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绪义诗经 心得-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抢鲜蟮南靶园伞
  命题的大人先生们大概是想在这里告诉中学生们,老鼠有多可爱啊,要我们善待老鼠。要不然,他为什么偏偏不提“老鼠过街,人人喊杀”,不提“穿老鼠皮走猫步”这类典故呢?看来,这又是继李斯大人之后一种新的“老鼠哲学”了吧。
  网上盛传着两首《老鼠给猫的绝情诗》,传来传去,作者已经搞不清了,兹录一首下来,供来年的考官们命题之用:
  老鼠给猫的绝情诗(两首)
  猫饿了,在鼠的家门口守了一天一夜。
  鼠感动了,跑到BBS给猫发了两首诗。
  ——题记
  ONE:
  你还在那里望着我
  死死地守在我门前等着我
  爱被你炙烈的深情所燃尽
  你怎么叫我狠得下心
  再拒绝你的真心?
  ↓
  999朵玫瑰 都已零落
  999次真心  都已枯萎
  你怕别人 抱走我的芳心
  在门外 如狗般的为我守候
  ↓
  你追追追 追到天荒地老
  我逃逃逃 逃到心都死掉
  你恨恨恨 恨我的铁石心肠
  我怕怕怕 怕你的激情燃烧
  ↓
  你爱爱爱 爱到心都碎掉
  只能怪怪怪 怪缘分已老掉
  你吼吼吼 吼你的心伤
  也只能怨怨怨 怨幸福已死掉
  你怎么能怪我太过骄傲?
  几千年的追逐 也追不到?
  你怎能怨我 爱上粮食?
  连你的心都放掉?
  ↓
  爱上粮食
  是我的骄傲
  连命都可以丢掉
  ↓
  恋上粮食
  是我的依靠
  谁都可以放掉
  ↓
  你还很爱我
  爱到恨不得将我吃掉
  你还是很疼我
  疼到怕我伤到
  却又狠不下心
  让我逃掉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干旄:古代人才招聘的方式(1)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啵纭じ伸
  古来明君圣主大都以求贤若渴著称。因为,即使是刘邦这种不读书的开国皇帝都知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一个人即使再圣明,也不大可能是全才;即使是全才,也不大可能一人可以独揽天下大事。正如民间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求得贤才相助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的一条成功之道。
  但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贤才,自古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谁也预料不到,他求贤访贤访求来的是否都是可用之才。因此,一旦一百个人一万个人中出了一个像姜太公或者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求贤之名就千古传诵了。
  细细梳理,五千年以降,中国历史上也基本上形成了三种求贤的模式。
  一种模式是梦中得贤。如武丁之求贤,是梦中先王商汤给了他一个人的名字,此人就叫“说”,武丁醒来,遍察周围之人,没有一个像梦中之人。于是画影图形,派出得力人员遍访天下,终于在一处民工工地上发现了傅说。要不是有先王之嘱,我想,武丁再圣明,也断断不敢把一个搞建筑的民工(在那时是奴隶)请到皇宫做宰相的。后来周文王求贤,也是梦中得人。据说文王一天晚上梦到飞熊进来,就命巫史占卜。《六韬》中是这样说的:
  “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彨,非虎非罴(熊的一种),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与语大悦,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倘若没有神的启示,文王恐怕也不敢把一个疯疯癫癫,直钩子钓鱼的老头请进皇宫做太师吧。
  第二种模式是刘备“三顾茅庐”式。被求的一方是名重一时的贤才,这大家都知道,刘备他们也知道,但贤才偏偏隐居不出。为了实现求贤的愿望,刘备们才降格屈尊以求,终于用诚心感动贤才,促成贤才出山,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史书上诸如汉光武帝之访邓禹、明太祖朱元璋之访徐达都采取这一模式。
  第三种求贤模式就是《诗经》中这首《干旄》中所述的模式,明君出求贤令、贴招贤榜。《干旄》大约就是力图中兴卫国的卫文公的一首“招贤令”。他亦想效仿武丁和文王,派出大部队,打出各种旗帜到处散布招贤的榜文。一会儿来了一队打着师都旗的人,束着高高的素丝,带着几匹良驹宝马,虚席以待;一会儿又来了一队打着州旗的人,同样束着高高的素丝,带着几匹良驹宝马,虚席以等;不一会儿又来了一支打着县旗的人,打扮也一样,马儿也备好了,只等贤才上马。
