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袁氏枭雄-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瑜却摇了摇头,说道:“伯符,我江东军先败下蔡,再败龙亢,军心已沮,此时却不宜再与袁氏残部厮杀了,何况,袁氏残部已经窜入沛国境内,沛国却又属于豫州,我江东军进入豫州,却是名不正言不顺,容易授人口实。”
  “那也要去。”孙策恨恨的道,“绝不能让袁否小儿跑了!”
  周瑜深深的看了孙策一眼,他知道,孙策真正在意的其实并不是这一箭之仇,孙策真正在意的是传国玉玺!
  这传国玉玺,就是横在孙策心头的心魔。
  周瑜幽幽说道:“伯符,有句话某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孙策道:“公谨,你我名为主从,实为兄弟,有什么话不能讲?”
  周瑜道:“那好,那某就直说了,某以为传国玉玺实为不祥之物,先主公自洛阳得到传国玉玺之后,我江东遭了多少变故?先主公更因此而惨遭刘表暗算,不幸见弃,伯符难道就不能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吗?”
  孙策低下头,默然不语。
  孙策显然并没有被说服。
  事实上,在孙策心底一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孙策坚持认为,当年孙坚招讨董卓时,得以第一个攻入洛阳,更得以从枯井之中得到玉玺,是因为孙氏乃是天命所归,这是上天在兆示,孙氏将取氏刘氏成为九州之主。
  所以,孙策无论如何也要夺回传国玉玺。
  见孙策低头不语,周瑜就知道他根本没听进去,当下叹了口气,又道:“伯符,既然你非得到传国玉玺不可,那某就全力助你成事,不过你大可不必着急,安心静养便是,袁否小儿跑不了,传国玉玺也一样丢不了。”
  孙策抬头讶然道:“公谨此话何意?”
  周瑜微笑道:“某料定袁氏残部必投庐江!”
  “庐江?刘勋?”孙策恍然道,“还真有可能。”
  说完了,孙策又嘿然说道:“嘿嘿,刘勋这厮几次对某阳奉阴违,丝毫不把某这个扬州牧放在眼里,这次正好把庐江的麻烦也一并解决了。”
  周瑜道:“庐江的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不过现在还缺一样东西。”
  “缺一样东西?”孙策道,“什么东西?”
  “名分。”周瑜道,“若是没有朝廷诏令,则师出无名。”
  孙策道:“某乃是朝廷敕封的扬州牧,刘勋只是扬州治下一郡守,他不遵某号令,某就可以惩治他,这难道不是名分?”
  周瑜道:“按例律,伯符你当然可以惩罚治下不遵号令的郡守,却无权罢免郡守,更无权举兵讨伐治下的郡守。”
  孙策默然,因为周瑜说的在理。
  根据大汉的法度,一州刺史或者州牧,跟郡守同为朝廷命官,其任免权在朝廷,州长官对郡守只有纠劾之权,而无任免之权,更无出兵讨伐郡守的权力。
  只有持节的节将才能在特定情况下,譬如战时斩杀两千石以下官员,一郡太守,秩比两千石,正好在节将的生杀予夺大权之内。
  孙策默然了片刻,叹道:“公谨哪,这样东西我们只怕是等不到。”
  “未必。”周瑜微微一笑,又道,“某料定曹操必然给予伯符假节。”
  话音方落,便见贾华入内禀报道:“主公,有天使至。”
  “天使?”孙策看了周瑜一眼,吩咐道,“快快有请。”
  稍顷,贾华便领着一个宦官进了大帐,尖着嗓子喊:“有圣旨,汉骑都尉、乌程侯,领扬州牧,孙策接旨……”
  孙策在病榻上微微欠身,说道:“启禀天使,臣孙策重伤在身,不便行跪礼,可由周瑜代为接旨,还望天使恕罪。”
  周瑜便双膝跪倒,拜伏于地。
  “也罢。”宦官扫了一眼孙策,发现孙策全身都裹着纱布,而且隐有血迹渗出,看样子的确不方便接旨,当下便改向周瑜宣布,“天子制曰:汉骑都尉、乌程侯、领扬州牧孙策讨贼有功,进封讨逆将军,假节,钦此……”
  听到假节俩字,孙策的眼睛立刻明亮起来。
  假节,就意味着他孙策从此成了节将,更意味着他对扬州治下所有两千石以下官员都拥有了生杀予夺的大权,这也就是说,曹操真正承认了扬州是他孙氏的地盘!
