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诚中这才明白,不过倒也无所谓,只要诏书有效便好,管他是正式制文还是中旨。当下大摆酒宴,款待韩全诲。他又专门向韩全诲打听了一番这次诏书宣达的情形,听说刘仁恭封了辽东郡王,周知裕晋了忠武将军,品级仍在自己之上,这才放下了心思。
    韩全诲得了宋道弼和景务修的叮嘱,刻意结交李诚中,将朝中的现状全部抖露出来,当然其中充满了对崔胤等人勾结外藩、独霸朝纲的恶毒嘴脸予以毫不客气的批评,并对张居翰强力推荐、宋道弼和景务修顶住巨大压力为李诚中加官一事辛苦奔波的细节重重描述了一番,言辞间不遗余力的显露了北司中官们对李诚中的赞赏和推崇。
    李诚中现在对天下形势的见识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穿越初哥一般茫然,他一边听韩全诲讲述,一边暗自印证和分析,觉得韩全诲应当没有说瞎话,虽然言语间或许夸张,但大致实情应当比较符合。无论怎么说,张居翰极力举荐应当是真的,圣旨上给事中不列名签押也是事实,乃至封驳之事也**不离其中,而韩全诲这种级别的中官重臣不远千里过来宣旨,并刻意结交也在眼前。
    他没有文臣们对中官的那种天然厌恶感,人家对他好,他当然也愿意接纳,于是宾主相宜,商谈尽欢。酒宴上发现韩全诲吃素,李诚中连忙命人立刻布置了菜蔬瓜果,令韩全诲很是感激,尤其是第二天,李诚中由韩全诲吃素猜测到此人恐怕信佛,便亲自陪同韩全诲去了一趟和龙山,到龙翔寺敬香礼佛,并安排龙翔寺住持善行法师为韩全诲诵经祈福。
    这年头,中官早已不受藩镇待见,韩全诲这些年也是受过朝中重臣和藩镇节帅们欺凌过的,比如崔胤,比如韩建,或是对他呼来喝去,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直斥怒骂,或是肆意鄙薄。就算是外间传闻与他交情深厚的李茂贞,对他其实也更多的是利用之心,并不怎么看得起他。可这次来到柳城,人家李将军不仅款待照顾,还细心揣摩他的喜好,就连上香礼佛的小事,都派兵封锁了整座寺庙,清空山中闲杂人等,充分显示了对他的尊重,让他不禁大为感动。
    临别之际,韩全诲想起宋道弼所云“此人乃吾辈中官知交”的话语,双手拉着李诚中的胳膊连连晃动,感激之下几乎哽咽,久久不愿离去,倒令李诚中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李诚中连忙命左右取过几个小箱子,借机脱离了韩全诲一直轻抚他胳膊的双手。打开箱子让韩全诲一一过目,道:“韩中使,一点小小薄礼,不成敬意。这是赠韩中使的。嗯……这几个是赠宋枢密、景枢密、刘中尉、王中尉他们的,还请韩中使代为转达。”
    韩全诲连连惊呼:“这可怎生使得!”又道:“如今咱们中官式微,可惜不能替李都督再尽些心力……”
    李诚中故作不悦:“韩中使哪里话来?莫非李某便是那般势利之人?千万别提什么要帮我的话,否则便是瞧不起李某!无论如何,韩中使将来如果得了大用,那李某没什么好说的,如果韩中使在宫中不甚得意,营州的大门永远为韩中使敞开!”
