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莫砺锋·说唐诗-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宋”,他们两个人进入了最后一轮,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只剩沈佺期跟宋之问在那里PK,两个人最后决赛。又过了一会儿,又一张纸片飞下来了,大家赶快跑过去,一看,是沈佺期的,这说明什么呢?就是宋之问得奖了,宋之问获得了第一名。评选结束以后,评委会主任上官婉儿,一个女士,很有才气的,武则天非常欣赏她,上官婉儿就出来宣布评奖结果,同时也宣布评奖理由。她还要说明为什么在沈佺期跟宋之问的两首诗中,最后要选宋之问的。她说两首诗的前面部分都写得差不多,水平不分上下,但是两首诗的结尾,就是最后两句,沈佺期说:“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宋之问说:“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上官婉儿就说,沈佺期的结尾两句,句子完了,诗意也枯竭了。而宋之问的这个结尾很好,就是诗歌虽然完了,它的气势还没有衰竭,还有雄健的气势,所以宋之问的诗更好。沈佺期听了也心服,自己的诗确实比不上对方,不敢再争议。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在洛阳的龙门举行诗歌大奖赛,武则天亲自来评,竞赛方式也是众官员当场写诗,当场交卷。武则天性急,下令说谁先交卷就获奖。有一个叫东方虬的诗人第一个交卷,当然他的那首诗写得非常出色,武则天大喜,马上命令左右,赏给他一领锦袍,就是一件用锦缎做的袍子。一件锦袍未必值多少钱,但是武则天那时候已经称帝,她是皇帝,皇帝赏给一件锦袍,这就非常荣耀。东方虬当众把锦袍披在身上,非常高兴,非常光荣。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也交上去了,武则天拿来一看,哎呀,宋之问这首诗写得更好,武则天就下令:“东方虬,把你的锦袍脱下来,给宋之问穿上!”东方虬只好当众把锦袍脱下来,宋之问当众披上。这说明什么?说明统治者重视诗歌。在这种场合下,你能得到这样的奖赏,就非常的荣耀。既然社会的上层,帝王将相,他们重视诗歌,这对于全社会的风气,对于整个社会上的诗歌写作,当然会产生非常有力的激励作用。
  一个人诗写得好,就会有名气、有地位,甚至会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从而进入仕途。可见唐朝的统治阶级重视诗歌,这对于社会上重视诗歌的风气,对于整个社会中诗人的写作,都起到了一种正面引导的作用。但是如果离开社会的上层,唐朝的诗歌在民间又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呢?
  唐代社会的上层如此,下层或者中下层又如何呢?让我们离开帝王将相,来看看民间的情况如何。情形也是一样的,下面我先讲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所谓“旗亭”就是酒店、酒亭,为什么叫旗亭呢?古代的酒店外面不是挂一个木头的招牌,更不是现在的霓虹灯招牌,古代是挂一面旗,一块布,上面写几个字,“某某酒家”,挂在酒店外面,所以酒亭就叫旗亭。“画壁”就是在墙壁上面画一道记号。这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盛唐时候有三个很有名的诗人,一个叫王昌龄,大家都知道吧?第二个叫高适,大家也知道,也很有名。第三个叫王之涣,也是著名诗人。有一天这三个诗人在长安相遇了,见面以后,三个诗人就走进一家酒店去喝酒,当然一边喝酒,一边就谈谈诗。我们看《水浒传》里写到鲁智深碰到他江湖上的朋友,一起到酒店里去喝酒,就“说些枪唐代宴乐图棒”,喝酒时候说什么呢?说枪棒,讨论武功,因为他们是练武的人。诗人在一起,当然说诗了,所以三个诗人在酒店里坐下来,就谈谈诗歌,谈得很愉快。过了一会儿,突然看到一群歌女走进来,她们在酒店的另外一个角落坐下了。三个诗人就说,我们平时都觉得自己是比较有名的诗人,三个人都以为自己的诗写得不错,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正好今天有机会了,来了一群歌女。你们知道唐朝人唱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就是唱这些五、七言的诗歌,盛唐时代还很少有词。所以歌女唱的歌曲,就是诗人的作品,主要是绝句,诗就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所以三个诗人就说,现在有一群歌女来了,歌女凑在一起肯定要唱歌,她们带着乐器呢,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待会儿她们唱歌的时候,唱谁的作品更多,唱你的诗多,还是唱我的诗多。唱谁的诗多,就说明谁的诗更有名,更流行。果然过了一会儿,那些歌女开始唱歌了。第一个歌女站起来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谁的诗啊?是王昌龄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选进《唐诗三百首》的名篇。王昌龄一听非常高兴,唱我的作品了!王昌龄就伸出手,在他背后的墙壁上画上一道记号,说:“一首绝句。”就是我已经有一首绝句被人歌唱了。过了一会儿,第二个歌女又站起来唱,她唱的是一首五言诗:“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首诗大家不太熟悉,它是谁的诗呢?是高适的。当然我要稍微解释一下,古书中说,歌女又唱了一首绝句,实际上这四句诗,是高适的一首五言古诗中的一个片段,这首诗原来有二十四句,比较长,这是开头的四句。这四句可以独立成篇的,把它抽出来单独作为一首诗也行,因为有独立的意义,所以当时的歌女拿出来唱。高适一听也很高兴,也在墙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歌女站起来唱,也是唱的七言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王昌龄的,叫《长信秋词》,也是选到《唐诗三百首》里的,很有名的诗。