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官途-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考虑了整整一天后,张玉派人去给燕王送信,同时他又命军队缓缓撤退,一边撤退,一边等待命令,四天后,他得到了命令,燕王命他立即返回北平,放弃攻打辽东。
此时燕王朱棣也在急急向回赶。就在这短短的四天,一连发生了几件大事,有山西的密探用飞鸽传书报告,秦晋联军再次出兵二十万,行军迅捷,向北平杀来,而与此同时。辽东数万水师突然出现在天津卫外水域,用火炮轰平了码头,并击沉数十艘天津卫战船,最后一把火烧毁河北唯一的一个船厂,天津卫船厂。
北平的空虚使朱棣放弃了辽东。他撤军了,但最终促使他撤军的却不是秦晋联军杀来,或者辽东水师奇袭天津卫,都不是,而他的军师姚广孝紧急派人给送来了朝廷的消息。
朱允炆再一次削藩了,目标是刚刚失去军队的周王,朝廷派军队把周王抓回了京城,囚禁起来,撤销了周王的藩国,上一次撤宁王藩还有理由,而这一次什么理由都没有了。
抓拢后再动手,那也是两三年后了,没想到居然提前了。
两天后,朱棣返回了北平,一进燕王宫,他劈头便问姚广孝道:“大师,朱允炆削藩,我们该如何应对?”
姚广孝早已经有了定计,他微微一笑道:“殿下不用着急,朱允炆的削藩不是我害怕的那种削藩。我早想好了应对之策。”
朱棣大喜,连忙把姚广孝请进书房,坐下问道:“请军师教我?”
“殿下首先要知道,朱允炆为何要削周王藩?”
朱棣想了想,他忽然问道:“可是因为河南空虚的缘故?”
姚广孝抚掌大笑,“殿下果然英明,一点就透,不错!他之所以削周王藩,就是因为他们在实行新的军制变革,建立所谓皇帝直辖的新十军,而河南卫军几乎都被调回京师,仅留一点点维持治安的散兵,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不能允许河南的界有野心勃勃的藩王存在,所以便趁周王军队被夺,一举削除了周王藩。”
朱棣恍然,他又举一反三道:“那这样说起来,下一步削藩就应该是山东齐王了,然后是武昌的楚王和长沙的湘王,对吗?”
姚广孝点点头,却又摇摇头道:“齐王是对的,但我认为楚王和湘王暂时不会削,殿下可能把贵州的蓝玉忘记了吧!”
朱棣点了点头,确实,朝廷暂时还不会动湘楚二王,要维持湖广的稳定,他忽然又问道:“那蓝玉那边有什么消息?”
“我也正要禀报殿下,我们在云南的细作传来消息,蓝玉进攻云南。和云南的沐家军打了几仗,各有胜负,由于云南消息过来遥远,已经是三个月前的事情了,而那时沐春正好进京述职,估计蓝玉就看到了这个空档,才进攻云南。”
朱棣想了想,应该是这样,他和蓝玉打过多年的交道,深知他的用兵。看似好走偏奇,比如捕鱼儿海之战。比如奇袭四川等等,但这只是战术出奇招,但从战略上来说,蓝玉却很谨慎,他要进攻中原,首先就是要先拿下云南,以保后院不失,有了云贵为后盾,他才会大规模进攻四川或者湖广,所以蓝玉不会这么快反攻中原,如果要反攻也是要拿到云南以后,这样说起来,朝廷削藩湘楚也是有可能的。
但蓝玉之事还较远,现在他要解决眼前的危机,他便放下蓝玉,道:“那军师的意思是,辽东我真的就放弃吗?”
姚广孝笑了笑道:“如果殿下要当高丽王,可打辽东,可殿下想做大明皇帝,那辽东就必须放弃,到最后再来收拾。”
朱棣默默地点了点头,其实这也是他一路所想,他了解李维正,这个人看似在自己和朱允炆之间摇摆不定,有点朝秦暮楚,实际上他谁也不想投靠,他就是要自立,他是绝不会替朱允炆做急先锋,就是他对大明有野心,但那时自己也已有了百万大军,解决他根本就不在话下了。
“好!我听军师的,暂时饶过李维正和辽东,那我们现这可怎么办?”
