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私生子-第6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未完待续……)
第756章 大宋的钢铁产业
    @@@
    魏尚、郑渠二人在牢中双双畏罪自尽,让杨逸大觉无趣,下令籍没两家之后,便将案件移交淮南西路提刑司审理;
    此事肯定会在朝堂上引起很大的震动,但杨逸有理有据,并掌握了魏尚和郑渠二人大量不法证据,不管朝堂百官如何看待此事,杨逸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
    此事完全是一个意外,他出京本来是打算低调做人,只看不做,发现什么问题便上报朝廷,由朝廷来处理的。但魏风向他动刀,这等于是触动了他的逆鳞,才会行此雷霆一击。
    雷厉风行地处理完此事后,杨逸在亳州不再逗留,突然折道向东,直奔徐州而去。
    杨逸前往徐州,主要是为了巡察这里的冶炼业。
    大宋的冶炼业空前发达,朝廷对金银铜铁铅等矿冶一直非常重视,从杨逸手上掌握这的些数据就可见一斑:。。
    宋初,全国共有矿冶二百零一处。
    英宗时增加到二百七十一处。
    仁宗皇祐时,朝廷每年得金一万五千零九十五两,银二十一万九千八百二十九两。
    铸钱用的铜,由官府严格控制。仁宗皇祐时,年收五百一十万零八百三十四斤。
    英宗时,增至六百九十七万零八百三十四斤。
    神宗时,更增加到一千四百六十万五千九百六十九斤。
    铜钱需要铅、锡混合铸造。仁宗皇祐时,铅年产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一斤,锡三十三万零六百九十五斤。
    英宗时。铅增为二百零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一斤,锡增产一百余万斤。
    神宗时。铅更增加到九百一十九万七千三百三十五斤,锡两百三十二万一千八百九十八斤。
    而作为重中之重的治铁业。更是不在话下,全国铁矿冶有上百处,仁宗皇祐年间,全国每年得铁七千一百二十四万一千斤。到英宗时,又增加一百余万斤。
    而徐州的利国监是目前大宋最大的冶铁监,共设三十六冶、矿工已超过万人。
    紧随其后的是兖州莱芜监、安徽繁昌监。
    当然,这些排名只是暂时的,辽东收复后,朝廷在辽东又开设了数个大型冶铁监;
    其中辽阳府一带原本就是辽国最大的镔铁冶炼基地。大宋接手之后,更是将冶炼规模扩大了几倍,同是将先进的冶炼技术传了过去,不出两年,各大冶铁监的产量排名必定会重新洗牌。
    要想让工业革命提前到来,钢铁产业之重要不言而喻,利国监作为目前大宋最大的治铁监,杨逸不可能不认真查看一番。
    他突然出现在利国监,可把监正汪其吓了一大跳。匆匆忙忙迎出来,长身而拜道:“杨太傅远道而来,下官有失远迎,还望杨太傅恕罪。”
    杨逸打量了他一眼。汪其温文尔雅,衣衫整洁,看上去不象是管冶铁的。倒象是国子监教授,杨逸对他的第一印象不免打了个折扣。
    “汪监正不必客气。本官代天巡狩,盐铁关系国家命脉。本官自然要来查看一番,你只管带本官进去走走看看即可,接风宴之类的一概可免。”
    “是是是,杨太傅请随下官来。”
    杨逸随汪其进入冶炼区,远远就瞧见一座座巨大的冶铁炉,炉体呈圆形,伫立在河边,河上流水欢腾,带动着水车不停转动,水车再将动力带给炉口的大鼓风机,鼓风机将风力不断地送入炉口内,炉子的烟囱有滚滚的黑烟冒出,直上云霄。
    汪其不停地给杨逸介绍道:“杨太傅,我利国监如今年产钢铁八百多万斤,用石炭冶炼出来的钢铁质量上乘,主要提供给军器监用于制作兵器,所制刀剑犀利异常”
    杨逸只是听,也不问,到了一座高炉边,见一个老匠人正在指挥工人往高炉内添加什么东西,杨逸立即说道:“汪监正,时辰不早,本官肚子有些饿了,这样吧,也不用准备什么宴席,你去准备几个小菜给本官填填肚子就行了,让这位老匠人陪本官四处走走即可。”
    汪其明白,准备膳食是假,杨逸不过是要支开他,他也没说什么,一揖之后,将那老匠人招过来,吩咐他带杨逸巡视之后,自己便退下了。
    那位老匠人诚惶诚恐的要跪下行礼,杨逸含笑扶住他道:“老人家不必客气,不知道老人家怎么称呼。”
    “杨太傅折煞小老儿了,小老儿贱名祝或,今rì有幸见到杨太傅,是小老儿祖坟上冒青烟喽。”
    杨逸哈哈一笑道:“祝老家的祖坟冒没冒青烟我不知道,不过在祝老的指挥下,这座座高炉都在冒青烟倒是真的。”
    杨逸开了句玩笑,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祝或也没那么拘谨了,杨逸随口问道:“祝老,刚才我看你们往炉子里加东西,不知加的是何物?”
