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千娇-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朴曾言,江宁城不堪一击。但那只是从形势、人心上考虑,有了攻城拔寨的自信,实际要拿下来这座城没法一蹴而就。江宁城不仅城墙工事高大坚固,起码还囤积了十几万大军,其中南唐国禁军主力都在此地;要打这样重兵驻守的都城,只有几万人就是个笑话。
  现在郭绍麾下的江南前营军府已在实施攻城策划,一面派人晓以利害劝降,一面准备攻打孤城。
  前期在各地作战的镇兵、乡勇都陆续向江宁城调动聚拢,加上隶属侍卫司的两股水师、吴越国大军,郭绍粗算围攻江宁城的总兵力在二十几万到三十万人之间。
  要把这些人马调拢部署起来需要时间;但南唐国对此毫无办法,因为他们已经丢光了都城周围的所有地盘。
  就在这时,覃石头快步走到了土丘下面,抱拳道:“禀主公,李将军、罗将军、左少卿三人已到,末将将他们先带到堂屋里了。”
  郭绍把目光从远处收回,径直转身下来,说道:“我这就去见他们。院子周围你叫人看着点,别让闲杂人等靠近。”
  “喏。”覃石头应了一声。
  郭绍走在房屋间的路上,周围随处可见站哨的士卒,却不见一个百姓。这村子里的人,看到潮水一样的大军过来,风闻战祸波及的消息,几乎逃光;虽然大周中军几次严禁滥杀劫掠,但百姓们仍然惧怕武夫。周军征用这个村子后,剩下的少量老弱也被重新安顿在别处,这村子完全便成了一座行辕。
  他走进院门,覃石头便轻轻将大门掩上。郭绍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身边已没有别人。他独自从屋檐下往前走,绕过小院中间的天井,便来到了堂屋门口。
  坐在里面的三个人立刻从板凳上站了起来,一起抱拳道:“拜见主公。”
  郭绍也抱拳回礼,跨步进了堂屋。
  这地方就是一家比较富裕的农户的房屋,土墙陈旧、家什简陋连把像样的椅子都没有,地方也不太宽敞。郭绍走上去,在上位的一条圆凳上坐了下来。想想也是有点稀奇,几个人今天要谈得是谋夺天下的秘事,所图之物有无数的广厦,偏偏是在这么一个破村子里商量。
  郭绍回顾左右,他们也纷纷转头看向自己。要称帝,一个人干不了;但步骤的开始,太多人参与了容易发生变故。
  在场的几个人,都是郭绍仔细考虑过的。无论是文官左攸、还是武将李处耘罗彦环,他们不是周朝皇帝提拔起来的人,发迹就是靠自己;参与大事,将来成了就是拥立从龙大功、开国元老,封王拜相也不是难事,实在没有不愿意的理由……实际上郭绍觉得他们比自己还急,一直盼着的就是干这种事。
  另外还有两个结义兄弟,也是值得信任的人,不过杨彪和罗猛子在东京,此时没法联络。
  郭绍先开口道:“左先生也多次劝我,我却有些犹豫,毕竟我原是先帝麾下之将,受了先帝之恩惠,如今不能保护其幼子,心有惭愧。”
  郭绍说罢,连自己都觉得假得慌,真犹豫的话就不用召集几个心腹坐在这里、商量怎么谋反了……但这样说能够表明一种厚道谦让的态度;就算面对自己人,也不能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样子。想那些名正言顺继位的,还得让别人劝进三次、才勉为其难登上去。
  罗彦环立刻劝道:“主公无须惭愧,几朝几代开国各有说法,其实都是这样干的。换了别人在您的位置上,根本不会犹豫!”
  李处耘却道:“前几朝还在天下大乱的世道,而今人心思安、天下一统的形势,主公将开万世之大业,岂能与前几朝相提并论?”
