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国千娇-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怀德告辞后,郭绍今天也没翻旧档,就坐在桌子旁边琢磨濠州之战的情形。
  他回头一想,又觉得自己原来的想法没有错,只是方式不对。刚才听了高怀德一番话,郭绍渐渐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更适合实际情况的做法……那些复杂的印章不好用,可以用高怀德所言“熟识的人”代替。
  (郭绍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如果让各指挥使自己派出认识的亲兵三五人,把这些人放在中军组成传令兵组织;中军再派将领认熟和管理这些亲兵……当需要对某个部队下令时,只需要派出一个传令兵过去,都是各级武将自己的亲兵,自然可辨真假。
  再设幕僚在军府,每道书面军令以幕僚签字;武将拿签字对照笔迹。可辅助防伪。)
  他将这些设想在纸上打草稿,写上名词,用线条推导内在的逻辑关系。觉得理论上还行得通,不过心里仍旧没底;当时在濠州之战时的捣鼓不成功,给他留下了一些阴影。
  但郭绍又寻思:每一种方法都是人想出来的,不去尝试,永远不能进化出更好的法子来,也不能验证是否适用;上古人类作战拿石头木棒打群架,后来车战、马步射相互协同,都是不断进步的过程,一开始并不能从前人那里学到。
  验证的最好办法是“演习”,和这个时代常规的校检、训练全然不同。现在在校场上训练,要么各自练弓马骑射,要么就是列阵、布阵,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演习……至于大周禁军战斗力是怎么练成,根本不是靠训练,是历经数十年几代战火磨练,实战历练出来的。
  郭绍在签押房踱来踱去,感觉自己没法组织起演习。
  首先他没有调兵权,要把禁军拉出去模拟作战,需要皇帝和枢密使认可,从上奏到批复调兵,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显然枢密院会猜测你这么做的用意;什么用意?如果不能让枢密院理解,就徒增麻烦。
  其次,要校检演习的对象,只能是虎捷军左厢。只有这支军队,郭绍才熟悉、容易部署。他一个马步司都虞候,单独针对虎捷军左厢进行演练,便等于向满朝宣称:左厢是我的地盘,我的私兵!
  郭绍左思右想,决定还是低调一点,和大伙儿表现得一个样最好,不必主动去招惹麻烦。当下便拿了一张纸,把构思整理成文,写出来放在兜里,并不示人。
  他琢磨得兴起,又想改编完善一下鼓号金、军旗等信号的作用。战场太宽没法用这些东西指挥整体作战,但各部分别使用,在指挥一级确能更加利于协调进退。
  ……
  吃过午饭又看了一番旧档,郭绍便又去各军驻地巡视,如同往常。然后回家,作息十分规律。
  及至家中,京娘来见,说道:“皇后派人来,让清虚明日进宫,教她新的静养之法。”
  郭绍听罢摸了摸额头,心道皇帝现在在宫里,还是小心一点好。便道:“既然是皇后懿旨,明天你就带清虚去便是了。”
  京娘沉默了片刻,但并没问是不是要给皇后带什么话。既然郭绍没提,她便道:“我知道了,这便去找清虚,让她明日早些起来。”


第一百五十六章 踏青
  内城北赵府,一个精壮汉子走进府门,顺着廊庑走进一个院子里,便见赵三正骑在马上,拿着一把软搭搭的弓在那里射靶子。
  “小人拜见衙内。”精壮汉子唤了一声。
  赵三回头一看,立刻把手里的弓箭向地上一扔,让旁边的奴婢拾捡。他接着就从马上爬下来,向空地附近的亭子走去,也不开口说话。但见赵三才过一年多,肤色已没那么白,脸脖都晒黑了不少,要是再黑一些便越来越像他二哥了,脸颊的红润倒是不减,气色很好的样子。
  精壮汉子见状便跟了上去。待赵三坐下,抬头看了他一眼,精壮汉子便小声道:“衙内叫小人在那李处耘家附近住几日看看,不想真就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
  赵三道:“快快说来。”
  汉子小声道:“那天衙内刚走不久,就见郭绍去了李处耘家门口,后来在路口的那茶楼上,又私会了李家娘子。”
  “你没看错?”赵三听罢险些站起来,脸上隐隐腾起一股黑气。
  汉子道:“小人不敢看错。”
  赵三咒骂道:“这个小贱人,假正经,要是哪天落在老子手里……”他说到这里忙住了口,扭头左右前后瞧了一通,拉下脸来,问道,“说啊,继续说完。不过就是私会罢了。”
  汉子沉声道:“恐怕不止私会一次。又过了一天,就见那李娘子身边的丫鬟偷偷摸摸出门,我这回有了准备,叫我那兄弟跟着。衙内您猜怎么着?”