    祝或立即答道:“方才是在往炉里加石炭,杨太傅怕是不知道,这冶铁要加些石炭,炼出来的钢铁质地才更好,以前是将木炭加到铁矿石中一起炼化,如今都改加石炭了,方才杨太傅看到就是我等在添加石灰粉。”
    祝或口中的石灰就是煤,杨逸听了他的话,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祝老,我听说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往冶炼炉里加焦炭,制作焦炭不难,就是将普通的石炭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高温炼焦,经过干燥,熔融,粘结,固化,收缩等阶段,最终制成焦炭;
    在冶铁时,加入焦炭,可以炼出质地更为上乘的钢铁来,祝老且将此法记住,慢慢加以摸索,嗯,此事等下我也会和汪监正说清楚的。祝老要切记切记,此事一次能成最好。就算一次不成,也要反复试验。切莫因一次失败便弃之不理。”
    祝或没想到杨逸在冶铁方面也有独自的见解,暗暗诧异的同时,更不敢怠慢,将杨逸说的方法牢记在心。
    接下来他给杨逸介绍起利国监的情况来更细致了,因为杨逸看上去很内行,对内行人,你不认真点行吗?
    “杨太傅请看,以前我们都是用栗树柴作燃料,如今都改用石炭了。这石炭可是好东西啊,用它做燃料,火力强,炉火温度高,加上有了水车鼓风机,冶炼速度比以前快了许多;
    所产钢铁质量也提高了不少,特别是这几年,朝廷造枪造炮,需要大量质地上乘的钢铁。朝廷有所命,汪监正只得组织冶铁老匠不断摸索,这往铁矿石中加石炭就是去年摸索出来的,杨太傅请看。这边的炉子也加以改造过了!”
    在祝或的指引下,杨逸果然看到溪流对面有一种形态略有不同的高炉,有些象保龄球垂直筒状。
    祝或带着杨逸越过溪流。来到这种新冶炼炉下,脸带欣然地介绍道:“杨太傅请看。这种新冶炼炉分炉床、炉腹、炉腰、炉胸、炉喉等部分,及其顶端另装有炉顶设施;
    炉床底部有出铁口。在其上方之适当高度处有出渣口,但两口位置并不在同一垂直线上。在炉床上部,炉腹下缘之下的一圈,均匀地围绕着六个鼓风口,与热风炉的热风管相连;
    鼓风口的个数视炉床内径大小而定,鼓风口之中心约在五尺左右。炉喉之上即为炉顶,设有一双层钟型炉盖及料斗用于防止炉内气体泄漏,并可使装入原料均匀分布于炉内;
    靠近炉盖下方,炉壁周围有四支炉顶气排气管,此四支排气管于炉外最后合而为一降流管;
    这种炉子温度更高,炼铁量更大,冶炼速度也比原来快了四五成,等所有的炉子都改造完成,利国监的钢铁年产量将有望达到两千四百万斤,将近原来的三倍,而且所产钢铁纯度更高,质地更为上乘”
    谈起治铁来,祝或完全忘了拘谨,口中滔滔不绝,整个人看上去象是年轻了十岁。
    听了他的介绍,杨逸也不禁心驰神往,现在大宋的钢铁年产量已接近一亿斤,若是各地的冶炼炉都按此改造,再加上辽东新开设了多个大型冶铁监,大宋的钢铁产量将有望来一次巨大的飞跃,几年内增加到年产十亿斤也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一但焦灰炼钢技术摸索清楚后,钢铁的质量同样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量变到质变,终将得以实现。
    这意味着什么呢?要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西方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到了19世纪,钢铁产量才达到一万吨啊。
    钢铁对一个国家的重要xìng不用多说,自古以来,历朝代朝的钢铁生产多由官方把持,没有足够的钢铁,百姓连农俱都没有,谈何发展生产?甚至象草原部族一样,几家人共用一口破锅,连煮食都困难。
