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龙同人)武帝之天龙八部-第2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匠こ茄叵摺
  这也使的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也使得如今统治中原的大宋政权,一直感受其威胁,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心与其对峙。
  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王朝,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加之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游牧骑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都有重大影响。
  并入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现如今也是辽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辽国“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这些汉族百姓,促使这些地方的兴盛繁荣。
  生活在这一带的汉族百姓。由于在唐末五代时期与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其后又在辽国统治下生活了不少年,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中原汉族产生了不小的差别。
  其实真要说起来,生活在辽国境内的汉人。有时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还算不是算汉人。无论在大辽还是大宋,他们的身份都非常尴尬不受信任。
  大辽了收卖这些地方的汉人,用科举、任官跟婚姻来使汉人忠于他们。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汉人,大多将其置于社会的最底层。
  反过来大宋这边,对于这些生活在大辽的百姓,觉得他们被“胡化”。不能视为正统的汉人,同样对逃入宋境的这类汉人多有歧视。并指其为“番”或“虏”。
  打从宋朝建国之后,面对当时还称契丹国的大辽。其统领的铁骑能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南下入侵中原的威胁。不得不在汴梁附近广植树木以为屏障。
  宋太祖赵匡胤甚至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还专门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跟大辽赎回失地。并且在河北东路,兴建大名府与大辽进行对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曾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与辽军展开激战,结果最终宋军大败,且赵光义中箭,最后乘驴车逃走。
  之后北宋与大辽也进行了长期的两国战争,始终都未能收复失地。直到景德元年真宗抵澶州北城,与大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后。宋辽边境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只是正如赵孝锡所说的那样,盟约永远都是用来撕毁的。那怕大辽与大宋签定了停战协议,可发生在两国边境的小规模冲突。几乎就没怎么停止过。
  每到大辽冬季缺粮之时,就会派遣小股精锐骑兵,深入大宋境内劫掠。这种抢夺物资跟人口的行动,也被大辽人称为冬季的‘打草谷’行动。
  而缺少精锐骑兵的大宋边军,面对这些来去如风的大辽骑兵,大多都能固守一些城门要塞。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外的百姓村庄。却没办法进行有效的保护。
  长久以来,生活在宋朝境内的百姓。也饱受这种大辽骑兵的劫掠之苦。甚至发展到最后,只能远离家乡,离开这种是非之地。
  可敢于搬走的百姓,毕竟还是在少数。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他们对于国家其实概念不深。只要谁能替他们提供保护,那么他们就视谁为统治者。
  此次大宋兴兵伐辽,真正觉得欣喜若狂的,正是这些生活在西北的大宋百姓。对他们而言,期盼这天已然期盼了太久。而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也是他们觉得最安宁的一次。
  不时能看到,从他们村头经过,穿戴整齐军容严整的骑军骑兵。他们也第一次觉得,大宋也有了精锐的骑兵,他们也不用在担心,承受那些大辽骑兵的劫掠了。
  因为赵煦御驾亲征的原因,集结在边境的众军,也开始整装待发。为了打好这一仗,也为了保证赵煦的绝对安全,骑军指挥使张亭光,亲自坐镇中军大营。
  其手下的一万精锐铁骑,也时刻护卫在赵煦左右。至于另外两路大军,则由赵煦选定的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亲自做镇指挥伐辽之战。
  根据章惇的指挥,三路大军不能过于冒进,采取三路合围步步紧逼的方式。一点点,吞食掉大辽在燕云十六州的兵力,直到最后收复全境。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宋军队,耶律洪基主动示弱般,将国都后撤到大辽中京。其在南京与西京的兵力,同样大多采取守势,看上去似乎有些害怕大宋的兵锋一般。
  看着从前面打探得来的消息,赵煦也觉得,大辽看上去实力真的衰弱了不少。这仗还没打,他们的皇帝就先躲到中京去了,这不是明显的逃跑吗?
  事实上,如今统领南京与西京的,正是大辽的新太子耶律图。这位被立为接班人的大辽太子,很清楚这是耶律洪基对他的一次考验。
  只要他能打好这一仗,也许他就能顺理成章,成为大辽新一任的皇帝。而耶律洪基,暗里似乎也有过这种暗示。给其派遣的部队数量,同样不在少数。
  而在中京,耶律洪基同样集结了大批的辽国精兵。以骑兵的速度,何时南下支援,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大辽大体的作战方针,便是先守后攻。
  拥有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的地理优势,他们就算采用守势,也能消耗大宋的锐气。同时也能借助这种大宋给予大辽的紧迫感,让那些部族首领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相比赵煦看到大辽方面的情况,想到的都是好事。同样启程出发的赵孝锡,却清楚这并非什么好事。相反,大辽这一招很阴险,有点请君入瓮的意思。
  偏偏这种战术,没到最后大宋方面就算意识到,也很有可能来不及。到时候,大宋军队长途跋涉,又经过历次血战之后,要么将士体力精力下降,要么就是骄兵必败。
  而在中京集结了大批精锐铁骑的大辽,完全能够依靠这些为生存而战的部族骑兵,对远到而来的大宋军队进行反攻。那时候,才是真正决定胜败的时刻。
  只是意识到这一点,赵孝锡却清楚,说出来估计没人能信。加上这个时候,大宋从上到小,都渴望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又怎么会考虑这么多事情呢?
