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正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必为他们辩护。他俩是武家族人。后人准会知道这两个青年人被控谋杀魏国夫人,被判死刑,其实二人是清白无辜的。魏国夫人是我的姑母,也许就是先父的亲妹妹,我曾经费了不少事,搜集资料,调查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母女被毒杀的真情。母女二人死时症状相同,若说是偶合,未免也太巧。她俩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宗都愿和她们在一起。
  情形是这样。当年武后初得大权之后,把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元庆元爽借故贬谪在外,二人终于死于异乡。这样,武后的母亲杨氏算报了两个后子傲慢无礼之仇。大概就在这时候,武后的堂兄弟惟良和怀运也被谪往外县,降职为县令,一个是被贬谪到山东,这样足以表示武后对自己的族人,也是大公无私的。这次封山大典,他俩也去参加,事毕随着魏国夫人同返京都。魏国夫人倚恃皇帝的宠爱,也许对姨母武后唐突无礼过。武后心中怀恨,表面故意做出很喜爱她的样子。并且,魏国夫人和武后的堂兄弟在一起不断畅谈当年的事情。魏国夫人对母亲之死,对元庆元爽的命运,知道得太多了。武后发现了这种情形。年轻貌美的魏国夫人知道的太多,武后的两个堂兄弟也知道了。只有这个是魏国夫人遭害的原因,这两位堂兄弟决没有谋害自己甥女的动机。
  一天,惟良怀运进宫赴宴。因为武后示意,二人就由外面带去了一些珍肴美味,高宗那一餐也是要去的。大家正等着尝点儿新鲜口味,一个婢女递给魏国夫人先尝了一点儿,就突然感觉剧痛,脸变得煞白,五内犹如火烧。于是不得不离开餐厅,回到床上躺下。一席欢宴于是作罢,自然也没有别人中毒。
  高宗来了,一听出了事,吓得不得了。他看见魏国夫人痛得抽搐不已。显然是精神体力一会儿不如一会儿,他也顾不得掩饰自己疼爱的关切,他掩饰不了自己的难过。不由得想起来她母亲韩国夫人死的情形,厨房里虽然监督极严,母女死的情形竟完全相似。
  那天夜里,绮年玉貌的魏国夫人过去了。那么美貌的女郎,那么年轻就死了!高宗的心真是伤碎了。那么大胆妄为,那么毒狠嫉妒,那么不体谅他!魏国夫人是他惟一的安慰,惟一的欢乐。上泰山祭天祭地祭祖先,用以使自己的心灵圣洁仁爱,而武后的狠恶的心肝,却和虎狼的心肝一样,完全没有受一丝一毫的感动。武后已经不年轻了,正是女人生理变化的年纪。虽然这并无害于她的精力,可是寂寞凄凉染患风湿骨节酸疼的高宗皇帝,势必与这种如狼似虎的妇人同床。如此前途,确是惨淡阴森。
  当时惟良怀运兄弟二人也吓坏了。武后泪流满面,一边哭一面喊:“可怜的甥女呀!你妈是我的亲姐姐,她留下的这一点儿骨肉我也保不住呀……”她又大怒喊说,“这些个凶手哇……他们原是打算谋害陛下的,我知道,她赶巧先吃了。我这可怜的甥女呀!”
