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匡胤传-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湿透,心想不如到路边,悬岩下边的凹陷处,躲避一时再走。刚刚走到那岩下站住,只听山上,唏哩呼噜一阵滚动,“嗵”的一声,一块大石落在他的面前。赵匡胤纵身闪到一旁,抽出宝剑追上岸头。他执剑拨寻,那灌丛草间一无所有,只看见北面山凹里,一只野兔,蹦蹦跳跳向远方跑去。赵匡胤心想:可能是这只野兔,在这草丛中避雨。看见有人来到,惊慌逃窜,岩边石头被葛藤牵动,滚落了下去。真是一场虚惊。不过,这时他又向兔子跑去的地方望了一眼,突然发现,雨雾中模模糊糊有一座寺院,不由心中暗喜,何不到那里暂避一时?于是加快脚步向那寺瞳去。不多时,来到寺前。抬头一看,门上高悬一块朱红色金字牌匾,虽然已经斑剥残破,仍可看出上书“蟠龙寺”三个大字。心中暗想,这里既是寺院,必有僧侣,进寺去求顿斋饭,借取火来,将衣裳烤干也是好的,于是大步走了进去。
说来奇怪,这座规模不算很小的寺院,前有山门,中有大殿,两厢廊房直通后面藏经楼。殿前焚香炉,八尺多高,非常壮观。可就是,走遍院前后各处,找不见一个和尚。满院荒草没膝,堪借狐兔来往;蛛网布满神龛,易见香客绝迹。赵匡胤把前前后后看了一遍,不由倒抽一口冷气。这是怎么回事?想打听,周围不见人家,自然无处打听。外面的雨,唏哩哗啦下个不停。匡胤心想:在这里总比那石岩下强过十倍,眼下只要不挨淋,就是好所在。于是,便在供桌上,掸去一片灰尘,把身上被雨浇透的衣服,脱下拧干,晾在一旁,就势在供桌上躺下,想宽松片刻。刚刚闭上眼睛,稍一矇眬,就听见神龛后边喳喳作响。赵匡胤一滚身就跳下了供台,握剑在手,围着神龛细心察寻,暗自揣摩;难道这里也有什么机关不成?若有人想以此恐吓与我,爷爷对此并不外行!可是,当他上下前后搜寻一遍之后,并没有发现异常装置。正思索间,一块泥土,从屋顶上,“叭”的一声,落在地上,跌粉碎了。赵匡胤松了一口气。想道:呵!可能是因为阴雨连绵,屋顶潮湿,有尘埃落下,砸到这神龛,发出的声音。于是,也就为躺下,安然睡觉了。
没有多久,从殿后传来一阵熙熙嚷嚷的声音,接着脚步声由远而近。赵匡胤急忙起身,定睛看时,见一位老僧,须眉皆白,面如桃花,手扶禅杖,身披袈裟。执事僧前边引路,小沙弥后面紧随,神态安详,缓步走来。一看见赵匡胤就满面堆笑道:
“阿弥陀佛!贵客莅临,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赵匡胤道:“山间遇雨,打扰宝刹清净,深感造次,还望长老见谅。”
那长老道:“岂敢,岂敢!”
随即引入方丈待茶。那长老问了赵匡胤行止。赵匡胤把离开汴京,拟往关西,山间迷路,一一讲了。长老听罢,双手合十,连声念道: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老袖等候贵人已久,今日有缘相遇,是蟠龙之幸也!”
赵匡胤道:“敢问长老法号?”
长老道:“老袖父母早亡,幼时就被寺中收留,从来不曾有名。只是在剃度时,师父才赐名蟠龙和尚。”
赵匡胤道:“如此说来,这蟠龙寺就是由长老之名而得名了!”
长老道:“非也,非也!师傅叫我蟠龙和尚,意思是蟠龙寺内的一个和尚罢了,而本寺是在数百年前,建寺之始就有‘蟠龙’之名了!”
赵匡胤道:“那时为何起名‘蟠龙’呢?”
长老道:“据说第一代祖师,曾为北朝名将,后来看破红尘,皈依佛祖,到此出家。他随身带来一件兵器,名曰‘蟠龙棍’。还有一本棍谱。不过,此棍法他密不传人。说是此棍在两军阵前,杀伤太多无辜,积孽过深。因而把棍和棍谱,一同投入寺后那个万丈溶洞之中去了!”
赵匡胤道:“后代可有人入洞寻找?”
