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绪义诗经 心得-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诗经》,正是贵族统治者用来教化天下的,贵族夫人采葛织布这样的事虽然可能不是很普遍,但有那么一些个贵族织女,不正值得可歌可泣吗?《诗经》里还有一首《甫田》的诗,写的便是贵族夫妇到田间地头亲自给农夫送饭:“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有且。曾孙不怒,农夫克敏。”另一首《上农》诗,也记载“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葛覃:织女,天下男人心中的温暖(2)
在三千年前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贵族女子既不劳心,劳一点力又有何妨?中国传统社会本来就是崇尚男耕女织,这固然是一种社会分工使然,但周代的礼制也是倡导织女的。《礼记》内则记载贵族女子出嫁之前,“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蘸,礼助相奠。”可以知道,三千年前的贵族女子也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葛覃》中的织女不仅因善织而成为天下男子共同的温暖,而且还因其孝敬父母而深得诗人的歌咏。“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如果说织女在采葛织布的过程中享受到和谐的夫妻生活的话,这里则是因为能够回家去探望自己的父母,而感到格外欢悦了。你看诗中的织女,一边喜滋滋地告诉“师氏”,我要回家看父母了,一边把自己贴身的内衣和外衣都洗了,准备干干净净地去见父母,这样一种情景,令多少现代人不可思议,更是现代超女们嗤之以鼻,想都没想过的事了。
  读懂了织女这样的心境,就难怪诗人要把粗野的葛藤和青青的叶子,婉转啼鸣的黄鸟作为织女的衬托了,也就难怪即便是经学家们也认为,诗人是以葛藤来比喻织女的柔情,以葛叶来比喻织女容色美盛,以黄鸟的歌唱比喻织女的神气悠远了。这样的女子,不胜过超女十倍百倍吗?这样的女子,不成为天下男人心中的温暖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汉广:教你如何单相思(1)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诗经》不是民歌,国风更不是民歌,它是国教。它是抒贵族君子之志的诗,贵族君子为何就不能创作出民间喜闻乐见的诗歌出来呢,不要把贵族想像得那么可怕而不可亲近。
  这一首《汉广》,尤其不是江南水乡的民歌。有些人一看到“思”字“兮”字,就立马想起了楚辞。传统说法认为“兮”、“猗”、“思”为楚音之标志,《汉广》诗中恰有这样的句子,有人以为这就是江南楚地的民歌。其实非也。后世所谓的北方“民歌体”中《易水歌》就是例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你能说这是江南“民歌”?可见,“兮”字句早已普遍化,“思”字也一样。要不然,《诗经》为什么称为雅言呢?
  三千年前的道德说教,不像中古时人那样,编几本语录,注几本经书,拿来作考试教材用;更不像现代人那样,开几次会,喊几次口号,实在还不行,坐下来,用高音喇叭对着你的耳朵喊,或者干脆来一场两场批判运动。
  你想像不到,除非你亲临《诗经》现场。这首《汉广》便是用最切近人性的比方来跟你说事。
  《汉广》的现场就在江汉之间。这里被认为是文王所行教化之最南端。朱熹曰:“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诗中展现了一幅美妙的江汉仕女郊游图。诗中的游女,既无名姓交代,又无形象容貌的描述,仿佛一飘忽而来飘忽而过的神女,只存在于诗人的精神魂游之中,始终无从摆脱,真正是可遇而不可及。诗人的情思也恍如人天交接,热烈而又茫然,温暖而又带忧思,惆怅而又依依。总之,有几分爱,几分恼,几分愁,几分喜,想接近她,却又不知她的心思;想放弃她,却又颇为舍不下。在诗人的心里,她高贵,却又高傲;她明明在水边,却又恍如天际,那感觉,真可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人世间讲求缘份,诗人无意中碰到这样的缘份,岂可轻言放弃。现代人掰借口,说织女仅仅只下凡洗了一次澡,就认识了牛郎,演绎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这说明在家洗澡是没有机会的,所以一定要到外面去洗。这江汉游女莫非也像传说中的织女一样?传奇戏曲中小姐游春,不就游出了西厢情缘、红楼春梦?以此之心度之,男子更不忍放弃。于是,他想潜水过江,亲自去问问女子的想法,可是汉水那么宽,游是游不过了。那么,找一只木桴吧,划过去听听女子的心思,可是汉水是那么的长。唉,这就好比上竦无枝的乔木啊,想上去休息一下又无枝可依一样。于是,只好在心里呼喊,对河的姑娘要是愿意嫁给我,快将你的马喂饱了吧。不是我不想过来迎你,实在是汉江又长又宽。
  郎有意而女无心,这样的《诗经》现场,难怪后人要理解为一首单相思的诗了。在我看来,这是三千年前一首教人如何单相思的诗。
  俗话道,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女子不怀春?《诗经》里不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吗?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样的现实太残酷了。如何来消解痴男怨女心中的恼和恨,那么,《汉广》就来教你如何单相思。
  《诗经》中的女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标明了身份的,一类是不标身份的。前者如《卫风·硕人》中的“东宫之妹,邢侯之姨”,后者如“有美一人”、“所谓伊人”之类。《汉广》中的游女也属于这一类。
  之所以标明是游女,又不描摹游女的形象,显然是有意虚化而为之。不过是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借隔江游女来突出男子单相思时的意乱情迷。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要抒发单相思之苦恼,而是要表明如何来化解单相思之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汉广:教你如何单相思(2)
在《汉广》的现场,隔着这又宽又长的汉江,比起雾里看花更要朦胧,男子连对岸的游女是什么样子都看不清,怎么可能产生那样一种迫不及待的一往情深呢?岂不是见了母的就想上了?