    韩全诲更是情难自已。眼圈都红了,以袖拭泪,只是啼道:“咱家知错了,咱家知错了。”
    好不容易将韩全诲送走。李诚中立刻开始恶补关外各族的历史知识,这是他入住营州之后所欠缺的功课,也是营州都督一职对他提出的必要要求,要知道,诏书中可是有一句“都督关外诸军事”的。关外泛指关墙之外。就这么一句话,可着实了不得,虽只是一州都督,却几乎等于给了他当年大唐安东大都护的权力。也算是宋道弼等人不遗余力拉拢他的厚礼了。
    为李诚中补课的自然还是冯道,冯道这几年很是用心研读了关于东北的史料。占据柳城后,又向吴中佐借了许多这方面的藏书和地方志记。对关外各族的情况可谓精熟。此刻,他正在向李诚中讲解契丹和渤海的掌故。
    “万岁通天元年,武皇登基的第七年,营州发生了一次变故。当时关外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白灾,各族百姓生活无着、饥寒交迫,时任营州都督的赵文翙不但不事赈济,反而借此搜罗各族中的美人珠玉,对各族首领和贵人压迫过甚,视为奴婢。他的行为激起了各族百姓的仇恨和怨望,终于导致契丹夷离堇、松漠都督李尽忠的反叛,李尽忠率兵攻陷营州,斩杀了赵文翙。当时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也加入了反叛的行列。
    武皇大怒,当即兴兵,以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二十八将出关征讨,并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统筹全局。但八月底,唐军在黄獐谷遭遇了李尽忠的埋伏,全军覆灭。”
    黄獐谷一战也是大唐年间比较著名的设伏歼敌的典型战役,此战后契丹人声势大振,在关外各族中威名渐显。这一战李诚中也略微知道一些,只是对前因后果知道得没那么详细。不由叹道:“契丹人还真是能打,这一战我听说过,尽显契丹人的敏锐战场嗅觉,利用地形以逸待劳,最终大败唐军。”
    冯道道:“都督说得是,胡人善战,李尽忠谋略过人,但这一战虽然胜了,却令东北各族明白了一个道理。”
    李诚中一愣,问道:“什么道理?”
    冯道笑道:“正是这一战后,拉开了大唐全力平灭东北叛乱的序幕,从此之后的几个月里,东北各族终于彻彻底底的明白,为什么自古以来草原上出了那么多雄杰,无论多么英武,不管怎样豪迈,最终都要向中原俯首称臣。”
    李诚中默默思索着冯道的话,静待下文。
    “是年九月,大唐的第二支平叛大军开至东北,这次领兵的是右武威卫大将军武攸宜,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辅佐他的是右拾遗陈子昂……”
    “陈子昂?就是那个写出了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人?”李诚中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这首诗,听冯道说起陈子昂,连忙问。
    “都督也听说过这首诗?不错,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是此时所作。当时陈拾遗向大总管武攸宜数次建言均未被采纳,反而以此被贬为军曹,心绪难平之下,便登幽州黄金台,当场诵出了这首佳篇。”
    “嗯,原来如此,你接着说。”
    “当时十万大军开至关外,战事僵持之下,令李尽忠心力憔悴,终于病逝。他的继任者孙万荣不愿屈服,鼓起斗志继续抵抗,派别将绕道唐军身后,攻陷了冀州,并直扑瀛州,终于令唐军再次溃败。
    可是,还没等孙万荣欢欣鼓舞几天,大唐的第三支平叛大军又到了,这次领军的是夏官尚书王孝杰和羽林卫将军苏宏晖,这次的兵力是十八万!这个时候的孙万荣虽然已经生出了一种无力感,但仍然继续打起精神,以作殊死一搏,他召集了所有的契丹士兵——其中包括五十岁的老人和能够骑马的壮妇,以及跟随他的奚人、靺鞨人、吐谷浑人、室韦人、突厥人等各族百姓,在东硖石谷再败唐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后……
    然后,还没等孙万荣喘息两天,大唐的第四支平叛大军又出现在了幽州,这次领军的是右金吾卫大将军、神兵道行军大总管武懿宗,以及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大军人数为二十万……
    这就是大唐的国力,我们可以一败再败,败多少次都动摇不了根基,但是他们不可以,他们只要败一次,就是灭族之祸!”
