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帝-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哥哥还有一个女儿,也就是布木布泰的姐姐,名字叫海兰珠,如今我这布木布泰侄女已经失踪快三年了,哥哥的意思是,想把海兰珠送进宫里来伺候大汗,你看……”哲哲虽然姿色在皇太极后宫女人之中不是好的,而且年纪也越来越大,自然没有没有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吸引男人,尤其是皇太极这样占有欲相当强的男人,他恨不得把天底下最漂亮的女人收进他的后宫,当初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除了这是一种政治联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天生丽质的布木布泰虽然年纪小,但长个几年必然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而到那个时候哲哲正好过了女人的黄金时期,为了自己,也为了博尔济吉特家族,固住皇太极的宠爱是必须的,而且当时没有选已经出落的如花似玉的海兰珠,而选择了布木布泰,也有哲哲的一点私心,海兰珠不仅是一个漂亮的估量,才能还非常的出众,那个时候海兰珠要是嫁过来,恐怕自己的地位就不保了,所以她选择了小了许多的布木布泰,自以为她能控制自己的侄女,可惜她失踪了,而现在时局又不同,皇太极后宫中美女如云,各族都有,而家族就只有一个人,虽然是大福晋的名分,但那也是说废就废的事情,如果把海兰珠引了进来,以她的智慧和美貌,一定能得到皇太极的万分宠 爱,到时候,难道侄女还能跟姑姑抢大福晋的位置吗? 
  说不动心哪是骗人的,海兰珠的智慧和美貌皇太极可是早有耳闻,虽然科尔沁蒙古奉他为主,他也不能强迫人家入宫,毕竟海兰珠还是他的晚辈,不过有布木布泰例子在前,姑侄共侍一夫在女真人的眼里根本不是什么障碍,后金、蒙古王公贝勒当中对海兰珠有心男人不在少数,如果海兰珠入宫的话,就等于暗示科尔沁蒙古会全力支持自己,这样的好事皇太极岂能不知道,只不过在哲哲面前,不能表现的过于欣喜, 道:“你是大福晋,你怎么看?” 
  “我?”哲哲诧异道,她显然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虽然哥哥是有这个打算,可并没有真正下这个决定,后金政局有些微妙,表面上是以皇太极为首,实际上山头还不少,海兰珠待字闺中,是寨桑贝勒手中的一把利器,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又怎么会轻易使出来呢,其实这里面到有哲哲自己三分的一厢情愿。 
  幸亏没有点灯,否则皇太极一定能从哲哲的眼神中看出点什么,现在也只当她有些惊讶,娶妻纳妾,那是男人的事情,只要不坏了礼法纲常,就是正妻也是无法干涉的。 
  “那这样,如果你哥哥确实有这个心,那本汗就择日迎娶海兰珠入宫。”美女对皇太极来说当然是多多益善好了,如果这个美女还能给自己带来更大臂助,那就更好了。 
  哲哲在黑暗中呆了呆,她有把握自己的男人会动心,但至少不会一下子就下决定,但现在出乎她的意料,皇太极不但动心了,而且决定要娶海兰珠,这可让她乱了手脚,如何能说服哥哥把海兰珠嫁入宫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夫妻二人一下子都沉默了,这个旧年最后一天晚 上,各怀心思的两个人就这么拥抱着坐在暖暖的炕上,居然也一宿没能睡着。
    正文 第十七卷:江南半壁之第七章:平壤之战(一)
     更新时间:2008…10…23 1:24:55 本章字数:2551
    的规矩就是多,普通百姓家尚且如此,皇家就更不用 复杂的规矩更多,好在有过这么一次经验,这才恍恍惚惚的对付过去。
