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千娇-第3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魏仁浦说道:“这两日臣有些想法……”
  郭绍道:“魏副使但说无妨。”
  魏仁浦站了起来,回顾左右道:“照陛下和朝廷诸公之意,朝廷目前意在稳固西面、并从西北扩充战马,尚未有攻略西北的打算。故战端不能轻开。
  臣观夏州党项,便是正值中原战乱之时,数十年也一直对中原俯首称臣;可见夏州李家对中原大国仍有敬畏之心。去年大周攻东汉(北汉),李氏派兵至黄河,策应大周军;且无论其居心如何,却有交好之意。
  是故,朝廷若不逼迫李氏,夏州也不会轻易冒险与我朝为敌。
  而吐蕃诸部与河西回鹘,此时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暂无威胁关中的实力,又相距甚远。远交近攻之道,朝廷宜先联盟结交。”
  魏仁浦向上位一拜:“陛下可择大臣一员,率一支人马西巡。
  行程之一,召河西党项人和谈,商量大周藩镇与党项诸部相互劫掠之事,缓和关系。也可邀请夏州李氏参与和谈……这些年边疆冲突不断,若置之不理,难免有激化生乱的隐患。
  行程之二,召西北诸部共盟,开互市,以贸易换马。”
  众人听罢并不是很高兴,但无人反对。
  想当年,汉朝与匈奴和亲、唐朝与吐蕃和亲,都是为了缓和关系,或因敌人太强大灭不掉,或是应付不过来。妥协、至少暂时的妥协是必要的策略,不然八面开战,中原的国力还没强大到那份上。
  郭绍心里也不舒坦,但想想自己目前的首要目标是幽云,也就沉默不语了。
  牢笼之感更强烈,郭绍终于忍不住说道:“西巡之事,朕欲亲往。”
  不出所料地,诸臣纷纷劝阻。郭绍也没说断然的话,只道:“魏副使提出主张,此事联络诸部、安排各事便由魏副使担当……”他又转头看向卢多逊,“卢侍郎是在座唯一去过河西的人,你便为副。”
  二人领旨。
  及至散伙,郭绍又召王朴、魏仁浦至养德殿密谈。
  郭绍关注西北,除了防范蛮夷诸部生乱,还对西北藩镇耿耿于怀……特别是静难军折家,因为与郭绍还有私人恩怨。
  当年郭绍登基,为了减少阻力,没敢动那些有实力的藩镇,一切维持原状。事到如今,应该逐渐开始理清这些藩镇。
  ……西北方略在大致上很快成型。只待查漏补缺,权衡一阵子,便可实施。
  郭绍站在墙边的大地图前,西面的地形图已经补上;南面还有几个大的割据地盘。不过郭绍最终还是看向了河北幽州。
  无论南北方略,都是为了再度北伐!
  所作所为,无非便是在积蓄力量、减少别处威胁以便集中矛头。
  此时,西北的威胁并不急迫,南方剩下的诸国一向没有实力北进威胁中原……连辽国也因内部混乱,没有大规模南掠的迹象。
  大周正处在进攻时期。
  虽然别人现在没来打自己,但是进攻不能停止;现在不主动打,以后便要被动打。是安稳地抓紧手里的东西苟且偷生,还是向着更高的地方进发?机遇总是可遇不可求!
  郭绍以前最善察觉时机,不过都是一些小事的机会。这一次,他正在冥冥之中感受历史的机遇……
  幽云是最重要的地方,此时辽国内乱,正是虚弱之时;而中原刚从战乱中稍稍稳定下来,而且地盘实力正在扩张上升期,通常王朝这种时候最有战斗力。此消彼长之时,不在此时把要害之地占领、趁机树立地位,更待何时?
