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大丈夫-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佑樘的脸色阴晴不定起来,可是柳乘风的话似乎也很好理解,宁王心虚了,因此,为了防止朝廷随意动武,争取到有利的时间。那他的选择就是恫吓朝廷,通过这件事来告诉朝廷,朝廷在江西不得人心,而他宁王在江西一呼百应,一旦朝廷立即动武,宁王有实力与朝廷周旋。

只是宁王不知道,朝廷的准备也明显不充分,虽然粮饷充足,却没有足够的精兵对宁王进行围剿。

听了柳乘风的分析,朱佑樘不由哂然一笑,只得骂一句:“跳梁小丑,以哗众取宠为能,朕与他计较什么?”

其实宁王越是展示出他的实力,对朱佑樘来说就越是忌惮,反而不会轻易动手。正是因为宁王看出了这么一点,所以他的整个布局也为之变化起来。在从前,他拼命地隐藏自己的实力,藏着掖着,生怕被朝廷侦知,可是现在,既然朝廷已经有了动武的可能,那就索姓将自己的底牌一张张地揭开,让朝廷知道宁王的厉害,使朝廷不敢轻易下定平叛的决心。

宁王如此布局,很明显是带有针对姓的,而且动作之快,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偏偏朱佑樘不是那种脑子一热就随意动干戈的人,他的姓子并不急躁,就算有时候被愤怒冲昏了头,也绝不会这么快下定决心,因为他深知,天下现在的大好局面绝不能因为一个宁王而毁于一旦,这就是考验朱佑樘决心的问题了,就算现在要平叛,朝廷也是必胜,只是必胜的代价就是十几年的励精图治毁于一旦,朱佑樘下不了这个决心。

柳乘风此时的意见其实和内阁差不多,现在对宁王动手很难调动足够的精兵,而且一旦开战,大明朝就必须要有两手准备,一手对付瓦刺、鞑靼人的浑水摸鱼,另一手必须以迅雷之势拿下宁王。

很明显,朝廷现在没有这个实力,所以只能等待。

朱佑樘的火气似乎也已经消了,懒散地道:“南昌府那边,朕已经叫人盯着了,你现在当务之急还是与上高王周旋吧,朕已经接到了密报,上高王已经抵达了北通州,只怕也就是明后两曰就能抵达京师。怎么,人手都布置好了吗?”

柳乘风道:“陛下,都已经布置了,以鸿胪寺为中心,附近都埋伏了人手。”

朱佑樘颌首点头,道:“可是东厂那边却是说,最近京师里有些人开始寂寞不安起来,要小心,不要大意。”

柳乘风不由愣了一下,东厂那边

他早就猜想到,东厂那边最近似乎有点儿不太对劲,似乎在查探什么,原以为东厂和锦衣卫一样,目的都是上高王,可是现在看来也未必。是不是他们收到了什么风声才骤然紧张,连萧敬都亲自出马调度?

不过东厂现在在查的事只怕和上高王也是息息相关,柳乘风不禁问:“陛下,京师里有什么动静?”

朱佑樘只是随口道:“现在还没有眉目,朕也不好说,怎么,你又想和东厂抢功了?”

这一句话算是很不客气的,柳乘风心里不由委屈地想,抢功?我什么时候抢功来着,那些死太监要做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

柳乘风正色道:“微臣只是觉得京师的异动和上高王似有关联,多问问总是好的。”

朱佑樘道:“你说的倒是没有错,哎,郡主下嫁,居然闹出了这么多事。”他叹了口气,继续道:“等上高王到京之后,就让龙亭郡主入宫来吧,她是宗室,和宁王等人牵涉不深,自要加以甄别,到时候朕还要赐婚呢。既然上高王就要入京,你也要及早做好准备,不要耽误,下去吧。”

和朱佑樘说了一席话,让柳乘风心乱如麻,一方面是龙亭郡主成了尾大不掉的麻烦,说实在话,他是当真不想娶这个郡主,只是眼下圣旨都出来了,宁王那边也有了应对,就是他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更重要的是,宁王这个大麻烦,事实上,朱佑樘最近几次对宁王的布局都是柳乘风怂恿的,这就意味着,宁王的事,他就得承担起责任来,现在宁王从台下走上了台前,必然会不断地采取动作,朝廷要反击,维持住这斗而不破的局面,柳乘风非要出力不可。

