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魂--华夏之刃-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原计划进行,进攻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战斗过程不详,结果很明确,搞定。

  按原计划进行,征伐夏王朝的最后一个支柱,也是实力最强的一个附属国:昆吾(今河南许昌东)。因为昆吾的实力和此战的重要性,商汤亲自拿着大斧(学名:钺)压阵,具体过程也不详,但结果也很明确:大胜。

  经过总共十一战,商军无敌于天下,夏朝无外援,空前孤立起来。商最终联合有缗氏,完成对夏的包围。

  战前,汤举行誓师大会,历数桀的罪行,表明自己这么做是拯救苍生、替天行道,同时还宣布了军纪,表明此战不会殃及百姓。誓师大会,威严而隆重,商军士气大振,斗志昂扬。商汤作《汤誓》(不是唐诗),说“吾甚武”,号武王。

  誓师后,商汤选良车七十乘,敢死队六千人,联合其他部落的军队,绕到夏都以西,对夏都突然袭击。桀仓皇应战,败走鸣条(说法众多,一说今河南洛阳附近),遭遇商军,展开决战。只见商汤手持大斧(钺是权力的象征,是汤的惯用“兵器”),坐镇中军,指挥若定,三军将士英勇奋战,势不可挡,夏朝部队不敌,临阵倒戈,竟列队迎汤,桀见大事不妙,狼狈逃窜,最后归依于属国三朡(zōng)(今山东定陶东),商汤乘胜追击灭亡三朡。据说桀最后和妺喜逃至安徽巢县后因病而死,又一说桀被汤放逐到历山,后死于巢山。具体怎么死的,也没人关心了,总之是没死在战场。

  汤灭夏后,在亳召开大会,与会者多达三千诸侯(可见每个诸侯也就是县长、乡长、村长级的),最后,汤被诸侯推举为天子。汤建国后定国号为商,定都于亳,因为汤以武力灭夏定国,这事从来没有过,开了先河,因此汤灭夏建国被称为“商汤革命”。

  汤建国后,对内减轻赋税,鼓励生产,安抚民心,即所谓“宽以待民”,对外以德服众,辅以军事,扩展了势力范围,使得黄河上游的少数民族也多有纳贡臣服者。

  商汤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为部落首领,十三年为诸侯天子,其完成统一后天下太平,农业、畜牧业发达,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取得了诸多成就,这里就不说了,只说一点,某些西方人以商为中国文明起点,而商汤灭夏约为公元前1600年,清朝灭亡在公元1912年,中间多少年的文明史,您自己算算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十一 元圣——伊尹
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此词出自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全词通篇写史,以史托今,主旨为称赞明君,能选贤任能,识别千里马。开头的伊吕中的“吕”指的是姜子牙,“伊”指的乃是伊尹。

  伊尹,商初重臣,历经五王,在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元圣”,明朝人曾为其立祠,与“至圣”孔子齐名。

  伊尹原名挚,因为生于伊水边而姓伊,关于其出生有个离奇的传说。

  相传,伊挚的父亲是个屠夫兼厨师,身份为奴隶,母亲当然也是奴隶,负责采桑养蚕。伊尹的母亲在生伊尹之前梦见神人,神人告诉她:“臼(舂米或捣物用的器具)内出水就往东走,不要回头。”第二天,臼内果然喷出泉水,她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但走了一会,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村落已经是汪洋一片。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神人真乃神经之人是也),故身子化为空桑,刚好一个有莘氏采桑女路过空桑涧(伊尹出生之地),发现空桑中有个婴儿在啼哭,遂将其带回献给了有莘氏君主,这位君主将这个婴儿交给了一个奴隶厨师(女的)抚养,此婴儿就是伊尹。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当然不是我虚构的。

  实际上,伊挚生于伊水边,今山东省莘县人,自幼聪慧,勤学上进,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主,地位虽然卑贱但并非奴隶出身。伊挚虽然地位低下,但心忧天下,他发现有莘氏君主有贤德,就自愿沦为奴隶,成了有莘氏国君的贴身厨师,这个有莘氏也挺识人,注意到伊挚是个很会做饭的人,就将他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后来又发现伊挚还很有学问,就任命他为女儿的师仆,相当于老师。伊挚本意是接近有莘氏君主劝他起兵灭夏,因为当时的夏王桀荒淫无道,百姓苦难,但经过长期观察,伊挚发现有莘氏也姓姒,即夏禹之后,既然有血缘关系,那么肯定会有顾忌,而且有莘氏是个小国,凭此实力,也很难与夏抗衡。伊挚很失落,但没失去信心,他要寻找更合适的人选。

  此时,汤的人气逐渐升温,他的名字很快就传到了关心时事的伊挚的耳朵里,伊挚觉得,汤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便决定投汤,却没有机会。但是,机会最终还是来了,商与有莘氏要联姻,汤要娶有莘氏之女为妃。

