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序言
《谁教坏了孩子》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多家报纸、杂志、网站连载、选载此书。后经修改,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又以“反思中国教育”为书名再版此书,使之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有的地方把它列为教师必读书籍,也有不少读者自发地在网上写书评、谈感受。还有许多读者写信或打电话给我,与我交流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也有许多家长来信反映自己孩子的情况,向我咨询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有朋友鼓励我再写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以谢读者,也有出版社编辑找我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更早、更大、更持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全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所有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但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很高,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加大;另一方面却是家长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手段不科学,不符合孩子的教育、成长规律,有些教育行为甚至是非常错误的。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调查发现: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和理论上可能并不缺乏,甚至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上却显得那么的无能为力。有近70%的年轻家长为该怎么教育孩子发愁,很多家长甚至不知道究竟应怎样教育孩子。上海这样一个(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尚且如此,那么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就更多、更严重。
  在我进行的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也发现:有45%的家长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有80%的家长希望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得到帮助,有50%以上的家长希望从教育理论上得到帮助,而几乎100%的家长希望有更加具体的教育案例,也好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解决家庭教育中所遇难题的方法和技巧,是千万家长迫切寻找的东西。所以,正视现实,直面困惑,提出对策,引领家长,是今天千万家庭的呼唤,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出于这样的思考,我走了多家书店,在书店我发现:现在的图书市场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比较多,也比较好。但是,他们例举的大多是“很成功”或“很失败”的“个别而极端”的例子,像哈佛女孩刘亦婷、剑桥男孩王超等。这些例子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但因其代表性有限,终究有所欠缺。广大家长热切盼望有一部反映普遍现象,切合普通家庭实际,能够对普通家庭的家庭教育有借鉴价值的书籍出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我想以自己掌握的一些普通家庭的教育案例为素材,以一个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身份,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广大的家长朋友聊一聊有关家庭教育的事情。希望广大的家长朋友能够通过这些具体而普通的案例,找出适合自己家庭实际的家庭教育方案,也算是作为教师的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如何面对胆小怕羞的孩子(1)
如何面对胆小怕羞的孩子,是困扰许多家长的常见问题,也是家长们急于得到答案的问题。严格地说,胆小害羞是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自然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外界接触次数的增多,胆小害羞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但是也有些孩子四五岁或者小学几年级了还是很胆小、很怕羞,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重视、要想办法纠正了。
  要纠正孩子的胆小怕羞,首先要找出造成他们胆小怕羞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一般说来,造成孩子胆小怕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婴幼儿期与外界接触比较少
  我们见到的一些胆小怕羞的孩子,多数是婴幼儿期由爷爷奶奶带,不常见生人、不常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孩子。我们还见到,一般在学校校园里长大的孩子都比较胆大、放得开。所以,多带孩子和外人接触,让孩子多见世面,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是纠正这类孩子胆小怕羞的最好方法。
  2。家长不正确的教育
  如前所述,胆小怕羞是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自然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外界接触次数的增多,胆小怕羞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但是,有的家长不懂得这一点,把孩子的胆小怕羞当作一个大的缺点来对待,急于纠正,但又方法不当。常常人前人后地提醒孩子,有的还强迫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当孩子不肯表现的时候,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又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胆小怕羞。这样不但不能纠正孩子的胆小怕羞,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内心体验,使孩子变得更加的胆小怕羞。