    杨逸要在大宋催生工业革命,钢铁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
    从祝或口中,杨逸也了解到了利国监监正汪其的为人,别看他文质彬彬的,但在组织调协等方面,却绝对能力超凡。
    至于汪其有没有贪污,杨逸根本不会去过问,在汪其的带领下,利国监催生了这么多新技术,使得大宋冶炼业来了一个质与量的飞跃,哪怕他就是贪了百万贯,杨逸也认了。
    杨逸自出京以来,今天是最高兴的一天,他决定自己掏腰包,请利国监参与技术研发的所有工匠以及官员大吃一顿。
    他拿出三千贯,让人买猪买羊买酒,烹制美食,趁着这当口,他给朝廷写了一份奏章,请朝廷尽快推广利国监的新冶炼技术,并为汪其及一干参与技术革新的官吏、工匠请功,奏请朝廷对他们特别嘉奖,大力宣扬,将利国监塑造成一个技术创新的榜样。
    **************************************
    PS:感谢燕云节度使、秋之神光、月光宝马、清水岸柳等书友的支持,谢谢。
    (未完待续……)
第757章 苏绣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chūn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曲婉转的《菩萨蛮》从对面的画船上飘过来,太湖上绿波浩渺,烟雨蒙蒙,画船在烟雨中显得隐隐约约,如同一幅古老的水墨画。
    清娘一袭墨绿长裙,随chūn风柔柔地摆动着,有若湖上的清波在荡漾,她的目光从对面的画船上收了回来,手上的画笔随即在纸面上轻灵地点染起来。
    很快,一艘画船便跃然纸上,船头还可见到凌风舞动着水袖的女子,从动作上可以判断出,船头的女子跳的是绿腰舞,和背景的山水完善地融为了一体。
    杨逸喜欢看清娘全神贯注做事的样子,比如她现在认真作画时,神态恬然,眸清目正,风韵静雅,加上船外雨细如烟,舱檐滴水如帘,这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诗篇。 。 。
    “好了,杨大哥,该你题跋了。”清娘放下画笔,转头向杨逸望来,俏脸上仿佛chūn风在流动,浅浅的梨涡一闪而逝,每个细小的表情都是那样的生动明丽。
    结果杨逸却是定定地看着她没有一丝反应,旁边的阿黛拉掩嘴偷笑,让清娘明玉般的脸颊顿时染上了两抹桃晕。
    “杨大哥,杨大哥”清娘轻跺莲足,又唤了两声。
    “哦,哦。清娘有事吗?”杨逸如梦初醒,显然还有些迷糊。
    这下阿黛拉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一杯茶几乎端不住。
    清娘那双眸子盈盈一转,先看了看阿黛拉。然后对杨逸哼道:“杨大哥,人家画好了,让你题跋呢,结果你看阿黛拉看得这么入神,叫你好多声你也没听到,哼,那人家先上岸等你们好了。”
    阿黛拉为之一愕,随即不依道:“好啊清娘,人家明明是看你看得入神。你却偏来取笑我,我可不依你”
    两个风姿各异,却又同样倾国倾城的美人很快打闹在一起,清脆的笑声飘入湖上烟雨之中,一时间,杨逸倒成了局外之人。
    他这回很自觉地走到桌边,提笔将对面画船方才所唱的那曲《菩萨蛮》题于留白处。
    清娘发现了,立即停下打闹,上来说道:“杨大哥。这可不行,不许用前人的诗词,你得自己作一首才行。”
    杨逸两手一摊笑道:“晚了,清娘啊。这留白处已经题满,可没地方再题了。”
    “哼,我明白了。刚才杨大哥是故意的,你故意引人家和阿黛拉打闹。好偷偷下笔”
    “清娘,小生冤枉啊。小生怎么知道你要嫁祸给阿黛拉,终于引发双方大战呢?”
