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寡人无疾-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各地官府和镇戍兵也不敢贸然出动,一旦城池有失,损害更大,只能牙痒痒地看着这些乱军危害乡间。
  庆州通判葛峰的信,就是在这种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下送入京中的。
  代国州府众多,一个小小通判的信件原本不会进来的如此之快,更别说刘未如今生着病,大事小事都是门下省及六部官员和刘凌一起处理。
  但葛峰还有另一层关系,他和当朝宰相是姻亲,陆宰遇刺身亡后,中书侍郎的位置迟迟没有候补,身为门下侍郎的庄骏实际上已经位极人臣,在这上面小小行个方便,甚至连假公济私都不算。
  所以葛峰的信送进来时,从刘未到刘凌都以为庆州也和其他州县一样出事了,通判不得不写信入京求援,可再看庄骏喜气洋洋的神色,又不太像是坏事,顿时满心惊疑,恨不得赶快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庄骏知道皇帝着急,他趁夜入宫送信也不是为了吊人胃口的,当下打开密信,便开始一五一十地为皇帝诵读。
  这一读,皇帝和刘凌也和庄骏一样满脸轻松,刘凌甚至毫无仪态地对着空气挥舞了下拳头,可见心情之激动。
  “陛下,以上便是庆州通判葛峰的密信。这封信是通过驿站秘密送回京中的,路上没有拆阅,直接送入门下省。因为此人和犬子是连襟,所以为臣稍稍关注了一下,一见之下,自然是大喜。”
  庄骏笑着恭贺:“陛下洪福齐天,秦王殿下也是有苍天庇佑,虽受了点苦,但至少性命无虞。”
  刘未已经听了半个月的坏消息,京中起了反心的宗室只抓了一半,还有大半在宫中发作之前就用各种方法逃了出去,而各地的藩王后裔有些被叛军胁迫、有些干脆投奔了叛军,可谓是七处冒火八处冒烟,让刘未有时候甚至生出独木难支之心。
  正因为如此,现在听到庆州来的好消息,刘未也就越发高兴,他的二儿子没死,宰相家的孩子也没受牵连,他的内疚之心总算是少了一点。
  刘凌也差不多如此,当即开口询问:“父皇,既然知道二哥和扬波在庆州,是不是派兵去迎接他们回京?”
  现在庆州相连的舒州、徐州都乱了,战火还有慢慢往黄河下游蔓延的趋势,如果时间拖的再长一点,庆州可能也陷入包围之中。
  索性趁此机会对南方用兵,以平定舒州之乱的名义绕道庆州,将秦王和庄扬波接出来,也算是一举两得。
  刘未动了动唇,正准备开口应允,突然却顿了顿,露出思考之色。
  皇帝在上面思考,庄骏和刘凌都不敢打扰,约莫过了一盏茶的时间,只见刘未提起笔,在纸上写了什么,让岱山送了过去。
  刘凌和庄骏凑在一起一看,只见皇帝在纸上写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八个大字。
  “父皇的意思是,让葛通判派人秘密送二哥他们上京,再派人马以平叛的名义出京,在半路上迎接?”
  刘凌只是想了想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可如果二哥在路上再遇见了危险……”
  “庆州还算太平,更何况庆州现在并没有生乱,如果让大军特意绕行,不免让有心之人猜出庆州有什么不妥,陛下的建议十分英明。”
  庄骏却出言附和。
  “只是究竟在哪里会和,需要好好商量,否则三殿下说的也没错,万一在路上又遇袭……毕竟现在连袭击秦王的人马都没查出是哪方势力,能在中原腹地来去自如,恐怕不是寻常的山贼匪患之流。”
  他看了刘凌一眼,心中隐隐有些戒备。
  说实在话,就算他以前有拥立秦王的心思,在皇帝这么一番动作,以及方家反了以后,他的心思也淡了下去,死了心一心一意的辅佐刘凌了。
  可自从孙子出事后,他对刘凌隐约有了些心结。
  大皇子和二皇子出事出的太蹊跷了,大皇子据说满身是血的倒在蓬莱殿,至今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变得疯傻;二皇子出京没多久就遭遇袭击,连他家的这一根独苗都受了牵连,如果说是意外,脑子有病都不会相信。
  更何况现在连皇帝都身染恶疾,虽说是皇帝自己用了禁/药所致,可孟太医为何而死,李太医和方太医为何被族诛,细想之下,也是让人毛骨悚然。
  要是没人指使,又有天大的好处让人铤而走险,谁敢犯下这种诛九族的事情?
