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国语文-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国家图书馆面向普通读者层的书库里,几乎也没有什么好书,想借的架子上往往很难找到。

  那以后,我基本上就不再去任何图书馆了——连国家图书馆都这么折腾读者,其他图书馆还敢去吗?现在我读的书全是自己掏钱买的。至于能搞到什么资料,那只能看运气如何了。

  因此,美国中学生就已精熟的借助图书馆等现代设施搞研究,在我这个中国的“高级人才”这里,也还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看的话,美国的学生应该是很幸福,很幸运的。

  接下来,《美国语文》还要求学生了解富兰克林更多的成就,制作一张集中表现这些成就的“海报”。

  这完全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写应用文”了。

  “成就”富兰克林的地方,主要是在费城,他对这座城市的贡献也最大。帮助建立了公共图书馆、消防局,创办了那里的第一所大学,使费城成为“所有殖民地中第一个拥有路灯的城市”,还在这里主持写成并签署《独立宣言》等。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教科书就同时要求学生制作一本费城旅游指南,指南里要表现出他的这些成就,并包含一些相关历史的照片等。

  如果说它们主要尚都属于“手头工作”的话,那么在学过两位先验主义哲学大师爱默生、梭罗以后,它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来比较两个人的信念,并去调查研究一下今天的瓦尔登湖的状况,与昔日梭罗笔下描述的比较,有些什么变化,收集该地区的照片等。

  完成这个“作业”,当然不可能叫全美的学生都跑到瓦尔登去,它其实与学习过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后,要求的“从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找到关于葛底斯堡战役的照片或图片复印件,用文字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制作成一幅拼贴画,并制作一个因特网页,提供与美国内战相关的信息与图片,用一个流程图来说明网页将要包括的链接等一样,仍是希望学生多多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现代文明成果,把研究与实际生活、环境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走上社会时,才能应对一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这样的教育,就是十分立体化的、开放的、自由的了。

  这样子培养出来的本事、能力,那叫真的本事、真的能力。

  中国人的语文教育怎么样?

  恐怕是永远联系不上社会,联系不上图书馆、因特网、网页与链接的。他们一个个都是只能面对课堂与教科书的“书呆子”,在埋伏着一圈又一圈“套子”的、各式技巧性与难度极高的题海里“海战”,习得了一些抠字眼的、刁钻古怪的本领,走上社会后,可以应对一个残酷、激烈的竞争环境,从而为别人“下套子”去了。

  形式上的新意,贴近现代生活以外,美国人的思想信仰自由、价值开放多元,更是应该值得我们留意的地方。

  林肯这个形象,在美国人眼里,几乎是神圣的。但在介绍他的时候,《美国语文》是把他和他的“敌人”罗伯特?E?李放在一起的。却又不是为了中国人所常用的反衬、抬举前者,而是认为他们的“价值”同等重要。

  罗伯特&;#8226;E&;#8226;李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南北战争时期作了南部的最高军事首领。他对故乡弗吉尼亚的忠诚,高过了对于国家,所以,一旦“北方佬”为废除奴隶制、反对脱离联邦而发动的战争,打到他故乡的土地上时,这个虽然也反对奴隶制、反对脱离的军事天才,还是回到了“家乡的州”弗吉尼亚,“分担苦难”,

  向一个“靠剑维持政权”的政府起义,带领他的家乡民众,拿起“自卫”之剑。

  他的这一行为和信仰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

  这样的设问是没有惟一答案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由与答案,美国人不强求千篇一律。

  我听朱学勤先生说到他的一个发现时,也对此作了佐证。

  20世纪末,学勤在美国南部观光时,惊异地注意到至今美国南方都有许多人认为,当年的“北方佬”发动的南北战争,是“侵略战争”,那里办有不少家历史博物馆,专门陈列“北方佬”的“罪证”,以及南方百姓在那场战争中受到的灾难。连文字说明都是骂“北方佬”,也就是骂林肯政府的。

