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午,狂风怒号,海上吹来的寒风侵人肌骨,在出海口处的山岭上,以千计的劳工正在开挖着山体,以备在山体上修建炮台,旧时的炮台位于釜山城附近,而现在数座新炮台却于镇海湾周开工兴建着,开挖的山体间,一条条隧道掩体正在建设中。

山顶与山腰间的劳工忙碌着的时候,在海滩却有两个青年人沿着海滩行走着,这两人的穿着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一人穿着件黑色的呢绒大衣,另一人则穿着棉袍,对于这两个的关系,明眼人一看便可猜出几分,他们是上下级的关系,那个穿棉袍的青年总是会跟在前者身后半步处,以显出对方的地位。

“仲彭,你看,从这里往东看去,400余里外,便是日本了!”

站在海滩上,唐浩然的手指着对岸对身边的李经述说道。

李鸿章会把他的儿子派到朝鲜来,完全出乎唐浩然的意料,而李经述的姿态之低,亦远他的意料,其来到朝鲜后,对府中之事全不插手,纵是有朝鲜官员于他面前“告状”,其亦会于第一时间告知府中,这是一件好事。

或许,正是因为李经述的这种低姿态,唐浩然才会在来釜山视察海军基地建设时,把他带来了,一个多月的接触,使得唐浩然对其有了清楚的认识——他是一个老实人。虽说极为聪明,浑身全不是一般官宦子弟身上的跋扈,更为难得的是,此人极为老实,以至于唐浩然甚至都怀疑,他不是李家之人,或者正因如此,其才会于历史上全不如李经方那般“有名”。

在选择海军基地时,唐浩然并没有选择港口条件初备的仁川,而是选择了条件更为优良的镇海湾,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其为东北亚大陆条件最好的天然良港,而另一方面,却是基于政治原因——令舰队远离北洋。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空前膨胀的北洋水师,对唐浩然的威胁甚至超过了俄国舰队,自然,在这种情况下,远离北洋的镇海湾,无疑成为了最好的选择,虽然建设新的海军基地需要花不少钱,但就将来来说,港宽水深的镇海湾显然比旅顺更适当作为海军基地,即便是百年之后,这里也是美军的航母泊地之一,在另一个时空中,这里亦是日俄战争时日本联合舰队的泊地。正因如此,唐浩然才会选择这里作为未来的“朝鲜海军”基地,至于仁川则只是作为辅助港。

“日本……”

望着大海,李经述沉吟片刻,而后看着唐浩然说道。

“现在俄国人不是已经占领宫城县和山城县了吗?”

现在的日本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俄罗斯再次拒绝了美国方面的斡旋,他们不仅占领了日本北方中部的宫城和山城两县,同时又修复了酒田港,源源不断的俄罗斯军队正通过港口涌入日本,而更为致命的是在北方的青森、秋田和岩手县,聚集着近十万日军主力,现在他们无一例外被阻拦于北方,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在南方尽管日军正在抵抗,可相比于俄罗斯人他们的力量实在太过弱小了,战争或许会持续到明年,但事实上现在的日军不过史是负隅顽抗罢了。

“是啊,明年,大规模的战事就会结束,到时候……日本的灭亡将是不可避免的!”

到时候或许俄罗斯赢得了胜利,但对于俄罗斯而言未尝不是一场惨胜——战争不过只进行了半年,俄国人便已经花费了超过12亿卢布,尽管他们的债券在欧洲极受欢迎,但庞大的战争开支正在耗尽俄国人的财力。

但是,对一个不计较得失、急欲报复的国家来说,庞大的财政开支,暂时是可以接受的,而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财力被耗尽的俄罗斯至少将有十年喘不过气来,这场战争为中国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十年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它是阻止了日本打响甲午战争的可能。

如果“我大清”没有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光鲜亮丽的洋务运动或许还能糊弄世界几十年,大清依然是那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如土耳其一般,虽是虚弱,但列强却不会轻易产生吞噬之心。就如同现在,北洋舰水雄心勃勃的大扩充,被世界各国海军所惊叹,甚至就连同海军占有绝对优势的俄国人,在一面进攻日本的同时,一面借口开始加强海军军备,相比于北洋舰队,他们的制定的规模无疑更为庞大。

自己阻止了甲午的爆发,可是却没有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将中日战争换成了中俄战争,尽管赢得了十年的时间,但十年后重整旗鼓的俄国就会将视线对准中国,如果中国在那场战争中失败,所失去的恐怕绝不仅仅只是台湾,甚至可能……

沉思间唐浩然凝视着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能够想象得到此时陷入战火的日本,对于日本的生灵涂炭,他自然没有一丝的同情,即便是《中华时报》上那些有关俄军于日本暴行的报道,也不过只是一笑了之,甚至在内心深处,他渴望着俄军在日本犯下一个个暴行,屠杀也好、强女干也罢,狗咬狗的暴行,人类需要干涉吗?当然不需要!

