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智囊全集-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好这时俘虏了好几名西夏兵,种世衡命人在暗中观察俘虏和使者见面时的情形,俘虏果然叫出使者姓名,种世衡确知是李元昊所派遣的人之后,就立即召见,把他当做是野利王的使者,再赠送他许多贵重的财物送他回西夏。
使者回到西夏后,法嵩也回来了,并且还会带回野利王的死讯。
种世衡用借刀杀人计除去野利王后,还想将天都王一并除去,于是在边境设立祭坛,在泥板上刻下祭文,文中叙述西夏两名大将有与自己结交的心意,不料却功败垂成,所以写下这篇祭文祝祷上苍。祭文与纸钱放在一处,突然有西夏兵来,种世衡忙命人毁去泥板,但泥字一时无法尽毁,于是西夏兵拿去呈给李元昊,天都王也因此获罪。
李元昊损失两名心腹爱将,心中悔恨无比,只好与宋议和。
嵩复姓为王嵩,后来官至诸司使,到现在边人都还称呼他王和尚。
[述译]
沈存中《补笔谈》中也有记载这件事,说种世衡在法嵩临行前,曾以几项军事机密写在纸条上交给法嵩,交待他必要时可借此保命,又把身上的棉袍送给法嵩,说:“大漠天寒地冻,就用这件棉袍做为送别礼物,到西夏后,要想尽一切方法求见野利王,没有他,事情就无法顺利推展。”
法嵩按种世衡所交待的,打通关节求见野利王。西夏人不觉起疑心,将法嵩擒下,几天后在法嵩棉袍的衣领中,发现种世衡写给野利王的密函,信中言辞亲密,法嵩并不知情,所以西夏兵虽严刑逼供,法嵩始终不说一字。于是西夏人开始怀疑野利王,杀了野利王,把法嵩放逐北地,最后法嵩才乘机脱逃回来。
这与前面所记述的情节略有出入。如果真如《笔谈》中所记载,法嵩对暗藏衣领的密函一无所知,那么法嵩的胆识豪气更令人赞佩。
种世衡也曾经因一名番将犯罪,很生气的下令差官鞭打他的脊背,虽然多名部属为番将求情,种世衡却一概不应允。鞭打完后,番将立即投效李元昊,李元昊非常信任倚重他,一年多后,番将完全取得李元昊的军事机密,回来报告种世衡,这时众人才明白种世衡是个善于利用反间的将领。
837、李光弼 李希烈
【原文】
李光弼募军中,有少技皆取之,人尽其用。有钱工三者,善穿地道。史思明寇太原,光弼遣人诈为约降,而穿地道周贼营中,楮之以木。至期,遣裨将将数千人出,如降状,咸皆属目,俄而营中地忽陷,死者千余人。贼众惊乱,官军鼓噪乘之,俘斩万计。
李元平至汝州,募工徒葺理郛郭。李希烈阴使勇士应募,执役版筑,凡入数百人,元平不之觉。希烈遣将以数百骑突至其城,执役者应于内,缚元平驰去。
[述评]
嘉靖四十一年,倭入寇,围兴化府。都督刘显奉敕赴援,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逗留不进。久之,惧罪,遣五卒赍文诣府,约欲率兵越城御敌。贼获五卒,杀之。周其职衔,伪为显文,约“某日夜某时率兵潜入应援,城中勿举火作声,恐贼惊觉。”择奸细五人,诈充刘卒,赍入。城中信之,至期,贼冒刘兵入城,遂陷之。夫中国所以能制夷狄者,智也,今智反在夷狄,可不为寒心哉?
【译文】
唐朝时李光弼招募军中具有才艺的士卒,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其中有个叫钱工三的人,善长挖掘地道。史思明攻打太原时,李光弼命人与贼约定日期诈降,派钱工三率人趁机挖掘地道,将贼营营房地层下面挖了一圈地道,用桩木支撑,到了约降的日子,李光弼命副将带领数千士兵,作出投降的样子,一时间令人为之侧目。正在此时,营中地基突然下陷,有好几千贼兵,被倒塌的营房压死,贼营中一片混乱。李光弼率官兵呐喊奋击,斩杀的贼兵,数以万计。
唐朝时李元平,唐远房宗室,好谈论兵事。到达汝州后,就召募工人整修城墙。李希烈(初为李忠臣副将,后自立为帝,国号楚)暗中派善战的勇士前往应征,加入修城的行列,人数总共有好几百人,李元平毫无所知。一天,李希烈率数百骑兵突然进逼城下,与伪装修城的工人里应外合,竟生擒李元平而去。
[述评译文]
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入侵,围攻兴化府。都督刘显(嘉靖年间曾以征讨苗人有功,官至都督)奉皇帝诏命支援平定倭乱。离府城还有三十里,隔着江水,刘显就不再率军前进。一段时日后,刘显怕皇帝降罪,就派五名小兵带着公文,想突破倭兵的防线进入府城,与府城守军约定防城御敌。没料到倭兵俘虏了这五名小兵,杀了他们之后,冒用刘显的职衔,伪造一封信,约定某月某日,将率兵潜入城中赴援,城中百姓千万不可点灯叫喊,以免惊动倭兵。另外又挑选五名倭兵冒充刘显的手下,进城送信,守城的官军不疑有诈,到了约定的日期,倭兵冒充刘显的部队入城,于是府城失陷。
唉,过去中国能制服夷狄,使夷狄向中国称臣入贡,全是因为能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智慧,现在国人的智慧反不如夷狄,能不令人心寒吗?