  现代人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单相思之苦,化解的办法也多用“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诗中化解单相思的办法则别出心裁,那就是诗人的自我抒怀:“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既然隔江游女不可求,那么,反过来,你可以来求我呀。我也是男人中的姣姣者,你如果想嫁给我,那么你放马过来,我愿意替你秣马。郑笺云:“翘翘者刈之,以喻众女高洁,吾欲取其尤高洁者也。”显然说反了。隔江看花,如何识得花之高洁呢?这里应该是男子的自我表白。言下之意是说错过了我这样的“翘翘”者,你也会后悔的。“之子于归”也表明是女嫁男。后面又紧接着重复“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来作自我安慰。
  人生不如意者常###,善于化解心结者方为君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汝坟:房中乐还是夫妻爱(1)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周南·汝坟
  《汝坟》其实是这样一首诗:一个不知名的女子沿着汝水的岸堤,很是随意地砍伐着堤岸上的树枝(条枚、条肆其实是一回事,为避同字,换用一下。)。她的丈夫在商纣的朝中做官,古人讲是一个大夫,部级干部。这一回,她的丈夫因公出差了,出去多长时间不清楚,也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她成了留守夫人。或许是新婚燕尔,或许是豆蔻年华,反正,耐不住寂寞了,思念远行的夫君了,而且那个思念的劲儿,颇有些青春的骚动。
  一天一天地,她在家里等待。她也就一天一天地无所事事地沿着那条大堤走着,顺手砍砍堤上的树枝。那种慵懒的劲儿,颇有着后人的诗词中所唱的“晨起懒梳妆”的味道。这天,她突然看到堤上走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她的夫君。啊,谢天谢地,女子心里顿时在合掌谢天,你终究舍不得丢下我不管吧。那份甜蜜,那般欢欣,比起两人迫不及待地搂着抱着,啃得山响,要真实得多,要温暖得多。
  有道是,久别胜新婚。自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夫君开始“从此君王不早朝”了。管他哩,反正这商朝的气数巳尽,天命很快就要归周了,我乐得和娇妻厮守亲密。看着夫君沉溺于温柔乡里,女子扯着夫君的耳朵,快起来吧,大懒虫。商纣眼看快要灭亡了,你不想在这个时候做点什么吗?听说那西岐的文王是个有道明君,如今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你不如趁早弃暗投明吧,为了你近在身边的父母,你忍心看着他们仍旧在商纣的残暴统治之中受苦?
