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景之治-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貌环⒋铮话闳怂膊辉溉ィ氯旧衔烈咴缢溃允导噬匣故潜峁佟J率瞪霞忠曜约悍浅S巧耍诔ど承戳肆讲课难ё髌贰兜跚场泛汀儿f鸟赋》,抒发自己的落寞心境。
  贾谊写赋发牢骚,那是他自己的事,在国家机器的暴力面前,文人笔杆的力量是苍白的,所以鲁迅说,就连骨瘦如柴的李贺也不肯老老实实地坐在家里写诗,而幻想“见买若耶溪水剑”,学点杀人越货的武艺;而在专制帝王面前,再忠心的臣子也不过是一枚棋子,关键时候就会被无情地剔除,这行为有个美名:丢卒保帅,只不过帝王们自己永远不会做卒子。何况比起他身后的晁错来说,贾谊的命算是好多了,他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做官,而晁错因为他的忠心,连命都没保住,被他冷酷的主子从腰部斩为了两截。
  有了周勃带头,其他的列侯们都乖乖回到了封地中。在西汉文帝三年的十一月,从长安到天下郡国的干道上,华贵的轩车、辎车相望于道,排成长龙,每日都有列侯在长亭和京城的朋友们洒泪告别。与此同时,齐王的舅舅驷钧和淮南王的舅舅赵兼,也分别无可奈何地离开在齐国、淮南国的都城,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靖郭和周阳。虽然他们现在郁郁不乐,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他们是件好事。后来淮南王刘长因为谋反被杀,赵兼就因为不住在淮南国而没有遭到牵连。
  捌
  搞定了以上的事之后,还没等刘恒来得及喘息。北方又出问题了。
  原来匈奴右贤王带着他的骑兵,侵扰汉朝的边境北地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庆阳西北)位于黄河南部的地方,刘恒思前想后,决定亲征,于是率领人马驾幸甘泉宫(西汉有名的离宫,在今陕西淳化县北),同时派遣丞相灌婴攻击匈奴,右贤王见汉兵势大,也不想恋战,带着抢掠的物品退回了匈奴大漠。但是这次匈奴的入侵让刘恒有点害怕,他命令大肆征发士卒,交给卫将军管辖,加强长安的防卫力量。他自己意犹未尽,又率领军队顺便到自己的“龙兴之地”,也就是原先代国的太原郡,现在独立的太原国巡行,并亲切接见了自己以前在代国的官属,赐给了他们很多财物。和刘邦当年回到家乡丰、沛一样,刘恒也给太原国的每户人家都按照一定比例赏赐了牛酒,还免除了现在国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和自己以前当代王时的国都中都(今山西平遥)百姓三年的租税。这相当于翻版的“高祖还乡”了,刘恒这次在太原郡游玩了十多天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代王登极汗如浆(12)
由此慨叹,富贵而不回故乡,如锦衣夜行。当年项羽称霸的时候,别人劝他定都关中咸阳,他不肯,极力要把国都定在老家彭城(广义的老家,项羽是下相人,和彭城一样,下相以前也是楚国国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可是遭到了别人的嘲笑:“从前听说楚国人是戴着冠冕的猕猴,得了点小小的富贵生怕别人不知道,要窜上跳下地炫耀,今日一见,果然不虚。”项羽还为此大怒,杀了那个讽刺他的人。其实项羽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在别人面前显摆的欲望。如果富贵了而不想别人知道,那仅仅有一个原因:怕露富招来杀身之祸。但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当今的一些小老板身上,皇帝他老人家护卫如云,谁能绑架他?项羽错就错在,他忘了显摆的方式并不一定要在家乡,那样反而会没有神秘感。何况天下未定,先着急显摆,时机也不够成熟。所以说,在爱炫耀这点上,人和猕猴其实没有区别,人的理性要发挥作用的就是,他知道什么时候显摆最合适。