838、刘鄩
【原文】
刘鄩,安丘人,初事青州王师范。唐昭宗幸凤翔,朱温率师迎于岐下。师范欲乘虚据兖州,鄩先遣人诈为鬻油者,觇城内虚实及出入所。视罗城下一水窦,可引众而入,遂志之。鄩乃告师范,请步兵五百,自水窦衔枚而入。[边批:不虞之道。]一夕而定,军城宴然,市民无忧。
朱温遣大将葛从周来攻城,良久外援俱绝,鄩料简城中,凡不足当敌者,悉出之于外,与将士同甘苦。一日,副使王彦温逾城走,守陴者从之,不可止,鄩即遣人从容告彦温曰:“请少将人出,非素遣者,勿带行。”又扬言于众曰:“素遣从副使行者,即勿禁,其擅去者,族之。”外军果疑彦温,即戮于城下,于是守军遂固,鄩后师范降梁。
【译文】
唐朝的刘鄩是安邱人,最初是青州王师范(王敬武的儿子,曾奉昭宗命讨伐朱全忠,兵败投降被杀)的手下。唐昭宗临幸凤翔时,朱温曾率军在岐下迎接昭宗。王师范想趁官军在外,防卫薄弱时,占据兖州。
刘鄩得知王师范的计划,就先命人伪装成卖油的小贩,混入城中,了解城里守备虚实及进出城的处所。小贩出城时,突然发现城墙下有一水道,可以率兵由水道中进城,就默记在心。于是刘鄩将水道一事报告王师范,请带领步兵五百人,令他们每人口里含木枚钻进水道入城,仅一个晚上,王师范就取得兖州,而城中一如平日,丝毫没有引起百姓的惊慌。
朱温派大将葛从周攻城,包围一段时间后,守城的刘鄩失去一切外来的援助,刘鄩就挑选城中无法作战者,都命他们出城,与留守的将士同甘共苦。一天,副使王彦温出城投降,其他守城的士兵也纷纷追随他而去,一时军心浮动,难以制止。刘鄩立即命人以不慌不忙的口气告诉王彦温说:“请不要带太多士兵,不是有任务需要的兵不要带。”又对士兵宣布说:“如果因任务需要,要随副使同行的,绝不禁止,其他人员若擅自离城,军法论斩。”
围攻的军队,果然怀疑王彦温投降的诚意,将王彦温斩杀城下示众,于是城内守军又都有坚守不降的决心,刘鄩不久随王师范降梁。
839、刘鄩 毕再遇
【原文】
刘鄩败晋王于河曲,欲乘胜潜走太原。虑为晋军追,乃结刍为人,缚旗于上,以驴负之,循堞而行。数日,晋人方觉。
毕再遇尝与金人对垒。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置其前二足于鼓上,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复相持数日,及觉,欲追之,则已远矣。
【译文】
刘鄩在河曲击退晋王的军队,原本想乘胜潜往太原,又怕晋军从后追击,就命人捆扎草人,绑上军旗,立在马背上,绕着城墙边走。几天后,晋人才发觉刘鄩的军队已溜走了。
北宋时,有一次毕再遇与金人对阵,一晚,毕再遇拔营离去,营中只留有军旗。在拔营前,毕再遇事先命人绑缚羊只,把羊儿的两只前脚搁在军鼓上,在羊儿挣扎时,就会发出咚咚的鼓声,所以金人一直没有察觉到那是座空营。相持几天后,金人觉得情况有异,警觉到受骗,想追击时,毕再遇已经走远了。
840、侯渊
【原文】
魏尔朱荣使大都督侯渊讨韩楼,配卒甚少,或以为言。荣曰:“侯渊临机设变,是其所长,若总大众,未必能用。”渊遂广张军声,多设攻具,帅数百骑深入。去蓟百余里,值贼。渊潜伏以乘其背,大破之,虏五千人。皆还其马杖纵使入城,左右皆谏,渊曰:“我兵少,不可力战,为奇计以间之,乃可克也。”度其已入,帅骑夜进,昧旦,叩其城门楼,果疑降卒为内应,遂走,追擒之。
【译文】
魏晋南北朝时,后魏尔朱荣派大都督侯渊率兵征讨韩楼,但分给他的兵力很少,有人想为侯渊争取增兵,尔朱荣说:“随机应变是侯渊最擅长的,若是让他统率大军,恐怕反而碍他手脚。”
侯渊奉命后,就大事声张,增添许多攻城器械,率领数百骑兵出发。在离开蓟地有一百多里的地方,遇上敌兵。侯渊先暗中埋伏,然后自敌人背后攻击,大败敌兵,虏获五千人。但侯渊却下令发还他们的武器,任由他们入城回营,右左极力劝阻,侯渊说:“我军兵力薄弱,不能长时间与敌人拚死作战,只有用奇计离间敌人,才能打赢这一仗。”
侯渊估计敌兵已入城,就率兵连夜赶路,天还未亮,就命人拍打城门。韩楼果真怀疑先前入城的贼兵是侯渊的内应,就弃城逃逸,侯渊率兵追捕而归。
841、韩信
【原文】
汉王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遂虏魏王豹,定河东。
信既破魏、代,遂与张耳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歇、成安君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信乘胜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所掠,不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麾下。”成安君不听。信使间视,[边批:精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帜。”令其裨将传歹食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边批:创法。]赵兵望见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边批:欲以致敌。]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信、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于是赵军还归壁,见壁皆汉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遂乱走。汉兵夹击,大破之。斩陈余,擒赵王歇。诸将效首虏毕,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反以背水阵取胜,何也?”信曰:“此在兵法,顾左右不察耳。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即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得而用之乎?”诸将乃服。
