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千娇-第2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人的来头郭绍已经提前知道,是北汉国枢密院事、叫李信。郭绍坐的位置高,对进来的人一目了然。中年人,步子四平八稳,眉间有竖纹,看起来很沉稳……但是这样的人总是会给人心事重重的感觉,比较沉重。
  李信鞠躬作礼,未行跪礼。郭绍并不计较,因为北汉主也自称了皇帝,对方认的是自家皇帝,不认大周皇帝的;若是要谈起天无二日,天下皇帝只该有一个,那不用谈别的事了,单是这礼仪上就要开始争端。
  王朴微微侧目,不过也没吭声。
  “在下李信拜见大周国主。”李信道。
  称呼更让郭绍十分不快,两国不和睦的迹象十分明显。但郭绍懒得在这种事上费口舌,便免了寒暄,径直说道:“朕闻北汉国有一员大将叫杨业,人称‘杨无敌’,乃北汉猛将。李使者可有耳闻?”
  李信从容道:“在下乃大汉(北汉)之臣,自是知晓本朝之将。我朝猛将如云,杨将军乃其中之一。”
  郭绍不禁露出了笑容:“大周和北汉国强弱大小之别,太过明显,不必流于嘴上,天下人心知肚明。咱们先不说北汉国那些如云猛将,就说杨业,他有个亲兄弟叫什么来的……”
  王朴答道:“叫杨重勋,现在是我朝的一个防御使。此人于显德四年第二次归顺大周,我朝不计前嫌,仍封为防御使。”
  郭绍道:“对了,杨业是北汉国大将。但兄弟来回反复,最终还是归了大周。李使者以为,杨家是什么意思?”
  李信一言顿塞,正在思索如何回答。
  郭绍道:“朕在这里召见使者,旁边没有不相干的,也避开了那些面子上的礼仪之争。朕与李使者言语,都是直率之言。杨重勋留在大周,是杨家在这边押一个宝;所谓一堆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如今两国形势如何,何须掩耳盗铃?大家都是要点退路的,李使者以为如何?”
  李信道:“在下不愿妄言同僚,也不赞同大周国主的评断。”
  郭绍听他言辞不甚激烈,又好言劝道:“北汉国而今就是一艘到处漏水的破船,李使君还在那船上呆着作甚?何不趁早准备一下,现在投大周,岂不是明智之举?”
  李信抱拳道:“在下是大汉之臣,现作为两国邦交的使节,只终于君主、恪守本分,还望大周君臣能以使节之礼相待。”
  郭绍听罢便不再劝说,只道:“人各有志,朕不会强求。不过,大周和北汉的官民百姓都是同族同宗的人,有仇的是两国的君主,郭家和刘家;两国臣民是没什么仇恨的,自己人能有什么解不开的仇?
  你回去之后,和你有交情的同僚稍稍说一下,等大周大军攻入晋阳,诸位留点情面,或是联络一下,朕有仁义之名在外,定会善待诸位的。”
  李信道:“恕不能从命。在下此行,是为前阵子大周派歹人在国都行刺而来。”
  “这事就不该朕和你谈了。”郭绍道,“以李使者的品级,自有客省使的官员与你相商。你与朝臣去谈谈吧,趁此也可以以看两国是否能议和。”
  王朴道:“大周皇帝能在日理万机之中亲自召见李使者,已是很看重你了。”
  李信当下便有礼地抱拳鞠躬道:“在下告辞。”
  李信离开后,郭绍也起身离开偏殿,和王朴一道前往平素和文武大臣见面的屋子。接见使臣没什么耽误时间的礼仪,就说了一席话,此时太阳刚刚升起。
  及至地方,枢密院、政事堂、殿前司、侍卫马步司的重要人物已经等待在那里了。郭绍在这里不同,他的位置不在很高的地方、故意不让下面的人看自己;在这个殿室里,郭绍虽然坐在上位,但和大伙儿没有高低落差,他目前要和重要大臣们保持比较亲近信任的关系。
  大伙儿停止相互的交流,起身先行叩拜之礼。
  郭绍入座后,招呼他们起身坐下,径直说道:“那个李信,一时找不到关系拉拢他。他似乎也不愿意冒险干开城门这等事,看来只能作罢。据说杨业是北汉国大将,能不能让他弟弟给递个信?”