  周瑜顿首再拜,朗声唱道:“臣周瑜,谨代主公叩谢龙恩,吾皇万岁。”
  宦官宣完了旨,再将黄帛书往周瑜手里一塞就转身走了,随着汉室衰微,他们这些传旨宦官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以前外出宣旨,各地方官员见他们那就跟见了皇帝本人似的,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献上,现在却没有了。
  孙策甚至没有让周瑜去送一下的意思,只是让贾华把宦官送走了事。
  等到贾华跟宦官离开,孙策对周瑜道:“公谨料事如神,曹操还真就给我们送来了最想要的东西。”说完,孙策又嘿然一笑,说道,“现在,某再想要收拾刘勋,却是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了。”
  周瑜笑道:“不过,曹操也没安什么好心,这不过是驱虎吞狼计罢了。”
  “驱虎吞狼计?”孙策嘿然道,“嘿嘿,曹操想借某吞了袁否,某却也想吞了袁否,这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不过总有一天,曹操会为今天的决定后悔的。”
  “那是自然。”周瑜洒然道,“曹操今天错看了伯符你,将来终究会为他今天的错失,付出沉重的代价。”
  孙策当下喝道:“贾华何在?”
  刚刚送走宣旨宦官的贾华应声入帐,大声道:“末将在。”
  孙策道:“传令,大军即刻开拔,前往庐江。”
  “诺!”贾华拱手一揖,领命去了。
  周瑜担心的道:“伯符,你这伤势……”
  “无妨。”孙策淡然道,“区区小伤,还要不了某的命。”


第44章 人心

  回头再说袁否。
  尽管再一次打败了江东军,不仅斩杀了黄盖、宋谦两员东吴有名的大将,连孙策也是身负重伤、生死不明,而且顺带清除了异已,收获不可谓不丰,但袁军也同样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最大的损失是兵力的损失。
  战前,袁军还有八千多兵力,现在却只剩下四千不到了,还有大量的伤员。
  而且,此战中消耗的兵器和箭矢也无从补充,打仗消耗的不仅仅只是人力,还有刀矛箭弩等军械,往往一场恶战打下来,将士们手里的刀矛都会破损大半,箭矢更会消耗一空,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这些军械都无从补充。
  此外,此战袁军还捕获了五千多战俘。
  如果袁氏有块稳固的根据地,有稳定的赋税来源,袁否相信,这五千多战俘中的绝大多数将会毫无悬念的成为袁军士卒。
  可遗憾的是,袁氏现在已经成了丧家之犬。
  所以,这五千多战俘如何处置就成了难题。
  纪灵和金尚都建议坑杀,理由是军粮不足。
  在汉末乱世,坑杀降卒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曹操就不止一次干过这样的暴行,其中凶名昭著的有两次,一次是徐州之战坑杀四万徐州降卒,另一次则是官渡之战坑杀八万河北降卒,对于这个时代的诸侯来说,坑杀降卒再正常不过。
  不过袁否却做不出这样的暴行,别说这五千多降卒跟他一样都是汉家儿郎,其中一半还曾是袁氏的部曲,既便这些降卒不是汉家儿郎,既便这些降卒尽是蛮夷,袁否只怕也不忍心将之坑杀,坑杀,跟阵斩完全就是两回事。
  袁否终究是一个现代人,做不出杀俘这样的暴行。
  金尚和纪灵虽然对此颇不以为然,却也没多说什么。
  最终,袁否给这些降卒两个选择,或者替袁氏效力,或者卸甲归田。
  让袁否失望的是,只有极少数降卒选择替袁氏效力,既便是陆勉、雷薄、陈兰的部曲,也大多选择卸甲归田。
  袁否失望之余,却也没有为难这些降卒,而是依约放他们走了。
  纪灵走到袁否身边,看着城外旷野三三两两、逐渐远去的降卒,幽幽说道:“公子,你不该放他们回去的,既便他们真想卸甲归田,孙策也不可能答应的,不出几天,他们就又会被征召入伍,然后重新拿起兵器来攻杀我们。”
  “也许是这样,也许孙策会重新逼迫他们拿起武器,不过,到那时候头疼的就不是我们而是曹操了。”袁否两手掐腰,淡淡的说道,“而我们,将会离开这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去一个更有发展前途的地方。”
  “一个更有发展前途的地方?”纪灵讶然道,“什么地方?”
