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9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卫感慨颇深:“就是这样,做还要立牌坊,真是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他却是不想想,范家在官场的名声,早就臭大街了。皇上还好,没有惯着他们,圣祖爷待他们范氏一门太过优容。”
    李卫心有不忿,曹颙却是晓得康熙优待汉臣的缘故。
    汉臣荣辱都在帝王一念之间,位置在高,也接触不到八旗实权。那些满臣就不同的,有的家族名下十几佐领,治下旗民人丁,比一般的王爷还多。
    范家谁说满门督抚,可官声并不好听,有贪墨之嫌。
    雍正能让年羹尧成“西北王”,连“年选”都弄出来了,不过是因他权利虚,年家只是寻常汉军,也没有传世的佐领世职。
    “皇上最是圣明,范时绎既存了这个心思,在江南的日子也久不了。又玠也不必搅合进去,只做好自己的差事,别辜负皇上的器重。他闹腾他的,你站在旁边看戏便是。”曹颙劝慰道。
    李卫猛灌了一盅酒,道:“反正我就觉得憋屈,要是能直接动拳头就好了,省的他两次三番挑衅,连带着我也成了笑话。可怜我这张面皮,自己差事干得也算尽心尽力,不敢说要得众人一声赞,却也不愿为了那小人的龌龊心思,成了笑柄。我皮糙肉厚到没什么,只是怕丢皇上的脸。”
    不知李卫是想开了,还是他心ìn豁达,待将范时绎的事情撂在一边,他的情绪又上高昂起来。
    他拉着曹颙,开始请教总督任上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虽说现下总督衙门幕僚数十,可以给李卫提供各种建议,可位置不同,眼界就不同。
    待真遇到费解难题,与其集思广益,还不若趁着这个机会咨询咨询曹颙这个过来人。
    曹颙认真的听了,晓得答案的,仔细作答;不知道答案的,也帮着李卫分析一二。
    李卫晓得,曹颙虽比自己年轻,可在官场上却是自己的前辈,见他真心提点自己,面上也带了感ī。
    两人一问一答,时间过的飞快。
    等曹颙没有解说的了,夜也深了,到了作别之时,
    李卫亲自将曹颙送出大门外,见四下空旷无人,曹颙的脚步顿了顿,压低了音量道:“又玠阖家在任上,骨肉团聚好是好,只是也不好耽搁了孩子们的学业。不管几个小的如此,长子还是当送到京里。”
    李卫闻言,不由愣住,不解地望着曹颙。
    曹颙神sè温煦,可直到上了轿子,也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儿……
    次日一早,在用了早膳后,雍正便收到粘杆处送上来的禀事折子。
    若是李卫见了,定会惊骇莫名,从他到“丰和庄”后的言谈举止,都详尽列下。连曹颙过来后,两人在雅间里的对话,都一个字都不差。
    只有曹颙在空旷处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折子上没有。
    看着这样的禀事折子,雍正却带了几分骄傲。
    圣祖爷当政时,过于宽仁,臣下也敢糊弄君王。
    可,现下谁又能糊弄他?
