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焚清-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有了那晋的承诺,周宪章倒是安心多了。
  一晃八个月过去了,冯国璋也不提砍头打赌的事,中rì两国之间风平浪静,看不出丝毫战争的迹象。久而久之,那砍头打赌的事,也就慢慢淡了下来。
  时间会消磨人的记忆。
  现在的周宪章,安安心心做起了大清国的臣民,他甚至开始相信,自己生来就是大清国的人,至于二十一世纪的湘西大山和新兵营,周宪章越发肯定,那只是大梦一场。
  他甚至不再相信,中rì之间会发生战争。
  不管是二十一世纪的钓。鱼岛,还是十九世纪的甲午战争,都是他做的梦,现实世界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今后也不会发生。
  他开始担心起了大哥冯国璋的脑袋。
  一想起冯国璋,周宪章心头是百感交集。
  本来,冯国璋拿他的脑袋打赌,让周宪章极为不满。所以,刚入学的时候,周宪章对冯国璋来了一个敬而远之——这样的大哥不地道,小弟不奉陪了!
  周宪章在学堂里不务正业,装疯卖傻,冯国璋并不以为意,反正,冯国璋知道他有内秀。
  冯国璋只对周宪章有一个要求——把rì语学好。
  冯国璋坚信中rì之间必然会大打出手,作为大清国的军官,必须知己知彼,要想知己知彼,就得掌握对手的语言。
  冯国璋的rì语就不错,那是他自学的,所以,他就自告奋勇,当起了周宪章的rì语老师。逼着周宪章学那些片假名。隔三差五还要亲自考校,学得不好,冯国璋就他面壁思过。别人面壁思过是对着一面白墙,周宪章面壁,却是对着一张rì本地图。
  久而久之,周宪章不仅rì语水平大增,把rì本地图也被了个滚瓜烂熟。
  闲暇时候,冯国璋就找周宪章侃大山,有时候是和艾德一起来,有时候是一个人来,每次来都是提着酒肉,高谈阔论天下大势。
  周宪章心头有气,可冯国璋毕竟是学堂的教习,又是磕了头的大哥,不好当面顶撞,只得来一个冷处理,由着冯国璋高谈阔论,自己低头喝闷酒,给冯国璋来一个沉默是金。
  可那冯国璋却对周宪章的冷淡毫不在意,只顾自说自话,说到兴起,引吭高歌,什么“男儿自当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什么“大雪满弓刀”,意气风发,旁若无人。
  久而久之,冯国璋的愤发激昂也感染了周宪章,有的时候,周宪章有一句没一句地搭上上一两句,冯国璋见周宪章有了回应,更加兴奋,和周宪章勾肩搭背,从英吉利说到法兰西,从俄罗斯说到美利坚,从世界列强的咄咄逼人说到大清国的萎靡不振,大清国连年战败,说到惨烈之处,冯国璋拍桌子打巴掌,放声大哭。周宪章也跟着落下几滴惺惺相惜的眼泪。
  渐渐地,周宪章与冯国璋还真培养起了兄弟感情。
  其实,如果不是有个砍头的堵约,周宪章还是很认可冯国璋的。冯国璋是个xìng情中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一点也不像别的大清官员那么做作。
  唯一的缺点是,冯国璋太喜欢当官了,总是把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挂在嘴边,而且自视甚高,不把大清国的官员们放在眼里,常常自叹时运不济,顾影自怜。
  在冯国璋眼里,大清国的官员,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全都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庸人,而他冯国璋有着管仲乐毅之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却屈就一个未入流的教习!时运不济,英雄气短!