王昌龄就更加高兴,转过身去又画一道,说:“两首绝句。”这时王昌龄跟高适一起转过脸来,朝着王之涣笑。王之涣脸上就挂不住了,他们两人一个是一首,一个是两首,自己却一首也没有。王之涣就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她们这三个歌女,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东西!他说还有那个最美丽的歌女还没有唱,待会她唱,要是还唱你们的作品,我就甘拜下风。要是她唱我的诗,你们就要拜我为师!又过了一会儿,第四个歌女,也就是王之涣说的长得最美的那个歌女站起来了,她开口一唱,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的诗?王之涣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是选到《唐诗三百首》中的。这下王之涣就高兴了,给他说中了,最美的歌女站起来就是唱他的诗。王之涣说,怎么样,你们两个乡巴佬,我难道是瞎说的吗?三个人就哈哈大笑。那些歌女听见这边三个人哈哈大笑,就跑过来问,三位先生你们高兴什么呢?他们就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哎呀,那些歌女说,真是有眼不识“神仙”!大家一起过来朝他们行礼,邀请他们一起过去喝酒,大家都很愉快。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就说明在盛唐的时候,社会上面最流行的歌曲,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欣赏的作品,就是诗,你诗写得好,你的名声就非常大,你就非常受民众喜爱。

第一讲  诗歌唐朝(5)
“旗亭画壁”的故事发生在盛唐时期,盛唐时期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大,百姓安居乐业,又因为统治阶级的提倡,整个社会都重视诗歌。到了中、晚唐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生活不再那么浪漫、热闹,那么,这种整个社会都喜爱诗歌的风气,还能延续下去吗?
  这种风气从盛唐一直延续到中唐、晚唐,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我们刚才提到王安石的话:“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这个白乐天,白居易,就是中唐诗人。白居易一方面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才非常好,诗歌水平非常高;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通俗的诗人,相传连不认识字的老太太对白居易的诗都是一听就懂的。容易懂的作品就容易被人接受,所以白居易的诗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非常高,雅俗共赏。有一年,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官到江西的九江,当时叫江州。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这一贬对他是有好处的,白居易到了江州以后,才写出了《琵琶行》,他不到江州的话,一辈子也写不出《琵琶行》来。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好朋友元稹,他对元稹说:我这一次从长安贬到江州,走了三四千里路,一路上路过了许多小旅店,还路过了很多乡村学校,还有寺庙,还坐了客船。这些建筑,这些船只,到处都题着我的诗。也就是说,到处都有人把白居易的诗题在墙壁上、柱子上。他还说,我一路上遇到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白居易画像有的是体力劳动者,有的是出家人,他们都能背诵我的诗。白居易很高兴,这说明他的诗被很多很多的读者所接受,大家都读,大家都喜欢。我们现在还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着,当时白居易的诗还有一个最狂热的崇拜者,堪称超级发烧友,这个人喜欢白居易的诗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个人姓葛名清。葛清有个习惯,他喜欢文身,文身就是在身上刺花,他在身上文的不是什么青龙、白虎的图案,他浑身都刺着字,他刺的是些什么字呢?都是白居易的诗,他在浑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前胸、后背、手臂、大腿上全刺着白居易的诗。而且他对身上的诗句非常熟悉,人家问某一句诗在哪里?他用手向前胸一指,说在这里。另一句诗在哪里?他又把手向后背一指,说在这里。他浑身上下刺满了白居易的诗,所以他走来走去,大家说这是一个流动性的白居易诗板,古语叫“白舍人行诗图”。因为白居易做过“中书舍人”的官,所以称他“白舍人”。可见中唐的时候,社会上对诗歌、对诗人的崇尚同样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同样是在中唐,还有一个更加有趣的例子。另一个中唐诗人,当然他的名气没有白居易那么大,这个诗人的名字叫做李涉。可能大家不太知道他,但是他在中唐时候,也是一个相当有名的诗人。有一次,李涉路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做井栏沙,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在今天安徽省安庆市的西南方,有一个小镇叫皖口镇,井栏沙就在那个地方,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李涉经过井栏沙,他写了一首诗,他说:“暮雨潇潇江上村”,黄昏时候下着细雨,江边上的村庄本来就很荒凉,黄昏时候又下着细雨,就更加荒凉了。“绿林豪客夜知闻”,突然来了一个人挡住去路,是谁呢?是一个强盗,一个绿林好汉来了。第三句、第四句我待会儿再讲。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事情呢?