但两狗相残于中国却能带来超乎意料的好处,这正是唐浩然需要抓住的机会。

“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日本灭亡后,我们需要面对俄罗斯的压力!”

打破沉默的唐浩然,朝着北方看了一眼,那个邻居对国土的贪婪远超过其它任何国家,有如日本一般。

“当然,这个问题有中堂大人在,有北洋在,我这边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

面对唐浩然对父亲的恭维,李经述连忙恭维了回去:

“子然客气,您于海东所办新政、操练之新军,亦是他日抵御俄人侵犯之根本!”

“新军倒罢了,朝鲜地贫民瘠的,即便是倾国之力,亦很难操练两镇新军,若非如此,我又岂需推行经济统制,以图增加财政,以谋操练新军之经费……”

假李经述之口,唐浩然已经将推行经济统制的目的上报京城,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京城的“体谅”,

“而以府中的那点财力,欲办以新军,非得推行实业不可,可这就需要人,现在府中和公司企业聘请的外国老师多达728人,技术人员多达1412人,事务员亦达145人,熟练工875人,其它各类人员391人,这几千人,每月仅薪酬即多达三四十万元,虽说大部分为公司负担,可这却是笔极为昂贵的支出……”

为了满足实业以及行政上的需要,无论是府中亦或是公司都是以数倍的工资聘请外国人,来到朝鲜之后,唐浩然在很多方面的都面对诸多问题以至困境,而其中人才枯竭则最为明显和直接,国内的教育无论是规模亦或是内容都满足不了特区对技术人员以及合格产业工人的需求。

尤其是与日本不同的是,特区的工业除去如纺织业一般的轻工业外,还有以钢铁为中心的重工业,培养大批技工和中等科技人员的需求无疑更加迫切。于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向外国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广为聘请外国各行各业专家,只是解决一时之需,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本国人才的培养,并逐步停止这种人才引进,派遣留学生出国是一个选择,但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培养,才能解决人才问题。

“所以,我才办了东亚同文学院,去年同文学院的在校生只有400余人,而明年二期开学后便有4500余人,他们都是国内各地同文学堂的毕业生,在同文学堂内,他们学习了英语、德语、法语以及数学,初级的自然科学常识……”

于唐浩然设计的“教育体系”中,同文学堂无疑就是大学预科,过去唐浩然并不清楚预科的作用为何,但通过同文学堂,他却明白预科的重要性——中国有数百万熟读国学、粗通数学的读书人,作为文人他们或许是称职的,但就理科以及外语却远不如近现代教育培养的高中生。而同文学堂作为预科的目的,正是教育其外语、自然科学以及数学等理科知识,进而其才能于同文学院中拿着欧美教材,在欧美教授的教育下学习这个时代最先进现代知识。

“子然所办的同文学堂,家父亦深为赞同,家父曾于经述面前言道,论及洋务家父不及子然十一,而根子就在这同文学堂上!大人之眼光,远比他人所能及!”

恭维也好、马屁也罢,纵是李经述在内心深处亦对东亚同文教育体系佩服至极点,若是这般推行下去,不出数年必何解洋务无人之局,唯一可惜的是——人才尽为朝鲜所用。

“中堂大人谬赞了!”

摇摇头,唐浩然将视线投向李经述反问道。

“可,这就够了吗?”

(对于大家觉得统制经济就是计划经济,于此无语需要解释一下,统制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在一战二战期间,各参战国如英美等国皆实施统制经济,其本质就是政府的“强制性干预”和“管制”经济的体制。与苏式的计划经济是截然不同的。)

第125章人才(下)第二更,求月票

“可,这就够了吗?”

话声被拍打在礁石上浪头“打碎”了,消于浪涛声中的时候,唐浩然带着无可奈何的神色,冷冷地朝陆地瞥了一眼,似乎这是他最后一次向陆地眺望,准确的来说是朝着中国的方向看去了一眼。

然后,唐浩然转过身去,两个人继续沿着满是碎石的海滩走着,有时那浪头拍打在礁石上的时候,些许水花甚至会飞溅到两人的身上,略带些许海腥味的海水落在脸上时,只让人感觉冰冷非常。可唐浩然的心情却是越发的冰冷。

纵是从今天起,同文学院每年招收5000名学生,两年或三年后毕业,十年内亦不过只培养三四万人,而更为致命的是,这个大学是无根之萍——这个高等教育没有系统的国民教育作为支撑。他只能通过招收落榜的士子、寒窗子弟为学生。

而在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却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小学,就不会有好的中学;没有好的中学,就没有好的大学。而且“小学比大学更重要”更重的一点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大学教育,而所有的人几乎都要接受小学教育。

在甚至在后面有人曾言道:小学课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为什么说是“底线”?如果说,民族文明高度是由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决定的,那么在底线的意义上,一个民族整体的文明水准则是由所有的国民决定的。所有的国民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学教育,这个民族基本上就是什么样子。

作为无根之萍的同文学院能坚持多长时间?唐浩然不知道,至少在公司以及府中的人才得到满足之前,他依然可以用“包分配”吸引大量的青年投身这由预科的学堂和专科的学院组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来。

但将来呢?

