑞士罗珈诺湖暂时回避。代表团由顾维钧、王正廷负责。
  1919年3月初,当和会开了近两个月的时候,陆征祥见风声平静,才从瑞士来到巴黎,他的出现使日本人大吃一惊。此时,和会的重心正好转移到中国山东的处置问题。英、法、美举行三国会议,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并将有关条款列为对德《凡尔赛和约》的第156、157、158三条。陆征祥得知此项决议后,即向三国提出抗议,谴责这种侵害中国主权、以暴易暴的野蛮行径。
  5月6日,和会召开全体会议,宣读了对德和约草案全文。这时,陆征祥以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的名义,当场发表宣言,他神情严肃,以十分坚定而有力的语气说道:
  中国全权对于三国会议决定之山东问题之解决办法,不得不表示失望。我个人深以为遗憾,此种失望,全国人民亦所同感,窃思此种办法似未考虑法理及中国之安宁。中国全权坚持至今,其理由已向三国会议正式提出抗议,希其修正。倘不副我人之切望,中国全权对于该项条款不得不声明有保留之义务,并请将本权之上述声明记入议事录中。
  陆征祥义正辞严,令大多数代表动容。但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操纵下,会议通过了对德和约草案,并决定于6月28日在巴黎郊区凡尔赛宫的明镜大厅举行正式的签字仪式。
  此后,陆征祥和顾维钧、王正廷等其他代表遵循“无保留,不签字”的原则,四处奔走,多方活动,争取国内的支持与国外的同情。这时,国内“五四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留法的学生也每日成群结队到中国代表团总部,要求明确保证,
  如不允保留,则拒绝签字。这些都使陆征祥深受鼓舞。他在5月14日致外交部电中表###迹说:“祥1915年签字在前,若再甘心签字,稍有肺肠,当不至此。惟未奉明令免职以前,关于国际大局当然应有责任。国人目前之清议可畏,将来之公论尤可畏。”这时,陆征祥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已抱定破釜沉舟的决心。6月24日,北洋总统徐世昌在英、法、日的压力下,曾密电代表团签字,但陆不予理睬,6月27日,留法学生包围了陆征祥所住的圣克卢医院,要陆表态,陆十分坚定,他让顾维钧出面接待学生,表示“不允保留,决不签字”,让学生离去。
  6月28日,为和约签字日期。中国代表团在陆征祥主持下,拒绝前往凡尔赛宫签约,并致书和会,声明中国对中德和约有最后决定权。指出:“和会对山东问题与中国以不公正之判断。此即强迫中国不签字和约。盖中国代表签字和约,则自失其公正、正直、爱国之心也。故中国代表将此问题,申诉世界,听其不偏不倚之判断。”当日,陆征祥偕代表团其他代表,将拒约决定电告本国政府,表示:“大会专横至此,竟不顾我国家纤微体面,曷胜愤慨。弱国外交,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可言!”并以交涉失败,“奉职无状”而引咎提出辞职。陆征祥后来在《回忆与思考》一书中说:“我自觉有义务不再服从政府的命令,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就是这第一次,陆征祥维护了国
  家的利益,顺应了全国人民的民心,也写下了他人生史上光彩的一页。
  1919年底,陆征祥由巴黎经意大利回国,在上海,他受到了数以万计群众的欢迎。每人都挥动小旗,旗上书:“欢迎不签字代表!”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在他乘专车北上时,沿途各站都有群众结队欢迎。
  回国后,陆征祥的心情始终难以平静。他在手签“二十一条”时,已经饱尝了强邻日本的欺负,这次满以为会在巴黎和会上伸张正义,不料帝国主义大国欺弱媚强,哪来伸张国际正义之日?再看看国内,军阀割据,内战方兴来艾,复兴民族也似无望。他感到在外交上无时无刻都需要顶住大国的压力,但始终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因此,他认为自己留在外交岗位上,将来不会做出任何成绩,只会是一次一次的痛苦、屈辱,这将愧对国家,愧对历史。因此,他毅然辞去外交总长之职,退出政界,退出外交舞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北洋外长陆征祥(3)
陆征祥辞职后,在北京西城天主教士利玛窦的墓地附近买了半公顷坟地,建筑了墓园,题名“墓庐”,将他父母的遗骸从上海运到这里重新安葬,他整日生活在这里,准备终老“墓庐”。
  正当陆征祥在“墓庐”归隐时,他夫人患了高血压、脑溢血症。陆的夫人培德·博斐是比利时一位将军的孙女。陆征祥当年不顾一切人的反对与她结婚,婚后感情甚笃。陆征祥十分钟爱他的夫人,现在夫人病了,需要易地修养,为了夫人病愈,他决定前往瑞士罗珈诺湖居住。那里有他置买的一幢别墅。但他手头拮据,无法成行,无奈,只好重返外交部任职,接受了中国驻瑞士公使之职,与夫人离开中国,又开始了“身在天山,心老沧洲”的天涯孤旅生活。
  1926年4月16日,陆征祥夫人培德·博斐在瑞士逝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