  郭绍心道:我的判断应该是对的。
  他转头看向养德殿的窗外,皇城的巍峨宫殿、重檐阙楼,以及宽阔的砖石大道静静地在视线之中,庄重而宏大。静止的景观中,时间也仿佛凝滞不动。
  这里的世人察觉不出来,仿佛光阴正在理所当然地流逝变迁;但郭绍知道,一切都渐渐走了样,正朝着不知道的方向在前进。
  它朝着何方?郭绍也不知道,只觉得一切都静止在了脱离轨迹的地方。
  是郭绍把浩瀚的大势带离了方向,时光如江河正在奔涌,也许有一条新的河道正在前方等着。郭绍便在试图将它带到那里。


第六百五十三章 不能喂得太饱
  东京市面熙熙攘攘。开封府照壁外面,聚集了很多人,把路都堵住了。
  有两堆人,其中一大群男女老少聚集在那里看热闹,一个书吏敲着锣要念告示。而这边还有一群人,全是穿长袍戴幞头的男子,老少都有,大伙儿挤在那里正在看墙上贴的黄榜。
  “生徒”俞良也在其中,他刚从红莺家里赶过来看榜。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选,一种叫乡贡、一种叫生徒,俞良就属于当地县学馆送的生徒。
  就在这时,一个汉子忽然大喊一声“中了”!接着便蹦了起来,脚提起来时,手便在鞋上用力一拍,手足舞蹈面露红光,又仰头“哈哈哈……”长笑起来。
  旁边一个似乎是认识他的人打躬作揖,神情复杂道:“恭喜梁兄……”
  俞良侧头看了一眼,继续昂着头细看上面的榜单。进士科及第者人数不多,他一连看了好多遍,仰得脖子都疼了,仍旧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
  果不出其然,没中。
  俞良呆立在那里,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怎么办才好。难道要回家去种地?可是他什么也不会,何况愈家那些地真没什么好种的,家中父母、妻子、兄弟起早贪黑十分卖力,可他平素连纸墨的花费都不宽裕,还要靠族中叔伯接济费用。
  而那红莺,想来也待自己不薄,可是只送些笔砚纸墨、吃食,和考试必要的费用,多的钱是没有的……她有次说的,不能喂得太饱,大概就是那个意思。
  此时此刻,俞良有点无颜见家中父老的感觉,只因对家里毫无作用,现在连个结果都没有……再过三年继续考?俞良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那块料。
  就在这时,听见“唉”地一声,只见一个两鬓都已斑白的瘦汉转身离开了榜下,孤零零地朝大街上走去。俞良望着那背影,一时间觉得那个人就是自己的命。
  不远处的墙边,一个书吏正在偶尔敲一下锣,一面大声吆喝道:“功名人人有,只要肯出头!便是不求名,白手置田亩!”
  俞良被那打油诗稍稍分心,大抵读书人容易被这种东西吸引。
  便听得那书吏道:“枢密府‘军国令’,大周天下三百五十州,选出富庶二百州。十州为一军,甲士十万名。
  只要良家子,农户、佃农、匠人、读书人,人人凭自愿。盘缠县里掏,每县都要送到营;入营衣食皆可抛,自有公家皇粮饱!上阵立功有厚赏,三年回家置田盖上房!
  军籍只三年,三年之后不强求。只要军籍在,父母兄弟无徭役;若有不平事,告状去军府,同袍问官府,是非黑白可得明?
  读书识字者,带同乡人入军可为将,去军籍后官家特诏‘制科’可为官;落榜者径直可为吏,军吏又可考‘制科’……”
  俞良也没继续听了,十年寒窗,再去从军,不是笑话么?
  他想来想去,只能回红莺那里。
  路上贩夫走卒匆匆忙忙,行人各行其道,俞良看在眼里,不为名、就为利。
  红莺在家里,她腿脚不好一般都在家。俞良是府上熟人,轻易便进了府门。
  红莺见面便关切柔声问:“俞郎上榜了么?”
  俞良黑着一张脸,终于忍不住问道:“红莺娘子答应把我的诗文送给韩熙载,再由韩熙载举荐给他的好友李谷。怎么李谷全然不知我?诗文定然没到宰相李谷手上!”
  红莺温柔的脸色顿时一受,淡然道:“那韩熙载是士林尊者,可能忘了这事儿罢?又或是李谷清廉,没给韩熙载人情?”
