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魂--华夏之刃-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乙让人缝制了一个大皮囊,灌满了兽血,挂到高耸的榆树上,对人们说,这家伙就是上帝,看我和他比试一番。人们又被惊呆了,这怎么比试啊?正在人们诧异时,武乙弯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长箭飞出,正中皮囊,皮囊中箭,立马皮开肉裂,鲜血四溢,然后就从树上掉了下来,扑通一声摔到地上。这下可不得了,围观的群众立马炸开了锅,各个脸色大变,惊恐万分,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武乙却是洋洋得意,又开始了自己的精彩演讲,大意是:上帝也就那么点本事,被我射了个大窟窿。因为上帝即是天,此事被称作武乙囊血射天。

  这就是这位大王的两件英雄事迹,也即后世人称为无道的事实。

  不敬天神,必遭天谴!结果,《史记》等史书记载,武乙在黄河和渭水之间游猎的时候被雷劈死了,遭到了上帝的惩罚……

  还真是天打雷劈、不得好死啊……

  武乙就这样变成了史书记载的第一个被雷劈死的人,成了有名的“无道昏君”。

  您可能要问,武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不是吃饱了没事干?不是的,武乙不是刘阿斗,更不是智障儿晋惠帝司马衷,武乙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商朝的巫史权势很大,而到武丁时,因为妇好主管祭祀和占卜,巫史的权势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再到武乙时,神权已经压倒了王权,经常假使天意限制商王的行动。武乙最终忍无可忍,于是想方设法打击神权势力。因为巫史掌史,即负责记录帝王的活动,巫史将武乙之死诬记成被雷劈死是很有可能的,现在很多学者是持这种观点的:武乙不是被雷劈死的,而是死于对西方方国的战斗中。

  一位战死沙场的国王,中国第一位无神论者竟被指为无道昏君,还遭雷劈死,真是令人叹惋,在此为武乙单独列传,也是想为其正名。

  当然,一个人出猎被雷击中也是可能的,但不论如何,武乙身后,不敬鬼神的事情逐渐增多,王权得到了大大的强化,却是不争的事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十八 去殷得圣——微子启
孔子曰:“殷有三仁”,这三仁分别是微子启、箕子和比干。他们都曾向纣王进谏却均未被接受,最终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微子启离开殷商,后来投降了周,最终被封到了宋地,建立了长达近八百年的宋国,成了宋姓始祖,其死后,立其弟微仲衍,而仲衍的十五世孙乃是名扬海内外的孔子;箕子选择了装疯卖傻被纣王囚禁,商亡后被周武王封到了朝鲜,建立了享国近一千年的箕子朝鲜,成为朝鲜的祖先之一,除此之外还留下了著名的洪范九畴,成为儒家先驱;而比干选择了死谏,最后被纣王剜心而死,成为了文曲星君、国神。

  微子启,姓子,启是名字,微是封地,微到底是哪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微子是帝乙的长子,帝乙之父为帝太丁(竟然和汤的长子重名),帝太丁之父为帝武乙。《史记》称微子启为微子开,是因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讳。

  根据记载,王位传到帝乙时,殷商衰败。帝乙要选择继承人,和王后商量后决定立长子微子启,但这时候太史冒出来了,一再强调(据法而争之):“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也就是说微子启是庶子,而其中的嫡子是谁呢?答:子辛。子辛是谁?答:子启的弟弟。??答:商纣王。

  原来,据《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和其弟微仲衍(子衍)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不是后,而当子辛出生时,这位母亲却已经是后了。这真是有点荒唐,本是同父同母生,还要分上个嫡子和庶子,看来这位帝乙真是昏庸,而太史也实在是个书呆子(书生误国),不然就是子辛的同党,正因为他的“据法而争之”,使得帝乙立了子辛为接班人(当然,子辛文武双全,性格也和帝乙相像,帝乙因此看上他也未可知),从而将成汤六百多年基业彻底断送。很遗憾,这位太史没留下姓名,不然得批他一批。

  纣王即位后,荒淫无耻,不理政务,残暴好杀,天下怨言四起。微子启多次进谏,纣王不听。而此时,西伯侯姬昌勤政爱民,国势强盛,大臣祖伊担心灾祸降临,进谏纣王,纣王却说:“我命在天,谁能奈我何?”微子启觉得多说无益,就想一死了之,或者离开纣王,拿不定主意,就去询问太师和少师,说:“殷商政治昏暗,四方不稳,祖上积德行善才有今天,而我王沉湎酒色,乱政败德,使得小人当道,盗贼四起,天下大乱。现在国典丧失,如同想渡河却找不到渡口,看不到边际。殷商灭亡,指日可待。”微子又说:“太师、少师,我们何去何从?殷朝还能保住吗?你们无意告诉我,我将陷于不义,我该如何是好?”太师、少师说:“王子,天要亡殷,而大王不畏惧天地,不用长者和老者的忠言,殷人已无法度可言,殷人竟然敢违背和污秽神的旨意。现在如果真能救国,死也愿意,如果死了国家也不能得到治理,不如离去。”这意思就是说微子启是王子,为了延续殷商一脉,应当离去,而太师和少师为臣子,应该尽职尽责,尽自己最后的努力挽救殷商,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意义。微子启于是决定离开殷商。