  事情表面似乎很有道理。
  可是如果仔细调查一下,自外面带来美味食品与端到桌子上中间的时间有多久,再仔细调查一下中间经手的是谁?未尝不能发现一些线索。可是这个案子乍一看来,谁是凶手似乎非常明白,并且武后就是证人。比较不易解释的倒是为什么别人不中毒,武后和武氏兄弟二人也没有中毒。可以这样说,那美味食品里只有一块含有致命的毒药,重点并不是谁把那一整包食物拿进宫去的,而是谁把那块有毒的食物送给魏国夫人。武氏兄弟二人怎么会知道一定把那块有毒的递给魏国夫人吃呢?不过,我们现在只是要确定罪责属谁而已——这种企图当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当时武氏兄弟二人立即处了死刑。也许有人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以后武氏极力保护,极力提升她的侄儿们呢?其实武后如果要毒杀她的亲儿子,她也毫不迟疑。她就厌恶别人对她不服从,不管是姓李的,或是姓武的,她厌恶的就要消灭。毫无疑问,武后就是谋害她甥女的凶手。
  这三个武后不喜爱的人,这三个对武后的阴险毒辣会多嘴多舌的人,在武后的妙计之下,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处置了。
  我特别来提这件案子,就是为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以后发生的事情,并且因为皇族中无数人被谋杀,谋杀的方法渐渐形成定型。第一,凡是对武后有妨碍的都要害死。第二,近亲中的女人暗中在宫里对付:或用毒药害死,如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母女;或用苦刑,如王皇后
  和萧淑妃;用饥饿,如泽王上金之妻;或死得毫无伤痕,如王子旦的前两个妻子,案情在二十一章及三十八章中再表。第三,王爷与大官贵臣皆诬以叛国之罪,定罪的方法也并不甚温和,用受贿的法官审问,用酷刑榨取供词,总算依法治罪,或渐行加重,或分期放逐,如褚遂良和燕王忠;或公然处死,如诗人上官仪。再以后整肃异己的方法,都不外以上各种。依照武后心里所谓合法的意义说,她杀人无不于法有据。第四,武后颇能坚忍。有很多人的寿数在她心里早已决定,但经初步流放之后,她再一个一个收拾,为时竟历数年之久。武后在这方面有极高明的方法,能够选定时机,分治那些牺牲的人物。在她头脑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地方放着一个谋杀表,经过仔细的安排,被杀的人有固定的顺序和彼此相互的关系,一个人的处死必然牵涉到另一个人的获罪。
  武后,是我所知道最冷静的一个人。由她对长孙无忌的耐性,和叫魏国夫人是她的小心肝,就足可以证明。这是她最可怕的一方面,也说明了她成功的原因。她就如同一个杰出的剑客,决不肯虚耗自己的精力。而是要闪躲,细心战斗,没有机会,决不使出毒手。她会一等数年。然后用一个运用灵活的细作网,那是一个无远弗屈的细作网,到文明的人类所知的大地的边缘,大地的角落,搜索出她的牺牲品,在那个人的睡梦之中,用一把利斧把他的头劈个粉碎(见三十三章,三十四章)审判与整肃。而她在家里,在京都的中心,大权独揽,安享荣华富贵,把谋杀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个细作首领一经用完,就把他处死,再用另一个人。并不是犯罪的人都处死,而是“处死的人都犯罪”。这样,就把谋杀变得合理合法了。总而言之,武后是细作制度的创始人,是用神经疲劳方法逼取供词的鼻祖。关于此种情形,以后再表(见第二十九章)。先父章怀太子贤也是为阴谋所陷,被迫自杀的。因为案情与韩国夫人有关,在本书以后再敬述经过。
  帝王之才(1)
  武后现在正编另一部书:《列女传》。武后志向远大。她在被迫之下做的那些区区不足道的谋杀,算不了什么,她志不在此。她真正关怀的,惟一觉得有兴味的是大唐帝国。她的生性是统治,是征服,是扫平敌人,是攫夺大权,是在向一个朝臣只要以目示意,就让一个人刀起头落——这才是她觉得兴致勃勃的事。
