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千娇-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蹄声顿时轰轰一片,大群骑兵开始出动,逐渐进入慢跑状态。黑压压的大群如同潮水一般向南唐军北侧涌去,很快就靠近了敌营;南唐军侧翼的弓箭乱射,马的嘶鸣在空中回荡,时不时就有骑士从马背上摔落下去。但这点杀伤无法阻止周军马兵的冲锋,最前面的马兵冲得非常快,两军之间的无人地带以看得见的速度在迅速被吞噬。
  空中传来“噼里啪啦”的弦响,和“杀杀杀……”的呐喊声,天地之间更加喧嚣。


第四百三十三章 采石之役(二)
  南唐军大败,不算一触即溃,但也没经过什么艰难的拉锯战。
  旷野之上,乱哄哄的人马、如同遭遇了洪水的灾民在逃难一般,到处都是人。及至中午,周军步骑追击至当涂城,北方左翼整军待发的伏兵也奔腾过来……但城门紧闭,无论是南唐国败兵还是周军都不得其门而入。
  于是南唐军城外的人马无处可去,无处可依,大部还没投降的纷纷跪地求饶。
  李处耘策马至城下,观看了一番状况,虽然结果是大胜,但战事没有按照他预见的方向发展,未达到趁机夺取当涂城的目的。
  李处耘摇头道:“当涂主将杨收用兵实在是难以理喻!他既调兵出城,又为何要死守城池?这下南唐军白白损失了大部分兵力,当涂城兵力空虚,无法在出城反攻威胁我腹背,这破城守来又有何用?”
  张令铎附和道:“当涂城没有了作用,咱们径直趋采石便可。”
  “正合我意。”李处耘果断说道,“留下一千骑兵在西侧扎营,监视当涂城动静,大军直进采石!”
  当涂城附近仍旧乱作一团,冲散的周军士卒和乱糟糟投降的败兵都没整顿好,李处耘便下令先锋于午后直接北上。他自己也骑马向北赶路。
  周军的进军速度非常快,李处耘在此战中的做法也十分激进。
  ……从当涂到采石仍有数十里之遥,李处耘及前锋马兵机动很快,下午就到达了采石附近。未遇成规模的抵抗,只见到一些零星斥候,将其驱散了。
  (采石,今马鞍山市西侧长江边,但此时还没有马鞍山市,连城也没有,这个地区的治所在当涂城。)
  采石附近有一个军寨,但此时已无人驻守。南唐军撤退到了采石矶军寨……一座突兀在江心的山(因冲击沙土之故,此时的采石矶与现代略有不同)。
  李处耘骑马面对的一条小河就是锁溪河,这条河比当涂城的护城河都要窄浅,冬季水浅,看起来可以直接涉水渡河。站在河边,向西眺望,就能看到一座一座大山葱葱郁郁,哪怕在冬季也能看到大片的树林,山顶上有座名楼:太白楼。大山东北侧有个港口、一座低矮山丘,那里就是渡口。
  李处耘骑马沿着锁溪河,向北继续深入,便能看到长江了。长江对面的大片陆地是江心洲,从这里肉眼观察,很容易误以为对岸就是江畔;按照周军掌握的地形,若是继续往北走,就能看到江心洲的北头。
  采石主山体丛林密布,没看到有路;但山顶上有座太白楼,估计有小路通上去。南唐军的驻地在采石矶港口,岸边有少量战船水军,军寨内外倒是看到旌旗密布,人马甚众。
  “此地不难攻取。”李处耘观察了许久,回头对幕僚说道,“锁溪河水浅,南唐军水师不能入内;军寨工事低矮不坚,此处山势也不险。从江东陆地攻打,南唐军无险可据也。”
  至于南唐守军,李处耘已经忽略其战力,只考虑他们有无险要可据。
  ……
  李处耘不知道,郭绍正与他隔江相望,只不过隔着宽阔的长江和江心洲,二人谁也看不到谁。这里有陆洲存在,江面并不宽阔;但向北望,越过江心洲北头看长江,便是烟波浩荡,如同站在海边一般。
  李处耘部水师控制了长江水面,奏报直接渡江传达和州中军,郭绍已经知道李处耘在当涂城外大败南唐军的事,李处耘部正马不停蹄进逼采石。
  郭绍就在采石对岸的长江边,但是他现在看不到传说中的著名渡口,虽然只隔着一条长江,但距离也太远,脱离了视线……江心两片陆洲成“刂”字型。
