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年!

这是总督府给铁路公司的时间,尽管铁路公司早在去年就已经于东北进行考察,确定了两条铁路的路线,与后世的铁路路线几无多少差距,相比于多山的朝鲜,除奉天义州的铁路位于山区之外,其它地区大都为平原或丘陵,简单的地质条件意味着铁路可以修建的更快,筑路成本更低。

工地上,几处篝火与工地间燃着,一盏盏煤油灯如夜星一般散落于这片荒原,这是一片荒原,因为这里尚未被垦殖,而随着铁路的筑通,唐浩然相信,很快,在这片大地上会出现一座座新的农庄,新的城市。

“大连至奉天的铁路什么时候能够筑通?”

话声稍稍一顿,唐浩然又继续反问道。

“一年?还是一年半?”

总督的一声反问让蔡锦章这位铁路工程师略微一顿,作为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他又岂不知道总督府对这条铁路的重视,这甚至直接关系到明年总督府是否能够顺利迁入大连。397公里的铁路,在其它任何地方工期少则需要两年,而对于已经易名为“东北铁路总公司”的公司来说,却只有不到18个月的时间。

“请大人放心,十八个月内,铁路一定会投入使用!”

蔡锦章的回答让唐浩然略微点下头,一万战俘、五万劳工,相对应的还有一千名因伤残退役的军人,在过去的一个半月中已经进入这片工地。而他们依然采用在朝鲜屡试不爽的分段施工,397公里铁路被分成了数十个施工段,而工期最为耗时的铁路桥建设上,其更是已经于路基同时施工以保证工期。

18个月,至少能够连忙关内以及朝鲜并于辽宁初步建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而这是东北,准确的来是辽宁地区工业的基本前提,无论是抚顺或阜新的煤亦或是本溪的低磷铁,都需要铁路运出,至于千百万移民亦需要经过铁路转运至少东北各地。

“锦扬,这铁路直接关系到整个东北的将来,按计划,从今年开始,在未来十年中,咱们要组织两百万户,一千万人移民东北,充实边疆人口,若是没有铁路,十年移民两百万户无疑就是空谈……”

唐浩然一边走,一边向蔡锦章解释着铁路对于东北的重要性,而移民两百万户,这是府内就移民问题初步达成的共识,不过共识也仅限于“两百万户”以及“移民应以家庭为单位”这两点,前者是数量上的要求,后者则是为了东北的长治久安。历史上闯关东大都是男人先行,这些孤身闯关东的人,因无家眷拖累自然也就无所顾忌,久而久之其中一些头脑灵活,擅长打架斗殴的人开始了抢夺,渐渐地打砸抢成为了这些人的职业,由此又演变为土匪。

相比于放山伐木亦或是垦荒种地,土匪这个职业无疑更轻松,更自在,就像曾于东北土匪中流传的那首歌“当响马,快乐多,骑着大马把酒喝,搂着女人吃饽饽(1)”。这都是有实打实好处的。但如果有家眷相随,壮丁成为土匪的可能性自然随之降低。再则家眷移民亦将有助于屯垦点的建立,有助于未来的征兵。

“请大人放心,我等一定争取尽早完工!”

心知铁路重要性的蔡锦章连忙向大人表述着决心,而在另一方面,他未尝不知道,在铁路公司中,公司聘请的数百名日裔铁路工程师正在挑战着像他这样的留美幼童出身,半路出家的铁路工程师的地位,而东北铁路的筑建,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竞争。

无论是在公司,亦或是总督府中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现在最为激烈的竞争却存在于华裔职员与日裔职员之间,情感上前者自然更为亲近,而在专业方面,即便是作为竞争对手,蔡锦章亦不得不承认,那些日裔工程师的专业素养极为优秀,而且从事工作时亦极为认真可谓是一丝不苟,其敬业心尤令人佩服。纵是在心底暗自与其较量着,却又不妨蔡锦章于自己主持的大奉线上使用十数名来自日本的铁路工程师担任要职。当然,这却是为了主持京奉线修建工作的日裔工程师竞争的需要。

在蔡锦章离开后,已经进入工地的唐浩然便在工地工棚中走着,昏暗的光线从一个个帐蓬的布缝里溜出来,透过那布缝可以看到帐蓬中酣睡的劳工,这是普通劳工的营区,在不远处,还有俘虏营,关押着被俘的旗兵。

当然俘虏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对于东北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从关内如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等地招募的劳工,他们现在是工地上的劳工,将来则会成为工厂中的工人或者城市居民,而他们又会带着乡邻来到东北,成为为人信任的“宣传机”。

看看表,已经是凌晨一点钟多了,可是在这个时候,帐蓬里却偶尔会传出咳嗽声、哈欠声、板凳的响声和杂乱的说话声。依然还有些人没有睡,实际上纵是疲惫不堪,在工地上仍然会有一些人睡的很晚,会有些人忍不住在帐蓬里推着骨牌,赌耍着小钱,对于这些工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了。

