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觉,坐立不安,六神无主。如果有一点紧张就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那里又遇到其他“病人”,彼此一交流,你怎么紧张,我怎么紧张,相互暗示、相互感染,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尽管孩子的心理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调节,家长却不能放弃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把闷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是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一半,所以,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孩子、经常和孩子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搞得很严肃,孩子处处要看家长的脸色,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很难有一个开朗、活泼的个性。
调整心态贯穿一生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是只在备考期间,而要贯穿在孩子的一生当中。尽管高考前,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要多一些、严重一些,但它们多数是过去就萌生的,只是这时才显现出来。
年龄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不多,他们不大懂事,也不存在面子问题,因而自我冲突很少。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可能站在大街上撒尿也无所谓。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做,他有羞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初三、高三这几个阶段,孩子面临着升学,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都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就慢慢多起来。直到他们进入大学、走上社会,新的环境会产生新的失衡。人的一生就是在防止与克服心理问题过程中度过的,家长千万不要认为一次解决了心理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关键是我们如何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让孩子的心理健康逐渐完善,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独立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较快较顺利地度过困难时期,尽早取得与社会、与人、与环境的心理平衡。
心态制约考试成绩
我从1996年开始研究高考,用自己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近4万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大约有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系。
根据研究,考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与他的语文、数学、英语考试成绩成正比,换句话说,心理素质越好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也越好。当然这是从整体上来讲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种情况。
另外我发现,不少学生非常努力刻苦,但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究其根源是存在心理问题。例如,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学习有压力,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等等,这类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调整好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
第7节:以家长的言行感染孩子
有一个18岁的女孩,走路时屁股一扭一扭的,和她妈妈如出一辙,同学们都半开玩笑地说这走路姿势是她妈妈遗传给她的。其实,妈妈的行为习惯不可能真的通过遗传基因“遗传”给女儿,而是通过“感染”等心理机制传给了她。这个女孩从小就跟在妈妈身后走路,看她一扭一扭的,自己也就不自觉地一扭一扭,逐渐习惯成自然。
还有一位高三的男孩,他父亲说话时总是没开口就先咳嗽几声,右手还使劲往下甩。结果这一套全被孩子“学”去了。他跟同学说:“我不咳几声就说不出话来,不甩手就感觉说话没力气。”
北京市有位考生姓赵,平时成绩一贯很好,一模时却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他心里很不踏实,因为通常的说法是“一模最能反映高考成绩”。二模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分数还不如一模,他就更紧张了,因为事实上二模的难度低于一模。
不过,当孩子的父亲了解这些情况后,并不责备他,反倒对他说:“有实力终究会考好的。”父亲说的话让他感觉很实在,乐呵呵的神态也让他在情绪的低谷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直到高考前两天,父亲也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千叮咛万嘱咐”,看起来泰然自若,父亲稳定的情绪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安慰。
2004年6月7日,他以平常的心态独自去考场,在路上不断地默念父亲的话,有实力就能考好,有实力就能考好,有实力就能考好。连续几场考下来,他的发挥都很正常,总成绩超过600分,实现了自己第一志愿。
家长对于孩子,有着巨大的暗示力量。父母积极的心态必定会使孩子产生良好心态,为他们的高考加分,反之则产生负面影响。大人唠唠叨叨,孩子则心绪不宁;大人沉默寡言,孩子则精神抑郁;大人喜怒无常,孩子则情绪不稳;大人神色慌张,孩子则忐忑惊恐;大人丧失信心,孩子则消极颓废……
营造安静、宽松、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
每个考生的家庭居住条件不同,对他们心态产生主要影响的不是房屋面积的大小,而是家中是否有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
我曾经访问过300多个省级高考状元,他们大部分来自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的家庭,经济并不富裕。而他们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块安静的空间,不打扰他的学习。比如2004年高考的广东省状元是个女孩,和家人住在一间40平方米的屋子里,父母的床和女儿的床只间隔一米。但是这个家庭的氛围特别好,彼此相处和睦。而另外有些人家,房子足有100平方米甚至200平方米,但互相不是唇枪舌剑,就是冷眼相对。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可能造就截然不同的孩子。
第8节:多与老师联系
多与老师联系
孩子白天在学校里学习,由老师引导;晚上回家做作业,则由家长陪伴。因此,家长和老师都缺乏对孩子心理上全面的了解,需要彼此多联系、多沟通、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
通常情况下,高三年级召开家长会时,多数家长会提前15分钟到位,秩序也非常好。老师介绍情况时他们认真听,有的还记笔记。这反映出每一个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非常配合学校的工作。不过,也有相当多的家长在家长会上积极主动,平时却缺乏和老师沟通,认为孩子有了问题老师会和自己联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哪怕最负责任的老师也很难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解透。
这些家长可能是顾虑到,高三的老师都很忙,自己再经常找上门去,打扰他们,有点不好意思。其实对老师来讲,家长多采取主动联系是件好事,因为老师一定也正想了解孩子在家里方方面面的表现,这时候您就主动上门了,怎么会不高兴呢?