  现在郭绍向东面江中观望,过去就是一片沙滩地……上面光秃秃一片,看起来是陆地,可能沙土太软、经常涨水,不适合建造房屋和栽种树木,因此看起来才那么空旷;否则这种好位置的土地,必定被百姓利用起来了。
  那片滩地对百姓没有价值,但军事上很有用处。可以把船只拉进北头的沙滩地,以在江心建立一个借力点;船只在沙滩上立足,再凭借打桩等手段,总比在水中要稳定……在搭建浮桥时利用得上。
  沙滩地无法阻挡视线,极目眺望过去,又是一片江水;因为被沙滩阻隔,第二道江水也不宽。
  继续向远处看,便隐隐看得见山坡、树木甚至村庄,那里就是江心洲。地形并不太平坦的江心洲纵深很大,看不见更远的地方……但此地的考察地图有记录,江心洲过去还有一道江水,对岸就是采石矶。
  缓缓流淌的江水,是因这个地方整个江面很宽;却又分成了三条水路,造成局部江面狭窄……江面窄,江水缓,有深水港;这些因素全部齐备,整个长江下游都难找这么恰当的地方,难怪采石老是发生渡江战争。其实不用郭绍琢磨,他也能确定这个地方便于沟通长江两岸,毕竟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都从这里渡江,总是有其道理的。
  和州方向两骑飞奔而来,马蹄声由远及近,但郭绍仍然在久久眺望长江。
  这时左攸提醒道:“主公,和州有奏报来了。”
  郭绍这才回过神来,命人接了奏报,打开一看。郭绍顿时面露笑容,神情也仿佛松了一大口气:“武昌捷报!”
  武昌禀报,周军西路镇兵攻占了武昌,正照中军部署的意图,继续向江州进取(九江)。郭绍把奏报拿给左攸和部将们看,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众人纷纷祝贺。
  “江州大城,水上又在南唐军之手,襄州节度使的人马没法攻占此地;湖口又隔着鄱阳湖,没控制水路就没法威胁湖口……”郭绍道,“但这些并不要紧,江州和湖口就隔湖相望,离得很近,必然会让朱令赟(南唐军镇南节度使)感到莫大的压力,给他增援下游制造后顾之忧。”
  左攸附和道:“朱令赟前方又有皖口、池州二地层层拦截,他们想到采石矶来挺不容易。”
  “得看朱令赟有多大决心。”郭绍道,“其前方两道防御并不牢固,若南唐军用心水战,两道防线只能起到恐吓、拖延、预警的作用。湖口是南唐国长江防线的前沿重地,南唐军水师主力都在鄱阳湖;而皖口新造战船用料不合规格,船体不够牢固,水军缺乏训练,难敌南唐军水师主力……池州更差,水军大部被李处耘调到采石矶了,水面上更无法抵抗南唐军。
  不过湖口军难以突袭采石就是了;且如王朴所言,朱令赟恐怕没有那个决心和能耐。”
  就在这时,和州方向的大路上又有传令兵策马而来。
  各地大将的军报,都是先报到和州中军军府;因为外地的信使过来,并不知道郭绍在哪里,但军府的驻地是固定的。留守中军的王朴就随时都知道郭绍去哪儿了。
  和州在江畔的西面,此时太阳已经悬在西边地平线上,郭绍面对那个方向,阳光刺眼,眯起眼睛瞧着那人马,等着他们过来。
  郭绍是整个军队的主帅,身边的人注意力都在他身上,见状也跟着关注那报信的人马。人们却不知报来的是喜是忧。
  等郭绍拿到东西,看了一番。并非战况军情,原来是高彦俦的信。
  高彦俦主力终于渡过长江向铜陵行军,池州的浮桥被很容易地损坏之后,剑南军是坐船运兵过江……而此时李处耘已经从池州打到铜陵、从铜陵打到芜湖、又进趋当涂打也一仗,前锋已经到对岸的采石矶了!高彦俦实在没赶得上前面的各次大战。
  高彦俦除了奏报自己的行程,主要是请命:他想要在铜陵水寨缴获的两百余艘南唐军战船。
  理由是他手下的剑南军将士大部分在水军中干过,懂水性和水战;缴获的南唐军战船闲置在铜陵浪费了。
  郭绍把书信给左攸等人传视,说道:“战船并非闲置,如今湖口、京口东西两头被封锁,能调战船去中央十分困难;我正打算从韩通手里调将士过来,增加采石水军实力。”
  左攸看罢笑道:“攻南唐之战,水战尤为重要,何况高彦俦在陆上一直未受李处耘重视,他是在琢磨立功的机会……却不知蜀军将士是否真如高彦俦所说善于水战?”