  这里,太师、少师是谁呢?一说太师为箕子,少师为比干,但这与《史记》矛盾,因为在箕子装疯被囚、比干被剜心后,太师和少师又出场了一次,劝还没有离开的微子速行。《周本纪》有太师疵和少师强,不知何人。不过不管太师、少师到底是谁,他们选择了留下却是事实。

  箕子被囚、比干遇害后,微子启彻底绝望,于是离开了纣王。

  不久,周武王伐纣并攻克殷都朝歌,之后,微子启率领族人来到军门,只见他手持祭器,光着膀子,双手被绑在身后,跪着前行,他左边的人牵着羊,右边的人拿着茅草。这表明,微子启交出了祭祀权,为保全商族的香火,真心投降了。武王很感动,就释放了微子启,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朝歌,又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封到了卫、啵②约嗍游涓

  殷商灭亡后第四年,周武王去世,儿子成王即位,因为他只有十三岁,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代掌王权。管叔、蔡叔不满,联合武庚起兵反叛,最终遭到失败,这次作乱史称“三监之乱”,结局是武庚和管叔被诛杀,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贬为庶民,朝歌顽抗不服的商人被迁到了洛阳。具体情况放到下卷再说。

  微子启因为没有参与叛乱,就被周公旦封到了商丘一带,建立宋国,让他管理商族移民,守商人宗祀。周公旦还写了《微子之命》来告诫微子启,其文具体内容不详,大概就是告诉微子启要勤政爱民,别出什么乱子,别惹什么麻烦,如何如何。微子启也确实是做到了,他到了宋地后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将宋国治理的很好。宋国后人以国为姓,便姓宋,微子启也即成了宋姓之祖。

  微子启死后,其二弟子衍得立,即微仲衍。微仲衍的九世孙为孔父嘉,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而孔父嘉为孔子的六世祖。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当初微子启离开了殷商保留了商汤一脉,才得到了至圣孔子,此即去殷得圣。微子启,是孔子的远祖之一。

二十九 邦定朝鲜传千载——箕子
箕子,姓子,名胥余,帝太丁(又称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叔父。因被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并为子爵,故称箕子。孔子将其与微子启和比干并称为“三仁”,但箕子最著名之处是被武王封于朝鲜,对当地进行了开化,并建立了长达930年(加上南迁后的201年是1131年)的箕子朝鲜。

  纣王即位时,箕子曾任太师,辅佐朝政。一日,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看到后叹息说:“用了象牙筷子,就要用玉杯,有了玉杯就会追求远方的稀世之宝,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将开始,国家怎么能够振兴?!”后来纣王越发荒淫无道,箕子进谏多次,纣王不听。有人对箕子说:“可以离去了。”箕子却说:“身为人臣向君主进谏,君主置之不理就离他而去,这是张扬君主的恶性,哗众取宠于百姓,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箕子披头散发、装疯卖傻,并做了奴隶,隐居弹琴以排解忧苦的心情,经常弹奏的曲子名为《箕子操》。

  比干看到箕子进谏,纣王不听,还去做了奴隶,就选择了死谏,结果被纣王剜心而死。

  先做个停顿,《史记》关于箕子和比干的事迹在时间上发生了冲突,《殷本纪》说比干被剜心后箕子惧怕才装疯卖傻做了奴隶,而《宋微子世家》却说比干听说箕子为奴后才进谏被杀。这到底是谁先谁后呢?研究它没什么意义,就不讨论了,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正史,也经常发生错误和矛盾之处,因为毕竟是人写的嘛。相对来说,《史记》是最严谨的,其出现的类似事件也比较少。

  言归正传,纣王后来知道了箕子近况,便将其囚禁起来。据说箕子被囚禁的地方现在名叫箕子台,在河南西华县。箕子在这里没事干,就开始研究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最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王灭商后,命召公释放了箕子。箕子出狱后的第二年,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愿说故国的坏话,就沉默不语。武王感到自己失言了,便换了问法,即向箕子询问如何治理天下。箕子于是将自己的狱中所想讲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洪范九畴(洪范九等)。

  所谓洪范九畴,说白了也很简单,但是也不简单……它说了些什么呢?