  案例一:4岁的菲菲是个胆小怕羞的孩子。一天她随妈妈出门,遇见了妈妈的一位朋友。妈妈与朋友攀谈起来,菲菲胆怯地躲在妈妈身后,低头吸着大拇指。妈妈说:“菲菲,这是丁阿姨,问阿姨好。”菲菲只是抬头看了阿姨一眼,就又低下头,继续吸她的手指。妈妈好言相哄,让菲菲走过来,但菲菲只是摇头。妈妈感到尴尬,可又不好在朋友面前发作,只好向她的朋友道歉说:“菲菲是个胆怯的孩子,我想她是不好意思。”(摘自《父母世界》)
  妈妈这么一说,无疑强化了菲菲的胆小怕羞。
  也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听话,动辄对孩子进行恐吓。有的拿警察来吓唬孩子,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把你抓走!”有的甚至讲些妖魔鬼怪、装神弄鬼的故事吓唬孩子,并且威胁孩子说:“不听话老妖精会来抓你!”这样时间长了,也会造成孩子胆小,而且还会怕光、怕黑、怕独处、怕生人、怕热闹、怕小动物等现象。
  对于这些情况,家长应该吸取教训,改掉在人前说孩子短处和吓唬孩子的坏习惯。对已经造成心灵伤害的,要设法将一些正面的信息告诉孩子,消除负面影响。给孩子讲明事物的本来面目,使孩子对事物有多方面的了解,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还可以给孩子讲些英雄人物的故事,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一切,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而且,在生活中让孩子避开一些有攻击性的动物和狂风、雷电等可怕的东西,以及不让孩子夜间独自行走等。对于一些难以回避的事物,在最初接触时,要有大人在场,要逐步进行,由远及近、由表面到深入。
  一般来说,通过上述措施,孩子会越来越胆大。有些家长逼着孩子与可怕的事物去接触,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胆量是不可取的,这样只能使孩子更加胆小。

如何面对胆小怕羞的孩子(2)
3。孩子自卑心理的影响
  有些孩子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自己在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做出偏低的评价,做事谨小慎微,由认知上的偏差发展为自卑的人格,表现在外部就是胆小、害羞、孤独、沉默寡言。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尽量发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假装无意、实则有意地表扬孩子(注意,如果直截了当地表扬,孩子会以为你是有意培训,反而有所戒备,甚至会加重他的胆小怕羞),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消除自卑心理。当孩子的自卑心理消除后,自然会克服胆小怕羞的毛病,变得大胆、开朗起来。
  4。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过于严厉
  有些家长或教师对孩子过分严厉,久而久之,使孩子畏惧于家长和教师,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惟恐有差错,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得不自然、胆小怕羞。
  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给我讲过这样的事情:
  案例一:有一个12岁女孩,平时上课比较认真,完成作业情况也好,可是考试成绩却不如平时。她的父母对女儿的学习很重视,要求较高,每次考试,都给孩子定出成绩标准,达不到标准,就惩罚。孩子本来就敏感,对父母的态度非常在意,不愿让父母伤心。结果一到考试她就怕考不好,紧张得脸色发白,满头冒汗,出现了考试焦虑症。还有一个12岁男孩,本来就胆小,因一次考试不及格,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严厉地批评了他,还要他请家长,结果导致其见了老师和爸爸就像老鼠遇到猫一样紧张,最后整日不愿上学,只愿独自在家,不得不进行心理治疗。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改掉对孩子严厉、苛求的毛病,营造愉悦、和谐的家庭气氛,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而且家长要和老师积极沟通,恳请老师配合,多鼓励、少批评,要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帮助孩子克服自卑,鼓励孩子勇敢地表现自己、张扬个性。这样就能使孩子克服胆小害羞的习惯,变得大方开朗、热情阳光。
  案例二:北大才女步非烟自己回忆说,她小时候是个非常胆小而又害羞的女孩,在班上一直是最内向、最少说话的一个。
  在她三年级的时候,一次语文老师错把她当成了学习委员,让她把作业本收起来并抱到老师办公室去。一向胆小怕羞的她得到老师的“钦点”感到很意外、也很激动。于是她很仔细地将作业本整理好,并抱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语文老师见到她先是一愣,随后又很快朝她微笑,还说她作业本整理得很整齐。得到老师的表扬后,她很开心。随后,语文老师又找机会让她做事、发言并表扬鼓励她,这使她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语文老师的欣赏鼓励下,她越来越大方、越来越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越来越敢于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尤其是语文成绩特别突出。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而且活跃在学校文学社,最终成了一名读者喜爱的武侠小说作家。
  看着面对镜头充满自信、口若悬河的她,若不是她自己讲述,谁能相信她曾是一名胆小害羞的小姑娘。为此,步非烟本人也特有感慨,特感激她的小学语文老师。她觉得就是小学语文老师的鼓励与欣赏,使她这样一个胆小害羞的小姑娘变得自信大方起来,并影响了她的学业和人生……
  通过步非烟的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待胆小怕羞的孩子,正面的鼓励和肯定是最有效的纠正办法。多鼓励孩子,不责骂孩子,尤其是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也要宽容对待,这样孩子的胆子就会逐渐大起来,就不再害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如何面对任性倔强的孩子(1)
如何面对任性倔强的孩子,是我在进行教育讲座时,家长们提问最多的问题之一。
  一个家长说:“我女儿3岁了,以前一直比较听话。可是近来特别任性,不但不听话,还总跟大人闹别扭。前些天,天气特别冷,我要给她穿棉衣,可她就是不穿。我告诉她外面很冷,不穿棉衣会冻着、会生病。可她就是不听,坚决不穿。我勉强给她穿上,她一甩袖子,就又脱下来了。眼看上班就要迟到了,我急得冲她大喊起来,还打了几巴掌。最后索性强按着硬把棉衣给她套上,拉起她就往幼儿园走,但她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扭动着。你说我应该怎样对她?”也有不少家长提问:“孩子以前挺乖的,怎么现在越来越任性、越来越不听话了,不知道应该怎么管教?”