偶尔的会有一些输掉身上最后一个铜板的工人从工棚里陆陆续续走出来。他们的神情疲惫,有的声音沙哑,有的眼里布满血丝,有的心事重重,有的眉头拧起,肝火挺盛……大伙一出工棚,都不约而同的望望天空,打着哈欠,然后骂上一句,似乎是为自己的运气抱怨着。

最后,从一个大帐蓬里走出来,是一个身形粗壮的劳工,与普通的劳工不同,他的劳工服上带着中队长的领衔。

这是源自朝鲜时期的习惯,通过在劳工中推行军衔来确定劳工群体中的阶层,进而维持劳工群体中的纪律,令其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实际上就是半军事化的劳工团体。这个中队长左手提个藤制的安全帽,脚上穿着双牛皮靴,显然是军用靴。裤筒挽在膝盖跟前。身上有水泥味,泥土味还有浓浓的烟味。

瞧那模样和工地上个挑土筐子的劳工没有什么区别,可那中队长的领衔却告诉别人,他是一个工段的负责人,手下指挥着三个小队一百多名劳工,甚至就在他的腰间,还能看到的装着转轮枪的枪套,这一切都在表露着他于劳工中与众不同的地位。

不过他走起路来却是一瘸一拐的,瞧着他走路的模样,唐浩然隐隐猜出他的身份,也许是一个退役的士兵,许多因伤退役的士兵被安置于工地上,负责指挥工人。

“奶奶的,一个月的饷钱,全他娘的输了……”

可他的话未说完,待借着月光瞧着不远处走来的那个穿着军装的青年时,那双眼睛便猛然一瞪,那脸上全是不可思议之状,突然,他把厚敦敦的右手举起,就在他将要说话的时候,唐浩然一边走一边笑着制止道:

“行了,这大半夜的,就免了吧!”

心知这个劳工队长认出自己的唐浩然接着说道。

“怎么样?从部队上到了这里还适应吗?”

总督大人的询问让赵富的心底一热,那脸上全是感激之状。

“适应,适应,那能不适应!若不是长官的赏赐,我这个残废不定……”

可他这话还没说完,一旁站着只当这年青人是中队长旧时长官的劳工便开口说道。

“好了,中队长,你平常不是成天的抱怨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日子,这成天睡着帐蓬又算是啥个事嘛!”

工友们的话让赵站在总督面前的赵富神情一窘,面带感激状的他,用力吸了一口气,想说什么,却没有张口。当兵吃粮的粮子,伤了残了搁过去没人问,现在大人非但问了他,还给他安置了这么一份一个月拿7块大洋的工,他又岂能不感激。

“嗯,确实,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确实是个日子,这风餐露宿的……”

确实不是什么好日子,但凡有点盼头的人,又岂会愿意成年积月的餐风宿露的过日子?难怪眼前的这个老兵会有些抱怨。

对于退役老兵的安置,府中秉持的原则非常简单,适用者转作警察,甚至因为警力的不足,还特意令两千五百余名官兵退役,以充实地方警察力量,而那些刚刚伤残得复的官兵中,有很多因文化、训练等各方面的原因,甚至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俘补兵”,所以大都被安置于劳动团或者垦殖团。

而这种安置显然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就像眼前的这位,相比于餐风宿露的铁路工地上,他更渴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至少是那种正常的生活。

看着面前神情拘谨的的退役伤兵,唐浩然想到那些相比于安置,退役的“俘补兵”更希望领取十个月的安置饷回到家中的事例,便用开平缓的口气问道:

“来,和我说说,若是不在当劳工,对将来你还有啥打算?”

在大人同这几名劳工说话的时候,跟在身边的则不声不吭地的吩咐随行保镖从一旁搬来了一个马扎,然后又在空地中用升起了一堆篝火,然后十几围坐在篝火边谈了起来。

“种地!”

没有任何犹豫,面对总督的询问,赵富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有些期待的看着总督大人,轻言轻语而又不太自信的说道。

“长,长官,俺过去在山东老家的时候,就是庄户人家,虽说现在腿脚不灵活,可俺核计过,这几年俺也攒了几十块钱,东北这地方,地多……”

提及“地多”时,他双用期待的眼神朝着左右看了一眼,那目光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渴望,这种对土地的渴望早在过去的数千年间便刻进了国人的血脉之中。

“俺想置下几十亩地,再置头马,至多也就是一两年的功夫,到时候这日子自然也就不用愁了,再托人从老家娶房媳妇儿……”

像是生怕大人恼怒似的,赵富连忙说道。

“长官,俺不是不想给大人效命,大人对俺们那是恩重如山,可俺总归是个废人,不想,不想拖累了大人,现在俺还能干动活,还能对得起那饷钱,若是将来干不动了……俺要是种了地,那,那不吃官府的兵饷不说,还能交税纳粮,……”

这似真似假的一句话传到唐浩然的耳中时,他望了望既紧张而又期待的赵富,好一会才说道。

“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那才是日子啊……”

一声感叹,唐浩然眼睛直盯着面前的这些劳工,神情凝重的问道:

“若是没错的话,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吧?”

“那是,长官,要不是想过这日子,俺们就留在老家了,还用到东北来!”