    他虽在禁宫之中,却有自己的耳目。
    李卫与曹颙虽是故交,可两人一个是督抚,一个是尚,他这个皇帝安排人留心这两人相见也是情理之中。
    这折子记的详细,仿佛场景在他眼前重新一般。
    他先点了点李卫的名字,笑骂道:“这奴才,人粗话糙,只有心实还可取……”
    待看到后头,多是曹颙对李卫的教导与提点。
    雍正沉默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老成持重,见识不错。”
    显然,他虽有些恼恨范时绎的多事,可也被两个臣子sī下对他这个帝王的推崇所取悦。
    在他心里,早已将曹颙与李卫划上自己人的符号。
    却不晓得,曹颙在雅间里所说的每一个字儿都斟酌了再三才说的。
    粘杆处现下还算隐秘,即便有人听过这个名字,也不会想到他们耳目无孔不入;可后世粘杆处鼎鼎大名,曹颙当然不会不小心驶得万年船。
    就在十月十六这天,张义终于从江宁回来,带回曹颂的亲笔信。
    曹颂的决定,却是出乎曹颙意料。
    他没有回京意愿,决定留在江宁。
    按照他的话说,他早年虽去过西北,可是以shì卫身份,常驻中军,并没有实战。他本身勇武有限,也没有将才,即便真去了西北,也是随大流混军功。
    与其那样做个“滥竽充数”之人,还不如留在江宁,跟着李卫力所能及地做些实事。
    虽说对堂弟的决定很是意外,可曹颙更多的是觉得欣慰。
    看来还真有独立才能成长,在羽翼之下照拂了这么多年,曹颂行事多是听大家安排。
    现下看来,才真是长大了。
    既然曹颂无意去西北,那曹颙不得不考虑其他人选。
    他虽然没有主动谋算兵部尚一职,可将六部的人选排查一遍,他的可能ìn极大。
    若是战事起,兵部尚的差事就最繁重。同那些花甲之龄的尚相比,曹颙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还得是皇上能信任的,曹颙没有什么劣迹,这点也说得过去。
    如此,曹颙不得不先未雨绸缪。
    为了消息灵通,也为了不被人én蔽,西北定要有他能信任之人。
    曹颂无意西北,曹颙能信任的武官还有完颜永庆,可他受十四阿哥连累,早年的功勋都没评定,这次未必有机会去西北。
    想起沉寂的好友,曹颙也是满心无奈。
    完颜永庆明明已经被家族驱逐,可却依旧要受堂妹拖累。
    武职不比文官,文官虽有律法,六十致仕,可不管是高官,还是中下层官吏,能多熬几年就多熬几年。
    武职却是不行,熬到内大臣位上,许是还能多当几年官;其他都统、副都统,花甲之年多是要退下。都统以下,官职越低,退休越早,最早四十五岁,就要退休了。
    永庆的年纪比曹颙大五、六岁,现在已近不hò之年。再过八年,永庆就是快五十的人,除非转文职,否则的话,也到了退养的年纪……
    掉到第七了,泪奔求……R@。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慰母(泪奔求月票)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慰母
    同张义一起回京的,还有曹颂身边的管事墨书。中文网
    墨书也是曹家家生子儿,早年做过曹颂的厮,曾随曹颂去过,是曹颂身边最得用的人之一。
    墨书上京,是押送寿礼来的。
    除给李氏预备的寿礼外,还有曹颂进贡年夜内的贡品。
    曹颂在家书中提及贺寿贡品之事,恐有不当之处,请堂兄过目礼单,酌情删减。
    往年夜内恭进的贡品票据上有鎏金铜佛像四尊,白檀木罗汉十八尊,每尊高一尺二寸,各色佛珠八盘,檀香两百斤。
    以曹颂的品级,进上这份万寿节贺礼,已经是不差。更不要,这寿礼迎合了皇上礼佛的心思,也算是投其所好。
    旁的还好,只是那白檀木却不是常见之物。即即是在京中,白檀木佛像也是有价无市。
    十八尊,每尊一尺二寸,正经需要很多料子,就有些惹眼。
    “那是们老爷自己收的料子?”曹颙就黄檀木之事,询问墨书。
    他不怕曹颂花钱,而是怕曹颂拿了旁人的,这白檀木实在是太稀有贵重。
    “这料子是万复献上的,总共有两块,整的一块给了李督台,李督台使人雕了福寿禄三星像;老爷这两块些,就雕了十八罗汉
    万复既自诩为万云龙后人,手上又握着洪门留下的资源,手里有些好工具也不稀奇。
    曹颙点颔首,觉得这寿礼预备得还算妥当。
    可看到自家那份礼单时,曹颙不由愣住。
    除常见的金银玉器之外,上面有一尊白檀木观音像,两盘白檀木手珠。
    不消问墨书,曹颙也能想到,这些就是那十八尊罗汉剩下的料子所制。
    换做往年,这白檀木只算是稀罕之物,现下满朝野的祥瑞,多同白色沾边,使得曹颙不克不及不心。
    “这两样工具虽对比贡品差一等,到底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家能用的。先留出来,比及年底往怡亲王府送的年礼到了,可以添在里头
    墨书犹豫了一下,道:“年夜老爷,这观音共雕了两尊,除送上京这一尊,我们老太太还留了一尊,请清凉寺主持师傅开的光,现下早晚供奉着。”
    曹颙听了,不由皱眉,道:“我晓得了,等回去,告诉们老爷,就我的,那尊观音留不得,还是找机会送给们四姑奶奶。^”
    墨书躬身应了,曹颙叫了曹满,叮咛他带着墨书去内务府送寿礼。
    曹颙回了梧桐苑,初瑜却是不在,听丫鬟回禀,是去了兰院。
    等曹颙换下官服,初瑜已经得了信回来。
    她笑眯眯的道:“这回的寿礼,老太太很欢喜。”
    曹颙闻言一愣:“是因那尊白檀观音?”