  现在又有传闻说三皇子身后其实有一股潜藏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推的他一步步登上那个位置,那么看起来像是意外的那么多“偶然”,也许并不是偶然,而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这么一想,这么多偶然也就有了答案。
  庄骏也是在朝堂里打滚了一辈子的人物,他并不怕奸诈无耻或老奸巨猾之人,怕就怕那种看起来忠厚仁善,心中却没人看的明白的那种人,而刘凌如今没有被立为储君,也没有登基,所以礼贤下士、平易近人,谁知道等他登了那个位子,会不会和代国历代君主一般,有什么奇怪的毛病?
  他要是个连兄弟、父亲都能下手的人,恐怕只会被现在这位多疑的陛下更难伺候。
  刘未是和这些大臣们勾心斗角了一辈子的,几乎是一听就明白了庄骏是什么意思,刘凌虽然乍一下没听出来,仔细琢磨琢磨也明白了过来,忍不住哑然失笑。
  这位庄老大人,不知道为什么在防着他呢。
  刘凌是个心宽的人,对这位老大人关心则乱也能理解,加之他也想兄长快点被救出来,立刻善解人意地拱了拱手:
  “父皇,儿臣突然想起兵部里还有些事情,请恕儿臣先行告退之过……”
  “这孩子……”
  刘未心中有些不悦,认为他对臣下过于宽容了,这种事要在他身上,不但不会出去,还会更加积极的把这件事揽下来,漂亮的完成,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然而他已经准备“避嫌”了,刘未也不会勉强,随意地颔了颔首,挥手准了他离开。
  等他离开之后,庄骏这才躬下身子请求皇帝宽恕自己的罪过。
  “陛下,非老臣不相信三殿下,只是如今秦王殿下死里逃生,实在是不能再生出任何波折,三殿下身边人多口杂,就算三殿下没有把消息透露出去,万一偶然说漏了嘴,都会打草惊蛇,是以老臣才这般慎重……”
  他心里不是不怕,不过想要救孙子的心情还是占了上风。
  “无妨,爱卿也是关心则乱。”
  刘未吩咐读唇的老人说了这一句,便屏退了所有宫人,只留下庄骏和自己两人在殿中。
  这一天,两人商议了什么,又安排了什么,谁也不清楚,只知道当天下午庄骏出宫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中,而是径直向着管理来往驿站的兵部而去。
  两天后,一纸御令送往河东汾阳,京中也点了五千骑兵,由京中宿将率领,要去与汾阳的兵马汇合,一起平定舒州、徐州之乱。
  这是京中自各地告急之后第一次派出兵马,以往都是就近在当地调兵平叛,是以更加受到各方的关注。
  有些人认为皇帝对造反人马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了,接下来恐怕是大范围用兵的时候,一时间粮价飞涨,带动着盐、铁、铜、马甚至药草的价格都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地步。
  好在年后已经定下了皇商,这些皇商已经开始牵动各地商人联手平抑物价,虽然成效不快,但至少不是只能干瞪眼。
  原本京中出兵的消息还能振奋人心,可就在出兵的第二天,从庆州城外驿站送回的战报让所有人再一次陷入了混乱之中。