  其实,冯国璋看不起别人,也是有道理的。他的确比同时代的大清国官吏看得更远,视野更为宽阔。
  大清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连年被动挨打,倒也打醒了一些人,很多朝廷大员不得不承认,洋枪洋炮的确比长矛大刀利害,他们开始办洋务,学习西洋的先进技术,开工厂,仿制西洋枪炮。
  但是,就连那些办洋务的所谓开明之士,也认为,西洋的技术虽然利害,可他们的国体和制度,比起天朝上国,却差了无数个等级。他们坚信,大清国的国体和纲常,是天底下最优越的制度,儒家文化是天底下最完美的文化。
  所以,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说,西洋的奇巧yín技可以学,工厂可以办,铁路可以修,但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大清国的伦理纲常和社会制度,要把西洋先进的技术,融合在大清国的伦理纲常之下。
  按照二十一的话说,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sè的社会主义道路!
  叶赫那拉那晋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第019章 洋务与清流

      表面上,那晋不排斥西洋的技术,甚至对西洋枪炮有着一种由衷的恐惧。但是,在他的心底里,却瞧不起西洋人,在他看来,那些红头发的西洋人还一群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只知道拿着洋枪洋炮横冲直撞,根本不懂得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的根本,大清国的仁人志士有责任有义务去拯救这些洋鬼子们的灵魂。
  所以,那晋每周都要为德国教习们讲授周礼和论语。天津武备学堂聘请了六名德国教习,那晋要求所有德国教习必须全部到堂,不得以任何理由缺席。
  为了教育这帮红头发蓝眼睛的洋鬼子,那晋不可谓不用心,两个小时的讲学,那晋要准备七天。讲课的时候,那晋讲得口吐白沫,可那些洋鬼子却是大眼瞪小眼,一脸的懵懂。
  冯国璋与那晋截然不同,他对于西洋的先进制度和理念十分推崇。冯国璋坚信,一个在体制上和文化上落后的民族,无论如何也不能产生出强大的技术。
  有一次,冯国璋喝过了头,拍着周宪章的肩膀痛哭流涕:“兄弟!我天朝上国的国体如果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怎么会产生出全世界最窝囊的军队和落后的武器装备!朝廷上那些大臣们庸才误国啊,太后老佛爷误国啊!”
  周宪章吓得一把捂住了冯国璋的嘴——胆敢议论老佛爷,冯国璋活的不耐烦了!
  周宪章非常赞同冯国璋看法,大清国处处受洋人欺负,绝不应该简单地归结于枪炮不如人!
  这大半年来,周宪章跟着那晋学了那么多国学,也渐渐了解了大清国的国情,他本来就是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看大清国就如同是旁观者清,而那晋之流大清官吏却是当局者迷。此时的大清国已是江河rì下,就算不暴发中rì之战,哪怕不暴发战争,大清国也经不起折腾了。
  难能可贵是,冯国璋这位当局者,却看得很清楚,令周宪章对冯国璋大为敬佩。
  所以,眼见中rì之间风平浪静,暴发战争的可能xìng微乎其微,周宪章暗自庆幸自己的脑袋算是保住了,他担心起了大哥冯国璋的脑袋。
  ……
  来年3月,光绪十二年,西历1894年。
  天津城里chūn暖花开,一派祥和。
  这天夜里,周宪章刚刚结束了国学课,走出那晋的书房,当空一轮明月,月光皎洁,洒下一片银白,照在chūn芽初露的树枝上,暖风拂面,景sè怡人。
  这段时间,在那晋的细心调教下,国学造诣突飞猛进,原本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的周宪章,现在居然可以写策论了,而且,落笔流畅,引经据典,颇有一番气势。
  那晋为了把周宪章搞到国子监,也下了一番功夫。他把周宪章写的文章拿到京城里到处宣扬,居然得到了不少王公大臣的称赞。
  其实,周宪章学习国学毕竟才大半年,他就是个神童,也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就写出如花似锦的文章,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首先,那晋为了给自己挣面子,把周宪章写的文章略加修饰,那晋修饰的地方不多,也就是聊聊数笔,但以那晋的功力,每一笔都是点睛之笔,使得文章增sè不少。
  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在那些饱读诗书的朝廷大员眼里,天津武备学堂的一个学员兵,能够把文章写通顺不错了,居然还能引经据典妙笔连连,简直就是个奇迹。