原来,李涉带了一个书童,一起路过井栏沙,正想投宿,船还没靠岸,突然被一个强盗挡住了。强盗挡住了路,当然会说:“来者何人,留下买路钱!”李涉的书童就说:“这是李涉先生。”强盗一听说是李涉,是个有名的诗人,就说:“久闻大名,久闻大名,既然你是李涉,我知道你是有名的诗人,我就不抢你的东西,你也不要给我买路钱了,你写一首诗送给我吧!”李涉就写了这首诗,前面两句就是“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三、四两句是:“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就是他年我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现在的世界上,有一半人是跟你一样的,天下已经不大太平了,强盗很多,走来走去都碰到你这样的人,所以我也无所谓了。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说到了将来你也不用隐姓藏名了,你不要说我当过强盗怕人家知道,现在世界上强盗多得很,你没事的。李涉写了这首诗送给强盗,强盗一看,非常高兴,结果不但没有抢他的东西,不要他交买路钱,反而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说你是大诗人,我送些礼物给你。于是李涉就平安过关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唐代,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诗歌,都喜欢诗歌,都懂得诗歌的价值,都尊敬诗人。这种风气已经普及到了什么层次,到了强盗这个层次了。连强盗都喜欢诗歌,都懂得诗歌的价值,那么我们大概可以下这个结论:唐代社会从上到下都有崇尚诗歌的风气。在这样一种风气下,当然大家都会来写诗,最有才华的人都把他们的才华用在诗歌写作上。所以我们说,唐诗要想不好也难!这就是闻一多所说的“诗唐”,也就是诗歌的唐朝!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讲 咏怀述志(1)
古人说:“诗言志。”用诗歌来表达志向,抒发情感,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悠久传统。而代表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唐诗,它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咏怀。不论是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虽然诗人们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各不相同,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但它们都有一个同样的重要主题,就是咏怀。那么,唐代的咏怀诗和别的朝代的诗有什么相异之处?唐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又是怎样的情志呢?
  今天我们谈的是唐诗主题的第一大类,我把它叫做“咏怀诗”。什么叫咏怀诗?概括地说,就是用诗歌抒写诗人的怀抱,写他心中的思想、情感,他的精神活动,他的内心世界。中国的诗歌跟西方诗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诗歌从本质上讲都是抒情诗。我们读欧洲的诗,看到很多叙事诗,从《荷马史诗》开始,到拜伦的《唐璜》,诗歌中总要讲一个故事,有情节,有人物。中国的诗不一样,中国的古诗主要是抒情的,它主要的功能是写诗人内心的一些情感,一些思想。唐诗当然也不例外,所以顾名思义,咏怀也就是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从现存的唐诗作品来看,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子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人的咏怀诗有哪些特点。
  我觉得唐代最早的一首优秀的咏怀诗是魏徵写的,这首诗的题目叫《述怀》,“述”就是叙述,就是讲述,“述怀”就是叙述我的胸怀。这首诗写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太平,唐代还处于开国战争期间,那么魏徵写了些什么呢?他写了他归顺李世民以后,跟着他打天下,东征西战,还到远方去出使,过着很艰苦很紧张的生活。他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些感受,他就写出来了。这首诗比较长,我们不能一句一句地讲,我先向大家介绍最后两句,他说:“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意”和“气”,“意气”,这在古诗中间是一个词,我们现在不大说“意气”,要说就是“意气用事”,变成一个贬义词了。魏徵说的“意气”是什么意思?就是意志和气概,也就是内心的精神方面的一些活魏徵画像动,思想、情感,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至于说功名富贵,我跟着李世民打天下,将来能做什么大官,能得到多少俸禄,那都是次要的,可以不予考虑。那我们看魏徵这个人在诗中表达的这样一种胸怀,后来实现了没有呢?应该说实现了。魏徵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大臣。魏徵病重了,唐太宗去看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唐太宗把自己一个年幼的女儿带到病床前面,当场许配给魏徵的儿子,说你虽然病重了,但是我今天希望你看一看未来的儿媳妇,他们还没到结婚的年龄,我先答应下这门婚事。应该说这样的君臣关系在封建时代是非常难得的,也许这正是魏徵诗里所说的“深怀国士恩”的具体内容,唐太宗确实把他视为一位“国士”啊!魏徵的《述怀》这首诗,最中心的意思就是“人生感意气”,他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