  这在米切尔那部著名的小说《飘》里,也有所流露。

  《美国语文》则是正视了这段历史,把这场发生在美国本土上最大内战“敌我”双方领袖人物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学习,而且并不认为罗伯特&;#8226;E&;#8226;李就一定错了,依然当他是一位正面意义上的民族英雄。

  这种多元化的历史价值观,与单一的“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中国人的历史观或价值理念,就形成了强大的对峙。它曾让朱学勤吃惊,也让我这个长期受着单一价值观、历史观教育的人,感到吃惊。

  美国人身上,真是有着我们所穷究不尽,也学习不尽的东西。

  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该书虽为“中国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教材”,适合美国“12…18岁”学生学习,但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它的程度就很高了。好在它是双语对照版,既可以作为中国中学生的英语教材,也可以用作大学、研究生院师生,以及广大英语读者和美国历史、文化爱好者等相关人士的参考、研究、学习图书。

别让语文成为负担
别让语文成为负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王晓霞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情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恨不能第一时间领到语文课本,然后迫不及待地翻看课文。等到大致浏览一遍后,就再也对语文课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了。

  现在,作为一个研究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对女儿的一道中考复习题,我曾经是那样的无奈。这是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回答后面给出的问题,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把文章中某一处人物空缺的语言根据语境自己描述出来。我原以为这道题出得很灵活,答案只要合乎语境、表述准确就行了。可女儿再三强调,老师说不是人物的原话就不给分。众所周知,阅读理解所选的文章可能是经典名篇,也可能是大家都没接触过的短小时文,而对于后者,又怎么可能在没有看过原文的情况下一字不落地把主人公的原话写全呢?我对女儿说,这种考题纯粹是想把你们考倒,你不会标准答案是正常的。

  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语文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即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会遭遇此种尴尬呢?有人说是因为教材的选文与编排缺乏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课前的背景材料与课后的练习设计更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有人认为即使有时编写者考虑到了,但某些教师由于意识不到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或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以至于仍然依据“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的老办法进行教学,往往让教材的设计形同虚设。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一向是古今中外的文章蜻蜓点水般地摘取,力求“大而全”,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文教材只能是片段式的文学或文化碎片。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任意肢解,最终有价值的东西都给过滤掉了。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进行语言、文学、文化 素养等方面的关照,而以人为本又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中思维能力是其发展的核心。

  在与留学美国继续高中学业的同学交流后,女儿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美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中国的中学教育简直是用做题和考试进行淘汰赛。也就是说,我国的基础教育纯粹是为大学选拔人才,而不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正因如此,同样是一个人的教育问题,在某些方面中国要比美国晚12年。因为错过了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怪不得中国到现在也产生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了。

  通过交流,女儿还进一步发现:实际上美国学生每天大约也有3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但他们的作业非常灵活机动。老师给出题目,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然后自己思考、查资料。这样的作业会使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并且更有兴趣学习,而速度快的学生就能够赢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至于中国学生,只能闷头做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老师是研究中、高考的专家,你不跟着老师走,到时考不好谁也担当不起。至于向来把老师奉若神明的家长,谁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就这样,即使有点想法的孩子最终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制下,变得只知道一味做题、应付考试。至此,除了名牌大学的光环效应外,就再也谈不上兴趣驱动了。

  比较而言,美国的语文教育更注重人文关怀。美国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彰显本民族独有的人文内涵,有些教材选编的课文甚至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并摘要其不同时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代表意义的文学、文化成果,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受到熏陶。

  另外,美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而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因此,课后的练习设计常常把学生置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身处的环境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同时,课后练习中充满趣味性与现实性的习题又是触动学生学习乐趣的有效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快乐和成长,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美国语文教学的文化自信
美国语文教学的文化自信

