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流云剑-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容易出事的内廷搞定了,前朝的官面上反倒很简单。

    因为苗三冠、彭无影、陈诘这三驾马车暗中勾结在一起,能收服的收服了,不能收服的全部暴病身亡了,剩下的都是替换进来的核心人物。

    比如说内廷太监杨寿春、王坤,那真是谁也没有想到,竟然是两个忠义之人。

    王爷殡天之后,他们竟然悬梁自尽跟着去阴间服侍王爷了,他们的棺材现在就停在桂端王灵柩的侧后,让好多人感叹不已。

    比如说参将黄朝宣、贾威两个人,正在巡视城墙防御的时候,突然听到王爷殡天的消息,竟然被吓得一个站立不稳,从城头上跌下来给摔死了,让人嘘嘘不已。

    比如说衡州府知府大人,听到王爷殡天的消息,顿时惊悸交加,在知府衙门一口痰没有吐出来就“因公殉职”。

    现在,衡州知府暂时由脱下道袍的苗三冠署理,永州知府彭无影本来就是王爷的“宠臣”,操办桂端王大丧的事情当然就由他们牵头,这是合情合理的。

    于是,外面有苗三冠、彭无影周旋,里面有总管大太监陈诘张罗,一切都是有条不紊,任何外人都无法看出端倪。

    刚好重庆瑞王、昆明黔宁王的人都来了,苗三冠和彭无影终于找到机会,把桂端王承袭的事情提了出来,这两家王爷的人当然没有异议。

    因为谁家都有生老病死的问题,王位承袭能够坚持下去,这涉及到各地藩王的根本利益,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这个制度绝对不能改变。

    根本没有任何阻力,重庆瑞王、昆明黔宁王就联名上书:桂端王镇守一方,保证了湖广两地的安宁。现在天下纷扰,时局不靖。希望朝廷尽快颁下诏命,确认桂端王王位承袭,以安地方。云云。

    最后大家协商一致,就由王爷生前的“宠臣”彭无影进京,当面向皇上陈述下情,尽快落实桂王府的事情。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0487、衡州巨变
    涉及到皇家的事情,那都是天大的事情。

    既然是天大的事情,那就只能老天爷才明白。

    当官的生怕自己官位不保,虽然想弄个所以然,可是谁都不敢深究。

    老百姓关心的是自己吃饭的问题,至于谁来当王爷,反倒是一个非常次要的问题。

    这么一番周折下来,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纷乱之中人来人往,各种传闻不绝于耳,可是稀奇古怪的事情谁也说不清。

    就算是有些人被清除了,在外人看来也合情合理,应该是三王子朱由楥在为自己承袭王位扫清障碍。

    自古以来,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承袭祖制,肯定要启用一批自己人,在此之前抹去一些人,那都是很正常的“官场潜规则”。

    衡阳王府肯定要换主人,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新来的主人究竟是谁,那只有天知道。

    其实人家老天爷很忙的,根本没有心情管你们凡人的芝麻绿豆小事,所以老天爷都不知道衡阳王府里面究竟如何了,最后发生了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湖广巡抚魏光绪,是最想弄明白衡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人。可是北面的反贼太多,大军在外脱不了身。

    派了一个副使过来吊唁,结果除了总管太监陈诘之外,什么人都没见到。

    虽然一路上听到各种传闻,但是都查无实据,结果回到襄阳也只能把道听途说的事情汇报一番。

    湖广巡抚魏光绪总觉得哪里不妥了,可一切都是捕风捉影,并无真凭实据。

    要说这个魏光绪真是不知死活,你带兵外就应该负责剿灭叛贼,其他的事情根本和你没有干系。

    可是魏光绪偏不这样,作为东林党里面的“地微星矮脚虎”,他一定要给皇上递折子,把自己的“高明见解”陈述一番,生怕皇上不知道自己的“聪明才智”。

    皇家的人吞服丹药,这都是公开的秘密。就算朱常瀛吞服丹药死了,那也很正常。

    最关键的是,对于各地藩王,属于皇上最大的心病之一。死一个少一个,最好马上都死了。

    彭无影只身进京,肩负重任,这是一定的。

    虽然下面纷纷扰扰,但是手握重兵的桂王死了,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也就是少了一个牵制自己的皇叔而已,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换一个病秧子上来当王爷,起码就没有了拥兵自重,公然谋逆的隐患。

    崇祯皇帝年轻,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或许较固执、偏执。所以他有自己的独立主张,不是一个愿意受别人架空的人。

    东林党把持朝政,为所欲为,是少年皇帝心中的一根刺,只要是东林党抓住不放的问题,崇祯皇帝就要坚决压制。

    魏光绪自作聪明,一定要把桂王的死弄个水落石出,刚好和崇祯皇帝的想法背道而驰。结果没有扳倒其他人,反而把自己搭进去了,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正因为如此,彭无影此行看似凶险,其实属于没有什么风险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危险。