  面对这种情况,赵孝锡能做的,就是做好突袭大辽锦州的计划。一旦大辽集结在中京的精锐南下,他就直扑大辽的中京,迫其骑兵返回救援。
  到那个时候,也许双方拼的就是速度,还有双方的胆量。毕竟,坐镇中京的是他们的皇帝,其次也是一个战略要地,被断绝了后路的辽兵,又会作何感想呢?
  抵达边境的赵煦,召见了三位统兵将领,还特意到骑军营走了一圈。看着这些军容严整的骑军,赵煦也不得不佩服,赵孝锡替大宋打造了一支精锐骑师。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许他会真心佩服这位堂兄。很可惜,牵涉到皇位的事情,他根本不能让赵孝锡,声誉跟威望比他这个皇帝还高。
  听着骑军将士如雷般的万岁之声,赵煦也觉得很满足。特意在边关设宴,招待了骑军各营统领。这也算是,对这支天子骑军,一个额外的奖赏。
  三路大军抵达之后,由大宋真定府出兵的第一路部队,很快进入朔州境内。这一路大军,由步兵为主,骑兵负责侧应,全计兵力也达到近十万人。
  因为准备充分,加上有骑军游骑兵负责哨探之职。这一路大军很顺利,开始攻城略地般,收复与大宋临近的一些大辽边城。捷报频传至赵煦处,自然令其喜笑颜开。
  只是战报收的比赵煦很快的赵孝锡,却从这种大军收复的边城中,看到辽军在这些小县城,布置的兵力不多。大多都是一些汉属军,甚至很多不战自降的都有。
  而原本生活在城里的百姓,契丹族的大辽人几乎没有,就连一些年青力壮的汉族百姓,在开战之前就被押解一空。这意味着,战前的担心最终还是出现了。
  如今被保留在这些被占领城市的百姓,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为了保证这些城池的安全,也为了彰显大宋的王师风范,大宋方面还需要提供粮草救济这些百姓。
  看到这种情况的赵孝锡,立刻连发数封密信,将情况告知了其心腹的部下。让他们建言,无论如何要保证,部队粮草补给的安全。
  如若宋军的补给线被断,除了进入辽国境内的大军有危险。那些没了救济的城中百姓,只怕也会制造事端。这样一来,大宋就真的被动了!
  
  第二卷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杨家将使命
  
  做为打响宋辽之战第一仗的开路先锋,统领近十万将士的左路军指挥半杨士鹏,也觉得他们杨家人,似乎跟这块地方真的结缘,只要这里发生战争,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此次领兵出征朔、应、寰、云四州之地,赵煦又任命他为左路军统领。第一个踏出雁门关,杀入大辽境内,去续写他们家族,跟这块地方的不解之缘。
  正是围绕着这座边境之城,杨家人成为大宋武勋世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虽然他没当年杨令公那样出名,却也是大宋武将世家中,少有的青壮派。
  根据章惇的建议,他这位雁门关指挥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他驻守几年的雁门关,带领着统领的十万大军,朝以前他负责防御的大辽境内杀出。
  甚至为了保证他们攻击顺利,当年被赵孝锡招揽的杨金豹,此次也带领其统领的火字营五千精锐骑兵。配合临时抽调加入的一万五千万骑兵,配合杨士鹏的出征。
  尽管杨士鹏跟杨金豹并非父子,可两人却是至亲叔侄。此次两人配合作战,也是赵煦有意成全杨家,希望这个武勋世家,能真正圆了杨家满门的愿望。
  做为名满大宋的杨家将,杨家历代的武将,都跟雁门关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攻是势,对杨家人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收复雁门前外的四州之地。
  以前杨家人也曾兵出雁门关。可大多都是失败而回。最为惨烈的一次,便是太宗皇帝北伐大辽,最终让有杨无敌之称的杨令公。倒在了雁门关外未能魂归故里。
  虽然他的死,成就了杨家一门忠烈。可杨家的后代,最大的心愿便是完成当年杨业未能完成的大业,将这插在大宋头上的燕云十六州给收回。
  兵出雁门关,士气旺盛的大宋军队。在杨士鹏并不急于求成的情况下,稳打稳扎与侄子的骑兵配合,最终收复了一座座。原本属于大辽的边关小城。
  等到大军抵达朔州城下,杨士鹏也清楚。这是一场硬仗。那些小城,之所以能够那么容易攻下来。很大原因是,大辽把小城的兵卒,都调到这里来了。
  望着眼前严阵以待的辽军。杨士鹏也不急于攻城,安排大军在城外开始扎营。同时命令杨金豹统领的骑兵,开始巡防四周,以提防辽军骑兵的偷袭。
  这一路下来,杨士鹏几乎没受到象样的抵抗。就算杨金豹的骑兵,真正用力的地方并不多。辽国面对他们的到来,似乎更多采取的是守势。
  根据杨士鹏的了解,在他们兵临朔州城下的时候,坐镇中军的赵煦。已然从河间府出发,直奔辽国的南京都城而去。另外一路大军,则同样出兵辽进军辽国。
  三路大军距离彼此间。距离也就两日路程。如果以骑兵的速度,三军的间隔可能更近。这与章惇所执行,稳步打进,打一城收一城的战略布置也有关系。
  此次章惇所执行的战术,尽管消耗的时间长一些。可在章惇看来,就算出现什么变数。三路大军相互侧应之下,也不会一下出现。不可扭转的败局。
  其实在章惇看来,这样的战术,也能保证坐镇中军赵煦的安全。此战不管胜负,保证赵煦的安全,也是第一位的。可他却不知,这样反倒约束了宋军施展手脚。
  正在巡视营盘的杨士鹏,看着已然成熟许多的侄子。望着远处的朔州城,略带考验般道:“金豹,如果你是统兵将领,面对眼前的朔州城,你会如何进攻?”