现在对于作为朝鲜统监的唐浩然来说,他并没有意愿和经费于朝鲜推行国民教育,去培养朝鲜的人才,这是民族观决定的,他不能容忍未来的中国社会精英中充斥着朝鲜人,朝鲜人甚至成为“新中国的高官”。

正是基于这种民族观,警察部中华朝警员比例才会控制在10比1以内,即便是现在因为设立地方警察局的关系,适当放宽了比例,亦控制在3比1以内,虽是如此汉城警官学校招生华朝比例亦控制以30比1,嗯,这是基于人口比例,中国的人口是朝鲜的30倍。

至于府中教育处计划推行的“同文教育”,不过只是于每县设立一所等同小学教育的府立学堂,其旨在培养朝鲜人的亲华思想,每道虽然设立一所中学,但也只是为了培养亲华朝鲜官员罢了。

尽管民族观使得唐浩然对使用朝鲜人的问题上极为谨慎,但在另一方面,对人才的渴望,却又是现实而且极为迫切的问题,甚至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未来也许够了,但是却解决不了眼下的问题,每年五百万的洋员经费……”

摇摇头,唐浩然感叹道。

“够办好几所同文学院了!”

五百万,即便是银元,也足以让李经述惊骇的睁大眼睛,他简单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差不多相当于一年三百余万两的支出!

“现在这就是问题,一方面是府中的建设、公司的运营离不开洋员,另一方面这笔经费已经成为公司和府中的经济压力,所以……”

话声稍稍一顿,站立于海边的唐浩然不顾浪花偶尔会飞溅到身上,手指着大海的对面说道。

“我准备从日本聘请各类人员,他们或许不是第一流的,但至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出色的,聘请一名洋员的经费,足够聘请五名甚至十几名接受同等教育的日本雇员,”

引进日本智力,这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明治维新后,面对同样的人才需求问题,明治政府一面引进西方相关人才,一面进行教育改革,自己培养急需要人才,短短二十年间,便培养了数以万计接受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的人才。

尽管作为敌人,唐浩然却不得不佩服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正是因其重视教育,甚至在整个明治维新期间中,教育经费一直是日本政府最大的开支项,甚至远超过军费开支,重视智力投资的结果成就了日本近代的成功。现在随着日本陷入战火,引进日本人才无疑是解决府中人才问题的捷径。

“子然,你的意思是?”

现在李经述反倒有些迷茫了,他似乎有些不甚明白唐浩然为什么会和自己说这些,过去相比于做官,他更喜欢吟风咏月,而现在,若是可以选择的话,在同文学院中研究学问亦是个不错的选择。

“令兄是驻日公使,所以……”

回头笑看着李经述,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唐浩然终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公使馆那边的经方兄能够配合一二,比如,撤侨,以后每月从日本开出一艘船来,当然,至于招什么人、我去想办法,其实……”

瞧着恍然大悟的李经述,唐浩然又说道。

“其实中堂大人亦可考虑引进日本技术人员,就像天津制造局、大沽船坞以至煤矿、纺织厂,都可以引进日本技术人员,他们比洋员省钱,甚至比洋员更出色……”

对此倒不是唐浩然的夸大之词,相比于日本对洋员引进的针对性和挑衅,洋务运动时的“我大清”全不顾洋员专业,如天津制造局的造枪的洋员,实际上不过只是当初安装设备的机械师,甚至就连同汉阳枪炮厂的洋员,于本国亦非从事军火制造。

几十年洋务运动看似成果辉煌——建成了一座座工厂,可实际上那些工厂不过只是装备现代机器的“作坊”,甚至就是著名汉阳造,直到三十余后通过兵工整理,才解决诸如易炸膛、质量不稳,半数不能过检测的质量问题。

而这种问题于晚清洋务兵工厂中却又是极为常见的。而东邻日本,尽管兵工事业起步较中国晚,但其早在数年前即已有年产30000枝村田单发步枪的能力,其军事工业有一开始,便朝着制式化、标准化前进着。

“这,此等大事,还容为兄先与家父商量一二……”

李经述的回答让唐浩然于心下长叹口气,这李家老二,当真是太过老实了,难道自己说的这般明白,他还意识不到这是件好事吗?

心底感叹之余,唐浩然反倒是庆幸起他的老实,幸好是这是个老实人,若是当真是个精明人,估计……在朝鲜这地方染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