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60:圆明园大劫难-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法军上下,对到达圆明园倍感兴奋。
  一条铺花岗岩石板、修整得十分漂亮的宽阔大道,穿过海淀村,直达圆明园。海淀很富裕,一看住宅,说明皇家宫第就在附近。走过那座横跨运河的壮观大桥,是一条林荫大道。路旁一边,一个个园林和清朝大员私人府邸庭院掩映,另一边,高大的柳树排列。
  

第十五章 抢夺圆明园(2)
再往前?,大路两旁各有一大片池塘。阿尔芒大夫称“它们比凡尔赛宫的瑞士人水池有四倍大;而林荫道通向圆明园大门,门前有个很大的广场,四周都是榆树和拒马”。保罗·瓦兰描写得更为具体:“广场用石头砌成,四边各有一大铜狮,立在三米多高的大理石底座上”。法军整个队伍很快集中在广场上;大家都想把它的大小和凡尔赛宫阅兵场做比较,甚至对那些呈梅花状排列的大树浓荫也要比一比。
  广场正前方就是圆明园。大门紧闭,更显其宫垣绵长。这样的外观就已表明,园内宫殿定有各种各样精妙绝伦的装饰。
  历史学家皮埃尔·德·拉戈斯这样描写那个庄严的时刻:“大家以为大敌当前,殊不知只是一场《一千零一夜》之梦。据说,面前这个闻名的宫殿,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普通欧洲人见过。还有不确切的传闻说,那里面尽是奇珍异宝”。卡斯塔诺大夫写道:“对这座宏伟建筑,大家没有任何概念,心境都是怪怪的”。
  法军搬走了拒马,准备就地宿营。但是,孟托邦将军一定先要保证没有大批清兵藏在圆明园内。法国人到达时,曾发现大宫门前有几个带弓箭和火枪的兵勇,但很快就不见踪影了。孟将军遂派康普农少校带着他的副官海军上尉皮纳和两连海军陆战队到正门侦察。
  圆明园大门高而厚重,紧紧关闭。宫墙非常之高,围有宽阔的角隅。这时,小部队在左边发现一段围墙稍低的地方开有一个暗门。于是搬来云梯,几个海军陆战队员爬过墙头,从里面打开暗门。右边也循此而行。几个充当守卫的可怜太监逃之夭夭。两支小分队从左右两侧小心翼翼地进入前院,要打开大门,让外面的陆战队进来。周围一片死寂,好像夏宫已被抛弃。
  突然,当皮纳先生和海军上尉维韦农进到一个小院的时候,遇到一大群带着武器的太监。皮纳伯爵以为他们不会怎样,就握着手枪继续往正门走去,但太监们挡住他的去路。皮纳左手拇指被射来的箭头略微刺伤。而右手则让大刀猛砍了一下,伤势很重。而维韦农肋下中了一弹。海军士兵顶不住了,这时增援赶到。那些太监经过短暂的抵抗,就抬着受伤的人撤走了。大理石地面上抛下三具尸体,其中一个是圆明园的满人首领。
  与此同时,鞑靼卫兵从墙头上开枪,法军有几个人受了伤。孟托邦将军的另一个副官布耶先生,当时就站在战马旁边,马的鼻子被子弹打穿。在夜幕降临之际,莫名其妙地打来两枪,法军兵营开始恐慌起来。孟托邦从刚打开的大门疾步走进圆明园的第一道庭院,但又决定不再往前去冒险。孟托邦命人叫来柯利诺准将,要他和他的整个旅在这个庭院驻扎,并下令禁止任何人入内。柯利诺派兵把守各个出入口。他责成步兵上尉舍尔歇和布里夫,防止有人擅自进入园内,并注意在英军最高指挥官到达之前,务使一切保持原样不变。
  10月6日晚,圆明园这座大清国皇帝的正式宫邸,几乎未遇抵抗就被法军占领了。
  在叙述他本人和所率领的部队到达这座皇宫的情形时,孟托邦将军这样说:“我和格兰特将军约定去距离北京四里远的夏宫—圆明园,皇帝差不多总是住在那里。那一带没有大路,树木茂密,交通不便……所以格兰特将军和他的部队走失了方向。我单独到达那座由鞑靼人守卫的宫殿。尽管经过长途艰难跋涉,我还是命令部队于当晚7时占领它,强行攻入……。鞑靼人退出由他们守卫的宫殿,损失了一些人,其中有个小官吏在院子里被打死。总之,我下令占领了圆明园……”。
  10月7日和8日