  这阵势看懵了那些自诩为才子的国人,如此贤德如此诚心的国君来招聘人才,我拿什么来回报他呢?我真的有安邦定国之策吗?我想,一些自视甚高的才子面对这阵势,也不得不谦恭谨慎起来,那文公所招聘到的人才也少了许多滥竽充数之辈吧。
  这种模式没有传奇色彩,但更现实,也是历史上被广泛采用的。后世“千金买马骨”的人,大概也从此受到了启发。
  这一模式到了后来又有了创新。如三国时的曹操便模仿这一模式,加以新的成分。他不仅出布告文书,而且也派人四处相请,甚至还自己作诗以明求贤若渴之志。
  曹操是一代枭雄,却也是最体贴贤才的。曹操之世,一种“生年不满百”的忧寂情绪在社会中发酵,“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对这种情绪,曹操感同身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的诗中就不时流露出对这种情绪的呼应,大概是希望贤才们一则明了己心,二则莫要再等待,把大好时光都耗在等待当中了。一首《短歌行》更是道出了他的求贤心切:
  

干旄:古代人才招聘的方式(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在古代传播不发达、传播手段单一的条件下,诗歌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听到这些诗的才子们恐怕无不有所动心。从字里行间,我们仿佛清晰地听到了曹操的叹息和心跳。为了人才,他算是绞尽了脑汁,用尽了心思。很显然,从诗的开头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看,曹操是受了《诗经》、受了卫文公的教导的。
  然而,人世间的事往往充满了吊诡,一方面是郁郁寡欢、志不得遂的才子们在轻轻叹息,一方面是求贤若渴,志亦不得遂的老板们在睁大眼睛四处张望,生怕一不小心从眉睫下边溜走一个。这两者本来是天生一对,然而求贤却往往比求婚还难,贤才们学成文武艺,一心想货与帝王家,却常常有嫁不出去的担心。这中间不知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李商隐一首诗道出了此中全部的奥妙: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txt小说上传分享

载驰:马车上的心事(1)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危E由苹常喔饔行小P砣擞戎谥汕铱瘛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啵纭ぴ爻
  都说曲木生直子,直子生犁弯。世上父子两重天的例子太多了,母女两重天的事例也不少。
  虽说身不由己,但一个女人,毕竟一身事二夫就不大好看。更何况,先事父,后又事子,更不好说了。事父,生两子;事子,一连生五子,从人伦的角度来说,就麻烦着。宣姜就因为这样成为卫国的“祸水”。没想到,她的儿女中竟出了个惊世骇俗的女儿,人称许穆夫人的。
  许穆夫人就是齐国强迫卫国宣公之子公子昭伯与宣姜乱伦而生的女儿,公元前690年出生,是那个好鹤的卫懿公之妹。后来她嫁到了许国,成了许穆公之妻,故人称许穆夫人。公元前660年狄国侵犯卫国,而卫国国人不满懿公所为,将士们不愿意为之卖命,懿公被狄人杀死,卫国灭亡。许穆夫人得知此讯,千里奔波,排除艰难,回到卫国,向齐国等大国求救。齐国就派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帮助卫人逃过黄河,另立戴公的卫国遗民就守卫着曹。齐国本就是许穆夫人的外祖父家,见许穆夫人如此深情,还送给戴公乘马、乘服,以及牛羊猪狗各三百以接济这批难民,另送许穆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列女传卷三·仁智传》说:“许穆夫人者,卫懿公之女(注:此处有误,应为卫懿公之妹),许穆公之夫人也。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言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
  这是说许穆夫人在婚嫁之初,便希望把自己当作一桩政治婚姻的筹码,以为许国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有事,而许国不可依靠;而齐国既是大国,又离卫国近,如果卫国有事,齐国可以依靠。故而愿意嫁到齐国去。但是卫侯不同意。结果果然应证了许穆夫人的预见。此说其实并不可靠,无非是后人附会之辞。其实,春秋之时,诸侯之间互相通婚,固然有政治联姻的动机,但恐怕更多的还是出于礼制。首先,周礼有规定,同姓不婚;其次,诸侯间通婚,门当户对,可保本家族血统的高贵与纯洁。再次,诸侯间互相通婚早已形成传统,如齐国国君之女主要就嫁鲁国和卫国国君,已成定例。因此,不可一概看作是政治婚姻。而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如何懂得这些,甚至还能预见到卫国将来会有大事发生?事实上,卫国与许国之间的距离可能还要比卫国与齐国的距离更近一些。卫许两国都在今河南境内,而齐国在今山东境内。