[述评]
秦姚丕守渭桥以拒晋师。王镇恶溯渭而上,乘蒙冲小舰,行船者皆在舰内。秦人但见舰进,惊以为神。至渭桥,镇恶令军士食毕,皆持仗登岸,后者斩。既登,即密使人解放舟舰,渭水迅急,倏忽不见。乃谕士卒曰:“此为长安北门,去家万里,舟楫衣粮,皆已随流,今进战而胜,则功名俱显;不胜,则骸骨不返矣。”乃身先士卒,众腾踊争进,大破丕军。
李复乱,宣抚使檄韩世忠追击,所部不满千人。乃分为四队,布铁蒺藜,自塞归路,令曰:“进则胜,退则死,走者命后队剿杀。”于是莫敢反顾,皆死战,大败之。斩复。此皆背水阵之故智也。
沈存中曰:“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馀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乃敢用此策。设使馀少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己知彼,量敌为计。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
又曰:“楚、汉决胜于垓下。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帝在其后,绛侯,柴武在高帝后。信先合不利,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信复乘之,大败楚师。信时威震天下,籍所惮者独信耳。信以三十万人不利而却,真却也,然后不疑,故信与二将得以乘其隙。信兵虽却,而二将维其左右,高帝军其后,绛侯,柴武又在其后,异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项籍也。用破赵之迹,则歼矣。此皆信之奇策。班固为《汉书》,乃削此一事,盖固不察所以得籍者,正在此一战耳。
信已袭破齐临淄,遂东追齐王。楚使龙且将兵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使齐王遣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又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居齐,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不战而降也。”龙且轻韩信为易与,遂战。与信夹潍水而阵。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兵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评]
使左车之谋行,信必不能得志于赵。使或人之说用,信必不能得志于龙且。绕朝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士固有遇不遇哉。
【译文】
汉王(刘邦)以韩信为左丞相,出兵攻打魏国。魏国大军在蒲阪一带布阵,控制了临晋河域。于是韩信故设疑兵,频频调动部队准备抢渡临晋,而另外派遣军队以木罂罐渡江,袭击魏国首都安邑城。兵至城下,破城掳获魏王豹,平定了河东地区。
韩信既然击灭魏国,便与张耳东下井陉,继续攻击赵国,赵王歇与成安君陈余听到这消息,就在井陉口聚集兵马,号称大军有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劝陈余说:“韩信乘胜远征,锐气难以抵挡。臣听说,要从千里外补给粮饷,常因路途遥远,耽搁时日,士兵不但常面有饥色,甚至要自己动手砍柴烧饭,还不能保证每天都有饭吃。现在井陉道路狭窄,不但车辆无法并行,骑兵也不能成列而行。行军数百里后,粮车势必落在队伍的后面,希望能拨给臣三万兵马,从小路阻断他们的辎重装备与补给,大王只要命人挖掘壕沟,架高营垒,坚守而不出战。他们在前方没有作战的对象,退路又被我奇兵所阻,野地又掠夺不到补给的物品,不到十天就可取下韩信,张耳的脑袋,呈献给您。”但成安君陈余却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知道成安君不用广武君的计策,就放胆率军前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扎营。半夜时下达突击令,挑选两千名装备轻便的骑兵,每人手持一面红色军旗,从小路上山窥伺赵军的动静。韩信告诫士兵说:“赵军见我军败退,一定会出动全营的兵力追击,这时你们就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又命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