  夜里没发生意外事件。一清早,孟托邦将军就到圆明园去了。对此,保罗·瓦兰记述道,将军在开始视察之前对身边的军官们说,他信赖他们,他们自己会做到也会命令其部下做到,在英军到达之前让这里的建筑物保持原貌。陪同法军最高指挥官前往的有冉曼和柯利诺将军,他的参谋长施米茨上校;还有英军的巴特尔准将、斯利少校(属于英国女王龙骑兵)以及弗利上校,他们也是和法军一样在这里过的夜。孟托邦将军解释说,在格兰特将军不在场的情况下,他坚持英军方面也应该有代表参加这第一次对园子的视察。“免得他们在心里对我们的诚意产生任何怀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五章 抢夺圆明园(3)
一个步兵连在他们前面开路,以免发生万一。实际上,鞑靼人已经全部撤离了。如果说布隆戴尔将军的正式记述属实,那么,法军主帅在他视察所到之处都布置了岗哨,而且嘱咐军官们在格兰特将军到来之前,要注意保持所有地方都原封不动。布隆戴尔确切地说,担任这项任务的舍尔歇和布里夫上尉都非常认真负责,在他们担任警戒任务那段时间,任何一样东西都未被挪动过。好!但他接着说:“遗憾的是后来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不过,他没有具体说明大约过了多久,确切地说从几时开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局面就改变了……。
  在这首次视察中,他们一行人参观了“华丽得难以用语言形容一个连着一个的宫室”。惊叹不已的孟托邦将军10月8日给朗东元帅的信中曾说,“在我们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样的豪华相比拟,我无法用几句话向您描绘这如此壮观的景象,尤其是那么多的珍稀瑰宝使我眼花缭乱”。
  孟托邦始终处于惊叹之中。他在给陆军部大臣的信中写道:“无以计数的壮丽豪华建筑一座连着一座,绵延十六公里之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皇帝夏宫。园内有很多寺塔,里面供奉着各种各样金的、银的和铜的巨大神像。比如,仅一尊青铜大佛高达七十来法尺,而其余的一切也都如此。花园湖泊,星罗棋布;一座座白色大理石建筑物以琉璃瓦盖顶,五颜六色,熠熠生辉,里面数世纪来堆藏着各种奇珍异宝。除了这些,还有绝妙的田园风光。阁下对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也许仅有个概念而已”。
  对于夏宫这一“中国奇观”,海军上尉巴吕也曾有简要的描述:“这是咸丰皇帝偏爱的御宅,与京城皇宫相比,他更喜欢住在此处。他到紫禁城中,只是为主持每年的各种庆典活动。而这里的建筑,包括一系列宫殿,中间隔以湖泊、拱桥、假山之类的。很多别墅式庭院都用松木镀金建造,黄绿蓝琉璃瓦与姹紫嫣红花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所有这些宫殿,好像无序地坐落在一个占地广阔、高墙环绕、宛如矩形的园林之中。按照东方君王的习惯,在皇帝居所附近,都要建有库房,以储藏丝绸、裘皮等用品,粮食,以及皇家卫队所需的各种物品;而这里的禁旅八旗不下万人”。
  巴吕就总的感受作了如下精彩的概括:
  “当看到这座宫殿的时候,不论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哪个年龄,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大家所产生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压根儿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与之相比;绝对地震撼人心,为确切表达而说出的话是,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个圆明园”。的确,联军所经过的地方,城市肮脏,乡村贫困,谁也没想到还会看见这样的奇观”。