  郭绍想了一会儿:“想立功有上进心的人,咱们应该给他机会;何况高彦俦若能调一部分兵员扩充采石水师,就节约了韩通那边的兵力。立刻写封信给高彦俦连夜送去,同意他的请命。”
  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郭绍回头又看了一眼长江对岸,招呼身边的人上马,离开江畔,返回和州。
  采石的李处耘部仍旧是全盘的关键,郭绍心里一直惦记着,这种滋味就好像做高风险生意的人、一门心思想着是不是会亏本负债,这种持续不断的心理压力,让人感觉心在半空悬着一般。
  采石矶的关键不是李处耘是否拿下码头;南唐首都江宁府在这个要地受到攻击后,必然有所反应,南唐军主力如何增援部署才是关键所在……毕竟对岸的周军兵力比较单薄。
  多想睡一觉起来,就有人告诉他已经赢了。


第四百三十四章 采石之役(三)
  人的压力和恐惧是逐渐到来的。就好像一个被判死刑的人感到害怕,但肯定比不上真被拉到刑场上时感受强烈;而等枪口对着自己的时候,就更加绝望了;若是开了枪,不幸卡了壳要重新打……大哥你掐死我吧,太他娘的吓人了!
  李煜此时就是这种感受,恐慌感在逐步增强。
  数月前他听说周军要打南唐国,就情知极可能打不过,每天都提心吊胆,在亡国的惊吓中度日如年;但那时的感受毕竟还不直观。现在,他得知铜陵、芜湖、当涂接连战败,周师已抵达采石渡口,渐渐感觉到敌军正在逼近,马上就要打眼皮底下了。
  李煜眼前浮现出一片景象:“八十万大军”如同潮水一般从采石渡口涌过长江,向江宁府奔袭过来,他的国土上全都是敌军。
  采石渡口离李煜呆的江宁府,只有一百二十里!
  就在不久前,周军渡江的人还远在池州,相距四五百里,短短半个多月就到达了一百余里内,而且中间无险可守……当初京口、池州、武昌都被攻击,不知道周军会从哪里突破,京口的可能最大,那里最近;而现在,李煜无论如何都已意识到了采石形势的严重性。
  那里正有一枚利箭对着李煜的胸口。李煜感觉屁股怎么也坐不实,座位上如有针毡一样。
  今天是阴天,宫殿里的光线气氛十分阴郁,莫名让人感觉压抑……江南降雨的天气比较多,恰恰冬季雨水最少;现在低温有点低,却适合北方步骑活动,河流浅下雨少。
  此时大臣们陆续来到了宫殿上,国王先到、大臣后到的时候比较少,李煜今天的心情很急。
  一番礼仪过后,李煜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周军至采石,谁有退兵之策?”
  别人都打过来了,总不能派人去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劝说周军退兵,最终只有打!李煜也情知只能派兵去采石大战,他把目光投向了皇甫继勋……希望这个大将能主动请缨,为主分忧。
  金陵的大将,身份职位够格的人中间,李煜最看好的还是皇甫继勋。忠良之后,忠心靠得住;兵权地位也够高,乃神卫统军都指挥使。平素在李煜面前也恭敬可嘉,并非那骄悍之辈。
  但此刻皇甫继勋却装聋作哑,并不上前分忧。李煜心道:他虽然不够主动,但也可能是担心打不过的原因,毕竟周军太强;持重的人,会比较谦逊,这也是谨慎可靠的优点。忠臣往往都不是那种自我吹嘘、毛遂自荐之徒!