  公平而论,武后的确是最精明强干的政客,胜过那些学识渊博的儒臣,胜过历代雄心大
  志的皇后。她的后半生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暴虐的君王,是个淫荡的女人。我常听见武后拿她自己和汉朝的吕后相比,吕后的情人没有别的长处,只是其势雄伟,房中术见长而已。武后与那个疯和尚的偷情,也可与吕后的与人私通先后媲美。不过汉朝的吕后是个一字不识的村妇,聪明智慧与丈夫刘邦不相上下,是一个精力强盛的妇人,因为地位显贵,才弄得丑事流传。她并不具生而犯罪的天性,也不是生而有谋杀之癖。而武后则根本就有那种原始的掠夺本性,再加以残忍聪慧,这却是吕后所无。而且武后虽非学者,究竟曾读圣贤之书。她像一般政客一样,对自己一知半解的历史文化,也略有敬意。她可以随时引经据典,藻饰自己的言谈。以读书之头脑,而役于原始掠夺之本性,自然比起愚蠢村妇之阴险狡诈,更为危险。
  武后的期望堂皇而远大。此外,只有与雄健的男人或俊美的少年调情放荡才是她的消遣,她借此寻求轻松愉快。她要行远大之举,成非常之功,为空前之事,但是都达到疯狂的程度,此种情形容后再表。总之,她醉心于权力,醉心于统治,以杀人为快,以施恩为荣。关于她后半生的统治,究竟为功为过,人们将争辩不已,人意见之所以不同,大半系于观点之歧异。当时贪污横行,司法败坏,官制摧毁无余,当时学者王公之子竟不入太学读书,向官方检举邻人和朋友,便是升官发财的捷径。
  武后的政治把戏,争夺权力的把戏,的确玩得很高妙。万事万物似乎都协力相助,使她一帆风顺,得以威夺人主。高宗软弱多病,已如尸居余气,真是武后的福气。高宗一向就不是康强雄壮的人,如今是百病丛生,常常头痛头晕,心神不宁。不愿意见人,几乎全无自信,有时闹一阵子脾气,有时又固执刚愎。虽然有心尽力于朝政,总觉得一个安静的时候倒还舒服。在他的中年,他就觉得寂寞凄凉。他的身体本就虚弱,可是以武则天为妻,而没有中途离异,别的男人还做不到。现在高宗性情恬淡,与人无害,精神在被人辖制之下,在天天吹毛求疵的妻子折磨之下,个性已经渐渐消失。他变得虽然和蔼仁厚,不过是愚痴的仁厚罢了。
  在咸亨四年,高宗病势越发不好,武后与高宗常常接连数月,住在东都洛阳。在这期间,太子弘奉旨摄理朝政。遇有重要政务,才向洛阳请示“二圣”,其实只是向武后请示,高宗皇帝是卧病在床的。
  在国外呢?正与邻国交战,战事很顺利,就是因为太宗皇帝留下了纪律严明的大军,能征善战的武将。边塞伸延至高丽、内蒙古、突厥以西。离大唐辽远的国家,平定只是暂时的,反叛时起,这也是意料中的情形。东突厥联盟已告瓦解,西突厥已起而代之。在乾丰二年,英国公李在高丽大获全胜,约有三万高丽人又重迁入中国内地。在咸亨四年腊月,突厥王到长安进贡请和。次年腊月,波斯王为回教徒所迫,来长安避难。
  大唐的长安有各国男女不同的服装,各种不同的鲜丽的颜色——有天竺的僧人,有日本的留学生,有波斯拜火教的教徒,摩尼教的教徒,景教基督徒,叙利亚犹太人。太宗皇帝对各国的商人教徒一向宽大,所以很多外国商人教徒都来到长安居住,各教徒得自建教堂,自由崇拜。在这些年里,高僧唐玄奘,在阿富汗和印度居留了十七年之后,已经回到长安,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佛经,现正在高宗特别赐建的长安近郊的玉华宫里,从事伟大的翻译工作。
  而武后呢?她正在铺张夸耀她的权威。咸亨四年过了,她又把高宗的年号改为上元。对普通的称呼“皇后”,觉得太平淡,决定令臣下以“天后”称呼她,自然就叫高宗为“天皇”,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高宗号称“天皇”,表面上是为唐高祖与唐太宗增加新头衔,自己与高宗自然也随之改变了称呼。这个新头衔就表示武后和高宗都成了半神。臣下自然都在奏折公文里用了这个新头衔。
  简洁说吧,在武后初为皇后的十年,高宗是日日临朝,武后临朝只是偶然。在中间十年,从上官仪之死,就是从麟德元年到咸亨四年,高宗与武后是照例同时临朝,号称“二圣”。在后十年,从上元元年,武后是日日临朝,高宗临朝成为偶然,这是“天后”时期。
