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千娇-第3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用阴谋诡计搞下竞争对手的作为,他很不齿,完全是对武力的亵渎。
  “试个鸟!”史彦超吼了一声,“传令,照指挥序列,分左右合击叛军!”
  史彦超高高举起铁枪,招呼重骑跟随自己的大旗,率军绕至左翼,随即发动进攻。慢跑,控制速度,加速……史彦超抓起了铁枪,整个过程娴熟麻利。
  “嗖嗖嗖……”敌营中弓箭纷纷射来,前排以枪阵拒敌。叛军也是战阵经验丰富的人马。但是抛射的箭矢对重骑威胁不大,只有偶尔运气不好恰好伤到马腿才会有人失去进攻力。
  箭矢叮叮叮如冰雹落到盔甲上,史彦超适时大喊:“杀!”
  二十步,沉重的铁骑带着战马冲刺的速度和猛力投掷的力量飞出。敌阵前方倒下不少人,轰鸣沉重的重骑趁机冲至面前,顿时叛军调头就跑,拿长枪丢了就转身逃!
  顷刻之间,敌营大乱。
  周军马兵轻松地穿透了叛军阵营,趋近了城门口。此时城门的吊桥还没吊起,城门大开,许多败兵蜂拥往里跑。
  部将大声道:“大帅,咱们杀过去把月城门占了!”
  史彦超观察了一番,有瓮城,冲过去也只能占了门洞,往里冲会成为瓮中之鳖活靶子。他带的骑兵,不喜攻城。
  “退兵收降,等后军把大炮运上来,轰死狗日的!”史彦超干脆利索地说道。
  他这么快就决策的真实理由很简单:不喜呆在仄逼的门洞弹丸之地,被拘束住。
  ……
  李筠回到城中中军行辕,心里明白:完蛋了!
  昭义军的战力,连一成都没发挥出来。他也没办法让将士们卖命……除非首战攻打史彦超时能战胜,逐渐让将士们有点盼头,否则神仙也没法,杀人严惩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报!”一个小将跑进来,单膝跪地抱拳道,“禁军未攻城,退兵了!”
  李筠挥了挥手,心道:只是暂时的。
  一员武将道:“主公,咱们应立刻完备城防,现在只能守城。”
  李筠回顾左右,琢磨都派哪些人去守各城。守城兵力分散,只能把兵权分下去……此时,很明显的风险:会有人献城投降!
  败局已定,献城投降还能将功补罪,是部将们最好的选择。
  李筠脸上的皮肤几乎要皱到一块儿,不知谁信得过、谁信不过。
  或许,大伙儿都是信得过的人……至少平素都是可靠的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话如在耳际,那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并非虚情假意,当时确实都是有诚意的罢。
  可是,真到了这种四面楚歌的时候,谁又不多思量考虑一下?哪怕是武夫,完全不会用心想的人,也很难坐上他们的位置。可能也有一根筋的人,忠义当先,但李筠现在也没有大义名分……说是报郭威知遇之恩,可那是他个人的恩,干别人何事?
  至于恢复周室,驱除篡位者,也没人信。大家信的是李筠想当皇帝。
  罢了!
  李筠点了几个武将,分别负责四门防务。他觉得已经大势已去。
  军务也不商议了,李筠退至二堂,屏退左右开始思量身后事。摆在他面前的,要么自裁逃避,要么被逮住治死罪。
  城破的方式,应该是被攻城时有人受不了硬仗投降。李筠准备今晚回家,和家眷道个别。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道:“主公,有军情禀报。”
  李筠转头看了一眼是个亲兵小将,说道:“报上来。”
  小将双手拿着一卷纸弯腰走进来,李筠伸手正要去接。忽然,那人猛地扑了上来,手抓着东西猛地向李筠刺了过来!
  李筠猝不及防,下意识猛地推了一把,一掌推在了那小将的左胸上。那小将身体一侧,已经把一把短剑猛地捅进了李筠的心口!