长老道:“此洞深邃莫测,长年纳云吐雾,虽有后人入洞寻宝,但是无一生还。而后就再也没有人敢进洞了。”
赵匡胤道:“如此说来,当年这里烟火一定很盛。”
长老道;“那是不错。当初自从投棍入洞,那洞就长年云烟缭绕,雾气升腾。故而山中雨多,物产甚丰,百姓富裕。建寺之初,烟火鼎盛。可是,后来有一个暴虐嗜杀的大王,突然来到此山,毁坏稼禾,杀害人畜,不仅闹得方圆数十里已无人烟,就连本寺僧众也无法存身了!”
赵匡胤想道:这又是哪个贼回到此作孽来了?今天遇上咱专打抱不平的爷爷,一定得教训教训这帮恶煞!遂问长老道:
“不知那个大王现在何处存身?俺要会他一会!”
长老道:“他就住在那蟠龙洞中。贵人若要会他,用斋以后,我带领前去就是。”
赵匡胤道:“我腹内尚不感饥饿,还是先会那贼酋才是。”
长老也不勉强,随即起身引路。赵匡胤随后。出了大殿,绕过藏经楼,来到一块石壁前,长老指着石壁道:“就是这里!”
赵匡胤一看,只见下面野草丛生,上边布满荆棘,葛藤缠绕,野蜂乱飞。在长满青苔的石壁上,并没有洞口的痕迹。匡胤于是问道:
“这里为何不见洞口?”
连问数声无人回答。环顾四周,人迹全无,长老不知哪里去了?心中暗想,这老僧对那大王如此害怕,带我到此,竟自己不声不响地溜掉了,待我自己寻找便了。于是执剑在石壁前仔细观察。他忽然发现,这石壁并非一块大石,而是许多大石垒积起来,上面生了绿苔,想是有人将洞口垒住了!可是,那恶酋又如何进出呢?想到这里他大声喊道:
“贼囚,快快出来受死!”一剑向石壁砍去。这时,只听震天动地一声巨响,石壁前地上又陷落一个大洞,竟和乌玉岭的机关埋仗如出一辙。赵匡胤只觉眼前一黑,大叫一声“不好!”,头重脚轻就倒栽下去了。
赵匡胤睁眼一看,自己从供桌上滚到地下来了,原来是一场恶梦。这时,外面的雨还在下着,天已经黑下来了。
山村里,春天的雨夜还冷得很,再加上如今饥肠辘辘,更觉得长夜难熬。他非常后悔,刚才在梦里,不该谢绝长老的一餐斋饭。还想到,长老讲述的本寺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究竟是真的,还是自己来到山门前,看见了‘蟠龙寺’三个大字时,下意识地自我描绘,产生的一种幼觉呢?
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殿内一片漆黑,殿外万籁俱寂。只有廊檐上,还未淌尽的水滴,仍在不停地敲击着地面。
赵匡胤连一点睡意也没有了,一会儿望望神龛,一会儿听听窗外。他似乎相信那个大王确实存在,可是这东西躲到那里去了?又过了一些时候,忽然听到大殿顶上籁籁有声。抬头一看,果然在那大梁上面,缠着黑乎乎一堆东西,缓缓向下蠕动,一双在暗中射出绿光的眼睛,向他传递着可怕的信息。原来那是一条毒蟒,头有碗口大,身有两丈长,张开血盆口,敢称王中王。原来就是这个孽畜,荡平了山间村落;原来就是这个孽畜,毁灭了蟠龙寺的香火;原来就是这个孽畜,把一块佛门净土,变成了狐穴狼窝。赵匡胤越思越想越恼火,大喝一声:
“孽畜!那里跑?”挥剑便刺。
只见那恶蟒把头一昂,对准赵匡胤迎面扑来。赵匡胤见其来势见猛,不敢硬碰,一纵身跳上神龛,回手一剑刺向蟒背。那恶蟒背上受伤,一扭头,向赵匡胤喷出一口毒液。赵匡胤一看不好,一个倒翻落下,就地一滚将毒液躲过。那恶蟒看见没有将他击中,将头一摇,连续翻滚。只见那铁鞭般的尾巴,雨点般向他打来。赵匡胤哪敢怠慢,左窜、右跳、滕挪、飞跃,使那恶蟒招招落空。就这样,一来一往,斗了半个时辰,窗外已透曙光,还未分出胜败。赵匡胤心中暗想,常言道:蛇打七寸,这是其要害所在。当然,小蛇七寸,大蟒就必须瞅准其脑后脊部,致尔死命。于是,剑剑指要害,招招点致命,一步压一步,紧逼不放松。那恶蟒一看难以取胜,滚向后窗,想要逃走。赵匡胤那里肯舍,趁势飞身窗前,从下往上,一剑插入恶蟒腹内。那恶蟒痛疼难忍,一纵身窜出窗外,平地掀起一阵狂风,霎时不见了踪影。