“殿下,我以为不管朝廷削周、齐二王的用意如何?我们都不能把自己置于险境,我们必须要先解决北平附近的朝廷军队,否则强敌虎视在旁,我们什么事都做不成,我的计划是先夺朝廷之军,然后宣告天下。以平定蓝玉为借口,向秦晋、四川一线进军,吃掉秦晋蜀三王,再进湖广河南,那时天下半壁江山已经归殿下了,就可以正式与朱允炆小儿一争高下。”
“好!”朱棣一击掌大笑道:“军师和吕思远可谓不谋而合,我们就这样干。”
说到吕思远,朱棣忽然又想起了他在京城为质的儿子,不由脸色一变道:“那高熙怎么办?”
姚广孝没有回答,其实他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这也是他考虑已久的事情,朱棣有三个儿子,高炽、高熙和高燧,高燧年幼可以暂时不提。可高炽和高熙年纪相近,高炽文弱而高熙凶横,高熙就一直恨自己不能早生一年成为世子,他野心勃勃。根本就不把大哥放在眼里,偏偏燕王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次子,认为像自己,而极不喜欢长子高炽的肥胖文弱,他甚至几次想改立次子为世子,只是不被先帝同意。
可姚广孝却非常重视长子高炽。认为宽仁厚道,将来他为帝,必将能使大明中兴,而若高熙为帝,大明就真的完了,哪有王朝三世武治而不败亡的?而且从个人感情上说,姚广孝就是高炽的师傅,于公于私他都要辅佐高炽继位。
所以姚广孝就有了一个念头。最好使燕王吞并朝廷之军后,触怒朝廷,而杀了人质高熙,一了百了,可偏偏燕王又在这个节骨眼上想起了在京城为人质的儿子,这让姚广孝暗暗叹了口气,不过,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除掉高熙的机会,沉思片刻,姚广孝便劝他道:“殿下要做大事,就要有所舍弃,儿子虽重要。可比起大明天下的重要,却又不如了。当年刘邦的父亲将为项羽所烹。他却想分一杯羹,甚至追兵捋至,他还能把自己儿女推下车逃命,就是这样不效妇人之仁,所以他才能以弱胜强,打下了四百年汉室江山。而殿下雄才伟略,有帝王之姿,虽然兵力稍弱,但只要能果断行事,未必不能夺取天下,殿下当效刘邦,莫要为儿女之情断送了时机。”
姚广孝见朱棣眼中还有犹豫。便再劝道:“殿下莫要以为现在还不到万分危急时刻,现在秦晋联军再次进军河北,而朝廷之军却不加阻拦。极可能就是他们已经看出秦晋二王的威胁不大,便想协助秦晋之军先灭燕国,殿下,秦晋大军若到保定,便是我们的灭顶之灾到了。
说到这,姚广孝竟跪了下来,“臣请殿下当机立断!”
朱棣仰天长叹一声,含着眼泪缓缓道:“好吧!连夜发信通知吾儿。让他自行逃命,他的生死就听天由命了。”
二天,燕王不慎失足从马上坠落,生命垂危,遍请名医医治无效。在最后弥留之际,悲痛万分的姚广孝派人去请河北布政使张昺、都指挥左使张信和右使谢贵三人,言燕王将亡,请三人前来最后一见,商议燕王后事。
三人对这个消息惊疑不定,张昺又秘密派人去找燕王宫长使葛诚,企图从他这里得到真实消息,但葛诚返回的消息却是燕王确实从马上失足。现在躺于深宫,他也不知道实情。
这时张信便对张昺和谢贵二人道:“燕王乃皇上亲叔,若真的病故而我们不去探望,导致燕王军不能被朝廷所得,皇上必怪罪于我们,然我们又要防止燕王有诈,所以我建议我们做两手准备,二位可代表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前去探望燕王。听他的遗言,而我带重兵停驻在燕王宫外,这样,即使他有诈也要投鼠忌器,不敢加害于二位,你们看如何?”