  《毛诗序》也是这么点化诗的主旨的,“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然而,后人偏偏不信前人,非得把《诗经》的现场剥离干净。说什么诗人写的是丈夫行役在外,把家里的重活都交给了妻子,意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是这样艰苦,讽刺统治者压榨劳动人民。
  如果说这样读,是中了阶级斗争之流毒,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一种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读法,特别是当代一些解诗者的一种新读法,则显然觉得滑稽好笑了。
  这种读法始于清代学者方玉润。他在《诗经原始》一书中就明确把“二南”(周南、召南)称之为“房中乐”。此后不少学者都从其说。
  如果说这里还只是着眼于乐的一面的话,那么当代则更有人考证《汝坟》就是一首房事诗了。之所以被一些人理解为房中乐,关键在于对本诗的“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首先要解释一下鲂是什么东西。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尤多。小头缩项,穹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故《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俚语云“伊洛鲤鲂,美如牛羊”。又有一种火烧鳊,头尾俱似鲂,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连尾,如蝙蝠之翼,黑质赤章,色如烟熏,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
  也正是鲂鱼的尾巴出现了问题。鲂鱼的尾巴为什么会变红呢?一种理解是上面毛传所说的,认为是普通的青白鲂劳累后,尾巴就变红了。另一种理解则是有近代科学的根据的。他们认为,鲂鱼尾巴变红是因为劳累的缘故,这其实只是古人的臆测之词,不足取信。近代科学表明,鲂鱼尾红是鲂发情时的正常表现。
  由此“启发”了现代解《诗》者的新思维,据此他们认为,这句诗是以鱼喻人,形容“未见君子”的妻子的性“饥”渴。还有甚者,不知出于何种依据,认为“调饥”,即“朝机”,在先秦时代往往表示男欢女爱的隐喻。饥字本来也可解为“性的渴望”,暗示女子愿与男子欢爱的信号。“王”者大也,“毁”者火也,欲火焚身,委实难以自控,但顾虑到父母就在近旁,不好在父母面前淫乐。一首《汝坟》就这样成了先秦的一首性爱诗、房中乐了。
  

汝坟:房中乐还是夫妻爱(2)
那么这首《汝坟》到底是夫妻之间情到深处不言爱还是赤裸裸的房中乐呢?首先,我们不妨反问一下,虽则科学表明鲂鱼尾部变红是发情的表征,然而,三千年前的先民就知道鲂发情时尾巴会变红吗?这显然是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入才有可能的。而要喻男女之间欲火燃烧,渴望求欢的意象很多,如猫或狗的发情似更常见,更形象生动,何必一定要用鱼来作比喻呢?
  其次,我们再看看孔老夫子的看法。《诗经》据说经过了孔老先生的“删诗”,而且又是他行诗教的首要教材。果如人们所说的,《汝坟》是一首性爱诗、房中乐的话,首先要过的便是孔老夫子的刀笔关。而《论语·阳货》篇中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这是说一个人如不读《诗经》中《国风》首二篇(《关雎》、《鹊巢》),就好比面对着墙壁而站着,一无所见寸步难行!孔子是说为此诗者思想纯正,即“思无邪”,读《诗经》不可不读“二南”。这就排除了“二南”是房中乐的说法。
  再说,就算《汝坟》这首“房中乐”、“性爱诗”过了孔子这一关,又如何能够逃得掉被朱熹揪出来当作“淫诗”示众的命运呢?
  追溯人类伦理道德的起源,是古人对阴阳关系的认识,并与天地、夫妇等联系起来。《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周易·系辞》也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大自然的阴阳交感变化,形成了一切动物的阴阳性别。由于两性的吸引而产生了爱心,由于爱心的发展,而形成了伦理道德,才有了仁义、道德、礼制、法规的条理章则标准。孔子就把天地生育万物的自然规律称之为“仁”。“仁,亲也,从二人。”可见,夫妇相亲相爱之道,就是仁的起源。孔老先生把大自然孳生万物、世代相传的道理,称之为“孝”。“孝,从子老声;子承老也。”可见,子女承继父母世代相传不断就是“孝”。明白了这样一个起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经》多以男女情爱来喻王者之化、君子之德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麟之趾: 不关女儿风与情(1)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周南·麟之趾
  现代解《诗》者,历来不在意这首诗,不愿意在这首诗上多落笔墨,一些现代名家的《诗经》选本甚至连选都不选。
  其实,《诗经》是一个整体,是三千年前古圣先贤的心志与怀抱的整体展现。以《国风》之首《周南》为例,《毛诗序》说得好,《麟之趾》,《关雎》之应也。这是说,《麟之趾》与《关雎》构成一个互相呼应的关系。“关雎”以正夫妇,夫妇正,则人伦备。夫妇是人伦之本。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一国之事,系于一人之本”。“麟之趾”则应教化行,人伦美厚如麟趾。关雎是因,麟之趾是果;关雎是始,麟之趾是末。
  现代人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感受《诗经》之意,根本不在意《诗经》的历史现场。不但不在乎,还轻视古代那些经学家的努力,认为他们牵强附会。在政治第一的历史时代,《诗经》的解释完全政治化;在经济中心的历史时代,《诗经》的解释则趋向媚俗化。
  如果说,不读《关雎》,不知自己是在向壁而立;那么,不读《麟之趾》一诗,则不知自己的脚如何踏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