赵匡胤紧跟跃出窗外,看见窗台和地下,鲜血淋沥,顺着血迹寻,直到那藏经楼后,石壁前面,才失去踪迹。他左寻右找,抬头观看,嗬!这正是梦中那个所在,只不过在石壁下面,因垒石松动,塌陷出一个小溅窟窿。洞口大小约三尺见方,往里一看却大到容人直立,远处漆黑一团看不见底。赵匡胤心想:这个孽畜,定是逃入此洞去了。有道是,除恶务尽。我不杀你,今后还将为患。于是找了一些松枝引火,一手持剑,一侧身向洞中追去。
他刚进洞里,觉得阴冷潮湿,光线又黑又暗,脚下又陡又滑,所以他举火持剑,步步小心。可是,赵往下走,穴洞越大,走起也越平坦。再往前走,四面石壁闪闪发光,钟乳石,萤光石,杂峙其间,就是不举火把,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他边走边看,环顾四周景象:颜色,五彩缤纷;形状,千姿百态。真可谓洞天仙境。心中想到:如此美好的一个所在,竟让那该死的孽畜据有。公道何在?继而又一想:天下事何尝不是如此。想那当朝宰相苏逢吉不比那孽畜还要残酷狠毒,而他却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霸朝政,残害忠良!想到这里,直把对待苏逢吉的仇恨,也发泄到眼前恶蟒的身上,沿着这岩洞内曲折的通道,继续追寻前进。向前不远,又到了一个地方。举目看,嗬!眼前洁白一片,一块玲珑巨石,斜横两壁中间,乍看像桥,再看像山。上挂石笋千条,如水似雪,下堆乳珠万担,晶莹璀粲。多少美妙啊!他是在搜寻,也是在观赏。突然间,他发现前方不远,有一个鹅黄色的小溶洞,洞口离地五尺有余,那洞内金光闪烁。于是他走近观看,里面有一个金色匣子。取出匣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书,虽然已经破旧,但字迹仍然清楚,封皮上书“蟠龙榻谱”四个大字。赵匡胤一看,真是喜出望外,惊讶不已,难道梦境成真!他迫不及待,从头至尾把棍谱粗翻了一遍,觉得这套棍法,比他练的那套“乌油棍”法,要高出百倍。心中暗想,昨夜梦中长老之言,果然不讹,若真如此,“蟠龙棍”也必然离此不远。于是,将棍谱藏于怀中,继续向深处探索。又走了一段,钟乳石壁忽然不见了,四面怪石磷峋,眼前茫茫大水一片。已经无路可走了!可那孽蓄逃到哪里去了?忽然,发现水潭下面,恍恍惚惚有一物浮动。走近仔细看时,果然是那孽畜,已经死去了。不过,在这个已经僵硬的恶蟒身下,有一物熠熠发光。赵匡胤用力推动恶蟒尸体,伸手抓住那发光的一端,用力拔起,原来是一条金棍,璀粲夺目,寒气逼人。再看那恶蟒的尸首,离开金棒的支撑,就渐渐沉入潭底去了。赵匡胤心中大喜,暗想:这一大棍当是五百年前那条蟠龙棍了。于是不敢久停,背起蟠龙棍,仍循原路,急急返回洞口。他躬身出洞。刚一回头,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那溶洞就塌陷下去了。
赵匡胤不禁连声叹息:“可惜,可惜!这么样一个美好的所在,竟在刹那间化为乌有。难怪人言:军国事瞬息万变,人世间沧海桑田。信乎哉!信乎哉!”说完提棍走回大殿,收拾了晾干的衣服。这时天色已大亮,夜雨早已停了,风清气爽,正好赶路。赵匡胤走到大殿当中,向空抱拳道:
“蟠龙长老,告辞了!但愿后会有期。”
说罢,将包裹挂在蟠龙棍上,往肩上一扛,转身大步向山下走去。
………………………………………………
第04章三个流浪汉