“可不就是这个理儿,干上几年,在东北这地方置上十几亩田,那日子……”、

(1)北方俗语馒头,取其意,可意会。

(弱弱的求一下定阅和,说实话,现在的真的挺悲剧的,正版的流量甚至不及盗版,每当看到那可怜的定阅,再看盗版的点击,那个心情……无语每天只休息5个小时,大多数时间用于码字,以至无空陪同妻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的是一点爱好和一点回报,可盗版……真的很坑。大家的每一份点击、推荐,、定阅以及,对无语而言都是最大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无语,支持正版,再次拜谢!!)

第16章总督府(第一更,求月票)

(现在几乎每一章,求定阅和支持已经成为了惯例,实在是迫于无奈啊!现在盗版太过猖獗,这正版的流量都比不过盗版,让人情何以堪!在这里无语想再一次感谢一下支持正版的读者,您的每一个点击、推荐,定阅、以及,对无语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正是在你们的支持下,无语才一路坚持至今!拜谢!)

绵绵秋雨中,总督府外卫兵持枪而立,虽说雨水不时顺着帽檐滴在卫兵的脸上,可那门神样的面孔没有一点表情的变化。当一名军官通过敞开的辕门时,卫兵只是略扫视一眼,依是纹丝不动的站着。

这座曾经的盛京将军府现在已经易名为总督府,以未来的规划中,东北的总督府行辕所在应为大连,但因为大连城尚处规划建设中,现在的总督府行辕却设于奉天,而这座总督衙门则是东北三省的心脏。毕竟从东三省建省时,这东北三省便与内地不同,东北三省虽已建省,但其却未设巡抚,仅设民政长官,而三省总督与民政长官则是事实上的的“上下级关系”。

而在东北三省总督的职权构建上,从一开始,作为设计者的唐浩然便将自己的权力凌架于国内其它的总督,在他设计的总督职权中,除重大外交事件须由其同意后上报朝廷,交总理衙门以及议政会“咨商协办”外,三省以及朝鲜财政、兵权及一切内治之事,均由东三省总督一人负责,从而令总督的方针、政策绝不至于牵掣,甚至亦正因如此,总督府才设于大连,这是出于“总督不专驻一省,随时巡视各地,分类指导,统一部署”的需要。

当然,现在受困于大连城市未建以及铁路未通的现实,这东三省总督府依然临设于奉天。

但这样的制度设计,抬高了东三省总督地位,扩大的总督的权力,准确的来说东三省总督的权责,与西方的殖民地总督更为相近,恰如同总督府下设的诸如总务部、内务部、度支部、农商工部、司法部以及警察部等机构一般,在一定程度上,这总督府几乎等同一个国家的内阁。

正因众多机关云集于总督府的现实,才使得每日总会有许多文职官员进出总督府,千百名官员的云集此处,只令这总督府显得极为拥挤,某些科室甚至不得不十几人挤于一间办公室中办公,而农工商部殖产局正是如此。

相比于倍受关照的工商局,殖产局在某种程度上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以至于殖民产局三十余名官员只挤于三间办公室中办公,即便是作为农务科科长的加腾敬一,这会即只能同同事们挤于开放的办公室中,完全没有任何自己的空间。

不过虽是如此,他却依然在完善着手中的方案,作为总督府中少有的日裔官员,加腾素来都有“敬业”之名,在主持的垦殖事务期间更是与垦殖劳工一般餐风宿露,而正是参与主持垦务的一个月,使得他比其它人更了解垦殖,更了解其对于东北的意义。

“……名义上东北有700万人,可实际上,根据目前统计来看,东北三省人口不超过600万人,奉天人口应在400至450万之间,黑龙江与吉林人口应在150万左右,如此广阔的土地,如此稀少的人口……啧啧……”

感叹中,加腾敬一把声音微微一提,看着面前的程世绩说道。

“如此一来露国人若是不生出野心来,那可真就奇怪了!”

尽管加腾敬一说着一口比程世绩还要流利的南京官话,可在言语中却依然带着日语的习惯,如对俄国的称呼。

“所以,移民实边就是当前唯一的选择,部里才会主张移民实边抵御沙俄的侵略,而且亦能依靠民垦增加收入!”

移民实力是现实之需,而后者则是现实之利,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主张全面放垦的一方,正是基于民垦之利,在他们看来大规模自由放垦不仅能为政府带来巨额田赋,而且还能带来数千万“土地登计费”,这正是“债台高筑”的总督府所需要的。

“部里太过短视了!”

一声轻蔑的言语从加腾的口中道出时,程世绩倒是没有觉得诧异,这些日裔官员从来都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对权威恭顺服从,对于部里分配的工作从来都能做到及时完成,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却总喜欢挑战权威,比如现在对部里的这般嘲讽。

“加腾君,注意隔墙有耳啊!”

程世绩适当的提醒了一声,同时朝左右看了一眼,此时于这总督府的花园之中倒也算清静。

“就是当着徐部长的面,我也会这么说!”

加腾毫不客气的看着程世绩说道。

“你看看徐部长他们弄的是什么?每个关内移民只需要交纳十元登记费,便能在三省内得60亩土地,连续耕种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