  不过这后宫倒是接连传出喜讯,叶涟漪和田淑英接连给朱影龙诞下一男一女,这样一来,朱影龙就有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一样是喜 悦,只不过没有那种初为人父特殊感觉而已。 
  废除了‘票拟’这种制度之后,朱影龙大幅度给内阁放权,凡是一百万两以下的预算,内阁的七位大臣有四个人签字同意就可以批复,上报自己就可以了,一百万两以上的,内阁通过之后须上报皇帝,盖上玉玺方能生效,军机阁同样,现阶段,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直接划到军机阁,由军机阁统一调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比例是高了一点,眼下国内的形势也只能这么做。 
  袁崇焕的密折只比薛琮的情报晚了一天到达朱影龙的手中,相比而言,袁崇焕奏折中所写的情况要比薛琮的情报更为详细,皇太极派出自己的长子豪格为先锋,三天之内连克数道州县,兵锋已经到达平壤城 下,袁崇焕自己接到这个消息也是相当震惊,他自己也不相信消息是真的,只不过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消息的真假已经在其次了,皇太极突然出兵朝鲜不会再向年前那样,逼朝鲜签订什么兄弟之盟的协议了,所图非小,哪敢耽搁半分,连夜书写密折命人加急送入京中,时间也不过相差一天而已。 
  战争的胜利是给予有准备的人的,此刻的平壤城内是慌乱成一团。上至贵族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想不到战争会在某一天突如其来的降临在他们地头上。 
  他们呼喊着、哭闹着、咒骂着,这些都对已经兵临城下的后金铁骑没有一丝一毫的用处,他们的目的是占领这座美丽的城市,让里面的人们变成他们随便使唤的奴隶。 
  平壤城内守军也有两万有余,与豪格手下的兵力相当甚至还略多一些,不过两军的战斗力却不在同一条线上,装备继位低劣,与装备精 良。百战赫赫地后金八旗精兵相比,恐怕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 
  平壤城内的守将名叫崔朴元,依靠祖荫才谋得这个职位,虽不算太草包,但能力却十分的平庸,后金大军一到城下,他这个守城的大将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如何守城,而是如何逃跑,身为主将,此刻他应该在指挥防守作战的城墙之上。而他此刻却在用他的军事才华指挥着家人如何撤出平壤城,而他自己也将跟谁在撤退的人流中消失。 
  当然并非所有人面临战争之时想到的是撤退,也有抗争命运地铁血硬汉,这个每个民族都不可或缺的。没有的民族都被灭亡了。 
  崔朴元的副将张仲昌,应该说他是个很出色地指挥官,在去年后金出兵朝鲜之时立下不少战功,可惜的是他当时的力量太小了。无法改变战败的结局,虽然在战后他凭借着战功和战场上收拢残兵聚集起来地力量,王室为了人才。也为了他手中掌握的力量。不得已才破格升了他官职。成为朝鲜军中的奇迹。 
  崔朴元主张抵抗一阵子,然后弃守平壤。率平壤守军撤往开城,合开城内地守军依托开城坚固地抵御强敌,这样地对策在张仲昌看来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开城虽然是‘三京’之一,但其城防坚固程度还远不如不断修缮后地平壤,开城守将是个比崔朴元更加草包的将领,崔朴元分明是想逃跑,到时候万一开城守不住,平壤丢失的责任就被他推的一干二净了,虽然他们共事不到大半年,崔朴元的心思他可是一清二楚。
  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后金军队虽然推进速度很快,但其根本目的发生改变,不宣而战,这意味着什么,朝鲜现在已经跟金人签订了盟 约,去年的进贡是一分不少,为何他们会突然出兵?这里面绝不简单,金人在这个时候不应该再树敌人,是什么让金人有恃无恐的这么做?虽然这些都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副将需要考虑的,但是他却考虑到了,因此他在守城策略问题上与主将崔朴元发生了争吵。 