  郭绍又忙道:“言重了,我心有惶恐,本想做大周忠臣,只是情知兄弟们有这样的心思,又不愿意让大伙儿失望,着实有些左右为难。”
  罗彦环一脸急色……郭绍观之,心道此人虽有勇有谋,比李处耘的持重还是差了不少。
  罗彦环急道:“主公说得对,您不坐上去,兄弟们肯定不答应!大伙儿在您麾下,可名义是大周之臣,不好说出轻易说出那种逆言,其实心里都盼着主公。”
  左攸道:“天下之权,有德者居之。今主公扫平蜀、南唐两大国,让大周国的地盘扩大不止一倍,大功显于天下,自应当仁不让,舍主公其谁?”
  罗彦环点头附和:“那个小皇帝,谁理他?不是主公带着大伙儿帮他南征北战,早就被人赶下来了,主公自己打下来的天下,没有白白为他人作嫁衣的道理。”
  “还有太后,若非太后,我岂能有今天的兵权和功勋?”郭绍不动声色道。这句话倒不全是面子话,倒是心里话了……郭绍没有古人那种忠君的思想,他从来没想对先帝忠诚,但太后的培养信任之恩,不论时代都没法否定。
  李处耘开口道:“罗兄切勿急躁,主公所虑极是。不仅太后,大周还有更多的人、其中不乏对朝廷忠心认可的人,不尽然在主公麾下;也许暂时会摄于主公的武功武力敢怒不敢言,但如处置不当,难收人心。咱们得早早想个由头和名义。”
  左攸也道:“主公是大周禁军武将出身,受过皇室恩惠,所依靠的实力也是周室禁军……一旦登基,将来会被说是篡位得权,无论怎么弄,得国不正是难以辩解。”
  罗彦环一掌拍在破木案上,说道:“主公不是姓郭么,和皇室一个姓。那倒省事了,国号都不用改,小皇帝原来是哪家的姓、让他改回去认亲生的,太祖无后,大位还给郭家有什么不妥?”
  “咦……”郭绍觉得罗彦环这话不全对,但其中叫郭(柴)宗训改回原姓,倒真是个好办法。
  他又琢磨,把身世附会到郭威家不太好……虽然他是穿越者,和这里早逝的生父母没相处过、没什么亲情可言;但古人所说的忠孝仁义信,孝道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为了做皇帝,连父母都不认,自己别处找个人来认,恐怕要被当做笑柄……怎么找“证据”都没有用,只能给好事者更多的遐想空间。
  这时左攸皱眉道:“仍然认周朝为正朔,主公就没法做开国皇帝了……”
  郭绍看了左攸一眼,心道:心不能太贪,现在皇帝都没当上,就想着做太祖?而今最重要的是怎么坐稳位置,篡位本身就有风险,一旦没搞好天下群反如燎原之火,怎么收场?
  李处耘似乎也和郭绍一个看法,说道:“主公春秋正如烈日当空,将来还会建立更大的功绩,在青史上留下明君雄主的贤名并非难事。”
  郭绍之前已经表明过谦让的态度了,此时在少数几个人面前也懒得再装,当下便道:“太祖自称‘虢叔’(西周周武王之叔,周武王封于东虢,授爵公爵、号东虢公)之后,我自然也认……”
  他寻思在这个时代的身世,本河北兖州人士,出身寒门,父母早逝;当地屡遭兵祸,多次十室九空、人都换了几茬,已是无从查问……他现在只记得祖父的名字,曾祖父是谁都记不清了。
  就算是太祖郭威也是出身寒微的人,父亲那一代就开始颠沛流离,郭威自己还到处投奔军阀当牙兵。他称帝后追认上面几代,有些什么分支,恐怕连他自己都搞不太清楚。
  郭绍当下便一本正经道:“不仅如此,先父还告诉过我已经过世的曾祖父的名字,他便是义祖翼顺皇帝(郭蕴)……太祖(郭威)的祖父。算起来,我的辈分比太祖晚一辈。”
  郭绍的表情,就好像是真的一样。周围的人听罢都是一愣,李处耘率先说道:“原来主公确是大周先祖之后,如此一来,将来把真正的身世昭告天下不就行了!”