  在当时,有一种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个特权,即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将未婚妻家中无夫或待嫁的姐妹们,也一起娶回去,陪嫁的女子叫做“滕”,而女子也有特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奴仆一起过去,陪嫁的奴仆叫做“滕臣”。伊挚听说要联姻,于是自告奋勇地要做陪嫁滕臣,并且最终如愿。

  汤迎到了新娘,很高兴,但同时看到一个陪嫁奴隶背着口大锅,与众不同,气质非凡。汤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看到夏桀残暴,夏王朝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就有一种代夏的打算,但是苦于缺少人才,当他看到这个奴隶时,顿生好感,于是特意对其进行了留意,得知他是个厨子后,就命其负责自己的饮食,这个奴隶当然就是伊挚了。

  鼎烹说汤的故事已经在汤的传里讲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之后,伊挚被汤任命为“小臣”,后为右相(保衡),并被尊称为“阿衡”,(《史记》说阿衡是伊尹的另一个名字)。

  伊挚与汤谋划要试探桀,汤按计将伊挚推荐给桀。伊挚以尧舜的仁政来劝桀用心治理天下,桀不听。相传伊挚曾经与有施氏之女妺喜相交,据说还有感情,后有施氏带头不纳贡被夏打了一顿,有施氏君主无奈,将美丽的女儿妺喜送给了桀。伊挚利用这个关系收集了不少关于桀和夏王朝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然后返商。个人认为,伊尹和妺喜相交,这故事——玄。

  伊挚返商后将所见所闻告之于汤,之后的事情在汤的章节也讲过了,这里就不再重提了,接下来说说商汤灭夏后伊挚的事迹。

  灭夏后,汤想把夏的后人迁走,被伊挚和仲虺阻拦,最后汤准许他们继续留在原地,并写了篇文章叫做《夏社》。之后伊挚负责通报四方,引来三千诸侯来亳开会,大会推举汤做天子,汤让了三次而登位。

  汤建国后,封左相仲虺为“令”,封右相伊挚为“尹”,春秋时的楚国曾设置令尹一职,掌管军政大权,即由此来。从此伊挚便被称作伊尹。

  很不幸,仲虺不久就死了,没留下太多的事迹,而伊尹身体倍棒,朝政自然就落到了他一人身上。伊尹时常对汤说“正天下”,就是告诉汤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汤听后立马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汤诰》,意思是当初大禹、皋陶都是在外奔劳,有功于民,百姓才会安定,后稷(周朝之祖)发展农业,造福百姓,才受到了人民的尊重。这三个人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向他们学习。写完之后,还补充一句,你们也要如此如此,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于是将此文发给各地诸侯。伊尹看后,也写了篇文章,叫做《咸有一德》。一个叫咎单的人也写了篇文章,叫做《明居》。因为伊尹的辅佐,汤在位时天下安定。

  商汤死后,因为汤长子太丁早死,按照兄死弟及的制度,次子外丙得立,结果外丙在位才两年就挂掉了,外丙的弟弟仲壬得立,然而仲壬也是短命鬼,才四年也崩了。伊尹于是立太丁之子太甲为王。

  太甲是汤的嫡长孙,非常任性,伊尹作为他的师保,连写《伊训》、《肆命》、《徂后》三篇文章,教导太甲要遵照祖宗之法,用心从政治天下,然而太甲立位三年,逐渐表现出的却是脾气暴躁,野蛮无理,不遵守《汤诰》和祖命,“颠覆汤之刑”,破坏纲常。伊尹最后忍无可忍,便将太甲送到了商汤的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偃师西南)居住(可见伊尹权力之大),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新,弃恶从善。由于太甲认错态度较好,而且表现令人满意,伊尹在摄政三年后就将其放了出来并交出权力让其继续为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诸侯归心,百姓安宁,伊尹奖赏了他,又写三篇文章,即《太甲训》三篇,对太甲好好夸奖了一番,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逃。(当是后人伪作)”,文中称太甲为太宗。此事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崩后,其子沃丁即位,伊尹于不久后在亳逝世,享年81岁(一说100岁),死后葬于亳,咎单以伊尹事迹作《沃丁》。

  伊尹,商朝开朝功臣,有武功也有文治,历经五王,被后人称为贤相,其在政治、军事、教育和文化上均有突出贡献。

  政治上,主张君主要时刻注意自身修养,更新道德意识,尊贤、任贤;主张臣子要对天子负责,确保国泰民安。

  军事上,自不必说,多次大战的战略部署都与其有关。

  教育上,主张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强调后天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对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都有影响,要时刻注意。同时还主张要正确运用奖惩并用的方法,这在太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儿子伊陟后来在太戊时任相国,比较有作为,这和伊尹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文化上,伊尹写了很多富有哲理的文章,虽然基本都已亡佚,但其思想被传承了下来,其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告诉了人们积德行善的重要性。

  伊尹,可以说是绝对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哲学家和作家。其“元圣”的称谓实至名归。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十二 桐宫悔过——太甲
太甲,姓子,名至,是商朝第四位君主,其著名之处就在于先昏后明,知过能改,死后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王,与汤武王并称商朝文武王。