  俞良听罢一股气堵在喉咙,冷冷道:“娘子真是把小生当三岁孩童。照您说沈夫人(陈佳丽)与韩公的关系,韩公会在这种小事上忤了沈夫人的脸面?还有那李相公,乃韩公可托生死之人……”
  “你在怨我?”红莺的脸拉了下来。
  俞良心里的憋屈一股脑儿涌了上来,脸色难看地笑道:“你心里就挂着杨业,他一来你那个热乎劲!我在你心里不过是阿猫阿狗一样的东西!这点事对你又不难,你也不愿意帮我……”
  “你错了……”红莺冷笑道,“不过你说的也不全错。小女子哩,喜欢的是一堆男儿里,最强的那个。”
  俞良顿时恼羞成怒,上来一把抓住红莺的胳膊,一句婊子的骂言塞在喉咙口。
  不料红莺并不怕,却冷冷道:“我看你是越来越不懂事了,你想怎地?”
  俞良愣在那里,一时间不知所措……他不敢骂红莺,这娘们认识一些厉害的人物。
  是的,俞良不敢太得罪她;可是留在这里又有什么想头?这娘们不知哪里来的很多钱,开了几个铺子,可是与俞良没啥关系,他只能得到一些残羹冷饭;红莺就是个弱女子,还没有双足,可是俞良拿她没法子……做事总会有后果,红莺就看准了他没什么家势本事、却也有家有田有产,还是个读书年轻人,他完全不愿意作奸犯科毁了自己。
  俩人僵在那里,沉默了很久,红莺露出了微笑。
  俞良不认识什么达官贵人,红莺是他认识的唯一有门道的人。他想了想,红莺似乎没欠自己什么,还给衣给食给住,白陪自己睡。
  果然红莺柔声道:“我哪一点对不起俞郎?”
  俞良站在那里,十分犹豫徘徊,他心乱如麻。
  一面,他觉得这口饭非常不好吃,就算吃饱穿暖美人在怀,心头也非常堵!一面,他现在不知路在何方,毫无出路,这个红莺说不定能给自己一些帮助……她确实也没啥坏处。
  就在这时,红莺伸手放在俞良俊朗的脸上,温柔地说道:“我是用心对你好,人哩,最靠得住的还是自个挣来的东西。这话我可整你害你。”
  俞良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生吞了一口气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告辞!”
  红莺吃了一惊,忙道:“你要哪,我给你盘缠。”
  俞良大声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他大步走出门来,拿袖子狠狠抹了一把眼泪。
  俞良步行出府门,一路问人,问开封府招“乡勇”的地方,原来在东京城外。当下便赶着过去。
  及至城郊的营前,只见那营寨上挂着一面方旗:忠勇报国之乡亲!
  还没走到门口,立刻来了个文吏和几个军士,一问俞良是士子来投军,马上便握住俞良的手腕道:“俞兄弟!今后咱们都是同袍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俞良愕然。
  那文吏又带着他进营,嘴皮子没停,“俞兄弟进来就不用见外了,有衣同穿,有饭同吃,什么东西都不用带。咱们先给你安排住处,住下来再登籍造册……”
  俞良一下子感觉十分热乎,只觉得这里的人对他特别好!
  入营的一路上,只见来往的将士都十分善意地向他招呼。俞良终于忍不住道:“不是,这个……我不会武艺的,你们选兵?”
  那文吏笑道:“大帅曹公,最喜读书年轻人和良家子,会不会武艺不要紧,只要人好就行!”他又一副自己人的口气道,“实不相瞒,这阵子招兵挺不好招,非得要自愿、还要青壮良家子。国家正是用人之时……”
  俞良脑子一热,抱拳道:“就冲兄弟们看得起在下,敢不报之?”