张昺是布政使,他必须得去。而谢贵虽不想去,但他的勋爵要略低于张信,又被张信抢了先,最后也只能答应了,就这样,三人商议了详细的策应方法,便率两万大军向燕王宫而去,张昺和谢贵进宫探望燕王,而张信驻军一里外等候,兵不卸甲、马不去鞍,准备随时策应。
但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张昺和谢贵二人刚进燕王宫端礼门,便被埋伏在此的五百刀斧手一拥而上。将二人砍为肉酱,燕王朱棣随即现身。下令将已先一步抓捕的长使葛诚一并斩首。
燕王朱棣骑马出了燕王宫,张信翻身下马伏拜,遂传假诏:“张昺和谢贵二人欲勾结秦晋二王造反,已被就地斩首,现秦晋大军将到,河北军交付燕王暂时统领,维护河北安全。”
建文元年九月初,燕王朱棣夺河北二十五万大军,兵力已增至五十万。三天后,河北地方官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将消息传到京城,顿时满朝震惊。
就在这时,燕王朱棣却宣告天下:蓝玉谋反,先帝欲平息贵州而不幸驾崩,燕王不才,愿继承先帝之志,扫平蓝玉,以告然后天在天之灵。
    卷二 风起云涌 第二百三十八章 高熙出逃
     更新时间:2010…7…26 12:50:04 本章字数:4884
朱允炆已经失眠两天了,在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时刻,燕王竟然造反了,杀了他的大臣,夺走了他的军队,五十万啊!燕王手中竟有了五十万的军队,这个藩他还能怎么削,现在怎么办?打还是不打,他的心中已经乱成一团。
“陛下!臣以为首先要严惩叶天明。”黄子澄一阵咬牙切齿,他认为所有的责任都应该由叶天明来承担,就是他劝说皇上联合秦晋二王共同剿灭燕王,才把燕王逼反了,从而打乱了朝廷的削藩部署。
自从诸王回京祭祀先皇结束后,朝廷便渐渐分为两党,一是以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人为首的改革激进派,尤其是黄子澄,他在提出改革军制,实行十军制后不久,又推出了改革税赋体制,一是以货币代替实物纳税,百姓不再交粮,而是交定额的银钱为租税,他认为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官吏对百姓的盘剥,其二就是成立新的课税署,取消各地官府征税的权力,民众直接将税款解到课税署,而地方官府的经费则由朝廷拨付,这样就可以使中央朝廷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但他们改革方案却遭到了叶天明为首的保守派的严厉抨击,认为他们的改革将把大明带入苦难的深渊,大明铜银缺乏,各地以物易物尚广泛存在,也不问是否符合实情便将税赋改制仓促推出,而对官0商勾结便可轻易操纵粮价银价的可能视而不见,其次,在藩国未削之际便剥夺地方财权,必将使大明重走东周老路。
‘税乃国之根本,妄动则祸国,自古下行弊深,上则改之,大明立国未久,民生凋敝,便妄动税赋,为祸国之根也!’
叶天明的话说得很重,深深地刺激了黄子澄,也使他的税制改革没有能通过,黄子澄从此把叶天明视为眼中之钉,只要有机会便大肆抨击。
但今天他的建议却让朱允炆一阵厌烦,现在燕王造反了,不思平定之策,还在这里引发内讧,自己这个师傅也实在太分不清轻重缓急了。
他压住心中的不快道:“黄爱卿,现在不是追究谁责任的时候,燕王已全夺河北之军,势力庞大,朕现在想知道该如何应对?请黄爱卿多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这时,旁边的齐泰插口道:“陛下,臣以为燕王虽夺朝廷之军,但他的首要敌人并非朝廷,应还是秦晋,所以陛下现在应利用他们火并的机会加快整军,使陛下手中之军能尽快的形成可用之兵,否则燕王击溃秦晋,下一步就是朝廷了。”
朱允炆点了点头,还是齐泰能体谅自己,而且找到了事情的关键点,现在军制改革正进行到一半,各地都卫都已经废除了,而新军还没有建成,从而出现了兵找不到将,将指挥不了兵的混乱局面,幸亏还有个秦晋垫背,否则燕王长驱南下,朝廷军队根本就无法抵挡,其实说起来也荒唐,军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枝节,比如光讨论各军大将的官职名称和品衔问题就耗去了半个月的时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有的要求实行周制,有的建议实行汉制,也有的主张实行唐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下面还有怎么防止大将拥兵过重讨论、皇上如何指挥军队的讨论,没有一年半载的讨论,各个大将是根本不可能就任,至于就任后与下面官兵的认识磨合、威信建立,那就更遥遥无期了。
如果燕王不反,朱允炆还不急此事,现在文泰一提,朱允炆便着急了,“那这件事,文爱卿认为该怎么处理,朕倾向于先任命大将,再定制度。”
“非也!”黄子澄反对道:“名不正,言不顺,皇上要用大将,首先得正名限权,既给他们名份,但权又不能滥用,只有先定下制度,将心才能忠,军心才能服,陛下莫要急功近利,最后藩国未削,割据又生,大明危矣!”