  正当刘恒在太原显摆的时候,住在今山东长清县(属济南,1996年挖掘了武帝时自杀的济北王刘宽墓)济北王刘兴居终于按捺不住他积久的怨气,发兵想袭击荥阳(荥阳和济南相距很远,可见刘兴居一开始出兵还比较顺利),攘外必先安内,刘恒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立刻下令丞相灌婴停止追击匈奴,拜棘蒲侯柴武(或作陈武,误)为大将军,率领四将军共十万兵马迎击刘兴居。刘兴居兵败被俘,自杀而死。
  这件事让刘恒产生了警惕,他觉得自己以前对待刘兴居这个功臣是不够大方,为了不让这样的事再次发生,他没有像那些愚蠢的帝王那样,大肆肃反,而是采取了宽容的手段,赦免了一切跟从刘兴居造反的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文法小吏初崛起(1)

  在防备功臣和诸侯王的斗争中,刘恒继续推行仁政,同时抬高文法吏的权威。
  秦朝当年统一天下,文法吏的功劳可不算小。法家的理念是,除了天子至高无上,不受法律限制之外,其他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也。当然这种平等不一定能兑现。但在汉代,有很多王侯将相确实仅仅因为欠债过期不还就被褫夺了爵位,由于贪污腐化被免职甚至处死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在那时当一个官,虽然平时比较风光,但风险也是很大的,一不小心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全家人都要被自己牵连而死。
  说起文法吏,这里要提到一个著名代表——张释之。
  张释之是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方城县)人,他家里还比较殷实,和二哥张仲一起住,没有分家,后来哥哥花钱送他到长安皇宫为郎官。汉代郎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拿着武器在皇宫站岗,人员选拔除了那些依靠家庭荫庇的列侯子弟之外,有钱人还可以靠着家里资产的级别申请,家产有五百万才可以当常侍郎,而且得自备鞍马、绛衣、玉具剑,没有钱是当不了的。而且汉初的郎官还没有固定薪水,仅仅提供一点工作餐,偶尔皇帝会有赏赐,但有限得很,其他一切都得自费。上任时要自己买马买剑买衣服,平时当差还得掏腰包供给官府文书等费用,基本上是个蚀本的买卖。武帝的时候,有一次诏书要大将军卫青推荐几个门客去宫中当郎官,卫青通报门客,让门客里比较富裕的准备应选,这时少府赵禹正好来拜访,卫青就把自己家的上百门客都叫来,让赵禹预先筛选一下,以免选差了人将来让皇帝责怪。赵禹对这一百多逐个问话考核,只看中了田仁和任安两个,说:“独此两人可以,其他的都像土偶木梗一般。”
  卫青却很不高兴,因为这两个都是穷鬼。等赵禹走了,卫青沉着脸对这两人说:“你们回去自己准备鞍马刀剑衣服罢。”两人都惭愧地回答:“没钱,买不起啊。”卫青当即怒了:“什么?没钱,没钱那你们刚才凑什么热闹?你们这不是给我难堪吗?”可见如果是个穷鬼,根本就不要做当郎官的梦。
  可是虽然如此,为什么那时想当郎官的仍是趋之若鹜呢?原因在于郎官可以接近皇帝,有可能得到皇帝赏识,而一旦得到皇帝赏识,就会像坐火箭一样青云直上。有的郎官即使没多大本事,也可以因为熬年限混资历而被擢拔为正式官吏,照样可以扬眉吐气。但这种机会不能有可靠保证,有的人熬到白头,都还仅仅是郎官。有一个叫冯唐的,就是命途多舛,几乎当了一辈子郎官,有一次刘恒发现这个白发飘飘的哥们在宫里值勤,还曾经大吃了一惊呢。好在那次刘恒终于提拔了他,印证了当郎官最终不会吃亏,早晚而已。据《尹湾汉简》记载,不少地方官吏就是从郎官升迁上去的。
  张释之这家伙开始的命运好不了哪里去,在宫里当骑郎,一当就当了十年,月月要哥哥寄钱,哥哥的那点家当都几乎被他败光了,还没有一点升迁的机会,最后不得不打定主意,准备辞职回家。好在有一个伯乐赏识他,这个伯乐叫袁盎,他平常跟张释之有过接触,知道他很有一些才能,于是上奏刘恒,希望能把张释之留下来。