  天刚放亮,霍普·格兰特将军命令放二十一响炮作为信号,指明他所在的位置。他派吴士礼中校带领一个龙骑兵中队去寻找圆明园,找法国人以及他们自己的骑兵部队。吴士礼完成任务,九时返回。早餐后,格兰特和额尔金就出发,去与孟托邦将军会合了。
  中午时分,他们到达圆明园。“这些先生们可以看到我们是何等守信用,他们所见到的一切都原封未动,井然有序”,孟托邦这样保证道。他还趁机带着讽刺的口气说,9月18日,也就是几天前,在张家湾,当那座城市遭英国人和锡克士兵及中国苦力掠夺时,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后来有两种说法。官方的说法,也就是孟托邦所写的和法国人所讲述的。这种说法很简单……
  和头一天晚上到达的法国人一样,格兰特将军也对来到圆明园大为感叹。他从远处遥望,看到整个圆明园掩映在林木之间,富丽堂皇。按照吴士礼的说法,格兰特将军脚下的“道路修筑得非常好,是用最好的技术建造起来的”。将军从高大宏伟的大宫门进入园内,走到一排金碧辉煌的建筑物前面,黄色琉璃瓦盖顶,飞檐,非常典型的中国建筑。他写道,四十余座独立的小宫殿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片美丽的地方;他还说到园子和里面的小径,都修整维护得无可挑剔,一泓泓优美的小湖点缀其间。
  

第十五章 抢夺圆明园(4)
接下来,英军最高指挥官没有过渡一下,就冒出这么一句话:“我们发现,法国人已经驻扎在御座宝殿的大门旁边,看到那被洗劫一空的样子真感到惋惜”。
  而在亨利·诺利斯执笔撰写的关于格兰特将军一书中,对此竟有下面这样四行省略号:
  好像作者在进行某种自责,宁愿止笔,不再写下去!诺利斯在他这部著作的序言中先就谈到,他对某些事不加评论。而这种保留尤其针对法国盟军在那次战役中所扮演的角色……。
  格兰特将军在故意中断之后又接着叙述道,主殿里摆放着很多漂亮的玉石,上面雕刻细致入微,还有华美的中国古代双耳缸,很多很多的钟表(可能是1793年马戛尔尼勋爵和其它国家使节赠送的礼品)。格兰特说,夏宫中仅有一个殿仍原封未动,里面的墙上也都挂了很多玉器和各种装饰品。孟托邦将军的确告诉过他,一些珍贵的物件已经另外存放起来,准备由英法双方来平分。
  后来晋升少将的弗利上校在1874年3月14日《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我对称园内未抢过的说法不敢苟同。蒙托邦将军确实下令格朗特将军未到之前什么也不能动。但是我发现,我们10月7日早上6点,在宫中看到的精美绝伦的收藏品的状况,与11点半钟再次去时由孟托邦将军及其参谋部和我本人所介绍的情况截然不同。
  作为法国方面的“文雅举动”,孟托邦执意要亲自为英国女王挑选一件礼物,于是看中大概是大清皇帝镶金绿宝石的“如意”(他们误为西方那样的“权杖”)。后来又发现另支一模一样的,额尔金勋爵决定把它赠给法国皇帝陛下。
  于是,出现一个棘手问题,就是怎么处理夏宫里的所有财宝?
  双方最高指挥官决定,战利品“也由两支军队”对半瓜分。为此,他们任命了一个混合委员会,由双方各出一位上校和两位军官来组成。法方三人是杜潘上校,福斯特和科尔斯上尉协助。英方由弗利上校负责。战利品委员会的任务是“挑选出最好的物品送给法国皇帝陛下和英国女王陛下”,同时把那些最珍贵的物品保管起来,以后由联军双方平分。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但据杜潘所说,许多贵重物品已经不翼而飞!