“陛下,吏部尚书叶天明紧急求见!”门外忽然传来了一名太监的禀报声。
其实在某些时候,朱允炆还是比较信服叶天明,至少他的方案很实用,不想他的几个师傅,空谈多、务实少,但朱允炆也知道,黄字澄和齐泰在,叶天明的方案最后肯定会不了了之,他沉思一下便道:“朕有些疲惫了,下午再召见他吧!”
黄子澄和齐泰见皇上下了逐客令,便一起躬身告辞,他们一走,朱允炆便立刻吩咐身边的太监道:“速宣叶天明来见朕。”
黄子澄和齐泰走出皇宫,黄子澄便恨恨道:“不用说,皇上必是遣开我们,再单独接见叶天明。”
齐泰叹了口气道:“我也不喜欢叶天明此人,但现在局势危急,我们不能再内讧,扶助皇上度过眼前之危再说吧!”
黄子澄沉默不语,过了半晌,他也无奈地道:“也是,回去好好想想应对之策,免得再惹皇上不高兴。”
两人一前一后离开了皇宫,各自返回了署衙。
御书房内,朱允炆正在认真地聆听叶天明的建议。
“陛下,燕王谋河北之军已久,否则不会出现张信背叛一事,据臣的判断,燕王既然已经打出平定蓝玉谋反的口号,那么他的进攻路线也必然是先秦晋后四川,最后进入湖广,这时他已占据了大明大明半壁江山,也足以和朝廷决一胜负了,所以臣的建议就是不能观望其坐大,朝廷必须态度坚决,直接宣布燕王造反,然后命大军进军河北,把燕王牵制在河北一省之内,然后再四面围堵,或许还有削藩的希望。”
朱允炆点了点头,他需要的就是这种务实的方案,而不是黄子澄、齐泰那种空谈,他沉思一下便说出了自己的忧虑,“现在军制混乱,朕唯一担心朝廷军队敌不过燕王,所以不知该如何是好?不少大臣坚持先建制度后派将,朕又担心时间上不来及了。”
叶天明冷笑一声便道:“这必是黄子澄之流的建议吧!我知道他们怕大将率军谋反,当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愚蠢之见,定下制度又能怎样?大将真要造反就算有一万条制度又能约束他们吗?现在局势危急,还在这里空谈制度,等制度建好了,燕王大军也兵临城下了,制度定给谁看?陛下,臣虽然也是读书人,但我也赞成书生误国这句话,陛下若想保住江山,就得果断行事,该打就打,该杀就杀!不能有半点犹豫。”
朱允炆背着手走了几步,他终于横下了心,“好吧!朕这次听叶大人的,不知你可有具体方案?”
“有!”叶天明取出一本奏折,呈给朱允炆道:“臣的方案是东、中、西三路并进,并推荐三人为大将,并推荐三名重臣为观军容使,以稳军心,东路军陛下可命大将盛庸为都督,户部尚书铁铉为观军容使,率二十万大军进军山东,先削齐王藩,再进驻济南府德州;中路军臣推荐大将耿柄文为都督,刑部尚书暴昭为观军容使,同样率二十万大军,进入河北大名府驻扎,与山东军呼应;而西路军臣推荐张翼、高巍两将,张翼率二十万大军进军汉中,防止燕王入蜀,而高巍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