  李筠也是刀口舔血提着脑袋处世的人,但在冰冷的铁刺进血肉的时候,也是一股恐惧悉上心头。身上的力气立刻就消失了大半,很快他觉得四肢都已不受控制。
  他瞪大了眼睛看着面前这个卑微的小将,“你……”
  小将颤声道:“对不住啊主公,借您的脑袋求个富贵!”
  李筠睁着眼睛,倒在了血泊中。
  这时外面的亲兵侍卫听到动静,跑过来看,一个个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小将也怔在那里很久,脸色苍白,身上发抖。但很快他就想到了自己要干什么,把李筠身上的佩刀拔出来,上去锯李筠的脑袋。他的一头一脸都弄上血污。
  不多久,一群武将闻讯走进了行辕二堂,看到面前的一幕。
  小将道:“郓州没救了,再这么下去大伙儿都要死,把主公的脑袋拿出去投降,兄弟们求个活路……”
  武将们面面相觑,不过见李筠的脑袋都搬家了,众人的敬畏之色已经不见。很快就有人说道:“事已至此,节帅已经死了,再打下去也无益处,诸位兄弟觉得如何?”
  没人反对,陆续有人附和。
  说话的武将见状长吁一口气,又指着那个小将道:“他是谁的人?”
  其中一个武将皱眉道:“亲兵本是末将的部下,但这事儿不是我叫他干的,连这小子我也不熟?”
  “此话当真?”
  “绝无虚言。”
  立刻就有武将招了招手,叫了一群披坚执锐的将士进来,然后说道:“这些人没大没小,全部砍了!”
  乱兵顿时拿着长兵器杀将上去,立刻惨叫四起。
  拿着李筠头颅的小将急道:“饶命,饶命……将军,您不能独吞富贵,大头算您的行不……”
  一个武将冷冷道:“你还没那个资格。”
  众将把屋子里人全杀了,然后捡起了李筠头颅。大伙儿在腥味弥漫的房屋内坐了下来,一群士卒忙着把尸体拉出去,地砖和门槛全是血迹。
  一行武将商量了半天,找来李筠的幕僚,让他们写了一封降表,然后送出城去找周军大将商量受降事宜。
  期间因为没有能拍板,发生了一点争执。有人说周军想怎么受降就怎么受降,因为郓州不可能守得住了,谨防激怒周军。
  也有人坚持要皇帝下旨才能投降。
  坚持要圣旨的武将道:“城外的人是史彦超,那厮纯粹是个武夫,一拍脑门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不可信。俺们要是放下兵器了引颈待戮,死得憋屈,还不如顽抗到底还得个忠名。今上不同,人说有‘妇人之仁’,不会滥杀,现在的年号不也是‘宣仁’?若有皇帝圣旨,俺们的性命至少是保住了。”
  最后幕僚仲离开口道:“让皇帝受降,老夫觉得是稳靠的法子。”
  众将一听,大多就倾向第二种法子了。平时武将们对这些靠三寸之舌吃饭的文人都不怎么看得起,但心里还是觉得他们肚子里墨水多,脑子更好用。
  大伙儿一合计,便推举仲离出城去送降表。仲离一脸难看:“老夫想先卜一下凶吉……”
  “卜个屁,不去老子一刀砍了你,看你卜不卜得出来血光之灾!”


第六百二十四章 有多少事可以胡来
  郭绍已经带着人骑马赶到了前线,在史彦超的大帐内落脚。
  他坐在一条硌屁股的粗木凳上,看着摆在面前的一只人头。这脑袋脸上的血迹已经凝固了,眼睛大睁着,死了还栩栩如生,完全没有萎靡的模样,连胡须都硬生生的。
  “罪将等万死!”下面的一群郓州将领磕头大呼。
  王朴站出来作揖道:“李筠大逆不道,谋反犯上!陛下方出兵,兵锋所到,一日平乱!陛下英明神武!”
  左右两列文武,立刻大呼道:“陛下英明神武!”
  大伙儿一起喊,声势十分有气势。一干叛将,无不俯首,几乎是趴在地上。
  王朴又当众大声道:“就是有这些乱臣贼子,不顾大义、无视大局,在后方兴风作浪,我大周禁军才不能全力抵御外寇。试想,禁军正在前方苦战,后面自己人捅一刀,后顾不堪设想;幸得陛下英明,此番以迅雷之势平叛,必叫居心叵测者胆寒!”