    “不是因那个。”初瑜回到:“虽看到稀罕的白檀观音,老太太也赞了两声,最稀罕的还是二老太太给预备的那几样干菜。被前几日李卫的土仪勾着,老太太这些日子正思乡,见了那干菜,如何不欢喜?”
    曹颙闻言,松了口气,道:“欢喜就好,那观音与手珠先收起来。”
    初瑜疑惑道:“那是为何?观音多是求子,老太太还念叨着,先看看四姐儿那边,要是过个一年半载还没消息,就将观音请给他们。”
    曹颙道:“老二得了一块白檀木,做了贡品,剩下的料子,做的观音与手珠,这两样实不适合留在家里用。”
    初瑜颔首,晓得丈夫顾虑。
    这种事情最是欠好,太平的时候只是曹颂对伯母尽尽孝心;赶上不对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对上不敬”的辫子。
    因这个观音,初瑜想起一事,道:“今儿郑虎家的过来给老太太请安,提起他们家姑奶奶。郑氏从寺里请了求子观音供奉着,听已经开始吃长斋。难为这般心诚,算算岁数,她也不年轻了。”
    “没提王家有什么新闻?”曹颙挑了挑眉问道。
    初瑜笑道:“还真的提了一嘴,他们姑爷花了几千两银子,给他兄弟补了实缺,正六品的州同。只是处所有些远,是在福建。万寿节后,就要赴任去了。”
    “还真是廉价了他。”曹颙哼了一声道。
    他虽没有同王全泰的兄弟打过交道,可能让王鲁生与郑氏两人都受不了,足以见其可厌。
    初瑜还在着郑虎家的今儿请安时提及的趣事。
    “郑虎?郑虎!”曹颙嘴里喃喃着,一下子站了起来。
    初瑜唬了一跳,道:“老爷这是怎么了?”
    曹颙道:“有些日子没见他,正想见见他,打发人请他过来,今儿我要同他好好喝一盅。”
    初瑜看了看窗外,为难道:“老爷,这已经是饭时,直接去叫人欠好吧?再,老太太叮咛厨房用干菜做了几道菜,是叫咱们到兰院用晚饭。”
    这会儿功夫,曹颙也冷静下来。
    郑虎与曹颂不合,只是正六品的委署步军校,正想要去西北,中间还要转几个过场,不是一时片刻能思量清楚的。
    再,还要看郑虎的意愿。
    愿意出仕为妹子撑身份,和愿意去西北用性命博富贵是两回事。
    夫妻两个一起去了兰院,几个孩子也相继回来,年夜家伙热热闹闹地陪着李氏用了晚饭。
    虽听李氏赞了又赞,可永生与天宝两个还是吃不惯南边风味的菜,拢共也不过夹了那一两筷头。
    李氏看了,没什么,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曹家老一辈已经故去,一辈相继长年夜,着北音,饮食快乐喜爱也多同京城人无异。
    曹家在江宁的那几十年,已经隔的太久远。
    除她之外,好像已经没有人记得江宁织造府的官邸,曾经也是曹家的家。
    想起这些,李氏有些感伤,精神就有些恹恹。
    曹颙见状,打发初瑜带孩子们散去,自己留了下来。
    “老太太没必要难过,江宁离京城远也不算远。比及明年开春,老太太就去南边溜达一圈,也用不了几多时日。”曹颙坐在炕边的椅子上,宽慰李氏道。
    李氏摇了摇头,道:“只是这一阵子想的厉害罢了。千里迢迢,折腾一回,岂是那么容易?不知是不是人老了,就爱想早先的事儿。昨儿,我又梦见父亲……也梦见祖母……祖母精神着,我给她敬茶……”到最后,带了几分恍惚。
    曹颙见状,担忧母亲存了心思抑郁伤身,道:“四的差事清闲,等过了年让他从衙门里请两个月假,陪您去江宁转转。天佑与恒生的亲事,差不多都在明年下半年,二婶是家中尊长,总要回来加入。母亲过去住几个月,正好同二婶一起回来。”
    李氏直了直腰身,迟疑道:“这样好吗?会不会太麻烦四了二?”