    反倒是现在的苗三冠非常忙,忙得脚不沾地,不可开交。

    以前没有地盘,自然无法施展拳脚,好多想法不能变成现实。

    现在名义上一下子有了整个湖广之地,也就是差不多大明朝六分之一的江山,麻烦事情当然就多了。

    苗三冠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更不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所以他对目前的局面看得很清楚。

    能够全部掌控整个湖广地区当然最好不过,但目前绝对不现实。

    饭咬一口一口的吃,一锹挖口井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决定构建两条线,形成内外有别的战略方针。

    核心区域:建立一个稳固的绝对势力圈,完全由自己说了算,作为今后的发展基地。

    首先是借助桂端王的名义下达一纸调令,把桂阳郡参将调到长沙,新来的张承宗走马上任,担任了桂阳郡的参将指挥使。

    原来两万人的戍边卫军全部就地解散,凡是有家眷的一律取消军籍回家种地。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戍边卫军都是祖孙三代在一起,一家就是近十口人。这不符合要求,当然只能全部迁出卫所,到指定的地方建立村落。

    大观堡南山秘密军营抽调三千六百余人,加上张承宗带过来的三百六十人,组建了衡州府四千人的南大营,作为桂阳郡守备军。

    建立常备军队,也就是职业军队,在戍边卫军的基础上,兵力削减五分之三。不再搞什么半军半农,专门承担境内的御敌战斗任务。

    其次,永州府参将魁楚,因为被彭无影找到了克扣军饷、残害百姓的确凿证据,锦衣卫湖广总提调陈诘立即缉拿问罪,直接在永州城砍头示众,人头就悬挂在城门楼上。

    关大头临危受命,出任永州府卫军参将指挥使,对原来的一万八千卫军采用相同的办法就地解散,另外择地安置种地。

    永州府是熊家军的大本营,所有的匠作营八千余人,现在都集中在大观堡周边,所以关大头奉命从南山秘密军营抽调六千人,组建了衡州府的西大营。

    有了张承宗的南大营、关大头的西大营这个掎角之势,苗三冠第三步就是改组衡阳城的守军。

    这些军队原本都是常备军,也就是职业军人,一共七千二百人的编制。

    因为参将黄朝宣、贾威“被坠城而死”,所以苗三冠命令侯老六出任参将指挥使,对原来的七千二百人进行全面整顿,凡是违反熊家军军令的人,一律严厉处置。

    重者徒刑,轻者解除军籍。经过一个月的严打,衡阳守军仅仅保留了一千三百多人。

    苗三冠命令侯老六从南山秘密军营抽调两千七百人,组建了四千人的衡阳中军大营,承担王城的守备任务。

    桂端王朱常瀛殡天,正是人心思变,惶恐不安的时候。

    乱世用重典。

    苗三冠快刀斩乱麻,首先把周边军队全部变成了自己人,建立了衡阳城、永州城、桂阳城这个铁三角,总兵力一万四千人。

    为了加强对辖区控制力度,苗三冠组建了一支可以灵活机动的御林军,是最精锐的骑射部队。总兵力四千八百人,统领是方千寻。

    带兵将领分别是周昶、周曦、李定国三个新冒出来的年轻人,每个人带领一千二百人。剩下的一千二百人,由方千寻亲自掌握,属于王府的卫队。

    这些人的主体都是熊家军少年营,是在四川阴平组建的。里面的兵员年龄最大的不到十九岁,最小的才十四岁。他们就忠于一个人,那就是挽救了他们生命的大恩人熊储。

    如果在什么地方听到有人说熊储半个不字,这些人很可能当场拔剑杀人。

    苗三冠知道熊储把少年营带回来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这支部队没有打散,属于熊储的近卫军。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王府,兼顾一些特殊任务。

    在整顿铁三角里面各县的过程中,锦衣卫湖广总提调陈诘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别人不敢指手画脚的作用,因为他有正大光明的身份。谁敢在锦衣卫面前炸刺,那都属于活得不耐烦了。

    李定国奉命听从总管太监陈诘指挥,一个月时间里四处出击,凡是这个党那个党的、有前科的、有民愤的地方官员,全部抓到了衡阳城,一口气把铁三角里面的十三个县全部梳理一遍。

    陈诘把锦衣卫的十大酷刑一股脑儿施展出来,那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承受得起的,结果自然把所有的案子办成了铁证如山。

    苗三冠代表桂端王恩威并施,另外简拔一批不属于任何党派,而且都是本地的学子,经过耳提面命之后,接管了十三县的民政事务,然后所有的县令都换上了自己人。

    熊储在樊城、新野、邓州、襄阳来回乱窜,和全真教、少林寺展开对攻的时候,苗三冠、彭无影、陈诘这三个人却在家里大动干戈,没有损失一兵一将就拿下了十三县。

    外面的事情都处理得差不多了,王城里面的事情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内廷卫队仍然是女兵营,这是已经合并之后的女兵营,三千六百人。统领、副统领是扈媚娘、韩冰如,婉莹、婉青两姐妹分别带兵一千二百人。