  “河北。”袁否悠然回头,遥望着北方天际,接着说道,“我伯父袁绍已经雄据二州,带甲三四十万,我们以传国玉玺做进身之阶,当可谋一份好差使,一州刺史不敢想,一郡太守应该还是有可能的。”
  “什么,河北?”纪灵失声道,“公子莫非说笑乎?”
  “说笑?”袁否闻言愣了一下,然后回过头看着纪灵。
  纪灵目光坦然,直截了当的对袁否说道:“公子,老臣以为去河北并非什么好主意,先不说三军将士愿不愿意背井离乡,既便他们愿意,此地离河北也是遥遥数千里,中间更隔着豫州还有曹操的兖州,我们又怎么过得去?”
  看到纪灵如此直截了当反对,袁否不由得又愣了片刻。
  霎那间,袁否意识到他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人心!
  穿过豫州还有兖州,再难也可以想办法,可如果将士们压根就不愿意走呢?
  正如纪灵所说,去河北,对于这些淮南出身的士卒而言无疑就是背井离乡,炎黄子孙的乡土情结一贯就重,又有几人愿意背井离乡?
  错非别无选择,否则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那么话说回来,他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还真有,那就是去庐江,投奔袁术旧部刘勋。
  历史上,在袁术病死后,袁氏旧部就分成了两部份,一部分投奔了孙策,另一部分投奔了庐江刘勋。
  “公子,横跨豫州、兖州前往河北太疯狂了。”纪灵加重语气又劝了一句。
  袁否直视着纪灵的眼睛,冷幽幽的说道:“纪老将军,某若是非去不可呢?”
  这一刻,袁否是真的动了杀机。
  携带传国玉玺去河北投奔袁绍,是袁否的既定方针。
  作为一个穿越者,袁否比谁都清楚留在淮南的结局。
  淮南郡北接豫州,东邻徐州,西靠庐江郡,南边更与丹阳郡隔江而望,乃是真正意义上的四战之地,而且无论哪个方向,皆无险可守!
  任何一个有追求的地方诸侯,都不会主动选择四战之地作为根基。
  如果仅仅只是四战之地也就罢了,曹操刚刚举兵时,兖州也同样是四战之地,最后不也照样生存了下来,并且发展得还挺好。
  问题是,当时曹操周围的敌人皆是桥瑁、刘岱、陶谦之流。
  而此时,环伺在淮南郡周围的却是曹操、吕布,还有孙策!
  桥瑁、刘岱、陶谦何许人?绵羊也!
  曹操、吕布、孙策何许人?虎狼耳!
  绵羊和尖牙利爪的虎狼那能是一回事吗?
  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如此强大的敌人,纵然是让孙武穿越过来当三军主将,再让姜尚穿越过来当宰相,只怕也是前途渺茫。
  何况现在他袁否手下连一个拿得出手的谋臣武将都没有。
  何况现在淮南郡早已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人口百不存一!
  所以,留在淮南绝对是死路一条,袁否对这点深信不疑!
  所以,如果纪灵非要阻止他去河北,袁否绝对不会手软!
  既便杀了纪灵会引发袁氏旧部内乱,袁否也是在所不惜!
  袁否直视着纪灵的眼睛,幽幽的说:“纪老将军,某若是非去不可呢?”