    曹颙笑着道:“能借着老太太的光回江宁一趟,不定四求之不得。他也在江宁长到十几岁,即便赶不上老太太这样想的厉害,可能有机会回南边看看,也会满心欢喜的。”
    李氏听了,有了盼头,道:“千里迢迢的,是不是路上不廉价?”
    曹颙道:“只要不是冬月腊月正月这几个月冰封期,内务府都有船往返京城与南边,不过是同十六爷打个招呼,最是便利不过。”
    李氏的脸上lu出几分期待,曹颙陪着老太太算着日子,现下已经是十月中旬,明年二月出行的话,也就是三个半月,百十来天的功夫,快也快。
    将母亲开导完,曹颙又shi候李氏安设,才回了梧桐苑。
    初瑜面带愧疚道:“都是我的不是,明知老太太思乡,还不知开解,引着老太太了一下午早年的事儿,使得老太太越发想着南边。”
    曹颙对初瑜了筹算明年二月放置李氏回江宁之事。
    初瑜先是欢喜,随后犹豫道:“即便老爷不得空,也当我跟着服shi老太太……”
    曹颙摆摆手,道:“只是放置老太太回南边散散心,哪里就缺人shi候了?就是想跟着,老太太也不会依,家务事那么多,也离不开……”
    既然有了这番筹算,夫妻两个就不消再担忧李氏抑郁成病。
    一夜无话,第二天曹颙去衙门前,就打发人去郑家传话,请郑虎晚上来这边吃饭。
    到了衙门,曹颙先是如往常一样,看看邸报,批批文件。
    过了没多久,就听到远远地传来喧闹声。
    衙门重地,又不是菜市场,怎么会有人闹腾?
    不消曹颙叮咛,蒋坚已经先一步去探问消息。
    没等蒋坚回来,十六阿哥到了。
    十六阿哥憋着笑,看着曹颙,很是幸灾乐祸地道:“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的就是们户部上下。既得了人家的‘炭敬’,也当好生给人处事才对,拖拖拉拉成什么样子?”
    “田文镜来了?”曹颙惊讶道:“他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又是谁获咎了他?”
    十六阿哥不厚道地笑道:“谁晓得,他是出了名的刻薄人,谁晓得又是揪着什么不放?没必要出去,张廷玉在,看看张廷玉怎么应对……”
    曹颙闻言,颇觉庆幸。
    若是张廷玉不在,出面料理的就是他。
    田文镜若是不依不饶起来,不管到底有没有事理,也是两人都难看之事。
    曹颙叫人上茶,道:“十六爷是专门过来寻我的?”
    十六阿哥笑道:“正是,我来报喜,孚若要搬场了……”
    双倍最后一天,九恳求年夜家,投上一票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赐宅(求双倍月票)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赐宅
    “搬场?”曹颙听了十六阿哥的话,有些糊涂:“我家没有迁居的想法,十六爷哪里听来的消息?”
    十六阿哥却不着急,先吃了半盏热茶,才了缘故
    原来这几年因适龄分封宗室子弟剧增的缘故,需要的府邸多,早年宗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