  刘恒听了袁盎的举荐,立即召见张释之,对他说:“你不要跟我说什么大道理,那些我不懂。你就说些现在可以立刻实行的具体事宜,语言还要浅显易懂。”张释之当即侃侃而谈,讲了一些秦朝之所以灭亡,汉朝之所以兴盛的内在规律。刘恒觉得这厮的确有些水平,于是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谒者和郎官的身份差不多,主要掌管宾客的通报迎送,仆射是谒者的头领,秩级是比千石,职责是随时跟在皇帝屁股后面,提供咨询服务。张释之算是熬出头了,而且很快他就碰到了一个露脸的机会。
  有一天,刘恒去上林苑游玩。上林苑是皇家动物园,里面奇禽异兽到处都是,刘恒看得眼花缭乱,问陪同官员:“这个园子里到底有多少珍稀动物,种类各是什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文法小吏初崛起(2)
上林尉顿时傻眼了,缄默不对。这时旁边的“虎圈啬夫”也就是掌管老虎笼的一个芝麻官挤了进来,如数家珍地一一向刘恒汇报。刘恒问什么他答什么,应对无穷。刘恒觉得这小子工作确实负责,心里很高兴,大声感叹道:“做官不应当这样做吗!刚才那个上林尉太不合格了。”他命令张释之:“把这个虎圈啬夫给我提拔为上林令。”
  上林令是六百石的官,啬夫不过为百石,显然是超迁,虎圈啬夫乐坏了。哪知道张释之磨磨蹭蹭不理会,刘恒又吩咐了一遍,张释之才上前道:“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
  刘恒不知道他为何这么问,只好说:“周侯当然是有功德的长者。”
  张释之又问道:“那么东阳侯张相如呢?”
  刘恒又说:“也是长者。”
  张释之赞道:“陛下说得太对了。绛侯、东阳侯两个人都是公认的长者,国家的栋梁,但是他们都不擅长言辞,哪像这个啬夫口辞辩给,喋喋不休,乱人心目。从前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那个巧辩的奸人赵高掌权,专门喜欢提拔那些华而不实的佞人,弄得忠厚有德的人都纷纷离开,最终导致天下大乱。如今陛下也想提拔虎圈啬夫这样仅仅口才好的人,臣担心今后天下官吏都不做实事,只去练习口才,迎合上司了。”
  结果是文帝只有感叹:“善,你说得太好了!”汉代初年的风气,你一扯到秦朝灭亡,包括皇帝谁也不敢有脾气,那是汉初人心中永远的痛,有谁见过那样一个强大的王朝转瞬间就土崩瓦解的?就在张释之的这番“谗言”之下,可怜的啬夫没有得到提拔,最后到底得到了什么下场,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反对任用口才好的人,也是法家的传统。因为口才好的人一般反应快,脑子很聪明。而聪明人是不好管理的,专制统治者无一例外都喜欢采取愚民之策,老百姓傻傻的,就好管理,自己就可以永远高高在上。法家的先驱商鞅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国家讲究礼仪,崇尚智慧,则这个国家就完蛋了,必然会亡国。他的所谓亡国,是指统治者没法再统治下去。他还说,用良民来治理奸民,国家一定灭亡;用奸民来治理良民,国家一定强盛。这种赤裸裸的反智主义,反道德主义的观念,独裁者都一向喜欢得不行。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凡是落后的国家,都是制度上有问题的国家,都是劣币会淘汰良币的国家。张释之上面对刘恒说的那番话,得到了刘恒的夸奖,但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刘恒被他感化了,只不过他暗合了刘恒一向信奉的法家信念而已。
  反正张释之因为这个建言得到了青睐,回去的路上,刘恒让张释之跟自己坐同一辆车,在车上经过一番亲密的交谈,刘恒更加佩服,一下车,就命令拜张释之为公车司马令。