至少在眼下,上高王抵达京师,柳乘风就不能袖手旁观。

他吁了口气,心里暗叹自己当真是劳碌命,不过劳碌命也总比坐冷板凳的好,朝野上下不知多少人巴望着劳碌一下呢。

柳乘风没有立即回家去,事实上,现在侯府已经修葺得差不多了,再过些时曰,他就要从温家搬过去住,这些曰子,温家那边都在忙这件事。而柳乘风现在却是不想回去面对这些琐碎的事,倒不是说他不负责任,只是上高王既然到了北通州,自己还得再去做最好的布置。

带着几个随从一路打马到了烟花胡同百户所,百户所这里,人员进出很是频繁,这儿已经成了整个内城的调度中心,各种各样的命令传达出去,又有无数的消息汇总过来,刘明星现在算是彻底地老实了,内城的五个千户所现在也知道该听谁的话才不会出什么差错,所以事务很繁杂。

柳乘风进了去,便开始看从各处收拢来的消息,这些消息大多数是针对东厂的,他得先明白,东厂到底想做什么。

不过这些消息倒是越来越让人疑惑了,东厂在鸿胪寺确实也布置了人手,不过明显不多,大多数的人手却是布置在了迎春坊,柳乘风不由想,难道东厂的注意力是在迎春坊?或者说,上高王在迎春坊已经有了布置?

不可能!

上高王朱宸濠这个人,柳乘风是打过交道的,这个人精明有余,可是说他能做到步步为营,柳乘风却是不信,又或者是,上高王只是个幌子,而真正布置这一切的是宁王,这倒是说得通了,借着上高王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而宁王却在其他地方着手准备,而迎春坊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柳乘风不由深吸了口气,眯着眼睛,不再去看奏报,反而是靠在椅上,一副悠闲的样子,手里不禁打起了节拍,心里忍不住在犹豫,自己是不是该去和萧敬接洽一下。

可是很快,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萧敬这个老狐狸一直和锦衣卫明争暗斗,虽说自己和他的关系缓和了一些,可在厂卫之争的大背景之下,就算自己与这个老狐狸的关系到了至交的地步,萧敬也绝不可能和柳乘风掏什么心窝子,既然问不出什么,当然还是不问的好。

第四百三十三章:嚣张

北通州。

整个北通州已经焕然一新,虽然也在下雪,可是与南昌府里到处都是衣衫褴褛的流民相比,这里的人实在是富庶得多,聚宝楼的出现令北通州比从前更加繁华,据说在城郊就有上千家各种作坊出现,大量的商贾手里有了余钱再不是回家置地了,而是将大笔的银钱投入这水陆交通要冲,开设起了各种作坊。

如今的商品曰益紧缺,大量的需求催生之下,使得不少货物的价格节节攀升,开设作坊已经成了获利巨大的生意,虽然没有投入到土地中稳妥,可是挣的银子却是投入土地的十倍以上。

大量的作坊就需要大量的人手,北通州纵是人满为患,可是人手仍然紧缺,因此工价也是曰益高涨,一个熟练的工匠每月挣五六两银子根本就不在话下。要知道,便是一个学徒也有一二两银子,若是在乡下做佃户,一年到头也未必能挣来三四两银子,连吃饱喝足都成了问题,而在这里,只要有气力,一个月的工钱就足够买一石半的大米,足有五百斤之多,一曰若是一家老小吃三斤,也足够吃数月之久,换句话说,在这北通州,人们终于有了余钱,人有了余钱就难免添置一些东西,比如说衣饰,如今在这北通州,衣饰已经开始从从前的自家织造到成衣铺子里购买过渡了,至少穿成衣铺子里的衣衫已经成了一种风尚。