  争吵的结果还是没有用,崔朴元是主将,张仲昌只是他手下两名副将中一员,另外一员副将是崔朴元的心腹,不可能支持他,结局自然是按照崔朴元的先抵抗一下子,然后撤出平壤城,考虑到金人兵力也就只有两万不到,围城不那么容易,朝鲜有是多山,金人的机动骑兵难以展开,这本来是对手的劣势,现在成了自己撤军最大的优势,气得张仲昌当场就跟崔朴元翻脸,决意率领自己手下那三千人坚守平壤。 
  在崔朴元看来,张仲昌这么做就只有死路一条,对与一个自己寻死之人,他表现的极为大度,没有怪罪章仲昌以下犯上、冒犯主将权威的罪过,反而多留了些箭矢和物资给了他,毕竟有人愿意拖住金人的大 军,让自己轻松的撤出,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也省了自己下令哪个将领殿后的为难。 
  张仲昌自然清楚主将崔朴元那点鬼心思,多一份装备就多能坚持一段时间,崔朴元可以不顾平壤死活,但王上不可能丢弃自己的子民,只要能坚持到汉城派出的援军到来的时刻,这就是平壤的胜利,也是朝鲜的胜利,毕竟平壤城内还有二十几万朝鲜百姓是来不及撤逃出去的,金人的残暴他是知道的,杀戮、**、屠城什么都干的出来,城破之日,就是平壤这座城池沉沦之日,他不想再看到朝鲜再战败一次,再签署一次屈辱的条约,从与主将闹翻之时起,张仲昌就下了与平壤共存亡的决心。  
  豪格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朝鲜人抵抗的决心,想不到在主将率大军弃城逃走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的副将仅仅率领三千人马和数万民夫居然抵抗了自己十日之久的猛攻,一直等到多尔衮率大军赶到,合力才攻陷了平壤。 
  城破之日,张仲昌被部下打晕后逃逸,豪格一来是恼恨没有抓到守城的张仲昌,二来是嫉恨攻陷平壤的功劳本来全部都是他的,现在却被多尔  抢去了一半,积聚了十几天的怒火,下达了三日之内不封刀的命令,一时之间,整个平壤如同血洗的炼狱,短短三天,被屠杀的朝鲜人不下十万,被**的朝鲜女人不计其数,烧毁的房舍更是难以统计,搜刮来的金银珠宝堆成了小山,多尔衮虽然是豪格的长辈,但大军的指挥权却在豪格手里,就算他上报皇太极,等命令下来,事情已经结束了,尤其是豪格跟自己不对付,要自己劝阻他,还不啻火上浇油,所以干脆什么都不问,让豪格屠城三日。
    正文 第十七卷:江南半壁之第七章:平壤之战(二)
     更新时间:2008…10…23 1:24:55 本章字数:3549
    急于迎娶海兰珠之心出乎哲哲的意料之外,抢先命人 属意海兰珠的消息,紧跟着大张旗鼓的给海兰珠的父亲寨桑贝勒送去了彩礼。 
  寨桑是有着意思把海兰珠许配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皇太极也在他的考虑之列,只不过他也不是蠢笨之人,自己的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女儿都已经嫁给了皇太极,但人总不能吊死在一颗树上,如果皇太极地位固若金汤,或许他还会考虑一下,皇太极的突然动作令他措手不及,答应吧,就等于把科尔沁蒙古打上皇太极的烙印,以后就只能一条心的追随皇太极了,不答应吧,扫了皇太极的脸面,说不定现在日子就不好过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里面居然有他好妹妹的一份子,骑虎难下,寨桑也只能答应将海兰珠嫁给皇太极了。 