    按照苗三冠的命令,王府的保卫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方千寻的御林军,内部是扈媚娘和韩冰如的女兵营。

    岚儿、袁鹂卿、苗若兰、武藤兰、熊翠云、熊月娥这些小姑娘,暂时都住在储秀宫,扈媚娘和十二名白凤卫队成员也住在这里,算是秘密保镖。

    什么东六宫、西六宫都空着,作为王妃住所的坤宁宫,那更要空着。

    内城南门外的东面是祖庙,西面是祭天坛。

    把所有的吊唁人员全部打发走之后,王府彻底变成了自己的天下,内廷的人终于可出来走动走动,结果被“王太妃”武大娘走到了祖庙这里。

    武大娘原本就是大家闺秀,而且执掌武家坡二十余年,所谓见多识广,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

    “苗总管,公子已经老大不小了,大婚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公子一旦大婚,那肯定要祭拜天地祖宗。现在祖庙里面是我家公子的祖宗吗?根本不是。既然如此,这些牌位还供着干什么,赶紧拿出去找个地方烧了!”

    还别说,苗三冠最近忙得晕头转向,真把这件大事给忘记了。

    现在“王太妃”武大娘突然提出来,苗三冠顿时汗流浃背:“老祖宗说的是,这都是我疏忽了,马上就办。”

    武大娘摆摆手:“里面的那些牌子都烧了,可是祖宗牌位总不能空着吧?我家公子原来姓熊,现在你们又说他姓朱,那就应该认祖归宗,把自己的祖宗请回来供起来才是道理。”

    武大娘一番话说得在理,所以熊储自然就要认祖归宗,然后又扯出一大摊子事情。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0488、英雄有后
    怀远县,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封地。

    刘安一心造反,又担心汉武帝刘彻察觉,所以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著《淮南子》。

    《淮南子》通篇都是黄老之学,强调的是如何修身养性,无为而治。

    编著完成之后,刘安专门呈送给朝廷,表示自己信奉无为而治,绝对不会起兵造反。让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削藩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给削了。

    《淮南子》文辞华美,史料丰富,立论严谨,堪称一绝。

    知道《淮南子》的老百姓并不多,因为老百姓关心的是衣食住行,所以人们记住的恰恰是另外一件事情,也就是刘安为华夏美食作出的巨大贡献——豆腐。

    熊储停留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想吃吃淮南王发明的豆腐。

    襄阳距离凤阳府千里之遥,不是说到就能到的。

    熊储的身份敏感,刚刚又和全真教、少林寺大战一场,本来就已经惊动了很多人。

    现在要走这么远的路程,如果不小心在意的话,半路上可能就要出岔子。

    熊储到凤阳府祭祖,并不想惹是生非,因为他是一个最怕麻烦的人。

    为了尽可能减少麻烦,熊储用了半个月赶到怀远县就停了下来,然后让莫九娘和当地的暗线取得联系,把凤阳府那边的事情搞清楚。

    虽然对凤阳府的情况有所了解,但绝对不能贸然行事。

    进入皇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还要祭拜祖宗的话,就更是一个无法掩人耳目的大事情。仅仅香纸蜡烛一项,那就需要几大车来拖。

    莫九娘到暗地里忙去了,熊储闲来无事,自然需要瞻仰一下老祖宗太祖皇帝的遗迹,也就是上窑山洞山寺。

    因为有传说,太祖皇帝朱元璋小时候讨饭的时候,曾经把这里的山洞当成不要钱的客栈。

    熊储也要过饭,带着岚儿从信阳州要饭到洛阳,结果被骗进了九道山庄,然后才有一连串的事情发生。

    因为有要饭的亲身经历,熊储自然能够体会到要饭的艰难困苦,所以今天带着严二娘、曼戴莉和白凤卫队十二人登山,想看看自己的祖宗当年要饭的遗迹。

    山洞已经变成了寺庙,老祖宗要饭的经历就变成了传说。

    包括太祖皇帝把山下大财主家的牛犊子给宰了,这都变成了优美的传说。

    这些传说并不是别人说的,而是洞山寺的和尚们说的。

    太祖皇族朱元璋把人家的牛犊子给吃了,又害怕财主找麻烦,结果把牛尾巴塞进一条山缝。等到财主家的人找过来,他说人家的牛钻进山里面去了,就剩下一条尾巴。

    和尚们说起这一则传说,那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太祖皇帝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明绝伦,果然是天降神人,该当皇帝。

    本来什么事情都没有,但是严二娘听了美妙的传说之后,表情就有些古怪。

    似乎想笑,又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