    听到这里,李诚中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大唐平灭契丹等各族的叛乱中,连续败了那么多次,可是前往平叛的大军却一次比一次多,这种鼎盛的国力,让他这个后世穿越而来的“唐人”也不禁为之深深自豪。
    冯道续道:“再这么打下去,谁都受不了,所以,关外各族的联合就此分裂。突厥人和奚人首先向大唐投诚,朝着孙万荣的后背上狠狠的捅了一刀。由是,孙万荣大败,走投无路之下,被其奴仆杀死。”
    李诚中只能对其深表遗憾,并深以自己为汉人而由衷的骄傲。
    接下来,冯道开始说到了渤海国:“当时参加李尽忠、孙万荣叛乱的还有靺鞨人,其首领名叫乞乞仲象。朝廷为了瓦解东北各族的反唐联盟,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粟末靺鞨采用招抚政策,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可靺鞨人十分害怕,不敢相信大唐的招抚诚意,继续向东逃亡。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其子大祚荣代父而起,率所部继续逃亡。
    当时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追击靺鞨人至天门岭,被骁勇善战的大祚荣击败,大祚荣借此于忽汗州敖东城建国称王,以朝廷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国号,自称震国王。经历过营州之乱的大祚荣已经对大唐的国力深深畏服,他明白没有大唐的认可,他的震国王便不可能坐得稳,于是多次遣使向长安称臣,后来睿宗皇帝为其诚意打动,终于赐封“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为“忽汗州都督”。大祚荣立刻将国名更改为渤海,以忽汗州为上京,这就是现在的渤海国。从此之后二百年,渤海王族大氏,对大唐一直持节恭敬,不敢稍有违背。”
    原来如此,这一刻,李诚中的目光又望向了东方,也不知高明博一去半月,如今怎样了。。。)

第一卷 燕赵多悲歌 第十二章 西京变(十二)
    龙泉府,上京。;!上京又称忽汗城,渤海建国早期是为关外忽汗州,当年睿宗皇帝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即在此处。
    自大唐则天神圣皇帝圣历元年至今,渤海国立国已垂二百另三年。长久的承平,让这座渤海国的都城显得格外繁华。经过十多代渤海人的努力营建,这座关外最大的城市已经构建得十分完善和庞大,不仅占地广阔,超过中京、东京、西京、南京四京总和,人丁也达到了三十万,是为海东盛国第一城。
    这座城市的构建模拟长安,分外城、皇城和禁城,中以朱雀大街为轴,横竖各六条大道,间以小巷里弄,将城市划分为八十二坊。
    宽一百一十步的朱雀大街自南门起,向北连贯外城、皇城,其尽头,便是渤海郡王大玮瑎所居之禁城。玄天门外,太傅乌胤度身着紫袍,头戴太傅冠,颤颤巍巍坐于地上,再次向紧闭的门内高呼:“老臣叩阙,要面见王上!”
    良久,玄天门一侧开启,出来一个近侍,向乌胤度道:“太傅快些离去吧,咱家已说过了,王上身体不适,不见任何人。”
    乌胤度听罢闭眼,也不理这近侍。近侍无奈,只得转身进去。过不片刻,乌胤度再次高呼:“老臣叩阙,要面见王上!”就这么坐在玄天门外,每隔片刻高呼一次,约莫大半个时辰之后,玄天门一侧再次开启,出来的还是那个近侍。只不过这次却满脸怒色,似乎受了不少气,出来后尖着嗓子道:“王上口谕,太傅起身回话!”
    乌胤度愣了愣。终于起身,那近侍道:“王上说:‘老师竟有何事,便请明言,只是身体确实不适,就不见了。’”
    乌胤度想了想,道:“老臣要问王上,大相朱承明欺君罔上,任意国事。排挤贤明,扰乱尊卑,王上知不知道!”
    那近侍点了点,又进了玄天门。不久便出来,道:“王上说:‘大相秉政,乃国之制度,一应军国事宜,大相处置便可。老师若对朝廷政务有所指教。便拟折进谏。’”
    折子一拟,自然又是递到大相朱承明手中,乌胤度一听,便知道王上这是托辞。渤海国王大玮瑎自从登上王位之后。便沉迷于歌舞升平、美人珠玉,国事从来不愿操心。乌胤度这些年早已对这个国王失望已极,此刻听了内侍的传话。更是悲愤,当即叫道:“王上昏聩,沉迷酒色,难道想让祖上的社稷就此坍塌么!”