  庆州刺史马维投敌,连夜开了城门,迎了徐州造反的陈家军入城,并打出了秦王的旗帜,要护送“秦王”去秦州接管当地的兵马,杀回京城“清君侧”。
  陈家反了的家主并非一般的高士,而是当世有名的兵法大家。他的母亲是当年镇守代国的三位大将,和萧老元帅几乎齐名的平威大将军元推之的长女。
  元家是兵法大家,和萧家专出猛将、无敌之将不同,元家擅长的是治军和领军的“艺术”,尤其在兵法上的造诣,就连萧家都十分称道。
  元大将军是徐州人,一生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徐州当地世交大族陈家长房的嫡次子,小女儿嫁给京中同袍的魏国公世子,他知道皇帝不会允许他将女儿和军中名门联姻,所以无论是陈家还是魏国公府,皆不是什么领着太多兵马的显要人家。
  元大将军本人非常淡泊名利,将两个女儿都嫁出后就告老还乡,马放南山,回了徐州老家安养晚年。
  由于无子,他便把大女儿生的儿子陈武当做亲生孙子一般照料教导,将一生戎马所得、以及元家家传的所有兵书、家财全部留给了这个孙子,所以陈武虽然出生徐州豪族,可从小却不像其他兄弟一样只读诗书,而是能文能武,十四岁时就得了徐州刺史的推荐成了“荐生”,有入京参加科举的资格。
  只是那一年开科取士因为吕家太后和皇帝的争斗被耽误了,再过三年后陈武已经因为兵法上的造诣得了元老将军旧部的推荐,入了军中训练徐州乡兵,没有再去参加过科举,也就没有得到正儿八经的功名。
  但有元老将军嫡传弟子的名头在那里,元老将军临死之前又把元家所有的家将、家兵以及老人全部托付给了这个外孙,这些都是久在战阵的元家嫡系,随便哪个出去都是能独领一个百人队、千人队的悍将,徐州当地谁也不敢小瞧他、
  连陈家家主也都早早就点了这个堂侄为下任族长的人选,就是为了他的家将家兵能够护住陈家的地盘。
  陈家平日不似许多豪族那般嚣张跋扈,在乡野间民声极好,造桥铺路、施粥接济,从不落于人后,所以陈武反了的时候,很是让许多人惊讶,甚至生不出什么恶感来。
  陈家昭告天下的檄文出来之后,矛头直指京中如今炙手可热的刘凌。
  檄文中称刘凌残害长兄致他痴傻、陷害秦王使他被流放出京,而后又下毒使皇帝恶疾缠身不得理政,终于独揽大权,祸国殃民。
  若是说方家的檄文是把刘未的身份说的像是路边捡来的野种的话,那陈武的檄文则句句刺探着世人们最关心的“夺嫡”秘闻。
  很多人对刘未是谁的儿子并不关心,却对刘未要留哪个儿子很是在意,毕竟“从龙之功”向来都是泼天的富贵,多少累世公卿都源于此功。
  陈家要扶秦王,遂将秦王写成了逃出京后被刘凌秘密派出的人马追杀至走投无路的小可怜,而自己起兵则是倾尽家财、襄助秦王回京“报仇雪恨”、“拯救父兄”的大义之举,竟比方家那套冠冕堂皇的东西更得人心。
  只是方家质疑刘未的血统后,高祖之后那些龙子龙孙们几乎都沸腾了,拼命跪舔方家的腚,希望他“起事”之后能拥立自己为帝,并一个个都跳出来说自己才是离平帝最近的皇室血脉,从上而下的得到了“正统”的支持。
  藩王经营藩地,许多没有权势却有钱财兵马和粮草,这么一资助,方家顿时如虎添翼。
  而陈家拥立的“秦王”恰巧又是方家淑妃所生的皇子,正因为如此,原本该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倒变成了方、陈两支人马相互谦让,你抢你的地盘,我抢我的地盘,秋毫无犯。
  紫宸殿。
  陈武?
  陈家为什么会反?