  “猜个鸟,说!”赵三压低着声音骂道。虽然附近没有别的人,他还是说得很小声。
  汉子道:“那奴婢到了大相国寺那边,在郭绍府前街上等着,然后约那郭绍进茶楼,不知道干什么。大抵不是带信就是传话,但郭绍和李家娘子这两日并无动静。
  不过小人终于又看出了玄机。就今天早上,李处耘府上有几个人出城,一路沿驿道西去,在太室山东边的大通寺附近,一口气订了好几间大房……”
  赵三听罢立刻就说道:“李家的家眷多半是趁春色天气好,想出门踏青。这些妇人借着去寺庙拜神,实则想去游玩……那丫鬟带信,恐怕就是密约郭绍了。”
  “小人也这么觉着。”
  赵三打量了一番这汉子,说道:“李侠儿,你是咱们赵府老家人,闯了祸要不是我给你说好话,你现在却不知在哪里。”
  叫李侠儿的汉子道:“小人从来唯衙内马首是瞻。”
  “这事儿暂且别往外说。”赵三叮嘱道。
  李侠儿道:“小人明白。”
  赵三在亭子里踱来踱去,也没再说什么,挥手吩咐李侠儿下去了。就在这时,他听闻父兄下直回来,便进去见面。
  父子三人说了一通话,父亲便和赵匡胤谈起了公事。他们叫奴婢都回避了,倒不避兄弟。但赵三没有军职不甚了解军中诸事,搭不上腔,便只是听着。
  但见这屋子里上下的椅子上坐着三个又胖又壮的汉子,老少各不相同,却都是阔脸小眼、天圆地方的面相,又都是双下巴,长得比较像,三个人坐一块儿莫名有滑稽之感。不过他们一本正经的,似乎早就习惯了,并不觉得这场面有啥稀奇。
  赵弘殷有点咳,但脸上还是带着笑意:“你们兄弟俩的好事说不定能办到一起,河北王家、淮南尹家,都已同意婚事。”
  赵三并没有异议,只道:“但凭父兄做主。”
  黑壮的赵匡胤却道:“尹家在淮南,得提醒他们,可别和李重进走得太近了。”
  赵弘殷点头道:“老二说得不错,李重进带禁军军职,却出镇地方,看起来不是什么好事。”
  赵匡胤淡然道:“不仅如此,李重进得罪得人太多,特别和侍卫司马步都虞候郭绍结怨,天下皆知。现在郭绍趁他不在东京,不动声色在侍卫司清理门户,禁军南衙的人装聋作哑,连枢密院也置之不理……我在朝里听一个好友私下告诉我,郭绍一次就将李重进的几十个将领一并踢到怀德军;恐怕这事还没完。不出半年,李重进在禁军里的势力怕是要干净了。”
  “果然是人走茶凉。”赵弘殷叹道,“想来李重进虽然为人有些瑕疵,却也是战阵宿将,算是一条好汉……咳咳。”
  “父亲,您还得注意身体。要不告个假,在家休养一阵。”赵匡胤忙道。
  赵三也忙劝道:“二哥说得是,殿前司有二哥在,父亲大可放心。”
  赵弘殷摆手道:“不要紧。”
  就在这时,奴婢来请吃饭了,三个壮又胖的汉子便陆续从椅子上站起来。
  ……
  郭绍忙了一天回到家,在明镜般的湖边走了一阵,从怀里掏出一张写着娟秀字体的信看了一遍。“既能在织造铺偶遇,亦可在太室山大通寺外客栈重逢。”字写得真好,单看字迹就有美好的感受,这等娟秀的字体一看就出自小娘子之手。
  他接着又掏出一张精致的丝巾来,脑子里浮现出如此一个场景:符二妹羞红着脸走到楼梯口,又娇嗔着回头将丝巾砸过来,掉在地上。
  郭绍一手拿着字迹秀丽的书信,一手拿着丝巾,在湖边的石径上缓行。
  就在这时,只见京娘和清虚向这边走来。郭绍将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小心折叠好,拿丝巾包了书信,一起放进怀里。