  如果你是一位读过儿童成长方面书籍的家长就会知道,上述情况并不是孩子真的任性了,而是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这个时期,孩子有一定的叛逆性。你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你要他向南,他偏要向北;你跟他来硬的,他比你还硬。这种情况,你不如先依了他,等他牛劲过了再跟他讲道理。比如用缓和的语气告诉她外面很冷,不穿棉衣会冻坏身体,接着带她到室外去感觉一下,如果确实冷,她自然会加衣服。这样做也用不了几分钟,这样孩子就不会任性、犯倔。如果你硬要孩子按你的想法去做,虽然孩子会暂时屈服于你,但时间长了,还真的会将一个正常、平和的孩子塑造成一个真正任性倔强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任性倔强呢?真正的任性倔强就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很固执、抗拒、不服从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父母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任性是人类性格品质中不好的一种表现。倔强虽然也有好的一面,但过了头也是不好的。一般来说,任性、倔强等性格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但也有很多是由于早期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
  造成任性、倔强的原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惯出来的;第二种是打出来的;第三种是家长提示出来的。
  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孩子的爱护关照太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无论对错一律满足,时间一长就给孩子形成了想要什么就得有什么,我想怎么着就要怎么着的错误认识。而当他们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大哭大闹,哭闹不止,而此时家长如果继续迁就,就更增长了他任性的成分。
  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他们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不允许孩子有过失、有错误,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落后教育观念,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使用暴力,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也要对抗,养成了倔强的脾气,而此时家长更气不过,于是再狠打。这样越打越犟,越犟越打,本来平静随和的孩子,却被家长打成了一头不服管教的犟牛。
  还有一些家长,孩子本来偶尔犯一些小脾气、使一点小性子是很常见的,但家长就认为是孩子任性、犯倔。于是人前人后地讲孩子多么任性、多么倔强,讲得多了,相当于给孩子暗示,反而强化了他的叛逆,由偶尔的任性犯倔,变成了真正的任性倔强。
  找出了孩子任性倔强的原因,纠正起来似乎就有了方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如何面对任性倔强的孩子(2)
对于由于娇惯造成的任性倔强,家长就要狠下心来,坚持原则,在孩子哭闹时不理睬、不迁就、不给他好处,等他停止哭闹了再给他讲道理,并告诉他以后越哭闹越得不到好处。还要告诉他无论什么事情、什么要求,都要用积极协商的办法去解决。这样不但可以纠正孩子的任性,而且培养了孩子用积极的方法处理问题的好习惯。
  案例一: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她去商场买东西,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没有给他买,这孩子就大哭大闹,先是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搞得这位妈妈十分难堪,怎么劝怎么哄也不行。妈妈叹了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了。
  就在这时卢勤老师制止了她:“不能惯着他!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不然你一辈子都要受苦。”卢勤老师劝她马上“离开”,不再理这个孩子,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然后,卢勤老师对这个孩子说:“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妈妈已经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这么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说完,摆摆手,让围观的人全都走开。
  孩子把抹眼泪的手指分开一道缝,看了看,大家都走了,妈妈也“走”了。他立刻停住了哭声,爬起来去追妈妈。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孩子急了,喊着:“妈妈,等等我!我不闹了!等等我!”
  看,对待这样的孩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