  皇帝的宫廷外门一般称司马门。公车司马令是掌管未央宫四周大门的人员出入的,位置很重要。张释之干得更卖力了。有一天,皇太子和他的弟弟梁王一起坐车进宫,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张释之马上追了上去。因为按照律令,不管什么人,经过司马门都得下车,否则罚金四两。张释之叫太子和梁王立刻下车,不许进殿,并立刻奏上刘恒。
  一个小小的公车令竟然敢阻止太子,当然引起了骚动,当即有人跑去报告刘恒的老妈薄太后,薄太后就把刘恒叫去问怎么回事,刘恒很羞惭地把帽子摘下,道歉说:“不好意思,是我这个父亲当得不合格,把儿子教得这么没礼貌。”薄太后这才派使者带着诏书去赦免太子和梁王,让太子和梁王进殿。
  这件事让刘恒对张释之更加青睐。很显然,这种铁面无私的文法吏,对自己建立朝廷的新秩序是非常有用的,对树立自己的权威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臣们已经垂垂老矣,往日功臣列侯执政的方式行将废除,必须重新回到以严格律令治国的道路上去,才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何况利用这种文法吏来对付残存的功臣力量,不是很名正言顺吗?所以,刘恒立即把张释之拜为中大夫。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文法小吏初崛起(3)
中大夫的职责也是侍从皇帝的,没有具体执掌,随时跟从皇帝提供咨询应对,可谓清闲和高贵。这职位仅是个过渡,没多久,刘恒又把张释之升为中郎将。中郎将是郎官类别里面中郎的长官,秩级为比二千石,这就基本上升到了现在副部长的一级了。
  有一天,张释之跟着刘恒去霸陵。霸陵是刘恒给自己预先修筑的陵墓,刘恒看到这个坟墓,突然有些悲哀,指着新丰县方向的道路,对自己的宠姬慎夫人说:“这是去邯郸的道路啊!”邯郸是慎夫人的家乡,刘恒这么说,显然是一种感物生情。乡情象征着叶落归根,坟墓象征着死亡,死亡号称大归,和乡情是触类旁通的。刘恒此刻就由乡情而过渡到死亡的预期悲凉了。他接着又叫慎夫人鼓瑟,自己则随着瑟声慷慨高歌,声音悲凉凄怆,唱完之后,对群臣说:“唉!如果以北山的石头当棺椁,用麻絮和生漆填充缝隙,谁能打得开呢?”
  张释之当即打断了刘恒的慷慨情绪,冷冷地说:“如果墓里陪葬了金银珠宝,就算用铁水浇注,也会有人设法打开;如果墓里没有什么值钱东西,傻瓜也懒得去发掘的。”刘恒愣了半晌,情绪一下子就没有了,他想,这家伙真是个机械人,一点人性都没有,适合当法官,以后可以大大帮助我治理狱事。于是不久,干脆拜张释之为廷尉,接替了吴公的位置。这一年是文帝即位三年,也就是周勃被赶回绛县,贾谊被贬到长沙那一年。
  壹
  张释之做了廷尉之后,照旧保持了铁面无私的性格。这天,刘恒坐着马车从渭桥上过,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仓皇冲了出来,刘恒驾车的马猝不及防,吓得扬蹄嘶鸣,车厢猛地颠簸了几下,刘恒不知道怎么回事,也吓得够呛。他尖声叫道:“有刺客,快给我抓住!”
  他身边的骑士早就像电一样驰出,将那个人抓住,五花大绑,扔到廷尉张释之面前。刘恒道:“张廷尉,这人该判什么罪?”
  张释之问那个人:“怎么回事?竟敢犯跸。”所谓“跸”,就是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别人行走的一种规矩。犯了这种规矩,不但让帝王们感到安全没保障,而且丢了面子。
  话说那个人听见询问,抖抖索索地道:“小人是长安县的普通百姓,看见陛下的车马来到,赶忙跑到桥下躲避。过了很久,以为陛下的车马已经过去了,所以走出来,却发现陛下的车驾还在,吓得当即狂奔。”
  张释之道:“原来这么回事。”于是掉头报告刘恒:“陛下,这个人犯跸,应当判罚金四两。”
  刘恒勃然大怒:“这家伙把我的马吓坏了。幸亏我的马平时被调理得很乖,如果换了别的马,岂不是要把我老人家的贵体也摔坏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