  大清国的武将里面,还没有人能超过周宪章的文笔。就连大清朝廷公认的儒将,太原总兵聂士成,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聂士成已经年近六十,在官场混了几十年,是官居总兵的朝廷大员。而周宪章却才二十多岁,还仅仅是一个小小学员。
  就凭这一点,周宪章就有理由让朝廷大员们另眼相看。
  今天晚上,那晋告诉周宪章,明天上午,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户部尚书翁同龢将要莅临天津武备学堂,亲自考校学员。
  天津武备学堂是李鸿章一手创办的,和北洋水师一起,是李鸿章的两大得意的心肝宝贝。所以,李鸿章偶尔会亲自来到学堂,主持考试。这倒一点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户部尚书翁同龢也屁颠屁颠地跟着来,这就不寻常了。
  在大清国,李鸿章和翁同龢是两位炙手可热的人物,可却是两个冤家对头。
  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不仅是京畿之地的最高长官,也是洋人唯一信任的大清官员,事实上,李鸿章这个北洋通商大臣,就相当于当今美国的国务卿,仅次于总统,而李鸿章比国务卿更利害,国务卿手里没有军队,李鸿章却掌握着大清国最为jīng锐也最为昂贵的北洋水师。此时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船坚炮利,称雄东方。
  户部尚书翁同龢貌似没有李鸿章那么耀眼,可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是当今光绪帝的老师,号称帝师!当年担任刑部侍郎的时候,曾经主持审理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翁同龢秉公办案,使得该案平凡昭雪,上百大清官员因此落马,从此之后,翁同龢名满天下。
  此时的翁同龢,在朝廷上一言九鼎,一大群词垣台谏、翰林团结在他的周围,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号称清流,翁同龢就是清流领袖。清流派虽然没有实权,但言事的能力极强,可以左右朝廷舆论,李鸿章、左宗棠这些握有实权的封疆大吏最怕的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和李鸿章是朝廷上炙手可热两大人物,但二人的政见严重不同,李鸿章是洋务派领袖,热衷于办洋务建工厂,翁同龢是请流派人物,推崇的是德行修身。两派人物互相看不起,虽然还不至于水火不容,但也是泾渭分明。
  然而,明天上午,洋务派与请流派两大领袖却要一起光临天津武备学堂,令人匪夷所思。
  两位地位显赫却又不同道的朝廷大员莅临天津武备学堂,名义上是视察,可谁都知道,他们一定另有目的,只是,学堂上上下下谁也不知道,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第020章 总兵级管带

      两位朝廷大员莅临学堂,学堂当局高度重视,那晋要求上至总办下至厨师,全部坚守岗位,一概不得请假,。
  那晋也搞不明白李鸿章和翁同龢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有一点那晋是清楚的,两位大员前来,不管是什么目的,总是要考校一下学员的,哪怕是走个过场。
  那晋不想放过这个走过场的机会。李鸿章和翁同龢都是朝廷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周宪章如果得到两人当中任何一人的赏识,就有希望把周宪章搞到国子监去。
  所以,原本要上到晚上十一点的国学课,刚到9点,那晋下了课,要周宪章回宿舍好好准备,一定要在两位朝廷大员面前充分展示实力。
  当然,那晋对周宪章的军事成绩不抱任何幻想,他只是希望周宪章能写一篇好策论,让两位大员看看。
  对于明天的考校,周宪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反正就是乱答题,这八个月,他每次考试都是这样做的,最后的成绩都是六十分。至于策论,他已经背熟了一篇,到时候背出来交上去就行了。
  自从进了学堂,那晋对周宪章管束很严,生怕他这个门生不学无术,坏了他的名声,每天晚上的国学科要上到11点,11点就是宿舍吹熄灯号的时间,周宪章必须赶回宿舍,否则要受到处分。所以,这么长时间,周宪章从来没有在好好欣赏过学堂的夜sè。
  今天晚上难得闲暇,周宪章不想这么早回宿舍,信步游走,不知不觉走到了池塘边。
  池塘是一个人工湖,引海河水而成,是学堂开设出来训练架设军用桥梁的。池塘周边杨柳依依,花木繁盛,水池中心有座小岛,一座木桥与岸相通,倒也有几分景sè,池塘便成了学员们的游憩之地。
  周宪章踏着月sè来到池塘边,但见月光如练,波光粼粼,水面上飘浮着几叶残荷,岸边新柳新绿,随风摇曳,悄无人声,恍如梦境。
  在他的记忆中,湘西也有这样的月sè,只是,到了现在。周宪章实在搞不明白,究竟眼前的月sè是梦,还是湘西的月sè是梦!