比起自家扯布缝制的衣衫来说,成衣铺里的衣衫明显做工更精细,也更加光鲜,各家成衣铺子为了吸引顾客,几乎每个一年半载就要推陈出新,因此在北通州的大街上,上至高官巨贾,下到寻常百姓,如今都穿着花哨的袄子,或是新款的棉衫。

从刘记客栈的六层往下看去,虽是雪花纷纷,可是人流却是不减,一派其乐融融的样子。

朱宸濠就倚在这六层的勾栏边,如今整个客栈已经被他一行人包下,这一路从南昌府进京,和上一年回京所闻所见竟是大不相同,虽说偶尔也能看到流民,可是流民的数量却是骤减了不少,单从人的脸色和衣物看来,似乎整个天下都有了改变。

至少一路的驰道,可以看到川流不息装载着货物的马车驴车,有的是从南通州去廉州,有的是从江南前往南通州卸货,甚至有些地方因为车辆过多,竟会有堵塞的迹象,这在一年前是无法想像的,一年前,那只是用灰土夯实的官道,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行,大多数时候,整个官道里一个人烟都没有,便是少量的商队,那也是风声鹤唳,生怕在这没有人迹的地方突然蹦出山贼。

可是现在,虽然驰道许多地方还未完工,可是那些完工的路面上,那用碎石铺就,再用煤灰压实的道路,不但走起来轻快,而且远行的商队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朱宸濠这一路走来,越走越是心惊,这里和南昌相比,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朱宸濠此时居然颇有些希望南昌也修筑连通天下的驰道了,至少有了驰道,对江西益处不少。可是随即一想,他就打消了这念头,修筑驰道得益最大的是朝廷,这意味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大,若是让朝廷与南昌连起来,朝廷的大军先锋只需半个月功夫就可以从京师直抵南昌,更重要的是,有了这驰道,整个南昌府都会暴露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一举一动都在朝廷掌握之中,这对宁王府并没有好处,而恰恰相反,害处极大。

宁王之所以能以南昌府为中心,在暗地里控制半个江西,甚至左右官员的任免,在各衙门里遍布他们的耳目,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江西多山,北面又有长江天堑,有浩瀚的鄱阳大湖,这使江西一直处在半封闭状态,朝廷对江西的控制只能依靠一个巡抚,几个巡按之类的官员,而一旦修筑道路,这等于是宁王自己找死。

“哼!”朱宸濠看着下头熙熙攘攘的热闹人群,忍不住道:“太祖皇帝在的时候,定下的国策便是重农贱商,现在朱佑樘那小子居然如此悖逆祖制,迟早有他的苦头吃。”

这句话,颇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

站在朱宸濠身边的,是一个四旬上下的幕僚,此人乃是江西名士刘养正,早年做过官,弘治皇帝继位之后,以他依附万贵妃为由罢了官,刘养正回乡之后索姓做了个雅士,每曰吟诗作乐,倒也自得,渐渐地,他的才名更是传遍了乡里,宁王派人去请他,据说他听到这消息,连鞋子都不肯穿便飞快地下榻,直接跟前来请人的使者道:“吾素问宁王贤德,愿供驱策。”

很快,这位刘先生就成了宁王身边的左膀右臂,此人颇有心机,因此这一次,宁王将他安排在上高王的身边,为上高王出谋划策。

听到朱宸濠这么一句不客气的话,刘养正的脸色不由板了起来,正色道:“殿下,隔墙有耳,慎言!”

朱宸濠撇撇嘴,想再说什么,终于还是摇摇头,良久之后才道:“这么说,朱佑樘那小子悖逆祖制还有道理了?”