    “什么大战,说得真难听,哼,反正你就知道、就知道,你一向诡计多端,晴儿姐姐早就让我小心你呢”清娘噘着小嘴,叉着小蛮腰,嘴里说得凶,眸子里却尽是笑意。
    “你晴儿姐姐让你小心我什么?”杨逸脱口问道。
    “小心被你卖了还替你数钱啊!”
    “噢”杨逸捂住脸痛苦地呻吟着,“你们怎么能这么说我呢,太伤我的心了,我怎么可能让你们替我数钱呢,我最多是多卖几回而已。”
    “噗哧!”清娘被逗得绽颜一笑,“好啊,杨大哥果然没安什么好心,哼,人家以后可不理你了。”
    阿黛拉更是笑得软倒在杨逸怀里,一缕体香幽幽醉人。杨逸搂着她,向清娘眨了眨眼,清娘气不过,从桌子上拿起画笔,便要来画他的脸,吓得杨逸满船乱躲,差点没被逼到湖中去。
    三人笑闹了一番,这才坐下来,一杯清茶,一曲《鸥鹭忘机》,任画舫随波而去,船外一湖烟雨正迷蒙,三山隐隐约约,不时有游湖的画船划过,不时能听到吟诵诗词之声,夹杂着一串串吴侬软语,如莺燕呢喃,感觉特别的柔软。
    画船就在这满湖烟雨中滑过,终于来到吴县。
    吴县临近苏州,西包太湖,东含阳澄湖,京杭大运河流贯南北,全城水巷如网,水面约占三成,家家通舟楫,是最典型的水乡风情。
    这里盛产稻米,种桑养蚕自古蔚然成风,在吴县你几乎找不到一片荒地,入眼处除了柔软的山水,就是田野和桑林,其它的渔业、手工业、造船等等,都非常发达。
    而今天杨逸来吴县,要看的都不是这些,他只为一样东西而来苏绣。
    船儿在雨中悠悠地驶进吴县的水巷,水上拱桥横架,两岸杨柳依依,临水的阁楼,高高的马头墙,以及粉墙内伸出的翠竹、芭蕉,都静沐在烟雨中,让这江南水乡显得更加柔婉。
    岸边不时能看到油纸伞下有翩跹的裙影,走过那青石板铺成的长巷。
    一艘艘乌蓬船在水巷中穿出,又总能轻灵地互相避让,互道一声问候,交错远去。
    杨逸对着如水墨画般的水乡美景,悠然开腔道:“苏绣,是江南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那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子,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离开,这是刻骨铭心的爱啊,苏绣对江南女子是天荒地老般的爱情,让全天下都知道,江南有一种巧夺天工的苏绣,女红之巧呵,十指chūn风”
    清娘不知道杨逸为什么突然来上这么一段,但听了杨逸这番感叹,却让她为之悠然神往。
    阿黛拉忍不住问道:“公子。苏绣真的这么好吗?我虽闻过其名,却一直没能见过实物。”
    杨逸呵呵笑道:“阿黛拉。你最好有些思想准备,别等一会儿见到苏绣时惊呼出声。吴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细如发丝,设sèjīng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韵,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多姿之态。总之观之栩栩如生,上佳之作比名家画作更胜一筹。”
    阿黛拉不会怀疑杨逸的话,只是更加奇怪地说道:“那为何东京市面上出售多是汴绣、蜀绣,苏绣可未曾见有卖过。”
    “阿黛拉,这也正是我来吴县的原因,苏绣巧夺天工,但也正因此,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