  另外两个人听罢也赶紧附和。


第四百六十七章 劝降书
  郭绍与几个武将从破院子里出来,从覃石头手里接过缰绳便翻身上马。别的人也上马,随即响起了“驾、驾”的几声吆喝。
  一行人返回中军行辕,正遇到王朴。王朴道:“老夫写好了劝降书,正想让郭将军看看。”
  “出自王使君之手,定然是稳妥的。”郭绍不加犹豫道,不过还是接过来瞧了一遍。由于他刚和人商量如何谋反,忍不住又留意了王朴一眼。
  郭绍还记得一个书上看到的故事……历史上赵匡胤称帝后,路过王朴的画像前,说“如果这个人还活着,我没法得到皇位”。这算是从德才两方面的褒扬吧?
  他又想起了在东京兵变后的事,王朴在那节骨眼上故意进言、建议预防武将权力过大;当时太后和郭绍是一个鼻孔出气,王朴的上书一点作用都没有,唯一的用处是表明他的气节和忠诚。王朴这个人还是很在乎名节的,所以郭绍前期密谋阶段不能让王朴参与,哪怕现在与王朴的私交已经很不错。
  郭绍越想,越觉得自己与郭威的爷爷“相认”是比较稳妥的法子。自己是受周朝恩惠起家的,承认太祖郭威的地位,起码吃相要好看一点;否则就像后来的宋朝,没法洗掉欺负孤儿寡母、得国不正的诟病。
  天下大势能走向统一稳定,(后)周两代雄主和文武大臣的励精图治功不可没,无论怎么掩盖都洗不清后来者摘桃子的本质。
  无论将来的庙号是不是太祖,现在都是称帝,权势声威和开国皇帝没有二样,无非图个名;可做了太祖也是一个污点骂名,还要来作甚?况且,郭绍对这个时代的家族祖先缺乏认同感,光宗耀祖的心理需要也就不存在了……之前李处耘等人不想苦劝郭绍,可能就是觉得为祖上增光是郭绍自己的事;他自己都不顾了,外人劝他作甚?
  郭绍那样选择,不仅是在承认前人的功业,也是在认可在大周旗帜下流血牺牲马革裹尸的无数将士的价值。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不过是站在成堆的尸骨之上罢了。
  ……他递还劝降书,随口说道:“王使君之言,有理有节、有情有义。不过,派谁去劝降?”
  王朴回头看了一眼,道:“卢多逊。”
  陪侍在后面的几个文官中,一个年轻人走了过来,抱拳道:“下官是主动请缨,愿担当此任。”
  郭绍见状,立刻想起了往事,说道:“当年我在秦凤和蜀国打仗,奉命前来嘉奖咱们将士的人就是卢先生。我拿到升厢都指挥使任命状,就是从你手里接的。”
  卢多逊高兴道:“在下只是奉命行事,跑跑腿罢了。不想郭大帅连这等事都记得如此清楚。”
  “别人对我好几乎都记得,我这人记吃不记打。”郭绍笑道。
  身边的李处耘、罗彦环等武将听罢都一阵哄笑。
  郭绍伸出手掌,一掌拍在卢多逊的肩膀上。卢多逊的嘴一咧,不经意露出痛苦的表情。郭绍道:“南唐国只剩一座古城,覆灭只是迟早的事,现在最后一步了,你可得活着回来,不然不是亏得慌?”
  卢多逊忙抱拳道:“下官愿为大周军早日光复江南,尽绵薄之力。”
  风险还是有的,但正因干提着脑袋的事,才算得上功劳。郭绍点头道:“愿卢先生不辱使命。”
  ……
  卢多逊拿着劝降书去江宁城,被斥候逮住后,是坐吊篮上城的。江宁城的全部城门都紧闭,开闭城门的权力被几个衙门相互制约,现在要开门非常麻烦。他一时没能见到南唐国主,劝降书却被收走了。书先被许多官员看到了,然后才到深宫里的李煜手里。
  下面还有一些文臣武将站在殿上,顿时人们就义愤填膺。
  一个叫呙彦的武将从后面出列,径直说道:“臣请陛下将这等人拖出去斩首,然后将其首级送还给周国人,以示我国死战之决心!”