  汤定国后,作《汤诰》,表明君王要效仿禹、皋陶、后稷之事,以身作则,天下为重,造福百姓。汤在位时,天下太平。

  汤在位时,太子太丁已死,汤死后,次子外丙得立,外丙就做了两年商王就死了,他的弟弟仲壬即位,仲壬即位才四年也死掉了,摄政的伊尹立太甲为王,太甲之父为太丁。

  太甲此人比较任性,伊尹身为其老师,看到这种情况,连写《伊训》、《肆命》、《徂后》三篇文章,试图将太甲拉入正轨。在伊尹的督导下,太甲即位两年时表现还凑合,也就是说得过去,但到了第三年,就出现了问题,他自认大权在握,恣意妄为,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破坏了商汤的法规,即祖宗之法。伊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利用职务之便给太甲找了所好房子——桐宫。

  桐宫是什么地方?答案是:桐宫紧邻商汤墓地。说白了,伊尹让太甲去给爷爷守墓。

  太甲住在桐宫,手里只有汤和伊尹的几篇文章,没有任何奢侈品。他亲眼看到爷爷的坟墓十分简陋,又从附近的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了很多爷爷艰苦创业和仁厚慈善的事迹,终于醒悟,联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便决心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拿起爷爷和老师的文章,开始认真学习,一改以往火爆的脾气和任性的性格,变得稳重而睿智,待人处事也十分得体。久而久之,太甲得到了附近人们的称赞。

  三年后,伊尹觉得太甲确实是真心悔过了,十分高兴,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将太甲迎回了亳,并举行了权利交接仪式。太甲复位后,遵守祖制,勤政爱民,天下大治,商朝逐渐繁荣,

  伊尹作《太甲训》三篇,称其为明君,送了个绰号:“太宗”。

  太甲在位23年,商朝稳步前行,太甲因桐宫悔过的事迹被后世称为有成之君。

  另:一说,太甲是杀了伊尹而立,此说出自和正史多有出入的《竹书纪年》,已被出土的甲骨文否掉。

  总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他的不多说了。

二十三 殷祖——盘庚
商原来就叫商,殷原来就是殷,殷和商不是一个概念,但后来却是一个意思,因为一个人的出现。

  商汤灭夏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活动于黄河下游一带,其都城经常发生变化。古有“前八后五”的说法,意思是商朝建立前商部落迁过八次,商朝建立后迁过五次,这五次情况如下:

  汤灭了夏后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在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时均在此地;

  太戊之子仲丁迁都到嚣,之后的外壬也在此;

  外壬之弟河亶甲迁都到相;

  河亶甲之子祖乙迁都到邢,后又到庇,之后的祖辛、沃甲、祖丁皆在此;

  沃甲之子南庚迁都到奄,其后的阳甲也在此;

  接下来就是阳甲之弟盘庚迁殷,直到商朝灭亡,商都一直在此。

  上面的几个都城,只有亳和殷的位置已被确定,其他几个仍需进步一考证。

  下面先来讲讲盘庚之前的故事。

  太甲之后为沃丁(太甲子),太庚(沃丁弟),小甲(太庚子),雍己(小甲弟),此时商朝出现了衰败迹象,诸侯出现了不服管的现象。

  雍己死后,弟太戊立。

  太戊,姓子名伷,是太甲的孙子,刚即位的时候和爷爷比较像,不理朝政,只知道享乐。其即位第七年时,亳都出现“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的现象,即桑树下长出了谷树,很快就长得很大。谷树又叫楮树,这种树,古人称之为“恶木”,本来就不吉利,又与桑树共生,被认为是大凶之兆。太戊非常害怕,就问当时的相、伊尹的儿子伊陟怎么回事。伊陟说:“臣听说妖怪不能胜过大德,因为大王的在治理朝政上有缺失,所以才会如此,大王您要修德啊。”太戊一听,是这个理啊,于是痛改前非,修德治国,祥桑果然在不久后死去。其实这是植物学的规律,这种共生树木必死无疑,只不过当时的人无知而迷信,不明真相而已,当然,伊陟懂得此树必死才那么说的,也是没准的事情。总之结果是,太戊成了明主,任命伊陟和巫咸为相,这个巫咸擅长巫术、医术和占星术,他与伊陟携手辅佐太戊将商朝复兴,诸侯归顺,巫咸的儿子巫贤(父子名字同音……),在祖乙时任相。太戊在位时间相传长达75年,《史记》称其为中宗。

  太戊死后,子仲丁即位,其击退了来犯的蓝夷部。仲丁死后,出现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九世之乱。

  仲丁之后为外壬(仲丁弟),河亶甲(外壬弟),此时商朝又一次出现衰败。

  河亶甲死后,其子祖乙立,此人在位时曾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任用巫贤为相,使国运中兴。相传当时有个叫万年的樵夫发明了历法,万年历的称呼从此来;又相传春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