    内侍听得大怒,但太傅乃三师之一,虽然没有实权,却地位尊崇,就算当面直斥国王之非,国王也只能捏着鼻子认账,所以近侍也不敢多话,摇着头回到宫内,这次却再也不开门了。
    乌胤度气呼呼的又坐了下来,一遍遍的继续高呼着:“老臣叩阙,要面见王上!”
    太傅乌胤度嘴里那个“欺君罔上”的大相朱承明,此刻正坐在王弟、鸿胪寺卿大封裔的府中喝茶,居于他下首的则是素有“渤海国第一才子”之称的紫绶大夫、文籍院少监、赐配金鱼袋裴頲。
    主座之上正是大封裔。大封裔始终不愿先发一言,只是冷着脸,一口一口抿着茶水,眼不旁顾,似乎堂上没有别人。
    朱承明心中暗笑,知道对方不会先开口,终于还是说话了。
    “大鸿胪想好了么?朱某实在不知,这是好事,为何大鸿胪偏生要反对?由王而帝,招抚天下,可与大唐分庭抗礼,从此不再受其节制,大氏一族,从此为皇族矣!”
    “大氏一门,二百年来深受大唐天子之恩泽,背唐而立的事情,是万万做不出来的。大相不要白费心机了,这一点,恐怕就连王上也不能同意!”
    朱承明不由一滞,正是因为国王大玮瑎没有同意,所以他才再次来寻大封裔,想要试图说服对方。在他的内心里,还打着另一把算盘,只要大封裔同意了,朱承明甚至打算立其为国王,废掉大玮瑎。
    “只要大鸿胪同意,朱某立刻撤去围在府上的军士,并辞去大相之职,以为谢罪!朱某一心为大氏着想,为渤海尽心,此意苍天可表!”
    大封裔讥笑道:“大相果然忠心?那便撤掉军士,辞去相职吧,之后咱们再说这件事情。”
    “你!……”朱承明大怒,恨不得生吞了这个油盐不进的王弟,却还是忍了忍,转头向一旁的裴頲。
    裴頲轻咳一声,开口道:“大鸿胪,大相自然是忠心耿耿的,为了表彰其诚,王上已于昨日加封大相开国公之爵了。”
    这句话一出口,朱承明脸有得色,望着大封裔,微笑不语。大封裔却是心中一惊。渤海国共有三等爵位,开国公、开国子和开国男,但除了早年随开国之主大祚荣的那些老臣得以封爵之外,已经百年没有将爵位封赏给任何人,没想到王上居然封给了朱承明,而且一封就是最高的开国公,难道王上就不想想,这样一来,眼前之人已经位极人臣,将来已是赏无再赏,封无可封了么?
    开国公,开国公……大封裔忽然心中一动,想起了宫中那个素来沉迷于奢侈享受的王兄,莫非……他又看向了神情自若的裴頲,却见裴頲冷不丁冲他悄悄眨了眨眼睛!
    大封裔伸了个懒腰,起身道:“大相稍作,某去更衣。”
    朱承明见大封裔似乎态度有所缓和,心中一喜,道:“大鸿胪且去,朱某在此静候。”
    厅上静默如斯,朱承明和裴頲对视一眼,两人都不说话,各自转着念头。侍女上前将两人的残茶撤去,重新换上新茶,朱承明没做理会,裴頲接起茶盏,立时便感觉有异。他不动声色的将茶盏底部沾着的纸卷摸入袖中,轻轻抿了一口,将茶盏重新放于几上。
    过不多时,大封裔回来,坐到主位之上,这次任凭朱承明怎么问,却不再开口了,只是闭目沉思。
    朱承明一肚子怒气,终于忍不住起身拂袖而去,裴頲跟在他身后也出了大封裔的府邸。
    朱承明回头看了看府门,冷哼道:“不识时务!”
    裴頲在一旁安慰了几句,他是享誉一时的大诗人,不仅才名素著,且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很懂人心。几句话下来便将朱承明的火气消平,朱承明笑道:“今番裴少监也算是鼎力相助了,朱某承情,将来事成,必以左相之位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