  就在这时,光政院辅政陈乔出列说道:“为今之计,只有调兵增援采石一策。臣有两句话进言:其一,用良将贤能;其二,要快,绝不能拖延。
  此前臣便进献方略,劝陛下早日派兵加强采石防卫,当初李处耘的人还在数百里之遥……以前的疏忽多说无益,今周军李处耘部兵力单薄、当涂城亦在我手。尽快以重兵反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臣举荐林仁肇率军奔赴采石,主持此战。”
  李煜听罢,陈乔这话有当众责怪国主的意思,心下有些不悦,人之常情,任谁被指责也不会愉快……何况李处耘进军到采石难道是朕的疏忽?如果没记错,陈乔当初上奏的方略是从京口分兵,对采石的增强重点在水面;要是早早按照他说的办,到时候京口丢了,他们就要说周军主攻方向就在京口,是不是又要责怪朕判断失误?
  这些久居高位的大臣,陈乔、韩熙载等等,胆子都很大,有意无意之间就有点不把新君放在眼里。不过李煜并不打算与他计较,毕竟现今大敌当前,与大臣争斗绝非好事;李煜还想做出一副虚心纳谏的姿态来。
  他说道:“陈公言之有理,不过周军李处耘部人虽少,却掌握了采石附近水面,可能会从江上增兵;我国应以重兵进趋采石。林仁肇可为大军前锋……皇甫将军。”
  皇甫继勋忙拜道:“末将在。”
  李煜道:“神卫统军都虞候林仁肇为前锋,你是神卫统军都指挥使,出征为主帅如何?”
  “不可!”陈乔不等皇甫继勋答话,忽然毫不客气地谏言道,“皇甫将军虽为忠良之后,但从未有过拿得出手的战绩,也没提出过什么有见识的言论;单以出身和位置授予军国大任,恐非上善之举。战阵之上,无论出身贵贱,都是一样的作用。而林仁肇则不同,至少微臣比较了解他,此人主持采石之战,是较好的人选。”
  李煜听到陈乔当面说皇甫继勋坏话,话里虽然比较委婉,但意思很明白:说他徒有出身,没有本事!李煜不动声色,心道这样可能反而激将皇甫继勋。
  不料皇甫继勋并不生气,抱拳道:“陈公之言,并非没有道理。末将并未担当过大任……可林仁肇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人。我与他都不怎么适合担当此番大任!”
  陈乔道:“那皇甫将军何不举荐个人来?”
  李煜这时开口道:“文武不和,你们这样吵来吵去没什么用,何不听朕之意?”
  陈乔忙道:“臣等皆是进言,下旨的还是陛下。愿尊陛下旨意。”皇甫继勋也表示遵从国主的权威。
  李煜便道:“意见不合,应相互让步。便依朕之意,皇甫继勋为主帅,林仁肇为前锋。依朕看,皇甫继勋沉稳,林仁肇勇猛,二人相互商量协同,正是各为所长……”
  陈乔听罢一声不吭,但也没反对了。皇甫继勋刚刚才说过愿意听从陛下圣旨,当下也抱拳道:“末将遵旨。”
  李煜一琢磨,自己说错了一句话……皇甫继勋以前就多次说林仁肇的坏话,刚刚也说林仁肇也不是个好将领,显然不和,说什么“相互商量协同”是睁眼说瞎话。于是李煜又改口道:“林仁肇为前锋,可以直接听命于朝廷,不受主帅所限。只要他够勇猛,没人会限制他的能耐。”
  “陛下英明!”陈乔这时才比较满意地作拜。给予林仁肇一定的自主权力,显然对陈乔来说也算比较好的结果了……陈乔一直举荐林仁肇,如此下旨应该能让他稍稍满意。
  李煜也觉得这样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