  王朴道:“北汉国肯定有所防备的,机会恐怕很小。不过老臣可以密派人手去见杨重勋,问问他。”
  郭绍转头看武将那边,目光停留在李处耘脸上。他的女儿刚封了贵妃,自己又是禁军大将……但他反而更加谦逊了,最近显得十分低调沉默。
  李处耘察觉到郭绍的示意,忙抱拳道:“北汉国国穷兵少,高平之战、晋阳之战都让其元气大损,而今与之正面决战没有什么胜负悬念;难处确实就在晋阳城。此城为雄城重镇,易守难攻,大周若能求得内应,此战就胜券在握了。”
  “我也是这么想。”郭绍道,“可是怎么找到这个内应?”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有办法。
  郭绍心道:若是有一帮高素质的“间谍”,像近现代战争时期一样,能够争取敌方重要人物的起义投诚……只要有一个能开城门的,北汉国这场战争真是如探囊取物。
  郭绍此时才具体地认识到,谍报组织,关键时刻的作用确实大!
  他的脑海中一时间回忆起了几年前柴荣大军围攻晋阳城的场面,那城墙上惨烈的伤亡。一个关键的细作,能减少多少人命的损失、能降低多少国力的消耗。
  郭绍看了一眼王朴,但暂时没说这事儿。“兵曹司”的事务在朝廷内部也是机密,政事堂和军队武将是不参与的,他决定一会儿再找王朴和京娘谈谈这件事。得细致安排个长期卧底计划,和短期刺探具体情况的斥候细作。
  “晋阳城如何攻,先得有个准备。”郭绍开口言语了一声,“诸位若有什么好法子,尽可上书言事。”


第五百三十章 利害
  北汉使臣李信被护送回国,议和的消息就在晋阳不胫而走。
  刘钧问策回来的枢密院事李信,李信竟说周国主颇有诚意,未尝不能试试。照李信的说法,两国一向相互仇视、互不来往,这次若能拿赵匡胤作为议和条件;或许不能避免战争,但可以走出缓解关系的一步。
  北汉主又问宰相,宰相说赵匡胤对北汉国没什么用……此话倒是深得刘钧之心,刘钧不敢用赵匡胤。
  ……赵匡胤等兄弟听到风声,几个人聚在一起唉声叹气。
  石守信忍不住牢骚道:“我等与丧家之犬有何区别?”
  李继勋道:“而今我等眼看要被出卖,却无计可施、想走也没法走,北汉主恐怕不会放咱们。郭铁匠是铁了心要赶尽杀绝,这等手段都用上了!”
  “郭铁匠就是十足小人!”石守信骂道,“从来都是他对不起赵兄,先是害死赵兄的父亲和兄弟,后又发动兵变对付咱们,还将咱们在禁军里的人赶尽杀绝……不久前还派刺客意图谋杀!咱们何时做过对不起他的事?到头来,咱们有仇还没报,反倒是郭铁匠不依不饶,好像咱们倒亏欠了他。”
  “人心呐!”李继勋长叹了一声,“人心险恶难测,他越是自知理亏,越是不会放手。”
  赵匡胤皱眉道:“因为郭铁匠知道咱们怨恨他,揣测咱们会报复对付,他自然视作心腹大患、要先动手铲除,不给咱们报仇的机会。”
  李继勋打量了一会儿赵匡胤,恍然道:“赵兄应有破解之策?”