  武后改高宗帝号为上元,曾大肆铺张夸耀了一番。她打算开始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她敕令百官新制朝服,令百官齐着新朝服,特别举行集会。为了表示皇恩浩荡,下诏恢复无忌的官爵,尸体自南方运回,紧邻太宗的陵寝埋葬。
  新时代以冠冕堂皇的新政开始。武后的帝王之才,以及高妙的政治手腕,在以“臣妾”的名义上高宗皇帝的一个奏折里,充分地显露出来。她曾使这封奏折公布于天下。里面有十二项伟大浮夸的政治改革计划,无不合于仁政之旨,并可收笼络民心之效。和政府一切的官样文章一样,十二项都非常动听:(一)促进农桑,减轻徭役;(二)豁免西北各省田赋;(三)发扬道德以致太平;(四)杜绝浪费;(五)减轻兵役;(六)言者无罪;(七)罢黜奸佞之臣。以上七项当然都是官样文章,而(三)、(四)、(六)、(七)四项望之于武则天,更不啻与虎谋皮。下面更特别,更是独出心裁的五项:(八)自王公大臣以下,必须攻研老子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名耳,与唐室同姓);(九)父亲虽在,为人子者为母居丧仍应三年(如此以示男女平等);(十)退隐官员,仍保留其品衔爵禄;(十一)京师官员自八品以上当厚给其俸禄;(十二)为官年久,其仍居下位者,应予考查,着即依功绩升迁。武后奏折公布后,文武百府,人人怀德,个个感戴。至于此种改革难以实行,自然另有原因,并非倡言改革所陈未详之过。许而不与,言行不一,迂阔之人才感到不安。由武后的十二项政治改革上,可以看出她的政治天才。她演的这场政治把戏,真是处处逼真,十分像煞有介事。
  武后觉得在文化方面还无所表现,于是决定或用自己名字撰修,或径用自己名字著作,内容则多少与“提倡道德以致太平”相关(上述第三项)。所以除去《列女传》之外,又写作数种。下列各书都是以她的名义著作的:《内轨要略》十卷,大概是以前文字的修正本,计十卷;《百僚新诫》五卷;《臣范》两卷;另编纂《乐书要录》十卷。她之念念不能忘怀者似乎是恢复并进而发扬世人的道德良心,并提高国人的精神理想。
  可是,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间的关系,是更为复杂,比“促进农桑”,比“发扬道德以致太平”,比写教训文章使人居仁由义等诏书更复杂。在改元上元四个月以后,蒋王恽被诬阴谋不轨,赐死。因武后不喜蒋王恽,就使亲信小人弹劾他。固然蒋王恽(高宗之弟)为人浮华铺张,若说是阴谋不轨,确是诬陷。高宗发觉蒋王恽遭受诬陷,另派人再审时,已经太晚了。高宗不久又遭遇到家庭骨肉的悲剧。过去家中没有毒毙的事几乎已经十年了。真是谈何容易!
  还是接班人问题(1)
  随后就是章怀太子贤,现在身为太子,地位真是令人羡慕。武后虽然不特别喜爱他,按理,他将来继承大统是没有问题的。他精力太强,没有做个唯唯诺诺规规矩矩的孩子。现在正是二十三岁,年轻,英俊,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究竟谁是他的亲母亲,他心里也许已经有这种怀疑。这种伤心断肠的怀疑,几乎在他对武后的态度上显露了出来。他很清楚,韩国夫人,十之八九就是他的生身之母,是被武后谋害的。遇有不可避免的事情,武后绝不躲避。过去的一切,她认为自己做的都不错,现在也只有严密观察,宁静以待了。高宗皇帝似乎
  寿命已经没有多么长。那时看来,章怀太子也许会犯大过,会遭废却,武后改立新太子。武后已经确立了一个伟大的计划,在高宗驾崩之后,她要以儿子统治为名,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执政。放弃权力,退而闲居度日,不是她所能容忍的。在她心里,她一定是要立个幼子,她可以甘言诱骗,娇养溺爱,可以支配,可以管辖,就像对高宗一样。这事令人想起一样昆虫来,雌虫认为她们是命定该吃雄虫的。
  章怀太子为人爽快活泼,既喜爱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