  及至大堂上,一员武将上下打量了一番俞良,也是十分客气,还叫人端板凳上来坐,温言问他的姓名出身等等。
  听说俞良是生徒,武将立刻说道:“你要是回家乡,带一些年轻力壮种地的人过来,本将立刻让你做十将!管自己带的人。”
  (这乱世刚过,还能读书考功名的人,一般都是家境殷实,在当地有点头脸的人物。)
  “十将?”俞良有点疑惑这个军职。
  武将侃侃而谈:“咱们乡勇军的十将可不是一般的十将,手下多至三十六人!一队三十战兵,六人火夫,分三火。
  有些事儿你还不知,乡勇主要用弓弩火器,战术三段射,因此行伍与禁军十分不同。三队轮流射击,为一都;二都为一团,设校尉;二团为一指挥……一个州征兵一指挥,满编四百七十二人,都是同乡人!”
  武将是个指挥使,似乎要招到了人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指挥使,不然是个光杆。他不断劝说道:“愈兄弟虽是生徒,考进士那是万里挑一,可不容易;就算考上了进士,想当官不是还有选试!
  现在来从军,你是读书人,再找一些人过来,径直就做十将。将来在战场上立点功,径直从十将只要升两级,都头、副指挥,三年一满去军籍,立刻给官职!
  升不了指挥使,去参加‘制科’,只有去籍的军官考试,中榜比直接考科举常科容易多了。再不济,混个书吏,也有一口皇粮吃不是?军官书吏,朝廷会下诏优待,可是能提拔做官的!”
  武将为了鼓动他,又低声道:“有曹公等在朝,咱们这些人转籍为官,也不是没人照看……”
  俞良心道:这也不失为一个出路。


第六百五十四章 江南本无事
  当晚吃饭,俞良被邀请与指挥使同桌,居然还有酒!
  酒过三巡,指挥使问俞良能找多少人来。俞良不能答,他又问了一些上阵的事儿,不料指挥使也不能答。
  指挥使道:“打仗咱们不管的。”
  俞良纳闷道:“朝廷征兵不为打仗,为何?”
  指挥使道:“俞兄弟初来乍到,有所不知。曹公奉旨设‘五军都督府’,有调兵军、统兵军、钱粮军、甲械军、传报军,一共五军。咱们这是统兵军,现在只管招人,不管打仗的事儿。”
  俞良听得有些迷糊,喃喃道:“原来如此……”
  指挥使道:“五军都督府一共三级,京城的便是都督府;十到十五州设省,有个都指挥使司,州、府有指挥使分司。咱们就是开封府指挥使分司,现在只有统兵军分司。衙门在城里,等修缮摆弄好物什就搬过去。”
  指挥使笑道:“先前俞兄弟说不会武艺,实不相瞒,本将的武艺也荒疏得很,不过识字罢了。反正咱们统兵军的武将也不打仗的。”
  俞良心道,难怪这兄台如此好说话,原来就是专门拉人的,当下也客气道:“哪里哪里,将军过谦了。”
  指挥使嘿嘿笑道:“真的荒疏得紧!”他似乎看穿了俞良的心思一般,又道,“不过哩,以后咱们还会打交道的。调兵军的人要聚集人马打仗,得让咱们来把人找齐;训练的时候,调兵军派人来教,管兄弟们的还是咱们。”
  俞良皱眉道:“那带咱们上阵的人,岂不是不认识?”
  指挥使沉吟道:“名字肯定知道是谁,不熟就是了。不过副指挥使以下的人,不分家的;上头是谁不熟,下面副指挥使、都头、十将这些都是平素认识的兄弟……你管上头是谁,都是传报军的官吏过来传军令,百人都以上的军令全是传报军的负责,叫你们去哪就去哪、叫怎么打就怎么打。”
  “那倒也是。”俞良附和道,反正他也不懂兵。
  指挥使端起酒碗,脸已经喝红了,不过说话还清楚,“有些事儿,我得和俞兄弟说清楚,你招人的时候也好有个谱儿。”
  俞良忙抱拳道:“望将军告知。”
  指挥使道:“军饷,是没有的,副指挥使以下的将士都没军饷。”
  俞良:“……”
  “若是有军饷,朝廷直接扩禁军就是了,何必搞得那么麻烦?”指挥使看了他一眼:“可不是没有好处。只要在籍,徭役是不用了,全家都不用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