  如果必死无疑,以赵匡胤的性子,此时该沮丧消沉才对。但赵匡胤看起来只是发愁,还沉得住气的样子。
  赵匡胤道:“我觉得还没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北汉主总会想明白,把我出卖给大周他也得不到好处,与虎谋皮罢了。现在主要缺一个替咱们说话的人。”
  李继勋沉吟道:“听说杨业(改姓北汉国姓,明面上一般称刘继业)是个正直的人,我也有过两次泛泛之交,说得上话。”
  赵匡胤摇头道:“找谁都不能找杨业,此人肯定不愿意替咱们说话。他弟弟反复在大周和北汉之间投奔,现在大周出仕,我怎么瞧怎么觉得杨家是在留后路。咱们现在的身份其实是大周的要犯、更是大周新君郭铁匠的仇人,杨业要是替咱们说话……极可能两头得罪,他不会干这种事。”
  众人听罢一筹莫展。
  赵匡胤道:“我倒觉得,和杨业同在侍卫司的冯进珂应该会愿意为咱们说话。”
  李继勋问道:“赵兄认识那个冯进珂?”
  赵匡胤摇头道:“不认识,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
  众人一听,都好奇地转头看着赵匡胤的黑脸,想知道为什么要找这个不认识的人。
  赵匡胤道:“我只是揣测北汉侍卫司的人事布局。北汉的文武制度,是继承了(后)汉朝;而大周太祖也是(后)汉朝的武将,大周朝廷也与北汉有相通之处……北汉国的掌兵衙门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殿前司,所以侍卫司的兵权尤重。
  在兵权最重的侍卫司,高层大将不可能一个鼻孔出气,不然北汉主不能安心。因此我猜测,杨业和冯进珂不是一路人。
  北汉的大将武将不少,北汉主却专门让杨业姓刘,我以为除了拉拢安抚、北汉主心底对此人多少有点提防心。那么和杨业在同等位置的冯进珂,是北汉主专门安插制衡的可能,就更大了。”
  李继勋听了一会儿,觉得此中关系复杂,更加对赵匡胤有敬畏之心……李继勋比赵匡胤年龄大,现在他更不敢做大哥了,赵匡胤的心智并非不是一般武将;李继勋觉得退一步,尊称赵匡胤为兄,是明智的做法。
  赵匡胤道:“我先找个机会拜访,与冯进珂谈谈便知。”
  ……两天后,赵匡胤拜访冯府,立刻就被接待了。
  虽然赵匡胤在北汉国职位不高,现在也没实力了,但挡不住他曾经地位高、有名气。名气就能叫他被人高看一眼,哪怕是侍卫司大将也愿意接待。
  及至客厅,上茶、寒暄,一番客套。
  赵匡胤便径直说道:“末将听闻,陛下(国主)欲将末将押解周国,以此议和。”
  “本将确是听闻过风声。”冯进珂点头道。
  赵匡胤观之,冯进珂并无厌烦的表情。赵匡胤觉得就这样直接说明来意,反而更好;本来就没交情的人,若是太多奉承和无用的话,会叫人家摸不着来路……不知道你想干嘛,就会有提防心。
  直接说明有求于人,对方反而懂了路数,交情依旧没有,但会坦诚不少。
  赵匡胤想罢,便道:“末将有不情之请,想请冯将军在陛下面前,进几句忠言。”
  冯进珂淡定问道:“赵将军何以独独来找本将?”
  赵匡胤道:“听闻冯将军是陛下最忠心的大将,这番话得要忠臣才敢说。”
  “本将自是一心报效国家。”冯进珂坦然接受了吹捧,又问,“可本将与你本无交情,为何要替赵将军说话?”
  赵匡胤道:“冯将军不仅是替末将说话,也是为国家着想。”
  冯进珂饶有兴致,言辞干脆:“愿闻其详。”
  赵匡胤道:“国家之间征伐大事,岂能因这点小事而改变?若周国一心想用兵,就算将我送过去,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决定。冯将军应知,此事对北汉国没有半点好处……只有坏处,便是未战先示弱。
  其次,辽国尚未与周国示好,我国先向敌国示好,将辽国置于何地?”
  冯进珂沉吟片刻,说道:“赵将军所言,前者我很赞同,没有什么好处。不过后者倒不用计较,辽国不是一两次看咱们不顺眼;他们在后面给咱们支持,也不是因为关系好,而是相互利用罢了。”
  赵匡胤抱拳道:“冯将军英明之见。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利害干系,朝廷不能不考虑。
  周强汉弱、周大汉小,话虽不中听,却是显而易见。今日若陛下示弱、示好,叫臣民们何去何从?我国与周国虽为敌国,交战多年,但两国官民皆为汉人,一旦关系放松,不利的是弱国……难免有一些人为将为官,不过为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现在可以为我国效力,今后为何不能为周国效命?