  清虚见面就嚷嚷道:“还是皇宫里的伙食好!怪不得大伙儿都想当皇帝。”
  郭绍道:“一般的话可以乱说,但大伙儿都想当皇帝这等话,还是闷在肚子里好。”
  京娘道:“皇后说要出钱,给我重修玉贞观,还要改个名,叫我们不要再接待一般的香客了。她会每月派人送善钱。”
  郭绍沉吟片刻,道:“这样也是好事,果然还是皇后想得周全。你继续挂着观主的名号,清虚也可以在道观里;如此一来,以后你和清虚便是皇后出资的道观里的道士,而不是我府上的家眷……起码有一块布遮着了,不至于看起来我好像是皇后的家将一样,来往过于紧密。”
  清虚顿时说道:“你这是要赶我走?”
  郭绍道:“这不叫赶,你要是愿意在这园子里‘修行’,没人赶你。但你的身份是住在玉贞观的道士,皇后要请你进宫时,也只需派人去玉贞观。”
  京娘以为然,便要告辞。但清虚不和她走,留了下来,悄悄说道:“我要是走了,谁摸人家的……”
  郭绍一阵尴尬,忙沉声道:“长什么样是天生,摸不大,你别信那事儿。”
  清虚把单眼皮眼睛瞪得很圆:“但是今天皇后姐姐说继续摸就大了。”
  “继续?”郭绍,“那天我就只是碰了一下,不是及时收手了么?你还告诉皇后……不是说了,悄悄的不说出去?”
  清虚一张清纯的瓜子脸很无辜,她说道:“好像是说不告诉师父,但没说不说出去。我告诉皇后姐姐有什么关系,本来就是她教我。”
  “罢了罢了。”郭绍无奈道。清虚缠着他道:“那你究竟还帮不帮我?”郭绍道:“你找京娘帮忙,她有法子。”清虚将信将疑地看着他。郭绍便笑道:“你看京娘的长那么高。”清虚顿时恍然大悟,郭绍见状又叮嘱道:“别说是我告诉你的。”
  看着清虚那单薄的背影在柳枝之间过去,郭绍又寻思皇后干嘛捉弄这小娘,实在想不通她的心思,不过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也无伤大雅。
  郭绍又想到李家娘子的邀请,他决定赴约。李娘子恐怕一年出去不了一次,这回出门踏青,多半只是为了期待与自己见面;让她失望,有点于心不忍……如果这回爽约,恐怕会让她伤心很久。
  日子正好是二月底休沐假,但沐假只有一天。郭绍便作了一些准备。
  次日就向韩通告假一天,因为那大通寺离东京还是有一段距离,一天要来回,到了地方可能就会比较仓促。然后选定随从,郭绍让罗猛子等亲兵数人随行;又让京娘和她的一个属下也一起,正好一块儿出门权当游玩。黄河南岸、京畿地区,治安良好,并没有什么山匪盗贼,曾经有也被官兵进剿干净了。郭绍等人都颇有身手,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京娘建议道:“先派人去客栈订好住处,不然最近从东京去往太室山各处游玩的人可能会很多,到时候找不到住处。”
  郭绍以为然,便派府上的亲兵拿着钱先去大通寺附近的客栈把房间定好,预定三间。他一个人住一间,京娘和她的女下属住一间,另外便是罗猛子等人一块儿住。
  及至月底,郭绍一行布袍幞头打扮,骑马出行。
  天气已经完全变暖,又正值晴天,中原郊外的景色十分宜人。而且前阵子下了好几天雨,这段时间晴下来,果然一路上游人很多,很多人携家眷出行踏青,驿道上车水马龙,别有一番盛况。


第一百五十七章 血光之灾