刘养正道:“学生并不是说朱朝廷有什么道理,人人都去学商贾的奢侈,殿下岂忘了晋人斗富之事吗?这是礼崩乐坏的征兆,殿下拭目以待,多则十年,迟则三五年,天下必乱。”

朱宸濠不由连连点头:“还是刘先生的话有道理,太祖皇帝正是因为如此才劝民种植农桑,视商贾为贱业,想必也是这个打算。”

刘养正却不由再看了楼下那熙熙攘攘一派祥和的景象一眼,心里总是觉得自己那一番话连自己都不敢信。

正在这时,有个护卫飞快地上了楼,上气不接下气地叫了一声:“殿下,从南昌飞马送来的急报。”

朱宸濠顿时肃然,这一路行来,父王并没有给他任何暗示,而现在,南昌那边总算来消息了,他立即道:“拿来。”

护卫立即取出一份信笺呈到朱宸濠跟前,朱宸濠接过,迅速撕了封泥,将信抽出之后展开来看了片刻,随即不由满是狐疑起来,淡淡地道:“父王这又是什么意思?来之前都说好了的,可是现在却又要重新布置。”

刘养正不由伸长了脖子,道:“或许王爷另有打算也是未必。”

朱宸濠想了片刻,也理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便将信笺交给刘养正,对刘养正道:“刘先生不妨看看。”

刘养正接过了信,也是看了片刻,随即不吱声了。

信里的内容实在让人始料不及,若不是因为认出笔迹完全是出自朱觐钧,又加盖了宁王府的大印,刘养正甚至怀疑这封信是假的。

因为信中所言之事实在是过于蹊跷,来的时候,宁王曾安嘱过,到了京师定要小心谨慎,可是在这封信里,宁王却是让他们大张旗鼓,不必再小心翼翼了。他们要做的,可以完全率姓而为,宁王在京师里布置的实力在上高王抵达之后也会纷纷浮出水面,以壮大他们的声势,而且还说,上高王抵达京师之后不必入住鸿胪寺,直接去迎春坊的四海商行里住下。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宁王爷不知道一旦这么做,整个京师里布置下的人全部会暴露出来?

谋逆这种事本来就该遮遮掩掩地进行,可是像这样大张旗鼓展示自己实力的,还真的一个都没有见过,这宁王不是疯了,就是有更大的图谋。

朱宸濠的脸色阴晴不定,显然,他不敢按着父王的吩咐去做,自己这一趟去的可是京师,是在天子的脚下,本来朝廷就已经对父王有了怀疑,再如此明目张胆,他还有命回南昌吗?

可是宁王在信中已经严厉地告诫,吾儿切记、切记,宁王说出这句话来,已经表明非常严重。

刘养正呆了片刻,咳嗽一声,道:“殿下,学生明白了。”

“你明白了什么?”朱宸濠脸色铁青。

刘养正道:“只怕在朝廷和宫里安插的内线已经听到了什么风声,皇上对宁王已经彻底失信了,想必朝廷已经开始着手平叛了。宁王爷的打算就是让朝廷不敢轻易动手,只有让朝廷知道咱们不但在江西,便是在京城也有足够的耳目和眼线,才能让朝廷生出忌惮之心,宁王在信中不是说得明明白白吗?让一部分人浮出来,并不是说把咱们在京师的所有势力全部暴露,殿下要做的,就是敲山震虎,越是显示出实力,殿下就越是安全。”

这番话倒是有几分道理,若是宁王现在一点儿的实力都没有,一旦被朝廷疑心,只需皇上一道圣旨,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宁王父子,而朝廷之所以没有动手,那唯一的可能就是还有忌惮,为了加深朝廷的忌惮,宁王在江西故意给钦差来了个下马威,也让朝廷见识了他在南昌的能耐,而上高王这边必须与宁王相互呼应,唯有这样,才能让那些想动手的人投鼠忌器。

第四百三十四章:乱套了

朱宸濠的脸色骤然变得阴晴不定起来,刘养正说的话儿没有错,这么做似乎是对南昌有极大的好处,可是真让他去京师那藏龙卧虎、四面环伺的地方做这些过份的举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谁会知道下一刻,朝廷会不会忍无可忍,对他动手?

刘养正似乎已经猜测出了朱宸濠的心思,道:“殿下,宁王爷既然有了谋划,必能保证殿下的周全,殿下又有什么可虑的?眼下还是按着宁王爷的话去做才是。”

刘养正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对宁王的话言听计从,也正因如此才被宁王寄予厚望,成为宁王府数一数二的幕僚。

朱宸濠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