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融黑幕后的博弈:金融殖民-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题是,如果美元、英镑、日元同时都成为套息交易的货币,全球流动性将向何处去?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即使中国有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抵挡不住全球金融资金的袭击。
  日本的历史历历在目。日本日经指数在1989年底高达39 000点;到1992年,一路下跌到14 000点,下跌近2/3。日本央行在短期之内持续大幅度提高官方利率,而以这一引发因素为起点,日本股市提前反应,大幅度下跌。
  对于日本股票市场来说,日本银行本身是股票市场最大的投资者,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也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股票市场的下跌不仅在日本银行外部造成了许多坏账,银行的投资收益也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大幅度下降,这样银行受到了双重打击,而股市下跌导致的房地产价格下跌更使银行的经营雪上加霜,日本银行几乎面临着全面的亏损。
  

第十章 美元“白条”下的损失
本章导读
  违约等于支付“白条”,欺骗善良的人们。世界近代800年的历史(即从1200年到2010年),其实也是一部国际金融的违约史。欧美等国家一次又一次用金融“白条”欺骗了善良的人民,尤其是近200年以来,而这是之前人们都没有关注到的,也是西方主流媒体刻意回避和隐瞒的。在近代200年间,有5次大违约潮,而每次违约潮都意味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支付的货币变成了“白条”,而持有这些货币“白条”的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尤以美元的几次大危机为甚。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第二次贬值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前来兑换黄金。1972年,伦敦市场的金价从每盎司46美元涨到64美元。1973年,每盎司金价冲破100美元。
  美联储那帮技术官僚们是不是在实施抢劫财富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标榜自己是反货币贬值的斗士。历届美联储主席没有一位号称自己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相反,他们大多会高调宣称自己优先考虑的是稳定通货,做自由资本主义和自由企业制度的卫士。这是美国的传统,一个让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的货币贬值绝不像美国人自我标榜的那样“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如果我们考察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货币贬值的发展情况,就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1913年时你持有100美元的购买力,到2013年就只剩下4美元的购买力,其中96美元都成了美元“白条”,永远消失了。想一想,这有多么的可怕!
  800年国际金融违约史与美元“白条”
  在近代200年间,有5次大违约潮,而每次违约潮都意味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支付的货币变成了“白条”,而持有这些货币“白条”的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近代尤以美元的4次大危机为甚。
  自1800年以来的200多年里,出现了5次大规模违约潮。第一次违约潮出现在19世纪1815~1820年,金融违约的国家达到了25%以上。第二次违约潮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违约的国家百分比一度上升到48%左右,并居高不下,直到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比重才开始逐渐下降。金融违约国家的百分比在20%以下维持了不到20年,19世纪80年代又爆发了第三次违约潮,违约百分比一度接近40%。在度过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对较稳定的40年之后,第四次金融违约潮在20世纪30年代末爆发,违约百分比达到45%以上,违约规模和持续时间逼近第二次违约潮,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违约率才逐渐平缓。第五次违约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金融违约国家百分比达到38%,规模接近第四次金融违约潮。
  美国政府可能会让美元一次性大幅度贬值,来缓解债务成本的压力,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当日, 罗斯福发布公告说,美元的价值已降到美分,政府收购黄金的价格定为每盎司35美元。他是根据国会的授权行事的,并说采取这些步骤是为了保护国家外贸免受其他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政府对联邦储备银行的一切现存黄金拥有所有权。美国政府从新旧金券兑换中为国库创利约28亿美元,公告说,如果必要的话,其中20亿美元将用来稳定美元的国际兑换和支持政府的债券市场。
  第二次贬值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前来兑换黄金。美元挣脱黄金的牢狱,自由浮动于外汇市场。
  1972年,伦敦市场的金价每盎司从46美元涨到64美元。
  1973年,每盎司金价冲破100美元。
  1974~1977年,金价在每盎司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间波动。
  1978年,原油飙升达一桶30美元,金价涨到每盎司244美元。
  1979年,金价涨到每盎司500美元。10月,美国通货膨胀率冲破12%。
  1980年1月的头两个交易日,金价达到每盎司634美元,美国财政部部长米勒宣布财政部不再出售黄金,之后不到30分钟,金价大涨30美元达每盎司715美元,1月21日创每盎司850美元新高。
  如果按1913年100美元能买到100美元的实物产品计算的话,1914年,同样100美元只能买到美元的实物产品。而如果持有美元到1923年的话,100美元就只能买到美元的实物产品了。再按照美国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累计计算,到1973年的时候,原来的100美元就只能买到22美元的实物产品,相当于贬值了80%。货币滥发,贬值十分惊人,如果按着上述过程继续持有美元现钞,到2013年可能只剩4%左右的购买力了,而2015年后原来100美元的购买力可能就消失殆尽。
  一个人在美国这种民主社会(有比较健全的法律和比较正常的货币发行),一生中所需要忍受的通货膨胀是巨大的,通货膨胀这个恶魔一直在侵吞着他的财富。
  在上面的表格中,笔者假定有这么一个人恰好出生在1913年,与美联储同岁。那么,他的经历就可以记录下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与通货膨胀作斗争的历程。
  表中的数据一目了然。所以,跟通货膨胀作斗争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美国尚且如此,其他习惯于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国家可能会做得好一点或者隐蔽一点,但是中央银行搞通货膨胀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