  周宪章想起那晋教过的庄生梦蝶的故事,便学着那晋的样子,摇头晃脑吟咏起来:“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
  忽听柳荫深处,响起一声尖利的呵斥:“什么人!”
  周宪章没想到池塘边还有别人,吓了一跳,循声望去,只见柳荫下,走出一高一矮两个人来。
  那两人都是一身戎装,但是,与天津武备学堂的军服完全不同。
  两人头戴黑sè呢帽,蓝sè中式马褂,马褂下摆绣着镶边和云头图案,腰间系着棕sè皮带,脚上穿着长筒皮靴。
  那是北洋水师的军服!
  大清军队,不管是八旗、绿营还是湘淮军,号服上都有一个标志xìng的大圆圈,如同是一个个活靶子。北洋水师虽然仍然延续了大清军队的马褂,但摒弃了那活靶子一般的圆圈,服装面料颜sè也十分考究,不再是皱巴巴灰不溜秋的粗布,而是仿造西洋海军,采用了海蓝sè的呢料,穿在身上很是jīng神。
  大清军队官兵号服几乎没有差别,只有各营营官配重甲,显示与士兵不同。
  而北洋水师的军服,却能一眼看出职位高下。
  北洋水师模仿西洋人的军衔制,结合大清国的国情,搞了一套自己的“军衔”。
  军服的每边袖口有3个空心云头图案,图案内绣有不同字体的“寿”字,寿字的字体和数目,决定了主人的职位高低。简单来说,水师提督有9个寿,管带有7个,大副6个,依次递减。
  那两人当中,右边的一位身材瘦小,瓜子脸,面sè白净,柳眉大眼,很是秀气,袖口上的云头里,一个寿字都没有,看来是个普通水兵。
  左边那一位却是身材魁梧,年纪四十左右,袖口云头里竟然有7个寿字!
  这表明,他至少是一位管带!
  而且,不是一般炮舰的管带,至少是铁甲巡洋舰的管带。
  铁甲巡洋舰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装甲厚,吨位大,航速快,炮火强劲,是海上巨无霸。
  大清国铁甲巡洋舰管带的品位相当于总兵,那是仅次于提督的从二品高级将领!
  周宪章大为诧异。
  在大清军队里,天津武备学堂和北洋水师是李鸿章手里的两张王牌,也是朝廷的两大支柱,两者都是朝廷的宠儿,都有些跋扈,不过,两者之间倒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今天晚上,天津武备学堂里突然冒出来两个北洋水师的人,而且,其中一人还是一位总兵级的管带。
  只听管带身边的小兵厉声喝道,声音尖利:“喂,你深更半夜不回营房,跑到这里想干什么!是不是要谋图不轨!老实交待!”
  北洋水师是大清国用银子堆出来,是大清国的高科技军种,官兵的军饷比大清的湘淮军高得多,就连八旗军也望尘莫及。军官全都是留洋学生,整体素质比陆军高出一大截,北洋水师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