  语文教育工作者  王林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4日第6版

  作为一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选择最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思考练习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回应文本?如何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多元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阅读厚厚两大本的《美国语文》时,我常常迫使自己停下来思考:这样一个编写体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如果我读到这篇文章,我会选择它做课文吗?我会像他们这样来设计课后练习吗?换位思考的方式让我在阅读这套书时收获颇丰,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受到了不少启发。

  编写体例的宏大与精细编

  写体例是教材的骨架,有的教材按文学体裁编排,也有的按文章形式,还有的按主题或专题来组织课文。《美国语文》则采取了一种我从来没想到过的编写体例:它以美国历史做经线,以美国文学做纬线,中间穿插语文听说读写和活动能力的培养,兼有基础性的词语累积和延展性的创意思考,真是一个让人拍手叫好的编写思路。

  全书共分为6个部分,依次是“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和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和“繁荣与保护”。每一个部分下再分成5…7课,选择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做课文。每篇课文后面,是围绕这篇课文进行的听说读写练习和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美国的历史短,而以这样短的历史编辑成厚厚的教材供中学生学习,我们应该敬佩编者的视野和文化胸襟。我们可以设想,学完这本教材的美国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会有比较深厚的了解,而这种了解不是建立在枯燥的大事记和干巴巴的结论上,而是建立在血肉丰满的文学作品上,记忆当会更加深刻。

  回想我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浩浩荡荡,经典名著更是灿若星辰,可惜我们没有像这样系统地介绍文学和历史的教材,并以此更好地培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想,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一套教材,大概就不需要用《大学人文读本》之类的书来补课了吧。

  课文选择的广博与精当

  课文是教材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写作规律、印证语文知识、进行文学熏陶。《美国语文》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是如何来进行选择的?编者没有说明。只有仔细阅读后,才会品出其中的味道。

  课文的选择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篇课文是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应该说有一定难度,但节选的部分是哥伦布初登美洲大陆的遭遇以及和印第安人打交道的情景。另外,一些闪烁着文采之光的政论文和演讲词也被选入课文中,例如《独立宣言》的节选和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说》等。

  课文的选择还注意到了体裁的多样。小说、神话、散文,戏剧、诗歌都有,不过翻译本限于篇幅,诗歌和戏剧并没有译出来。不同的文体代表不同的语言形式,丰富的文体有利于培养文学欣赏能力。很多课文都采用节选的方式,这一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很多经典文学名著都是长篇作品,但教材由于篇幅限制,不可能无限制选入,有时只好放弃,而学生在教室外最可能阅读的是长篇作品,尤其又以小说为多。课本采用节选的方式,可以减小课内和课外阅读运用之间的落差,而且,如果学生对这个片段很感兴趣,就很可能找整本书来读。

  课文要体现主流价值观,任何国家的教材都不例外。阿普尔曾说,教科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因为它往往决定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美国语文》反映了美国*、自由、平等、奋斗的精神和信仰,可是这个主流价值观并不是依靠灌输结论得来的,而是通过批判性思考获得的,例如在描述美国内战的部分既有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说》和《第二次就职演说》,也有南方军队首领罗伯特&;#8226;E&;#8226;李的《给儿子的信》,还有普通人的日记和士兵的回忆,描述对战争的感受等,让学生在阅读后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得答案,这恰好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思考练习的丰富与多元

  国际上一般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4个层面: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第二层,直接推论;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解词释句………朗读默读………归纳文章大意………提炼文章中心。这种模式关注第一、二层次比较多,老师也多扣住教材内容来提问,但这并不是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的重要目的是让读者把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最好能跳出文本进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问的目的更多是激发学生从不同方向思考、讨论甚至争论,而不是作为结论记下来。在《美国语文》每篇课文后的思考题中,编者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强迫学生认同某个观点,它甚至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

  课后的思考练习分为“问题指南”和“作品累积”两个部分,其下又各分为一些小项目,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开放度常常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有一篇课文是梭罗《瓦尔登湖》的节选,这篇将自然观察、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融为一体的作品,对学生已经是不小的挑战了,课后的思考题则更是具有挑战性。指导阅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