  郭绍一行出来,就当是来郊外踏青散心。他现在并不想和李娘子发生什么;想来也不会发生,身边带着这么些随从,李娘子也不可能单独出来,应该最多就是见个面、陪在她身边游玩而已……毕竟人家出来一趟很不容易,能有郭绍同行、对她来说应该是一件值得记住的事。
  而且他前阵子很不容易才稳住李娘子,不好转背又恢复冷淡若即若离,让她徒增伤心。现在她心里能有个人,说不定也是好事,省得被那赵三惦记勾引。
  ……寺庙建在一座山腰,西边是山,东边是平坦的平原,高低醒目非常分明。
  郭绍等策马而去,只见那山上的树已开花,红的、紫的、白的和成片的绿色镶嵌在一起,将整片山坡点缀得多姿多彩。原野上褐色的土地和绿色的庄稼,在春风中也是爽心悦目。那庄稼地之间,炊烟缭绕鸡犬相闻,人间烟火让山水景色更加亲和,叫人轻松而有安全感。
  一行人把马拴在山脚下的一个木棚里,旁边还有个茶摊。郭绍便吩咐两个亲兵在这里看着马,自与剩下的沿着山路上山拜神。
  路上十分热闹,今天求神的人却是很多,寺庙少不得又是日进斗金。人们兴致勃勃,一边欣赏路边的花树、身后的原野,一边爬山。这春天里拜神的人,与其是求佛,倒不如是游玩。
  郭绍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个场景……人们拿着手机和相机噼里啪啦一阵乱照。但显然这些穿着古装的人不会那么干,只能尽情欣赏风景。不过刚刚爬上半山腰,郭绍就看见了一个士人正在一棵树下,搭着架子,正在画画。显然此时也有把美景留下来的法子。
  寺庙门外两边还有一些房屋,提供斋饭,还有公然摆摊卖香烛和一些所谓开光饰物。这些东西给游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是寺庙经营的商业活动……果然什么宗教一到中国就变样了。
  一进殿宇大门,门厅里首先是一个木箱,上面写着:捐善款镀金身,结善缘修来世。
  郭绍也不能免俗,抓了一把铜钱像投硬币一般“叮叮咚咚”丢进去,那旁边的和尚听得响,合十道:“善哉、善哉。”
  大殿里是烟雾缭绕,香灰和烟雾弥漫空中,能叫人呼吸都十分不爽。但这烟雾中,却是人山人海,无数的香客把香烛放在鼎边焚烧……因为鼎中的香灰已经堆满了,根本放不上去,只好直接在旁边的石板地面上点燃焚烧,一正把地烧香,似乎是越多就心越诚。
  火光热气袭人,料峭春寒时节,这院子里生生弄出了夏天的热度来。
  周围一片嘈杂如同赶集,那庙宇中的和尚念经和木鱼声,倒失去了那种空灵……反而像是过节的大街上敲锣打鼓的伴奏。
  郭绍等在寺庙里逛了半天,下午才终于看见了李娘子。她和一个年长的妇人走一起,身边跟着四个丫鬟,还有一众亲兵家丁。那年长妇人应该是她的娘或是什么长辈,两个女主人都戴着浅色的帷帽,看不见脸,不过郭绍还是从身段气质中很容易把李娘子给认出来。
  李娘子左顾右盼,也看到了郭绍,却是没有招呼。只是时不时回首看他。
  郭绍寻思:估摸着她的长辈在,不好意思和男子说话。当下也没唐突,便在周围转悠看她们拿着成把的香烛在大鼎旁边焚烧。
  这寺庙里来烧香拜佛的妇人也不少,其中不乏年轻的小娘子和家人一路。不过郭绍看了整整半天,才发现妇人们无论美丑不一,总是无法达到李娘子那般的漂亮……李娘子就是不露脸,光是那各部位都大小适中、恰好包住身段的襦裙所展露出来的身材线条,以及投足回首之间的气质,就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