  一旦议和,缓解关系来往,要是有奸细趁虚而入,拉拢、煽动、劝说军民,恐怕会有倒戈相向的风险。”
  冯进珂听罢良久沉默了。
  赵匡胤留意观察了一眼,当下便不再多言。
  过了好一会儿,冯进珂才道:“我一个武将,不便对国事指手画脚。不过朝中司空郭元为与我交好,这事儿我与他说说。若是他认为有理,上书进言陛下,必能凑效。”
  赵匡胤听罢,起身道:“大恩不敢忘。冯将军军务繁忙,末将便不多叨扰了。”
  ……果然不多久,北汉主就明确拒绝了交出赵匡胤的事。并且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大周的武将受到了不公的对待,到北汉来,朝廷随时诚意款待云云。
  ……
  周朝廷出主意的人是魏仁溥。东京得到消息,又一次在谈判上失败;不过朝廷再一次采用了老办法(耍流氓),谈不赢就要动手。
  魏仁溥进言皇帝,趁议和不成,马上对北汉开战!
  魏仁溥道:“此时便意图一举灭掉北汉,准备尚不充分,时机尚不成熟。但可先对北汉进行袭扰、试探,攻打蚕食其边境。此战的动静不能太小,咱们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袭扰,而是试图吸引辽军来援。”
  他回顾诸重臣,似乎已经忘掉了被北汉国拒绝和谈的不快,侃侃而谈,“北汉举国也就几万兵力,精锐不过两三万。我朝只要一支偏师出辽州,虚张声势,作势要大举进攻晋阳;北汉必请辽军来援。
  辽军远道而来,一到晋阳,大周军便撤出北汉国。南撤观望,疲劳消耗辽军和北汉国力。为将来攻取晋阳做好准备。”
  郭绍听罢觉得颇有道理,反正暂时还没把握一战攻下晋阳;和北汉进行拉锯袭扰的战争也是利大于弊。因为大周的国力远超北汉,最不怕与北汉消耗,正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郭绍顿时就问:“尔等以为,调动哪些兵马妥当?”
  魏仁溥最近很积极出谋划策,当下又拜道:“得要一股精锐,尚能在野战时保有优势。驻相州的龙捷军张光翰部,有精兵两万;另外新任昭义军节度使慕容延钊,手里有镇兵、淮南感德军数万之众,可调动一部人马为援。”
  郭绍心里又想着授权给谁来主持此战,乍一想,侍卫司厢都指挥使张光翰、或昭义军节度使慕容延钊都可以胜任。但郭绍一时间想起了另一个人:符昭序。
  河北的近况,没有大战。符昭序去河北部署兵力后,辽军应该不愿意在此时与大周军决战,迟早退走;郭绍就等他的奏报。
  只不过河北那里的功劳,仍然不够提升符昭序的军功。


第五百三十一章 不愿回头
  阳光从木窗前的绳编帘子透进来,洒在桌子上形成一道道斑驳的横杠。郭绍已经搬了办公之地,从金祥殿西侧搬到了东侧。夏天这个方位很好,上午采光,下午庇荫,不像西边那么热。
  这个地方经过修葺整理,十分宽敞。郭绍坐的地方就是办公的书房,北侧有一套宽敞的房屋,不仅可以“贴纸条”、存放军机卷宗,还能就近休息。西侧有一道门,出门又是一间房屋,而且有后门,郭绍可以在那间屋子里私下召见大臣,而且往来不用经过前面的正门。南侧是内阁辅臣办公之地,周围还有耳房可供内臣存放东西、休息……最前面才是翰林院、政事堂等每天派过来做杂事的当值官员。
  郭绍正在翻阅一份卷宗,是前阵子从晋阳逃回来的细作头目写的,一些关于晋阳的情况。但是他们呆的时间太短,很多情报只是个大概,并不详细。
  郭绍查了好一会儿,没有查到汾水和晋阳城的细致描述……他查这东西,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