  而就在皇太极准备迎娶海兰珠事宜的时候,多尔衮的关于豪格在平壤屠城三日的军报送到他的手里,气得皇太极当场暴跳如雷,豪格出征之前,他可是严厉的嘱咐过豪格不要滥杀无辜,这一次不同汉人或者蒙古人作战,将来那些朝鲜人可都是大金国未来的子民,皇太极一心想把朝鲜变成大金的大后方,他这么一屠城,仇恨算是结下了,即使全部占领了朝鲜,这段仇恨可难以化解了,民心这东西可是维护统治的基础,若是什么小城,豪格就是杀光城里的百姓也都没什么,可平壤是朝鲜的“三京”之一,他这一屠城,不但不能吓住拿些朝鲜人,说不定还能激起对方的斗志,朝鲜说小也不小。说大也不大,也有几百万人,按照他的算计,一个个月之内不能攻陷汉城,那就有危险了,算起来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虽然战果不错,但按照他地计算,此刻豪格最起码应该攻陷了开城,正在向汉城挺进。 
  尽管平壤惨烈的抵抗出乎皇太极的意料。但屠城这样的错误和因为屠城浪费了三天时间那是不能饶恕的,当即给去了一道命令,免去豪格领兵之权,改由多尔衮统领全军。 
  高傲自大的豪格自然不会认为自己的阿玛为为了杀了几个朝鲜贱民免去自己的兵权,一切的一切都归结在多尔衮身上,一定是阿玛听信了多尔  的谗言,这才免去了自己地兵权,本来叔侄两人关系就不好,豪格是长子,将来整个大金国都可能是他的。但是多尔衮却是他爷爷努尔哈赤临终定下的继承人,而且多尔衮也比他小三岁,将来这大金国的汗位不一定轮到他豪格来做,尤其是金人内部许多人都支持多尔衮。多尔  又是那么能力出众,他想不嫉妒都不难。 
  多尔衮是暗暗叫苦,皇太极撤去豪格的领兵之权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把这三万大军交给自己却是大大的意料之外。虽然他是正白旗的旗主,但皇太极为了防备他力量过大,还从来没有让他统领过超过五千兵马。这次领兵一万真正能听他指挥的还是正白旗下的几千人马。现在要他统领豪格手下地正黄、镶黄还有豪格亲领的正蓝旗的兵马实在是太难了。 
  按照多尔衮自己的想法。接替豪格最好地人选应该是岳托,但岳托远在数百里外的辽阳。皇太极就算有意让岳托接替豪格,时间上也来不及。  
  这一次皇太极是自己急昏了头,没有跟范文程商量一下就发出了这道命令,临阵换将本来就是兵家大忌,尤其在进攻的途中换到指挥大将产生的后果是绝对不可估量地,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皇太极决定提前率主力大军入朝,代善等诸贝勒随军出战,阿敏留守盛京。 
  平壤十日城破、豪格屠城三日、多尔衮取代豪格、皇太极亲率大军入朝等等一系列的消息如同潮水一般涌到朱影龙案头。 
  “以多尔衮地能力,开城坚持不了几天。”朱影龙担忧道。 
  “怕就怕后金兵临城下之时,开城已经成为一座空城。”孙承宗低头沉吟道。 
  “豪格才能不足,多尔衮短时间内未必能驾驭住三万大军,皇太极对他这位亲弟弟并不是那么信任,就看他急急忙忙率大军入朝就知道 了。”为了研究朝鲜问题,朱影龙下旨将袁崇焕从锦州急召了回京,趁这个机会也让他与在北京地妻儿团聚一下。 
  “临阵换将本是兵家大忌,皇太极急怒之下犯错,急于补救也很正常,别忘了他身边还有一个范文程,这个人可是有张良之才。”孙承宗补充道。 
  “孙阁老说地不错,范文程此人计谋出众,有他辅助皇太极,皇太极如鱼得水,对我 
   个大大的威胁。”朱影龙道。 
  “皇上说地是,范文程现在是皇太极最器重的汉臣,皇太极每一步策略都有他的影子存在,可惜他一身所学居然给胡虏做走狗,祸害汉家百姓,实在可恨!”孙承宗不知道是愤恨还是惋惜范文程这个人,就连朱影龙自己对范文程这个人也有着一种说不请到不明的复杂情感。 
  腐朽的明王朝不能给他施展抱负的舞台,但皇太极给了他,历史的局限性使他根本看不到一个落后的文明领导一个先进文明的害处,他自以为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就能结束所有的纷争,让天下至于大一统,百姓就能过上幸福平静的生活,他错就错在这里,他的眼光太狭隘了,他只看到了自己能看到的,而没有看到整个世界,因此他成了后世汉人唾骂的汉奸,而金人却把他看作奴才,这就是范文程的悲哀。 
  “袁爱卿,那个张仲昌的下落如何?”朱影龙一向爱才,朝鲜也是他必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