一个是戴罪的钦犯,一个是落难的书生,一个是馋嘴的卖油郎,三个同病相怜的流浪汉偶然相逢,结为兄弟。有谁能料到,他们其中竟有二人后来当了皇帝。
赵匡胤古寺杀蟒,深穴得到蟠龙乌金宝棍,心中十分高兴,一路迈着轻快步伐,从山间确柴小道绕过了潼关,不几日已到华州地界。雨后放晴,大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这时天已近午,赵匡胤觉得腹中饥饿,抬头望去,前面不远有座不小的村落,心想这里临着大路,村上必有酒馆饭店,且到那里打打尖也好,于是加快脚步前行。快到镇前,却尚有一条河沟,匡胤走下坡来,却见一辆满装雨伞的独轮小车,倒在路旁一池泥沼之中。那推车的汉子,双腿陷在烂泥中苦苦挣扎,竟无力把车子翻转起来。虽有路人来往经过,但都因泥泞污秽,却没有人肯下去帮忙。
匡胤见那汉子浑身已溅满泥点,使尽吃奶气力,还没把车子扳正,眼看一车雨伞,被泥沼浸没越来越多,心想这必是个做小本生意的人,如果伞浸脏了,如何卖得出去”且去帮助一下。
想毕,忙脱去青靴,挽起裤管,跳入拦泥,来到车前,一伸手抓起车头,招呼那汉子一齐用力,先把车子扶正,然后你推我拉,把车子拖到路面上停下。
那汉子舒了一口气,举手拱礼道:“萍水相逢,多谢壮士仗义援手,小弟这里先行敬谢。”说道,又一躬到地。
匡胤见他谈吐不俗,彬彬有礼,也连忙回礼道:“些微小事,何足挂齿。你我且先到那边小溪清水处洗涮洗涮才好。”
两人来到溪边,一面清洗,一面闲聊。匡胤动问其姓名,才知此人姓柴名荣,原籍邢州龙冈人,其祖上在唐朝时也曾世代官宦,柴荣自幼也曾饱读诗书,学习文韬武略。后来天下大乱,此家不幸全家罹难,独有柴荣从乱军中逃得性命,已是无家可归,遂流落关西一带,卖伞为生。
匡胤听了之后,不由叹息,想起自己不也是遭遇变故,以致流落江湖,与柴荣同病相怜,便也不加隐瞒,把自己的身世向柴荣说了。
柴荣见匡胤如此坦白真诚,也觉得这人是位血性英雄,值得一交,因而越谈越加投机。洗涮既毕,匡胤见他面如银盆,仪表非俗,更加喜欢,二人便结伴同行。到了村上,找了一家酒店坐下。柴荣大赵匡胤六岁,该为兄长,又为答谢泥沼救助之情,所以,争抢做东,叫了一桌酒菜。赵匡胤也实在饿了,便不客气,大吃大喝起来。柴荣更觉他豪爽,于是,频频为他斟酒。
饮不多时,赵匡胤发现,那柴荣是只为他倒酒,而自己面前那杯酒,却依然如故,酒不沾唇。举箸也甚少,就问道:
“大哥只给小弟斟酒,自己为何不用?难道说盘缠无多,不敷支用了么?你且放心,酒菜由小弟结算!”说着将钱袋撂在了桌上。
柴荣道:“贤弟多心了。愚兄非因川资不济,因为昨日淋雨过久,周身不适,所以刚才推车下坡滑入泥沼,现在仍不思酒饭。稍加休息就好了,贤弟不必在意。”
赵匡胤闻知伸手一摸,那柴荣额头滚烫,正发高热,不觉大惊道:
“原来大哥已经病成这样了!何不早讲?还在给小弟频频斟酒。你也真是……”随即唤来店家,安排店房让柴荣躺下歇息。并询问此处可有郎中。那店家道:“此村并无郎中。只是往西五里就到了锁金桥,过桥不远路北有药铺,名叫‘延春堂’,有郎中坐堂。”赵匡胤谢罢,便匆匆出店去了。
过了锁金桥,找到那家药铺。原来这家坐堂郎中姓李,已经八十多岁了,没有车马,不便出诊。好在名医富有经验,虽然诊病要靠望、闻、问、切,事在紧急,只凭一诊“问”得清楚,也能辨证论治。那李郎中听了赵匡胤对病情的讲述,思索片刻道:“此乃风热之症、内伤饮食,外感风寒。宜用和中消散,清热祛邪之剂。一剂退热,两剂即可痊愈。”
赵匡胤闻听大喜,当即付了谢仪,又在药铺里抓了两付药草,匆匆赶回。来到店中,见那柴荣已经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