有一个高三女孩的母亲听了我的这番建议,开始经常主动地与孩子的老师联系,而不再是只在家长会上打个照面。一模考试那天,这个孩子表现得和平时一样,气定神闲。妈妈觉得这孩子“没进入状态”,有点疲塌,便找到了她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告诉妈妈,孩子最近正在有条不紊地学习,她过生日那天,同学们每人送她一件小礼物,她还送给老师一块糖,这些都是好的平和的表现。
这样一来,妈妈心里也就踏实了。原本她想提醒女儿的:“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不紧不慢的!”但是和老师交谈后,她认为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是一致的,说明心态很从容,并非“没进入状态”。假如家长不向老师征询意见,贸然对孩子提出批评,就很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的伤害。
除了班主任老师以外,家长还要注意联系任课老师,特别是孩子不感兴趣的课程或考试成绩不好的课程。出现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任课老师往往比较了解,家长也可以通过与老师配合,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提高每科成绩。
有一位姓邵的高三学生,英语成绩比起高中前两年,明显地有所退步,而除此以外的其他课程都学得很好。家长在与孩子的交谈中了解到,她对英语老师“有看法”,因为英语老师经常说话带脏字,很不文明。所以,孩子不愿听他讲课,也不愿意做他留的作业。
我建议这位家长,不妨主动去找英语老师,从侧面比较委婉地反映一下孩子的心态。既让老师明白学生对他的看法和反映,又不伤害他的自尊,还能促进师生关系。因为这件事老师的确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能改正说粗话的习惯,扭转孩子的看法,有助于孩子把这门课学好。
于是这位家长照我说的去做了。老师知道这一切后,很理解,并且认为自己的确有一定责任。后来,英语老师主动关心这个女孩的英语学习,给予许多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她在期末考试时成绩明显有了提高。
高三学生家长要定期向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和老师共同商量,特别要主动承担孩子自己这方面的责任。由于家长和老师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一样,一些看法可能不一致,甚至有矛盾,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把情况交流清楚,毕竟大家有着同一个目的,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好。
第9节:跳出高三的恐惧感
不同时期侧重解决不同问题
高三第一学期开学,大多数学生感到既浮躁又渺茫。一方面知道未来的一年将十分辛苦,另一方面又不知从哪里着手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
这时,家长可以根据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对孩子进行心理调试,主要是让孩子树立信心,跳出高三的恐惧感和高考的神秘感,遵循“目标大、步子小”的学习策略。不要买过多参考书和教辅材料,让孩子跟着老师的计划前进。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考生都很重视,因为有人说这一成绩能够预示高考得分。这话不完全正确,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复习,期末考试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考核,成绩在某种意义上的确能够反映孩子的学习实力和考试走向。面对此次结果,家长要引导孩子做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教训、巩固优势、查漏补缺。特别要注意合理利用寒假的时间。
分析这次期末考试,不外乎三种情况。
第一种,考生正常发挥,成绩与平时相当,情绪不会有很大的波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家长应继续强化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明白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要着眼于巩固现有成绩,鼓励他进一步发掘潜力,但不要提出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可与其他同学攀比。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因为基础差,也可能因为方法不正确。这类学生的家长要争取从老师那里获得帮助,寻求捷径。在剩余的5个月里,得620分的考生哪怕再提高10分也很难,而得400分的考生将成绩再提高50分甚至100分,却大有可能。
第二种,考生超常发挥,要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和自以为是的想法。曾经有一个女孩考试成绩比平时高出40分,沾沾自喜,寒假里疏于学业,第二学期才发现已很难进入备战状态。所以,超常发挥不应成为松懈的理由,而是要借此为自己增强信心,并总结相应的考试策略和技巧。