  洪范九等简介如下:

  1、五行:金、木、水、火、土,不用多说吧;

  2、五事:貌、言、视、听、思,即仪容、言语、观察、听闻和思维,这些的标准是什么,都应该知道吧;

  3、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分别指粮食、财货、祭祀、营建、教化、除奸、宾赞和军事,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4、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这个就太简单了吧;

  5、皇极:皇极就是至高无上的准则,什么准则呢?一句话:君王要爱民如子、知人善任;

  6、三德:正直、刚克、柔克,即端正人的曲直,对蛮横不讲理的人就要使用强硬的态度制服他,对态度友好的人就用柔和的态度对待他们;

  7、稽疑:解决疑难办法要选择擅长卜筮的人,就是搞不懂原因、拿不定主意就去算一卦,表面上看来很唯心,但确立标准却不单单是以算卦的结果作为最终结果,因为其中涉及五个方面,即龟卜、草占、君主本人、当官的和老百姓,箕子主张君主遇事要先与卿士、老百姓商议,最后再采用卜筮的方法。箕子强调,人的抉择大于卜筮的结果,君主、卿士和百姓的抉择互相影响着结果的吉凶;

  8、庶征:就是各种征兆的意思,包括五种,即雨、晴、暖、寒和风,如果君主、卿士和官吏做的不好,就会使它们出现缺失或过量,发生洪水、干旱、酷热、严寒和飓风等灾害;

  9、五福六极:五福指的是五种幸福,即长寿、富有、平安、有美德和善终;六极指的是六种灾祸,即早死、多病、多愁、贫穷、丑陋和懦弱。

  看到了吧,就这么简单,但仔细想想,它涵盖范围却非常广泛,所述九条各个都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相连,又是看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洪范九畴对后世构成了极大的影响,箕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文化第一子,成为了儒家先驱。但是这还没什么,箕子还有更了不起的,他有个称呼很响亮——太祖文圣王!

  小插一段,《古文观止》第九卷中收录了一篇文章,作者为柳宗元,文章的名字叫做《箕子碑》,其开篇是这么写的:“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所谓正蒙难,即箕子被囚禁之时,这是思想酝酿之时;所谓法授圣,就是箕子向武王传授洪范九畴,这是成果公布之时;所谓化及民,即成果用于实践之时,箕子将它用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朝鲜。

  现在,我们先暂时离开周朝,去研究一下朝鲜的历史。先声明一下,我说的朝鲜不是现在的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而是指的整个朝鲜半岛、朝鲜民族。

  首先肯定一点,朝鲜本土在几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据专家考证,这些人原来是曾在亚洲北部活动的阿尔泰语系民族。但从多方面分析,朝鲜民族中融入了很多其他民族,最多的应为东夷人,其次为箕子族人,而实际上,箕子也是东夷后裔。

  相传,朝鲜的第一个君主乃是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大神,这位君主可是比三皇五帝厉害多了,因为他在位时间长达1500年,退位后隐居到阿斯达成了山神,活了1908岁。强悍吧,三皇五帝活个百八十岁还是说得过去的,因为人真的可以活那么久,但你活了19个世纪,也就太不像话了吧。

  无论在韩国还是在朝鲜,檀君都进入了历史教科书,毕竟他是朝鲜民族的祖先嘛,他的传奇是这样的。

  相传天神叫桓因,有个儿子叫桓雄(浣熊?),桓雄下凡自号天王,建立了神城,教化子民,促其发展。当时有一虎一熊在檀香树附近的山洞中向这位天王祈祷能够变成人类,天王被感动,于是给了他们20瓣大蒜和一支艾蒿,并说吃下它们并且能做到百日内不见阳光就能成人。结果是老虎受不了了没成功,而熊成功了,变成了美女,人称熊女。这位熊女想要个孩子,但没人娶她,结果桓雄就化成了人形让熊女怀了孕,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王俭,即檀君。公元前2333年,檀君建国,都平壤,国名为朝鲜国,意思是“宁静晨曦之国”,后人称其为檀君朝鲜。

  当然,神话怎么能写入历史教科书呢?必须得说的真点,于是教科书说五千年前,檀君诞生,此人文武双全,继承父亲作为酋长后建立国家,都平壤,还设有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和军事机构等,从此,朝鲜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末了,还附有檀君的王族世系家谱。

  关于这位神人,要是写起来真可以出本书,这里就不多说了,只简单说两句,檀君这个人最早出现于一本名叫《三国遗事》(三国可不是魏蜀吴)的书中,该书写于朝鲜被元朝压迫的年代,作者是13世纪高丽僧人一然,本书不用翻译就能看懂,因为它是用古汉语写成的(当然文言文学得不好的话还是得翻译一下),里面写的东西全是荒诞不经的事情,大概和《山海经》差不多。檀君朝鲜,不但中国人不信、日本人不信(中日史书都没记载),就连朝鲜和韩国的某些专家学者也颇为怀疑。

  檀君这个人先跳过,下面开始朝鲜历史。

  朝鲜半岛最早的国家出现于半岛北部,根据传说应是檀君朝鲜,根据史书记载,应为箕子朝鲜,而南面出现的是马韩、辰韩、弁韩(三韩)等部落组成的辰国(各部落为马韩所统一)。

  箕子朝鲜后为卫满朝鲜,此时辰国还在。

  汉武帝灭卫满朝鲜,设立乐浪、玄菟、临屯和真番四郡,后两郡很快被撤销,玄菟郡移至辽东;与此同时,半岛北部还有扶余、高句丽、沃沮、东濊等部落国家,最后为高句丽所统一,高句丽强盛后又吞并了乐浪郡。而在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