  但是许穆夫人的出现,在卫国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历史上都有一种惊艳之感。
  卫国灭亡、懿公战死,按礼制,“礼,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父母,没则使大夫归宁于兄弟,而夫人不行”,“父母没则不得归宁者,义也”。远嫁的女子是不需回国吊唁的,更何况是兄妹之间。但许穆夫人闻知信息后,便向许穆公请求派兵相救。许穆公国小力弱,害怕狄人报复,因而不敢出兵。许穆夫人见请兵不成,不顾礼制,独自前往卫国吊唁,许穆公可能担心她的安危,也可能出于维护礼制,派大夫追赶,劝她回来。但许穆夫人拒绝返回,回到了故乡卫国。这首诗就是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写的。《左传》明确指出诗作者就是许穆夫人,许穆夫人因而也成了历史上见诸史籍的最早的一位女诗人。至于后人附会说她是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出于对她的一片敬意。但其实算不上爱国,春秋时的国,只不过是周王朝的一个封国,称邦还可以,称国是后来的事。严格地说来,卫国只是许穆夫人的故乡,真正的“祖国”应该是许国。
  

载驰:马车上的心事(2)
《载驰》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端,像如今的电影一样一开头就推出了一幅古典的镜头,伴随着由远及近的马蹄急促的得得声,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道路上尘土飞扬,马车里坐着的人内心里急促的呼唤:马车啊马车你快点走,我要回去见我兄弟一面。把那种骨肉亲情,故国乡思真切地传达出来。镜头拉近,马车里的人清晰可见,一位正当三十妙龄的美貌少妇,紧蹙双眉,神情焦灼,香汗从她的白净的劲脖上潺潺若现,一阵清脆的马鞭响过,伴随着一声悠长的马儿嘶鸣,划破原野。
  看惯了现代人拍的古装清宫戏的观众也许正被这如画的情景所吸引,心跳也伴随着镜头中的女子的呼吸而迫促、跳荡起来,出什么事了?遇上劫色的强盗了?
  一边是观众屏息凝神,一边是马蹄翻飞、车轮滚滚之音,这一动一静,更扣人心弦。果然,镜头中的美丽少妇向后一看,后面一辆车也正追赶过来,少妇不由得又猛地挥动了手中的马鞭,但还是很快被后面的马车追上了。随着一声悠长的歇止马儿的声音,两辆马车都吱地一声停住了。“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原来赶来的是一位许国大夫,跋山涉水,赶来传达国君之命,要求少妇遵守礼制不要往前了,立即返回许国!
  我的兄弟死了,我兄弟之国正在受到敌人的蹂躏,我怎么能袖手旁观?
  正当少妇柳眉直竖,手执长鞭直指站在马车前面的那个大夫,令其离开的时候,又一辆马车赶到,车上又下来一位穿着华丽的官员,一下子跪在马前,请求少妇不要固执,立即跟随自己回去。少妇的心顿时一抖,我不管什么礼制不礼制了,就算你们都骂我,我也不会跟你们回去。
  然而,大夫们都拦住马车,少妇的马车也无法行走。十万火急,忧心忡忡,你们这样阻拦,耽误我的时间,你们想过没有,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其意就是要兄弟之国,互相屏障,相互救应,可你们这些大老爷们,坐视兄弟之国见死不救,你们有没有一点眼光?唇亡齿寒,一旦卫国灭亡,下一个就是许国啊。
  此时,我们仿佛能听到少妇激动的脉搏和心跳,她的悲痛、她压抑在心的忧愤都从这些义正词严的话语里喷薄而出。
  终于,僵持了许久的大夫们,见少妇主意已定,去意已决,只好让步,他们向少妇作了一个揖,便转身上了自己的马车,回去复命去了。
  此情此景,我们马上想到了数百年后,人们讴歌不息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此处的少妇虽然没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风险,但我们不难想见,此时的少妇和关云长比起来,毫不逊色。说起来,熟读《春秋》的关云长,也没有让我们男人丢脸。
  终于能够继续赶路了,松了一口气的少妇,干脆从马车里站了起来,一边挥动着长鞭,催起了马车,一边唱起了忧伤的歌,她要把心中的忧懑和焦虑大声地唱出来:
  我多想登上那高高的山风,去采摘一些贝母去忧伤。不要怪女儿忧伤多,女儿自有我主张。责怪我的许国人啊,你们真是幼稚又轻狂。
  我驱动着马儿走在家乡的原野,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多喜人啊。我要去把故乡的遭遇向大邦控诉,那里有我们的亲人会来救援。
  你们这些谦谦君子大老爷们,不要只知道责备我违礼荒唐,你们坐而论道反复商量,还不如让小女子亲自走一遭!
  这忧伤的歌声,迎着旷野里的风迅速传遍开来。卫国的难民们深受这歌声的感动,他们随即团结在戴公的周围,在漕邑坚守下来。这歌声,也随着少妇的到来,传遍了齐国上下,齐侯迅速派出以公子为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