  然而,到了下午,法国士兵在几个太监的指引下,发现一处藏宝物的地方,可能是皇帝的私人金库。它位于圆明园第二个庭院最里头,在后宫部分。孟托邦也很快赶到那里,他经过一个小矮门,到了一个覆盖着泥土和青苔像地窖似的地方。当着各位委员的面打开了地窖。里面的金锭、银锭总价值约合八十万法郎。还有不少珠宝盒,装着礼仪用的项串(朝珠),因为皇上有向大臣赐朝珠的习惯。孟托邦对其价值不以为然,尽管那些东西都是用玉石或珍珠串成的,他还是认为都是些玻璃珠子。但杜潘认为,那都是用玉石、琥珀和珊瑚做的。孟托邦说,战利品混委会的人送给他三条这样的项串,带给他的夫人和女儿,作为“远征纪念”。后来他请人用那些珠子为欧仁妮皇后制作了一串念珠,是“念玫瑰经用的念珠”。为此事人们对他议论纷纷。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后来孟将军就把这件事情搁下了……。
  那些财物平均分成两份,法国人分得四十万法郎,英国人也得了那么多。法军每个士兵约得八十法郎;而据巴吕称,普通士兵和水手各得一百八十法郎。阿尔芒·吕西看到的不光是这份礼物,还看到另一面。他说:“士兵们每人也得到一份贵重之物,但和他们抢掠的那些金银财宝、珍稀物件的价值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
  关于法方委员会所得宝物,大家决定把大部分作为礼物送给欧仁妮皇后,因为是她支持了这次中国远征。这些物品一概装箱运回法国。这份“军队礼品”后由康普农上校一路护送到巴黎。还有其它不少贵重物品,则另外存放,准备分别赠给陆军大臣、特使、孟托邦司令、冉曼和柯利诺将军,海军司令沙内及海军准将巴热和卜罗德等。
   。。

第十五章 抢夺圆明园(5)
10月7日下午,孟托邦将军又去圆明园宫殿附近的各寺院巡视,那里离法军营地不远。回来的路上,他发现在一处库房里放着一些汽车和成套的镀金镀银马具。一眼就能看出那都是些欧洲货。那是英王乔治三世(维多利亚女王的祖父)赠给乾隆皇帝的礼物,即1793年,由马戛尔尼勋爵送来的。那些东西都原封未动,好像从来没有使用过。还发现两门榴弹炮以及全套配置(马拉牵引车、炮架、炮弹),上边刻着的日期是1792年,地名是伍尔维奇,即著名的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所在地。另外,还有些马戛尔尼赠送的礼品。那两门榴弹炮和在大沽要塞发现的大炮以后都被送回伍尔维奇皇家弹药库。关于这一发现,没有一个英国历史回忆录作者不言及的,在此就不多说了!
  孟托邦还提到在湖中央一个人工岛上找到无数瓶波尔多红葡萄酒。他想第二天就分给他手下的人。但是当天夜里,那些好酒很快就被搬走了!
  在《回忆录》中,孟托邦将军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叙述洗劫圆明园的各种细节。他写给葛罗男爵的公文,也只对情况做了扼要介绍:“我于昨天晚上到达中国皇帝的夏宫,它已经被放弃,但无数财宝都留在里面。我已派人通知格兰特将军,请他和额尔金勋爵一起来到这里。我们平分了那些财物。但我们只能拿走其中极少一小部分。即便有两百辆汽车也弄不走那座宫殿里的所有好东西”。后来,为挽回信誉,孟将军又申言道:“由于我们的交通工具有限,不可能想把那里面的东西全部都弄走”。
  他还写到对一座衣料库的抢劫。那里面存放的丝绸多得令人难以相信。他解释说,那都是皇帝为自己和朝廷所用而储备的。孟托邦说,到了联军手里,这些华丽的丝绸的用场变得很拙劣蹩脚,比如:用来当绳子在营地拴马;做包袱布用来包扎在宫里弄到的东西;剩下的就都丢给跟在部队后边的中国人。
  孟托邦对抢掠储藏中国档案的文书阁尤感遗憾。档案是由许许多多五十公分见方的画组成,每张画下方都有说明。他写道:“整个中国历史应该都在这套画上,画的颜色仍然那么鲜亮,就好像刚刚画成似的”。将军说他拿了几张,他手下的军官们也拿了一些,而绝大部分则被那些中国盗匪毁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