  站在他旁边的杨金豹,想了想道:“辽军的兵力配属,似乎很到位。放弃州城之外的小县城,死守眼前这座州城。想到攻下来,只怕唯有强攻。
  根据王爷送来的情报,朔州城里拥有的守军接近三万。其储存的粮草,至少足够供应他们一月之需。只是就目前的战局而言,我们拖不了这么久。不是吗?”
  杨士鹏听到这话,点点头道:“是啊!以我军十万之数,攻这座三万辽兵防御的城池。胜,应该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攻下这座城,我军需要多久,又会折损多少兵马?
  这只是我们要攻占的第一座城,如果折损的兵马太多,后面的几座州城,我们又如何应对呢?看来辽军采取坚守城池的战术,还是很令人恼火的啊!”
  对于叔叔的感叹,杨金豹也点头道:“不错,原本这次出关,我还以为辽国会派骑兵,跟我们来一场骑兵对决。结果现在,他们的骑兵仿佛全躲进来了一样。
  眼前这座城池中,驻扎的守军,大多都是附属军。这些部队,跟大宋的城防军一样,同样是善守不善攻。这一仗想速战速决,恐非不易啊!”
  就在叔侄俩讨论攻城战术时,营盘外跑来两匹战马。看着对方那一身的黑衣,杨士鹏叔侄都知道,这两个马上的黑衣人,到底是什么人。
  其实对于此次参战的宋军而言,他们对于皇帝御驾亲征,自然是感觉热血沸腾。可对杨士鹏这些统兵将领而言,他们其实最希望的,还是那位王爷的出现。
  此次出来之后,杨士鹏也真正感觉到,赵孝锡手下这些黑衣人的厉害。他们仿佛无处不在般,总能给大军送来,最为及时的战报,让他们能早做准备。
  等到两名黑衣人出现在他们面前,两人行了一个拱手礼便道:“杨将军,王爷加急密信!”
  杨士鹏一听是加急,还是赵孝锡特意送来的密信。很快招待两人走进帅帐之中,当着自家侄子的面,拆开了这封漆了火漆的信件。
  等到杨士鹏很快看完上面的书信,脸色立马阴沉下来道:“本将就说,为何收复的城池,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原来辽人打的是这种算盘。此计真可谓恶毒啊!”
  一听这话,杨金豹立刻关切的道:“叔父,王爷在信上写什么人?”
  面对侄子的询问,杨士鹏也没多说什么,直接将信递了过来。而上面写的,正是赵孝锡根据他们大军的情况,对辽国人所做出的战局推判。
  意识到这种危险,杨士鹏朝两位黑衣人道:“两位壮士,王爷此次派你们送信,还有没有其它口信交代。另外,这次宋辽之战,王爷真的不抽身过来吗?”
  尽管他清楚,此次御驾亲征的赵煦,为的就是跟赵孝锡比较一下。可在他看来,赵煦当皇帝也许没问题,可当个统帅,赵煦远远不如文武双全的赵孝锡。
  不知为何,身为将领的他,总觉得少了赵孝锡,就没有安全感。那怕现在他身边,拥有十万精兵。可他还是觉得,要是赵孝锡在就更具安全感。
  听到杨士鹏询问,两位黑衣人中年长的一位便道:“杨将军,有关王爷的行踪,请恕不能相告。只是王爷很关心,此次宋辽之战。并让人,替杨将军准备了一些攻城利器。
  等入夜之后,会有一行二十人的队伍抵达大营之外。他们将在适当的时候,替将军攻破城池。再多的事情,我们也不太清楚。如若无事,我俩便先行告退!”
  得知赵孝锡派人帮忙攻城,杨金豹也很欣喜的道:“两位大哥,王爷晚上真的派人来了?”
  清楚这些黑衣人,都是赵孝锡手下的心腹,称他们一声大哥自然是尊称。而两位黑衣人,立刻拱手笑道:“小将军言重了,此次破城,只怕还需小将军全力配合才成!”
  虽然清楚来的是什么人,可两位黑衣人都清楚。什么是他们能说的,什么又是他们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