  “那老臣就撞死在公子跟前,以死相谏!”纪灵说完,真就在袁否面前跪了下来。
  看着跪倒在自己面前的纪灵,袁否却忽然间犹豫了。
  杀了纪灵很容易,以他今时在袁氏旧部中的影响力,纵然是纪灵这样的老将,杀了也就杀了,最多就是多费一点功夫整饬军心。
  但是,杀了纪灵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
  世上最难控制的就是人心,既便你是主公,也不是你说怎样就能怎样的,你可以控制部曲的举止,约束部曲的言行,却绝对控制不了他们的思想。
  杀了纪灵,真的就可以迫使部曲屈服,跟他去河北吗?
  袁否低头看着纪灵,默然不语,他从纪灵的目光中看到了绝不退让的决心,袁否这才猛然间想起来,纪灵可是曾经力阻过袁术称帝,虽然到了也没能够阻止袁术称帝,但这足以证明纪灵是个什么样的人。
  纪灵是一个极具主见的忠臣哪。
  或者,换一种说法,纪灵是一个极其固执的忠臣,他一旦认定了某件事情,他一旦形成某种看法,就绝不会轻易作出改变,他就会坚持到底!
  一霎那间,袁否就想到了唐太宗和魏徵,想到了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的话: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单从这一点考量,就不能杀纪灵。
  也许,此事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没错,此事必定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既然他们非要去庐江,那就先去庐江!
  毕竟,此时离官渡之战还有整整三年,时间足够。
  何况,此去庐江说不定还有意外收获,至少刘晔此时就在刘勋帐下。
  至于说危险,以袁氏残部现在的实力,去哪不危险?去冀州更危险!
  当下袁否弯腰将纪灵扶起,肃然说道:“老将军的心意某已经了解了,事关重大,不如召集众人一决,可好?”
  “公子明鉴。”看到袁否不再坚持,纪灵长出了一口气。
  当下袁否回到县衙,又将所有的文官武将全都召集起来。
  除了原仲家王朝的文官武将之外,袁否还把军中所有军侯以上将校也召集起来,上百号人几乎将县衙大堂挤满。
  袁否的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掠过,说道:“诸位,孙策虽败,却仍有精兵数万,我军虽然暂时摆脱了困境,却仍无方寸立锥之地,军中亦只有数日之粮,接下来何去何从,某还想听听诸位的意见,诸位可畅所欲言。”
  停了一下,袁否又特意补充道:“诸位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大可不必心存顾忌,正所谓言者无罪,这点雅量,某还是有的。”
  纪灵当即越众而出,朗声说道:“公子,请恕老臣直言,淮南郡已然破败不堪,非久留之地,汝南郡自黄巾乱起也是兵祸连结、盗贼蜂起,乡里十室九空,亦非立身之所,窃以为公子当引军南下,前往庐江郡投奔先主公旧部刘勋。”
  纪灵这一发话,军中的大小将校们便纷纷出列附和。
  就是张牛犊也不例外,只有徐盛站在旁边一言不发。
  袁否的目光顿时微微一凝,看来他还是有些低估了纪灵在军中的影响力,纪灵在袁氏旧部中简直就是一呼百应哪,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看来必须尽早解除纪灵的兵权了,既便纪灵对他忠心耿耿也必须解除兵权!


第45章 阎象

  张牛犊等军中将校纷纷出来支持纪灵。
  以金尚为首的一干原仲家王朝的文官却是没什么动静。
  袁否的目光便落到金尚身上,问道:“那么,元休公的意思呢?”
  金尚这才出列,先对着袁否长长一揖,说道:“公子,老臣以为伏义所言甚是在理,淮南、汝南皆已破败不堪,实不足为据,不如引军驻屯庐江,老臣愿孤身前往舒县,定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刘勋奉公子为主。”
  金尚一表态,绝大部份文官便也纷纷出列,齐声附和。
  只有主薄阎象冷眼旁观,并没有出声附和。
  袁否心中冷笑,说服刘勋奉他为主?
  那是不用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