  左攸急忙附和道:“若不是国内有人兴风作浪,大周军哪能有所顾虑,急急退兵?”
  郓州叛将被义正辞严的言辞吓得,纷纷讨饶,“罪将等只是惧于李筠积威……”“罪将等万死……”“陛下饶命……”
  郭绍现在可以砍了他们,一点问题都没有,生杀大权是皇权的一种。但他也可以一句话就宽恕他们,这也是权力。
  郭绍想起自己亲自派的官员被砍了,脑袋衔着公文回来的一幕,心里还有气。要是照自己的想法,就像把这帮反贼砍了泄愤。
  但是,理智告诉他,无差别地杀他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首先这些人在李筠死后就不再有隐患,其次会破坏他仁义的名声……内战还没打完,他并不想多费力气。
  一两件事胡来,或许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如果太多事干错了,就会量变引起质变……前世的老师教他的。
  郭绍拿起旁边的布,把头颅盖上,一开口,众人纷纷躬身面向自己。他说道:“李筠是一员良将。”
  大帐内顿时鸦雀无声,显然对皇帝的话感到很意外。
  郭绍心道:要是李筠是一个不行的对手,老子打败他有啥值得耀武扬威的?
  他继续道:“李筠在河东时,昭义军将士勇猛杀敌镇守大周国门,都是勇士。这次郓州之战,他主动出击禁军前锋,也是善于判断战阵形势的最佳选择。我说他是一员良将,并无夸大之辞。可惜……”
  郭绍长叹一声:“他不明大义、不识大体,有亏大节,以至于一世之功毁于一旦!朕登基之时,他已奉为君父,今日又背叛,是不忠;我大周军为了天下百姓浴血奋战收复故土,他却在后面策划谋反,不就是为了一人之欲,是为不义!天下内战混乱久苦,如今世面初定,他又试图挑起内战,逆大势天道而为。天道汤汤,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众臣纷纷附议。
  郭绍又道:“今朝廷正是用人之机,李筠为了一己之私将昭义军将士陷于不义……朕痛惜万分!”他说着一脸惋惜难受。
  众罪将无不感怀。
  郭绍道:“昭义军武将、文官幕僚,暂离职接受朝廷审查,被裹挟参与者,稍作惩戒;鼓动谋反,照律法治罪。因大义而斩杀贼首者,减少了无辜军民的伤亡,一定要论功行赏……普通士卒无罪。”
  王朴等听罢抱拳道:“臣等领旨。”
  一众罪将忙拜道:“天恩浩荡,臣等谢恩!”
  ……郓州善后,郭绍没过问,幽州前营军府还没解散,有大批官吏、又在皇帝身边,权力极大,能办妥具体的事。
  现在郭绍在人前、经常张口说的就是仁义,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事,因为他不是个喜欢标榜道德的人。人有光和暗的一面……很多人都有的本性,世上有几个人真的那么高尚?连一代明君唐太宗都干了不少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但是,世上有大多数都愿意认可的规则秩序。郭绍明白,皇权之所以那么强大,是因为有很多人愿意认可。如果违反规则,让太多人不愿意认可,就会丧失权威,权力会逐渐变得无效。
  他坐在灯下,琢磨这些抽象的东西。
  就在这时,王朴、李处耘、左攸三人入帐拜见。
  这个帐篷里陈设几乎没有,只有郭绍有坐的地方,几个大臣只得站着。
  王朴道:“能确定李筠联络过的人,一是杨业,现在在东京,若非杨业主动奏报,李筠叛乱可能没那么快泄露。二是折德扆,静难军节度使,折德扆尚无消息。”
  郭绍看了一眼李处耘,忽然想起了一件小事。当年因为李处耘的女儿,郭绍和折德扆的堂兄弟折德良结过怨。
  李处耘躬身侍立,显得很沉默。幽州大战,李处耘丧失主动权,郭绍没责怪过他一句,不过可能他心里也有担忧。
  “折德扆……”郭绍的手放在下巴,做了一点琐碎的动作。在场的虽然是臣子,却都是很熟的人,现在又天黑了,郭绍的精神还是比较放松的。
  他又回忆起了那件往事……现在回头看,确实不是什么大事,至少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不过当年郭绍还只是个武将,折德良因此上书说过郭绍的不是,确实有点芥蒂。
  王朴道:“折家的人不到东京来表忠,连奏章都不及时送来,是何意思?难道他还能觉得朝廷不知道?”