  刘未心头一阵剧痛,无声地嘶吼着,痛得弯下了身子。
  他的眼前,突然晃过了一张脸孔。
  那位被乱刀砍死在麟德殿前的魏国公夫人,那位希望能见一见宫中窦太嫔、年年哀求,最终铤而走险的老夫人。
  听闻魏国公夫人和陈武之母是一母同胞的姐妹,从小感情极好,陈武小时候随母亲来往于京中和徐州之间,待大元氏犹如亲母。
  魏国公夫人死的时候,小元氏甚至领着徐州家人前来京中为大元氏操办丧事,将那位继承魏国公府的庶子骂了个狗血淋头,后来更将姐姐的棺椁送往了徐州与父母同葬,没有留在魏国公府的祖坟,当时也算得上是一桩奇事。
  陈武之父早死,徐州陈氏几乎是小元氏和陈武顶了这么多年,难道说是这么滑稽的原因?
  不,如果是亲母还有可能,谁会为了姨母……
  他不承认,他绝不承认老二是因为他……
  可恨!
  到底陈家那个“秦王”,是不是老二!
  老三又到底与追杀老二的人马有没有关系!
  “陛下!陛下!”
  岱山见刘未弯下身子后再也没有起身,顿时大惊失色。
  “快请张太妃!快!快啊!”

☆、第143章 报仇?雪恨?

  短短几个月内,皇帝病情数次有变,朝中上下各种猜测,无奈宫中得了严令,人人都不准提及皇帝的病情,所以各种议论纷纷之下,这一科三鼎甲的事情,反倒没那么多人讨论了。
  国子监那位掌议原本就名声在外,如今得了状元,也算是实至名归。他是寒门出身,得地方推荐入国子监,学问人品都极好,虽然家贫,却没有酸腐或自傲自卑之气,国子监里无论是寒士还是名门子弟都很欣赏他。
  若是往日,即使得了状元,如果不在吏部打点好关系、拜好“座师”,想要得到什么好差事也是很难的,除非皇帝愿意破格提拔,但今年方党一倒,继而让吏部里空了大半,也没人敢冒着这个危险去刁难进士们,是以这一刻的进士只需花费一点钱财上下打点一二,吏部里的官员也乐得行个方便,将他们送去各地为官。
  据外界传闻,今科的三鼎甲都得了富商的资助,不但谋得了好差事,而且都是在要紧的位置,一步登天指日可待,于情于理,他们都是要进宫去拜谢主持殿试的刘凌的。
  然而不知宫里出了什么变故,凡是想要去东宫求见刘凌的,一律不准,只有每天上朝监国时可以看见刘凌的影踪,其余时候,俱在“侍疾”。
  而宫外,无数人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宫中出了什么变化。
  ***
  京中酒楼,将和楼。
  将和楼是京中有名的产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处产业是最近才名声鹊起的皇商,王七财神的家业。
  此时将和楼顶楼的雅间里,王七面对着面前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连头都不敢抬起,恭恭敬敬地聆听着他的教诲。
  这位老者身材高大,站起身来足足比王七高上两个头,身材又十分魁梧,加之虬髯满面,天生就让人生出几分敬畏之感,更别说如今他太阳穴高高隆起,眼睛里神光湛然,显然是内外兼修的高手,自身也是极为厉害的人物。
  王七从小被他抚养长大,王家几个幸存者都把他当做真正的祖父一般敬爱,所以即使如今她心中有许多不赞同,依然不敢顶嘴,只是等萧无名一番训斥完了,才平静地开口:
  “阿叔,我不觉得您这么做,三殿下会感激您。恰恰相反,如果他知道您做了什么,恐怕还会疏远您。依我看,这件事您已经做下了,索性就将错就错,勤王殿下也不必找了,对外也别宣扬,瞒着就是了。”
  “这些当皇子的,还真能有什么兄弟情义!”
  萧无名也是个偏激的性子,尤其当年闯宫行刺不成之后,更是性情大变,说起刘家这些子孙满脸不屑之情:“只可恨让那小子溜得快,否则我提着他的头来见刘凌,他还能不感恩戴德的说出宫里那位萧家子的底细!”
  “阿叔行事太冒险了。”
  王七只觉得一阵阵头疼。
  “陈叔叔也是随你乱来,居然还给你开道!”
  “我没跟着他一起造反,就已经是给刘家面子了。”萧无名倒觉得自己很识大体,“当年我身受十三箭逃出宫中,曾发誓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