  顿时就有马诚信、马承俊等武将附议。
  李煜坐在皇位上内心十分复杂,充满了各种负面情绪。他不得不怀疑这几个是什么居心,现在还能死战保有国家?不过只要朝廷还没明确表明投降的态度,他们确实不敢随便提投降……哪怕心里早就想投降了。
  谁要是主动提出投降,就会被怀疑忠心,你是等着卖主求荣吧?所以对周国使臣喊打喊杀,反正至少是不犯错的。
  李煜回顾殿上诸公,没看到陈乔……陈乔去了南都,皖口之战后下落不明,如今不知道在哪里。
  他有把目光停留在韩熙载的身上,问道:“韩公以为,该如何回应周国?”
  韩熙载被点名道姓垂问,当下便执礼道:“老臣附议呙将军等人,将使者斩首并无不妥。”
  “有言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我朝这么做,便是与周军表明结仇。”李煜道,他虽然近来精神不佳,但还没昏头,“斩了使节,接下来该如何保国?”
  韩熙载顿时被问住,站在那里一怔一怔的。李煜见状,情知这老东西的话也是敷衍之言:这厮是北方难逃的士族,下面一帮北方南迁士人,怕被怀疑心存二心,才不敢劝降。
  朝堂上一片噤声,李煜“唉”地叹息一声,他自知已经回天无力了。可是,那郭绍肯定记着派人刺杀的仇,怨恨已经结下,就算投降,自己能活得成、能被宽容?
  就在这时,李煜钦点的状元黄璨出列,抱拳道:“陛下,微臣以为杀使者不妥。”
  众人听罢纷纷侧目。不过此人毕竟是皇帝门生,他说这种话,还好一点。
  李煜忙问:“为何不妥?”
  黄璨昂首回顾殿上,道:“国事如此,就算诸公不愿说,形势一目了然。周军主帅郭绍非等闲之人,两个月攻灭蜀国;又数月之间,攻占江南大片国土,击败我国二十万以上兵力……”
  有人毫不客气地打断黄璨的话:“蜀国不思进取、君暗臣昏,岂能与我国相提并论?”
  黄璨道:“那为何两三个月内、我国就变成了这般光景,为何如此不堪战?就是那些身负陛下重托之人,不为国效力,一败再败,将陛下的隆恩抛诸脑后……”
  李煜听到这里,倒觉得黄璨正直敢言,把自己心里的恼怒都说出来了,也算稍稍出了一口闷气。湖口的朱令赟要是不放周军东下,池州、铜陵、当涂的守将不是丢城失地那么容易,皇甫继勋、林仁肇不是一败涂地,刘澄能稍微少犯两个错……南唐国不是没有实力,形势何至于如此恶化?都是这帮人辜负了自己!把老子害苦了。
  这时一个大臣不高兴了,说道:“黄状元出口成章,为何不为陛下想出一个退敌之策?”
  黄璨道:“派人散布郭绍会谋反称帝的消息,乱其国内。”
  “这样空口说,有人会信?”那人道。
  黄璨正色道:“那郭绍已是殿前都点检,周国朝廷最高的武将,又有平叛二李、攻灭蜀国的大功,这回若是我国不存,再被他立下大功;照中原的老路,他不谋反?这回正好,大军在外,他掌握兵权,带兵回京时是谋反称帝的大好良机!这种话能叫散布流言么,诸位且想想,郭绍是不是真会称帝?”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许多人此前没有想那个事,经黄璨一提,众人都猜测郭绍可能真会称帝。
  黄璨见状,又道:“还有,前阵子朝廷不是从海路派了人去联络辽国和北汉吗……咱们若是投降太快,北方都来不及攻周国腹背以为策应。”
  李煜听到这个资历见识还很浅的官儿说得头头是道,还是没生出什么希望,主要是形势太糟糕了,国境东面就剩一座孤城。


第四百六十八章 就不让如愿
  北汉国都城晋阳内,赵匡胤刚从朝堂上回府,李继勋、石守信等兄弟在门外迎接,赶紧把他迎进屋内。实在是因赵匡胤如今在晋阳的地位不佳,平时压根没资格上朝,今日破天荒了。
  李继勋率先问道:“国主请赵兄前去是何意思?”石守信也急问:“难道他们要趁机南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