第三种,发挥失常。这类考生面对自己的成绩,再想到下学期开学即进入3月,6月高考迫在眉睫,常滋生自卑、恐惧的心理。这时候,家长首先要镇定乐观,稳定孩子的心态。其次要跟孩子说明,一次失败并不可怕,有超常就有失常,关键是怎样找出原因,在下次考试中扭转失利局面。
第10节: 要重视填报志愿
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实力,却容易忽略填报志愿在高考录取中的重要性。学校发了相关的材料,很多人可能并不下功夫去了解和研究,而是马马虎虎地看一看就过去了。
学习实力体现在分数上,而分数的含金量能否发挥相应的作用,就要看填报志愿的技巧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每年都会发生:有的考生成绩一般,比如550分,但是能考上提档线与他分数相对应的学校,也就是自己的成绩没有“浪费”。有的考生考了640分,最后却可能只被一所提档线510分左右的大学录取。
我在此建议,无论家长还是考生本人,要像对待考试那样认真地对待填报志愿这项工作,把它放在与提高学习、调整心态一样的重要地位。
发挥家长的优势
分高未必能上好学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填报志愿也是一种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学生的评估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很多家长问,自己在孩子高考前最应帮他们做什么?总体上看,能给孩子辅导功课、比孩子更清楚学什么、考什么的家长不多,不过几乎所有家长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都比孩子更具优势。
因为家长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去搜集各大学的录取信息、录取机制,研究报志愿的技巧和学问,给孩子出主意。另外,他们也最了解孩子的水平、意向,只要情况掌握得周全,有比较、有分析,就能帮孩子作出正确理智的判断,确保高考分数充分发挥价值。
第11节:家长具体都能做什么
家长做什么
既然填报志愿是高考成功的重要环节,而家长又相对能发挥优势,那么具体都能做些什么呢?
1充分把握信息
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前要充分把握有关信息,包括国家当年关于高考的政策、有关高校的录取政策及目标中的大学三年来的招生情况等等。
首先要了解孩子所在的省采取哪种填报志愿的形式。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考填报志愿有三种形式:考前填报志愿;高考之后、成绩公布之前估分填报志愿;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
以2004年情况来看,采取第一种形式的省市有5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吉林。填报工作都在5月进行,上海在上旬,吉林在下旬,其余三省市均在中旬。考前填报志愿主要以平时成绩为依据,并适当地考虑最近时期的心态。这种填报志愿的方式对孩子高考会有一定的压力,因为很难说考前估计的成绩和考试成绩完全一致,很多因素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家长要帮助孩子比较准确、科学地对自己的实力作出预估。
采取第二种形式的省市有16个:广西、新疆、河北、贵州、黑龙江、湖南、山西、福建、云南、陕西、湖北、天津、西藏、安徽、江西、甘肃。这些地区的考生家长关键要协助孩子把考分评估准确,估分能力的高低对填报志愿准确与否起着很大的作用。
采取第三种形式的省市有10个:浙江、山东、河北、江苏、内蒙古、辽宁、海南、四川、青海、宁夏。这些地区考生家长的作用在于指导孩子准确地按照自己的分数报考相应的大学及专业,力求避免填报志愿“扎堆儿”的现象。有人以为先知道分数再报考学校简直“十拿九稳”,而事实上,每个考生除了自己的分数,对于某校某专业会有多少人报考几乎一无所知。根据经验,这种报志愿形式对考生最大的不利在于志愿扎堆、相互残杀,造成高分落榜。
例如某校某专业历年提档线都在560分左右,凡是考分在560以上的考生估计填报该专业没有问题。本来这个专业在本地区招20人,报名的却高达200人,那么将有90%高出原提档线的考生被淘汰,该专业当年的提档线也大大的提高了。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相关的媒体、报刊、书籍、宣传材料了解拟填报的学校和专业在本省招收的名额及录取政策,特别是第一志愿学校及其专业,必要时还可以与该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直接对话。很多北京以外的考生想报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可能自己的实力也相当强,但是这些大学分配在各省拟录的名额是有限的,这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原因。
除了对国家高考政策的了解、对高校的了解,家长还需要了解孩子所在中学的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