  “叫折德扆亲自来东京,有点强人所难。”郭绍道。
  王朴皱眉。左攸倒是若有所思地下意识点头,也看了一眼李处耘,没吭声,毕竟那件事关系李处耘的女儿,不太好当着人的面再提。
  郭绍轻轻说道:“世人讲人情,对不熟悉的人不容易信任,特别是曾经有点过节。”
  王朴道:“这些拥兵的节度使,兵权还没削干净,有点兵就敢和朝廷谈条件。”
  郭绍想了想,说道:“此事要保守处理,不能下令折德扆进京,让他有威胁感……动了折德扆,杨业就可能离心。”


第六百二十五章 最想见的人
  大军回朝,主要的大路上人很多,但郭绍总觉得没有了以前得胜回朝的那种喜庆。人多,却有孤寂之感。
  郭绍在金祥殿和大臣们决定了一些禁军休整、抚恤、军饷等事宜,然后到了金祥殿东侧。
  符金盏已经不再,郭绍一回来,她就主动退居后宫,似乎在表明无心迷恋权力的态度。
  郭绍走进存卷宗的小屋,独自坐了下来。这阵子纷乱的事儿从脑海浮过,打幽州不顺利、还死了个兄弟,回来就有人造反……他意识到这个王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稳固。
  他伸手在额头上摩挲了一下,寻思接下来应该干些什么、见什么人……他最想见的人,是金盏。
  就在这时,左攸求见。
  郭绍径直让左攸进到这间小屋来谈话。左攸将李筠联络过的杨业、折德扆都谈了一遍。郭绍只是时不时点头,作出倾听的模样。
  郭绍拿起桌子上的围棋子子把玩了一阵,忽然开口道:“左先生……”
  左攸忙抱拳道:“请陛下垂问。”
  郭绍若有所思道:“李筠谋反泄露后,便毫无胜算,其部下再为他卖命也只是白白送死。可为何他还能驱驰部下发动对史彦超的进攻,甚至还能在城外布阵?”
  左攸愣了愣,说道:“或许……是因李筠平日的积威?”
  郭绍微微摇头,低声道:“他们是个小山头。”
  左攸顿时恍然道:“那杨业和折德扆……”
  郭绍看了他一眼,咳了一声,手指拈起一枚黑子,在桌子上做着琐碎的动作。他心道:小山头难以避免,不过这或许也能算是一种团队。
  他想的不仅是杨业和折德扆,还想到了李处耘……就算郭绍自己,不也有一个小山头、一个团队;李处耘算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李处耘有两个特点:一,对本朝有归宿感和忠诚度;二,有能力。他虽然在温渝河战役中表现不佳(失去战役主动权,手握最精锐的重兵,却让皇帝行辕遭受威胁),但之前长期的表现足够证明他的才能。
  暂时还没有人借机攻讦李处耘,去追究温渝河之战的具体责任。一般人可以规避,因为李处耘的女儿是贵妃、而且李处耘倒霉对他们没好处。郭绍想到的是史彦超,如果有人愿意借题发挥,史彦超出面最有可能。
  郭绍看了左攸一眼,叹了一口气,沉声道:“自秦朝以来,‘中国’实力都是最强,一切问题根源都是内部问题。”
  当天,郭绍传旨宦官曹泰,先去李圆儿住的地方。
  李圆儿高兴之余,看起来十分意外。郭绍今天才回东京,宫廷里肯定早就知道了。
  或许她意识到了什么,不过还是高兴地从奶娘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